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周教授自动化
⑴ 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有一位周济教授吗
没有,在同济大学来环境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官方网站公布的师资名单中,教授里面没有叫周济的:
官方查询地址:http://sese.tongji.e.cn/Default.aspx
⑵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导师哪个比较好呢(想选
我曾是一名同济大学工业工程系研究生,自己算是对内部情况比较了解的。所以,作为过来人,我想在此为一些想报考或保送同济工业工程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选择老师的意见,有问题的可以私信联系我。
目前,内部的老师信息可以在官网上查到,老师人数很少,所以是个小系,想要在读研期间跟着老师单纯做横向项目的学弟学妹,不建议考虑同济工业工程,后面就可以不用看了。
同济工业工程这边,老师每天要做的就是逼着学生单纯写论文,写论文,写论文。如果你也不喜欢纯粹为了论文而论文,不能吹牛诌论文,后面也不用看了。(PS:写论文不代表做学术哈)
如果你还在继续阅读,那请你注意导师选择了。好的导师会让你的生活始终充满希望,不然就是抑郁的灰暗两年半,甚至三年。每个导师的情况如下:
周炳海:
博导
硕士毕业要求:3篇EI与2篇英文论文(SCI)
博士毕业要求:至少3篇SCI吧,平均时长6年
客观地讲哈,他的学术能力不能算好(他自己研究生博士期间的论文水平代表了他的能力,自查),2010年后的论文大多是学生写的,他要求研究生论文的第一作给他且特别喜欢投学报。请他审阅中文论文,他会简单看引言和结论,然后狂骂,就是说不清哪里不好,指不出修改问题;请他审阅英文论文,他就会揪着你的语法问题与字数看。举个简单例子,曾有位学妹做过一个问题模型用动态规划求解,请他看一看(其实就是让他看了直接投,走个流程,道理大家心知肚明哈),他扫了几眼,就开始数落:“你都做了数学模型了,后面怎么又有动态规划模型!”云云之类的。学妹当时真是欲哭无泪,为什么呢?学过运筹学的小朋友都知道,这个没有问题。当着实验室所有人的面被骂了半个小时后,学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去上课了。由于缺乏自信,学妹就骨气勇气问专业课程的老师她做的有没有问题,结果,专业课老师来了句:“你导师都不懂这些的,你不要听他的。”学妹才瞬间恍然大悟,合着一大早上她是被当作演出道具衬托导师的权威性。所以,周老师是很注重学生的独立性的,喜欢通过爆炸式的言语刺激学生,不会给学生的研究给出实质性意见,如果你需要导师认真指导完成你的论文(建模到论文修改),请转看别的老师。
不过,周老师对待学术态度是很认真的。他常说:“不好好写论文就给你延毕!”他也是心力交瘁,每天念叨说:“我就是你的爸爸妈妈啊!谁会每天催着你写论文呢!”。为了赶论文,周炳海教授最让人鼓掌的语录是:“数学模型可以不要!实验可以造假!论文里的那些东西谁会去验证啊!”他对于论文的执着精神到达这一境界,作为学生的我实在是难以望其项背。我做一辈子也不敢如此心胸坦荡地造假。
除这一点,他情商很高,为人处世极其周到。保送面试,见他时,他像亲爹一样,嘘寒问暖,还同行去食堂吃饭。等入学后,他就说:“我是老师啊,怎么能跟你们吃饭呢?”我瞬间觉得,这周老师真是不一般的大学教授,威望定是极好的,不轻易和人吃饭呢!后来,听说他又定了个规矩,拿国奖的学生必须要请他吃饭呢,这让身为学生的我们感到异常“受宠若惊”哩!
另外,他很大方,会每个月发放“酬金”。但是,请你记住,绝对不要用这个“酬金”,因为周老师很清廉,要求学生必须把这个从国家自然基金套出的“酬金”转入他的账户。因此,要想成为他的学生,一定要乖乖地把钱给他,不然小心不给你毕业。
所以,如果你是乖乖的孩子、心理素质异于常人、会拍马屁、能够自己独立做学术且不需要老师任何指导,欢迎报考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有几套房子的周炳海教授!
