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成都大学杨冬教授

成都大学杨冬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13 10:39:36

❶ 杨冬博士在三体舞台剧中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感觉在三体舞台剧中杨冬博士出场的次数屈指可数,20个人的自杀科学家名内单中第一次出现她的名字容,揭示汪淼教授的命运走向,成为汪教授去见叶文洁的穿针引线人物,最后又成为伊文斯考验叶文洁对三体人忠诚度的悲剧人物。

❷ 重庆大学 创始人

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由军阀刘湘创办

不过,早在1925年冬,巴县议事会议长李奎安就提出议案,倡议筹办重庆大学。只因川局动荡,经费无着,导致创建之议一搁就是数年。1929年夏,一批在成都大学任教的川东籍教授回到重庆,联合工商界著名人士朱叔痴、汪云松、温少鹤、李奎安等,成立重庆大学促进会,并向驻节重庆的国民革命军21军军长、四川善后督办刘湘建议筹办重庆大学,得到刘湘赞同。8月4日,刘湘召集有关人士开会,正式成立重庆大学筹备会,发表《重庆大学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和《重庆大学筹备会宣言》,阐明创建重庆大学的动机、原因和目的。随后,筹委会就重庆大学开办的日期、经费、校址、招生及聘请教授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商讨。9月,召开重庆大学第一次校务会议,讨论成立招生考试委员会,并决定了考试时间及准备开学的各项具体事宜,决定立即在菜园坝临时校址招收预科生文、理两班先行开课。
1929年10月12日,重庆的第一所大学——重庆大学在菜园坝杨家花园正式开学,标志着重庆大学的正式成立。10月23日,重庆大学筹委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推选刘湘为重庆大学首任校长。

刘湘(1888——1938)中华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又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汉族,四川大邑人,一级陆军上将。生于1888年7月1日。老家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祖父刘公敬,系前清武举。父亲刘文刚,字鉴堂,家有水田四十余亩,另还与两户亲戚合营水碾一座。母亲乐氏,生有三子,刘湘居长。妻子刘周书是大邑县苏场的一个农村女子,生了三子(其中两个夭折)一女。他是当时四川近代一世枭雄,在战事中勇猛,外号“巴壁虎”,又名“刘莽子”,他与蒋介石虚与委蛇,生前始终保持四川的半独立状态,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均甚老辣,但他极为迷信。http://ke..com/view/148448.htm(刘湘简介)

