扬州大学副教授对教授投毒
❶ 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的作案动机
因贡昌春目前仍被警方拘禁在看守所接受调查,记者没能采访到其本人。和记者一样,扬州大学医学院党委的唐尧书记也想知道“他到底为什么要下这个毒。”唐尧称,他对此案的了解绝对不比记者多,因为当地警方一直没有向校方通报案情。“我们也在等着公诉的那一天。”辖管整个学院230多名教师,唐尧坦言对贡昌春的了解甚少,“你平时看不出来他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他拒绝猜测贡昌春可能的作案动机。但据了解,武辉对贡昌春的作案动机有自己相对肯定的判断:“他就是妒忌。”他的分析来自于自己进入扬大之后对贡昌春的影响。据了解,武辉进入扬大之前,贡昌春稳居“医学遗传学与医学细胞学”教研室代理副主任一职长达十年之久,“这个教研室一直没有设正主任,他是事实上的教研室负责人。”但武辉2002年作为高级人才引进扬大医学院后,即任职该教研室正主任,贡昌春的心态可能失衡。据了解,平时贡昌春见到武辉极为恭谦,常以“武主任”或“武博”尊称,但两人的摩擦也不断。2004年上半年,医学院要求每个教研室排定当学期的课时安排,在扬州大学,教师的收入基本上是与其任课课时挂钩,所以作为教研室主任的武辉将本科学生的任课安排全部给了贡昌春和同室的另一位老师,自己转而去其他系带研究生。这本是武辉的本分,且自己去外系带研究生也无须经由贡昌春同意,但贡昌春听闻此事后大为不快。与这些偏向武辉的议论相比,贡昌春的家人却有不同意见,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武辉处处瞧不起贡昌春,“武辉经常会在办公室里留条,上面写着‘小人不得动我的电脑、物品’之类的话,办公室就三个人,明摆着是冲着贡昌春来的。”在扬大医学院更为广泛的议论是,贡昌春面临着相当的生存危机。据了解,扬州大学已经要求35岁以下的教师须取得硕士研究生文凭方能上岗。贡昌春的年龄虽然已达43岁,但面对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他不会不紧张。已过不惑的贡昌春在1984年由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一直仍是本科学士学位。据该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分析,如果其在学术上仍迟迟没有突破或建树,其能走的一条路就是在行政职务上谋取进展。而挡在贡昌春面前的却是个实力极强的“对手”:具有博士学历的武辉。在网上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武辉被直接冠以“著名遗传学家”,虽然武辉以“这是某些合作单位炒作”释之,但贡昌春想要在学术业务上超越他,几乎是不可能。这个说法用来解释贡昌春的行为似乎合理,但他面临的风险和已经付出的代价也太高了。此案已在近日移交给当地检察机关,等待贡昌春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❷ 扬州大学37岁讲师杨宁宁去世,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3月14日,扬州大学文学院的一名讲师杨琳琳杨宁宁被宣告已于3月8日离世,仅仅只有37岁。杨宁宁在如此年轻就已经离开了人世不禁令人惋惜,如果他没有患病,那么身为讲师的他一定未来可期。据他的同学说,杨宁宁一生都非常善良,哪怕在生病时也不希望引起过多的关注,甚至还因为同学发起的筹款而感到不安,在临终前也不忘嘱托家人不要声张,默默的送走他就可以了。
哪怕杨宁宁只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37年,但是他的努力以及他的善良既让人悲痛又值得让人学习,但是小编在这里建议大家在努力奋斗的同时,也应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不管结局如何只要努力过,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
❸ 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的作案动机
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的作案动机是出于个人恩怨和报复心理。
在这个案例中,犯罪嫌疑人与受害者之间存在个人恩怨。这种恩怨可能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争执或者其他形式的冲突。犯罪嫌疑人可能因为对受害者的不满或者愤怒,而产生了投毒报复的想法。秋水仙碱作为一种有毒物质,被犯罪嫌疑人用作投毒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对受害者造成伤害或者甚至致其死亡。
此外,报复心理也是作案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犯罪嫌疑人可能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或者受到了某种形式的伤害,而产生了强烈的报复欲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可能会选择极端手段来达到报复的目的,而投毒正是其中的一种方式。通过投毒,犯罪嫌疑人可以实现对受害者的身体伤害或者精神折磨,从而满足自己的报复欲望。
综上所述,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的作案动机主要是个人恩怨和报复心理。这种动机表明了犯罪嫌疑人对于受害者的强烈敌意和不满,以及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采取极端手段的心态。
❹ 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的只为让上司难受
据知情者透露,贡昌春东窗事发还有些戏剧性。他们工作的教研室只有3个人,另外一个老师在10月9日事发当天并没有来上课。在排除了其他的嫌疑人后,贡昌春成了警方的重点怀疑对象。投毒事件发生在高校,又发生在业内还颇有名望的一名博士身上,扬州警方对此极为重视,先后多次前往扬大医学院取证。记者在上周到达扬州大学调查时,仍可见该教研室的试验室门上贴着“扬州市汶河派出所”的封条。12月14日,警方锁定嫌疑人开始“收网”,据知情者称:“当天中午医学院打电话给在家里的贡,让他到院部来有事”。而贡昌春到达时,发现警察已经在等他,他当即被警方拘留。据了解,被拘留48小时后,一直沉默的贡昌春承认是自己下的毒,但不是此前被指称的“铊”,而是自己一直使用、用于染色体分析的化学试剂———“秋水仙碱”。据知情人称,贡昌春自己供称当时只用指头蘸了一点“秋水仙碱”放入了武辉的饮料瓶中,目的只是“想让武辉难受难受。”据了解,警方随后从贡昌春实验室内查获了贡昌春平时用于做染色体分析用的试剂———“秋水仙碱”,这后来成为贡昌春涉嫌投毒的有力证据之一。现有的资料显示:“秋水仙碱”又称“秋水仙素”,存在于秋水仙花内,毒性极强,口服6毫克即可死亡。“秋水仙碱”在人体内由于水解作用代谢很快,排泄也很快,达到最高浓度后绝大部分代谢并从尿中迅速排出,中毒后在人体内残留量极微。“秋水仙碱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乳腺癌、肺癌、胃癌、皮肤癌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应用上还可用于治疗痛风急性发作。”医学专家称,秋水仙碱的毒副作用较大,常见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肠反应是严重中毒的前期症状,对骨髓有直接抑制作用,易引起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记者前往辖管扬大医学院的汶河派出所和主办此案的广陵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采访,想获知此案详情,但均遭拒绝。不过有警察谨慎地表示,贡昌春已于2004年12月30日被逮捕,警方在2004年的最后一天通知了他的家人:“批捕的案由是‘涉嫌故意伤害’。”另据透露,此案将在近日由当地检察机关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