陆志强:
博导
硕士毕业要求:至少一篇EI
博士毕业要求:至少一篇SCI
陆老师很儒雅,健谈,学术能力比之前提到的所谓周姓教授学术能力强很多了。比如,拿一个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向他请教求解,他可以帮你分析出这个问题本质属于什么问题,将问题归类找出解决办法,对于学生的学术研究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学术上和陆老师讨论会获益匪浅。
陆老师和学生关系很好,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不会随便对学生撒气(和之前的某位老师相比,素质是超级高)。他会和学生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打羽毛球。所以,陆老师是研究生的良师益友。
但是,有一个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陆老师目前从事行政工作,帮学生看一篇论文可能时间会拖得有一点长;他喜欢到了实验室喜欢和学生聊天,所以偶尔有点小吵。
他的心态可能有点靠近养老状态,注重生活质量,不会死命地逼迫学生写论文,只要学生达到学院要求就可以,但他会帮学生把握论文质量(不乱投学报,不会像周姓教授那样拿学生当实验)。在这里读研究生内心不会像在第一位周姓老师那里那么压抑与憋屈。所以,如果想接触一下学术、需要好的导师引导,又不想为了一个本子被导师各种为难的,选择这位陆老师可能会有点开心的。
余建波:
博导(有横向项目提供)
这位老师的缺点,就是嘴巴特别的毒,对学生的论文催得比较紧。他骂人也蛮厉害的,不过不会很过分,对女生还是很注意的(不会像第一位周姓老师骂哭女学生)。因为才升上博导不久,他还很需要论文往上走,所以在论文上要求会有点高(不喜欢论文的同学可以忽略他了)。
但是吧,他的学术能力是真的很不错。我曾经上过他的课,被他说的话给气炸了,但是他对学生的细致指导让我很是钦佩。举个例子,你在用matlab编程过程中不会的(前提你已经很努力了),他是这方面的大神,会教你解决你遇到的问题,这种指导方式让其他实验室的都很羡慕的(其他实验室的老师没有可以做到这个地步的);还有,大夏天实验室没有空调,他可以自己一个坐在实验室冒着汗敲论文。他对于学术是真的很认真,学生的英文论文他会亲自改个好几遍,他实验室有位研究生姑娘写的一篇英文论文,在他的指导下,反复改了一两个月,最终呈现的论文质量都比较好。
所以,如果报余老师,需要兼顾项目与论文,相比较其他研究生来说,可能学术压力比较大一点,但是对于想做好学术研究,也想接触项目的同学,这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周健:
放眼整个同济工业工程,这位老师估计是最潇洒的。因为,这位周老师教授每年招生不多(周炳海大所长会按照心情考虑是否给这位老师好的生源,同学们可能在暑期夏令营上不容易见到这位温和的老师)。这位老师学术能力不强,喜欢接触公司的项目(不是很大的项目),在这里了渡过研究生生涯是比较舒服的。所以,周健老师这里,学生有一定自己的时间学习,但是论文上可能会自己辛苦一点。
周健老师脾气温和,和学生相处融洽。比如,节日会邀请学生吃饭(他家里或者去餐馆)。跟他相处会很让你开心。唯一让学生有点为难的只有论文,只要学生满足学院要求就OK了(他也不想为难学生的)。
好具体的信息可以联系里面的学生学姐,需要的可以联系我
韩笑乐:
年轻的一位老师(每年分配一个学生),为人是超级nice的。资历不深,需要奋斗发论文升职,但是这位老师不会向学生变态施压,在这方面和陆老师很相似。
⑶ 同济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甘其食的创始人——童启华。
2009年,甘其食仿佛是一夜爆红,杭州几乎每条大街小巷都能找出一家甘其食包子店。而这家连锁店的掌门人童启华,显然比甘其食更具传奇色彩。他是典型的理工科高才生,同济大学1995级,毕业于自动化控制专业,从不懂餐饮到做出极致的包子,童启华花了四年时间。在长三角刮起“甘其食”风暴后,他还把包子店开到了美国哈佛大学旁边。
李国豪先生值得我们每个同济人引以为傲。
谢谢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⑷ 同济大学自动化考研
给你2017年的复试线,
可见,除了软件工程是315分,自动化其他专业的复试线都是320分。
在嘉定校区的。
⑸ 同济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在交通学院学习的几年间,感受到了很多老师的风采,只好先说说我院的一些老师的课程了。首先是智能交通的杨晓光教授。杨晓光教授,“于我国恢复高考的1978年9月考入同济大学道路与桥梁工程系,1982年7月本科毕业并留校任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研究室助教,后在职攻读同济大学交通工程方向硕士与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应国家教育部选考派遣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留学日本京都大学交通工学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9月学成回国继续任教”。
前面是他的简历,那么就说说具体的感受,听了杨晓光教授的课,会让人对整个智能交通系统有一个很清晰明了的把握,让人对整个科学问题怎么思考、提炼和解决有更深的理解,总之,杨老师的课会让你站在宏观的高度来理解问题,不会局限于细枝末节。
⑹ 周苏的个人简历
1979.09 - 1986.07: 武汉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学位,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工学硕士学位
1986.07 - 1988.10: 成都无缝钢管公司工程师