❸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信息

杨冬生,男,汉族,1958年12月出生,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
1976.10—1978.03四川省广安县苏溪公社知青1978.03—1982.02四川农学院林学系学生(其间:1979.01—1982.01任林学系学生会主席)1982.02—1987.05四川农业大学助教(其间:1985.01—1987.03国家公派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毕业)1987.05—1987.10四川农业大学讲师1987.10—1991.11四川农业大学外事办副主任、讲师、森林生态教研室副主任、林学系工会主席1991.11—1996.01四川农业大学外事办副主任、副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森林生态教研室主任(其间:1995.05—1995.10国家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6.01—1996.02四川农业大学外事办副主任、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1996.02—2003.01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其间:2000.03—2000.05在省委党校地厅班学习结业);2003.01—2003.03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书记;2003.03—2006.07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党组书记(其间:2003.10任武警四川省森林总队党委第二书记;2004.11—2005.02参加中组部组织的中国外交学院英语班培训;2005.10参加中组部组织的哈佛大学应急管理班学习结业);2006.07—2006.10宜宾市委书记;2006.10—2013.01宜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宜宾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其间:2008.05—2008.06参加2008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市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2009.09参加中组部组织的第三期现代城市领导者专题研修班学习);2013.01—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党委书记
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九届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四川省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 杨文杰,男,汉族,四川广元人,1958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参加工作。
1975年9月至1978年3月在四川省广元县赤化公社当知青。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成都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无机化工专业学习。
1982年1月至1990年4月在四川省梓潼县天然气化工总厂(梓潼县氮肥厂)任生产技术股股长、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
1990年4月至1992年7月在四川省梓潼县工作,历任县委工交工委书记、县经委主任、副县长。
1992年7月至1997年8月在四川省盐亭县工作,历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
1997年8月至2000年2月在四川省绵阳高新区工作,历任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2000年2月至2004年5月在四川省安县工作,任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在2002年5月至2002年11月挂职任国务院西部办综合规划处处长)。
2004年5月至2005年8月在四川省绵阳市工作,历任市政府秘书长、副市长。
2005年8月至2011年9月在四川省泸州市工作,历任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副书记。
2011年9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分管工作: 负责机关行政事务、人事管理、耕地保护工作。分管厅办公室(行政审批处)、人事处、耕地保护处。联系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男,汉族,江西省萍乡人,1959年9月生,大学学士,经济师。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6月参加工作。
1976年6月至1979年7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乡当知青。
1979年7月至1983年7月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习。
1983年7月至1987年12月在长春空军第一飞行基础学院任教官、干事。
1987年12月至2000年7月在四川省国土局工作,历任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规划处副处长、法规处副处长、处长(其间:1990年2月至1991年2月下派通江县国土局任副局长;
1992年9月至11月在省直机关党校第十九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5年3月在原省委第二党校第一期青年干部班学习)。
2000年7月至2005年8月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主任(其间:2002年10月在省委党校处长班学习;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下派泸州市锻炼,任泸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2005年8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分管工作: 负责政策法规、矿产资源管理、执法监察和宣传工作。分管政策法规处、矿产开发管理处、执法监察局。联系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总队、厅信息中心、厅宣传教育中心。 男,汉族,湖北省通城县人,1958年2月生,大学学历。197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11月参加工作。
1976年12月至1987年12月历任五十军战士、保密员、书记员、干事。
1987年12月至1990年12月历任十三集团军干事、科长。
1990年12月至1993年4月任成都军区成都军事法院正营职审判员。
1993年4月至1996年7月任成都军区成都军事法院副院长。
1996年7月至2003年3月任成都军区直属军事法院院长。
2003年3月至2005年5月任四川省凉山军区政治部主任。
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任成都军区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
2007年2月至2009年4月任成都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2009年4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分管工作: 负责建设用地管理、土地利用管理、信访维稳工作。分管建设用地管理处、土地利用管理处、信访处。联系省国土资源资料馆。 男,汉族,山东省蓬莱市人,1966年10月生,工程硕士,工程师。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参加工作。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在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学习。
2000年5月至2002年6月在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学习并获工程硕士学位。
2003年至今在成都理工大学攻读地质工程专业博士。
1990年7月至1992年10月,在重庆北培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工作,任技术员、工程师。
1992年10月至1997年8月在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环境管理处工作,任科员、副主任科员。
1997年8月至2000年7月在四川省地质矿产厅地质环境管理处工作,任主任科员。
2000年7月至2010年1月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工作,任副处长、处长。
2010年1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分管工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勘查管理、地籍管理工作。分管地质环境处、地质勘查处、地籍管理处。联系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省地政地籍事务中心。 男,汉族,1963 年1月出生,四川省资中县人。理学硕士,经济师。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9月至1983 年6月在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地理专业学习。
1983年7月至1986年8月在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任教,兼教职工团支部书记。
1986年9月至1989年6月在河北师范大学区域地理专业中国经济地理研究方向攻读硕士学位。
1989年7月至1992年11月,在四川省国土局国土综合规划整治处工作,历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经济师;其间:1991年3月至1992年2月下派通江县从事对口扶贫及大兴乡社教工作。
1992年12月至2000年6月,在四川省国土局办公室工作,历任党组秘书、主任科员、副主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2000年7月至2005年6月,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财务处工作,任处长,兼厅党组、党委秘书(1995年10月至2002年1月先后兼任《国土经济报》总编辑,《国土经济》杂志主编)。
2005年7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机关党委书记。
分管工作:负责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群工作、科技与对外合作、离退休人员工作。分管厅机关党委、科技与对外合作处、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❹ 杨冬生的个人履历

1976.10—.03 四川省广安县苏溪公社知青;
1978.03—1982.02 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林学系学生(其间:1979.01—1982.01任林学系学生会主席);1982.02—1987.05 四川农业大学助教(其间:1985.01—1987.03国家公派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毕业);1987.05—1987.10 四川农业大学讲师;1987.10—1991.11 四川农业大学外事办副主任、讲师、森林生态教研室副主任、林学系工会主席;1991.11—1996.01 四川农业大学外事办副主任、副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森林生态教研室主任(其间:1995.05—1995.10国家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6.01—1996.02 四川农业大学外事办副主任、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1996.02—2003.01 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其间:2000.03—2000.05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地厅班学习结业);2003.01—2003.03 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书记;2003.03—2006.07 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党组书记(其间:2003.10任武警四川省森林总队党委第二书记;2004.11—2005.02参加中组部组织的中国外交学院英语班培训;2005.10参加中组部组织的哈佛大学应急管理班学习结业);2006.07—2013.01 四川省宜宾市委书记(其间,2006.10-2011.11 兼任宜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6.10—2013.01 兼任宜宾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2008.05—2008.06参加2008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市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2009.09参加中组部组织的第三期现代城市领导者专题研修班学习);2013.01—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党委书记,宜宾市委书记(至2013.02止 )
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 ,九届、十届 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四川省第九次、十次党代会代表,四川省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
主持省国土资源厅党委、行政全面工作。

❺ 三体中汪淼喜欢杨冬吗

你好!
感觉在三体舞台剧中杨冬博士出场的次数屈指可数,20个人的自杀科学家名单中第版一次出现她的名权字,揭示汪淼教授的命运走向,成为汪教授去见叶文洁的穿针引线人物,最后又成为伊文斯考验叶文洁对三体人忠诚度的悲剧人物。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❻ 杨冬的人物评价