1988.10 - 1993.08:公派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 以“summa cum laude”的成绩获德国Bremen大学自动化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3.12 - 1999.11:青岛大学自动化系讲师(93年),教授(95年)。主讲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系统辨识及仿真,神经网络及应用。山东省中青年学术学科骨干带头人, 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 行政职务任山东省应用数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青岛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
1994.02 - 1996.05:德国马格德堡(Magdeburg)大学自动化系交流学者,参与德国研究会(DFG)机器人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1997.12 - 1998.05: 国家公派高访赴德国不来梅大学自动化系交流,参与德国研究会(DFG)项目模糊控制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1998.11 - 1999.11: 应聘德国马格德堡(Magdeburg)大学自动化系客座教授,参与德国研究会(DFG)项目智能材料结构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1999.11 - 2001.04: 任职德国马格德堡(Magdeburg)大学系统过程技术系C1教位, 主讲燃料电池系统建模、控制及仿真, Matlab/Simulink软件包在工程计算中的应用,优化算法及实现。负责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2001.04 - 2004.04: 德国戴-克汽车集团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参与以氢,天然气及甲醇为燃料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MFC)发动机的开发研制工作。负责燃料电池(PMFC)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2004.4 - 2006.09: 德国韦巴斯托(Webasto)集团公司,任高级工程师。 参与以天然气, 柴油为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发电机的开发研制工作。负责燃料电池(SOFC)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2006.09 - 至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博导教授,清洁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燃料电池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德国CIM燃料电池系统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
周苏:德国工学博士,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CIM燃料电池系统专家,从事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建模、仿真、控制和集成的教学和研发工作
初见周苏教授,就感受到他身上那种中国知识分子的温柔敦厚与外国绅士的彬彬有礼相融合的风度;言谈间,周苏教授就中国高校汽车海归专家的生活、工作的“生态环境”以及汽车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了独具个性、充满智慧的阐释,使人不禁感慨教授多年国外生活所展现的开阔的视野、严谨的思想和一颗时刻忧怀祖国的赤诚之心。
一、对于汽车高新技术而言,纯正的学术领域来自高校
记者:周教授,您在国外工作了那么久,为什么选择回国任教呢?
周苏:我是去年九月到同济任教的。其实93年我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应聘回国到青岛大学工作,95年34岁时做了教授。98年,我应聘到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做客座教授,99年开始从事燃料电池系统的建模、仿真和控制的研究及教学工作,感觉这个领域大有可为之处。2001年起,作为高级工程师,先在德国戴-克汽车集团从事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的产品研发工作,后在德国韦巴斯托公司从事车用燃料电池辅助电源的产品研发工作。
说到我来同济工作,是和万钢校长有很大的关系。03、04和05年,我和万先生分别在德国斯图加特、波鸿和伯林有过三次交谈。其间,我也两次访问过同济汽车学院及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对这里的工作有些了解。万先生对发展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和对中国大学教育有许多独到之见和不凡的实践。我选择到同济工作,一方面是中国需要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自己在德国的大学和公司都工作过,回国在一个产学研结合紧密的环境里可以更好发挥作用。德国的生活、工作环境虽好,但是,骨子里的东西,诸如文化的认同感、生活习俗、归宿感等等,让你想回来,我毕竟是中国人。同济的国际交流广泛,尤其是与德国的交流,同济是许多留德学人回国首选之处;同济汽车学院虽然比较新,但是这几年发展非常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万先生任汽车学院院长时引入了新的产学研的机制,利于承担一些大型项目;同济汽车学院的教授不少都有在国外大公司工作的经历,这在中国大学里是不多见的,我认同这样的(工科)教授的模式。
记者:现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很迅速,很多海归留学专家回归以后选择了在公司、企业工作,您为什么选择高校呢?