“他是一位真正值得学生尊敬的好老师!首先,他的学术钻研精神和学术水平令人称赞;其次,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负责但又是最平易近人的好老师。”这是学生眼中的杨冬。而杨冬自己说:“我没做过什么,只是做了一名老师该做的事。”他说,自己就是一名平平凡凡的老师——这是他给自己的定位。但是在这句话的背后,是杨冬多年来辛勤的付出。当老师容易,做一名好教师难。吉林大学文学院杨冬教授25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欧美文学史”“西方文学批评史”“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等课程。其中,本科专业课程“欧美文学史”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课程,教学成果曾获我校“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1998年,杨冬教授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教师”。2002年,他被聘为该校“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首批项目——“欧美文学史课程建设”岗位正职负责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他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至今,25年过去了,提起杨冬的课,当年曾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仍津津乐道。 杨冬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他没有回到生活条件相对优裕的上海老家,而是在老师的动员下留校任教。很快他就担当起了欧美文学史和新建的西方文学批评史的教学重担,西方文学批评史在当时中国的高校中可谓开了先河。从此,他在这里扎下了根。一晃25年过去了,杨冬也从青年迈入了中年,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他曾经为之艰苦奋斗过的热土,深深爱着教师这神圣的职业。
虽然已经有25年的教学经验,可是每次在课前他还是会认真仔细地备课,并重新查阅资料,在由杨冬自己编写的近80万字文稿的基础上填充新的知识。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最前沿的学术信息,他常年订阅《文汇读书周报》《书屋》《读书》等报刊,有时间便到书店查看新书上市情况。上课时,杨冬总是随身带着很多书籍,因为每堂课他都要给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理论书籍。其实,带参考书籍不仅是为了介绍方便,更重要的是他要告诉学生们这些书已经被翻译引进,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
至真至诚
尽管身为博士生导师,但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的课,杨冬在25年的教学生涯中几乎从未落过一节课。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他也会选择在课程间隙出去,决不会耽误课程。杨冬严格按照教学时间上课,即使是给博士生上课,也都会坚持到学期末。2006年底,在他的最后一节课的前一天,他也及时从中国人大邀请的会议中抽身赶回,完成一个老师的职责。
学生们都说:“现在已经没有几个老师能真正做到从不落课。能做到或许容易,但能一直坚持做到就不是一般的职业精神那么简单了。从杨老师身上,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负责’所容纳的份量,看到现实中的最好诠释!”
德高为范
和杨冬交流,会让你觉得“老师”应该是一个很高贵的词汇。有学生感慨道,杨冬老师的高贵应该孕育于朴素,他的生活并不艰苦,但他没有戴名贵的手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衣服,只是穿得干净利索;也有学生认为这种高贵是孕育于尊重,杨冬老师会在课前早早赶到教室,又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课余时间总是会虚心地询问学生,自己是否需要改进,上课的进度是否合适;更有学生说这种高贵应该是孕育于智慧,杨老师总是会想出很多的花样让我们感受课本上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他教授的不仅是课本上应试的知识,更多的是社会现实和为人处事。 尽管杨冬身为研究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老师,但是很多英美文学专业、日本文学专业,甚至包括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找他交流,而他也都不厌其烦地听大家谈论对于论文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曾经有一位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向杨冬谈到了她论文的构思,可是他听完后直接说抱歉,因为觉得自己对那个领域还不够熟悉,不能提出有价值的看法。然而4天后,当杨冬从通辽上完课回到学校时,他立刻给自己的学生打电话说想和那个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再谈谈论文的事。其实在火车上或在回宾馆休息的间歇,杨冬都认真对那个论题进行了思考,以求给学生一个有效的建议。
杨冬常常告诫学生:“做学问没有捷径可循,要做就要沉下去。做学问要读经典论著,并且要沉下去反复阅读。”虽然批评理论在常人看来枯燥无味是非常高深的学问,但杨冬在写文章时对一手理论书籍从来都是反复阅读数遍才出一篇稿子。同时,他经常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每本书的读书笔记,并认真地与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为学生修改论文杨冬总是一丝不苟,即使是对自修生,也绝不马虎,交上来的论文都会得到他诚恳的有建议性的评语。有时他甚至会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对学生当面提出修改意见。杨冬对每位学生都非常负责,包括具体的思路以及平日的阅读情况等都很关心,对于每位学生论题的选择他更为熟悉。平时看书时,只要看到相关的书讯或与论文有关的摘论,他都会电话告知学生。就在其他老师都在努力扩招时,杨冬却始终很冷静,他常说:现在把学生都招进来他们很高兴,可能让他们都走出去才是对他们真正的负责。 杨冬认为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他说:“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学生是事业得以延续的基础,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榜样,身体力行,把正气和所知所学都教给学生。”为此,他始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在他心里始终坚持着“言教重于身教”的信念,并以行动为此做了最好的注释。