周苏:其实我有在公司工作的经历,国内在成都无缝钢管公司和厦门宏泰公司,国外在戴-克和韦巴斯托,加起来有11年之久。这次回国决定在高校工作,应该会是人生比较长一段的定位吧。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燃料电池系统。我们知道,高新技术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这种大型、长远的项目投资一般由国家来承担。国内企业很难、也很少去做这种高新技术的投资,注重比较多的是现实效益。决定在高校工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事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来推动。教育改革经过了这么多年,我个人认为,在机制方面还是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相对滞后于国家总的改革步伐。中国现在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专志于教育、学术和科研的人,不宜鼓励“学而优则仕”,让更多愿意做学问的人能心平气和地去“关注天空”。
二、汽车专家在国内外高校生态环境的差异
记者:周教授国内国外可算几进几出了,您认为在国内外的高校在生态环境、用人机制方面有什么差别?
周苏: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德国高校的理念是“服务”,而国内则更侧重于“管理”,这里的对象包括了教师和学生。德国高校给学生提供的环境是比较宽松的,课程也更多样化,像工科专业,学校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文素质。德国现代高校历史毕竟比较长,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贡献也是很显著的。中国的大学有部级、厅级之分,是一个准行政部门,在一个时期是合理的;但是,经过30年的社会改革,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生态环境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中国高校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贡献社会、开社会进步之先”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至于在用人机制方面,国内外差异就更明显了。在国外,像德国、美国,每个教授负责一个学科方向,对有关的教学、科研、人事、资源等各方面负责,实际上就是BOSS了。学校给每个教授配有秘书、助手、实验员(或工程师),他(她)的学科方向如何发展、发展到多大是这个教授的事。而中国的很多教授在功能上更像讲师。德国和中国大学的职称制度有很大差别。学校依据学科方向设教席(德语称Lehrstuhl),一个教席一个教授,是固定的,除了学校配备的人员以外,其他工作人员最长只能任职五年,之后必须另谋出路;而在我们中国每年会评出许多教授来,一所高校同一专业里有很多教授,而且这些教授之间可能还有嫡传关系。我认为这样的职称制度是不利于人才交流、学术交融和学科发展的。在这一点上,同济是比较好的,汽车学院是比较新的学院,大家都是天南海北地来到这里,不容易形成那种世袭的教授制度。
记者: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了,在国家方面,包括政府、高校、企业都非常希望可以引进一些海外专家学者,就引进、用好汽车专家这一点上,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周苏:客观的说,我们在引进一个人的时候,首先不要希望他(她)是一个全才,要量才适用。事实上,就汽车专业来说,不管是大公司还是高校里面,分工都是非常细,专业性也非常强,所以对海外人才的期望不要太大,不要太苛求。他们虽然在视野上比较开阔、平台也相对高一点,但是也要正视他们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局限。另外一点就是对引进人员的评价问题。我进进出出很多次了,也对我们的人事部门提过一些建议。一个在德国或美国大公司或学校工作很长时间的人,回国前三至五年的个人税单(工资单)应该包含比较全面的评价信息,主要是和当地相应行业、相应学历的平均工资水平比较。因为国内外的职称、标准都有不同,那么相对公正、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就是他凭自己的能力(水平)所获得的报酬,用这样的参照标准来考量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也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
三、一起工作,“海归”、“本土”不分派
记者:很多人喜欢把您这样的具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又回国来工作的人称为海归派,特别在现在汽车行业中,大量海归专家加入进来,外界有一些盛传讲“海归派”与“本土派”的分立和矛盾,对此您有什么体会和想法?
⑺ 自动化专业有名的教授都有谁呢
好多啊
比如清华的李衍达,吴澄,张奇伟
西安交大的郑南宁,管晓宏,
你问的是哪个学校,或者具体哪个方面呢
⑻ 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怎么样
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下设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机械设计与理论研究所、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制冷与热工程研究所、暖通空调与燃气研究所、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工业工程研究所等七个研究所以及工业工程教研室、工程图学教研室、机械基础实验中心等三个直属单位。有6个大型专业实验室和建设部同济大学环卫机械研究所、建设部同济大学中法煤气培训中心、上海建设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中文名
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成立时间
1985年
教师人数
180多名
博士后人数
14名
机械工程学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教授3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7名)、副教授54名。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学院还聘请了多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专家为兼职、顾问和荣誉教授。目前学院有本科生2000余名、硕士研究生500名、博士研究生90名、博士后14名。
机械工程学院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等五个博士点和相关的8个硕士点。已形成机、电、液和信息技术一体化发展的以及面向能源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学科特色,培养了一大批机械设计制造、热能及暖通制冷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