在生活中,杨冬对待学生像慈父一般,平易近人地与学生讨论问题,学生的情绪有波动、精神不好、生活困难他都看在眼里,及时进行疏导和帮助,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每次回上海老家探亲,他都会给同学们带些特产,包括他作为交换教师在韩国教学半年,回国时,也会特意从韩国给十几个学生带一套精美的油笔,让每个学生深受感动。 “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好脾气的杨冬对学生也有“严”的一面。他的“严”主要体现在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严防学术造假上。他以严谨的态度影响学生,他的论文都要经过反复修改,写一篇论文从来没有立即发表,而是至少放上一两年才拿出发表,因为他希望自己的文章在时间中沉淀,让论文获得提升的空间。在学术上倾心相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杨冬也指导学生学会堂堂正正做人,帮助学生树立做学问所必备的学术道德准则。为此,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起到了表率的作用。杨冬的论文从来都是自己独立完成,不与其他人合写,他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亲自进行研究、思考,在学术论文中所使用的他人研究成果,包括观点、结论等都一一注明原始文献的出处,甚至详细到哪一页。因为杨冬坚持治学容不得一点马虎,为了得到更权威的资料,他亲自带学生们去北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希望学生们也养成扎实的学风,学术诚实,抵制浮躁。
学生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会一字一句地进行修改,但绝不抢先署自己的名字。对此他的态度十分坚决:“学生自己做出来的事情是他们的成果,今天他看到老师利用权力占了自己的便宜,将来他就会去占别人的便宜,我们要把好的品质一代代往下传,而不能把违背学术道德的作风教给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学生比我强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科得到了认可。这是我最高兴的一点。”杨冬这样说。 说起西方文学批评史,在杨冬还是学生时,就对这个当时很少有人接触的领域产生了兴趣。杨冬凭借着最初的理想和青年人的拼劲、韧劲,坚持理论研究近20年。他在吉林大学开设的“西方文学批评史”课程在全国开了先河。为了理论研究,多年来,书店在杨冬的生活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从不逛商店的他,只会自己亲自去选鞋,因为只有自己的脚才知道鞋是否合适。而“西方文学批评史”就是杨冬最合适的一双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9年的苦心研究,1998年他独立撰写并出版了《西方文学批评史》一书。有学者评价这本书:打开了西方文学批评之门,了却了几代中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夙愿,从此中国大学的西方文学批评史讲堂上有了中国学者自己的教科书。它是近期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力作,标明中国学者的学术实力足以在世界学术之林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
对于“西方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是杨冬毕生的追求,他认为自己充实愉快,毕竟人能够真正从事自己理想的事业是件不容易的事,为此他感到很庆幸。虽然理论研究不免枯燥,但是通过自己的耕耘而获得成绩是最幸福的事,杨冬认为写作是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杨冬正在扩充其“西方文学批评通史”的当代部分,上百万字的论著,容纳了他无数的心血。
为了使自己的书籍更权威准确,即使是写几万字的内容,杨冬也常常要查阅几十万字的资料。杨冬的辛苦,学生们都很清楚。学生们都希望帮助老师,哪怕只是搜集些资料,可是他从来没有要求过。10余年来,杨冬始终强调和坚持独立的钻研精神。正是如此,从杨冬那里学生们真切学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具体内涵,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的方法,更重要的还有如何为人的道理。
在采访之初,笔者和杨冬一提起师德标兵的事,他便摇着头说:“弄错了,不应是我,其实默默付出的老师很多,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恰巧从事了教师这个行业罢了。”换做别人,笔者或许多少会怀疑他是否在过分谦虚。然而了解杨冬的人都知道,他是真诚的。采访中,他的事情大多是从学生口中得知。为了这次采访,杨冬的学生甚至要从沈阳赶回来为记者提供资料,因为他们希望这样一个不善于宣传自己,总是默默无闻地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中独处于自己心灵的一角,守护着那最平常也最易被人忽视的职责的老师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认可。学生们都说:“杨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每年评选优秀先进,他总是不断推辞。杨老师为人谦和、正直,无论在学术精神上,还是人格品质方面,都是一个堪称很有个性和魅力,被大家广为推崇和赞誉的好老师!”在杨冬自己看来,当一个好教师,就是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想要做实在的学问就不能功利和浮躁。杨冬就是这样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地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诺言。
杨冬所带的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是曾经有过的那份最珍贵的师生情谊,将永远珍藏在老师和学生们心中。而杨冬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接到学生的电话,继续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春华秋实,用心血和汗水去耕耘的大地怎会不肥沃?岁月的累积,杨冬将继续坚持,并将收获更多

❼ 谁知道哪里有成都师范学院杨东教授的旁门正道这本书

7788商城就哈15元一本

❽ 三体中汪淼喜欢杨冬吗

当然喜欢,文章提到他的摄影因为杨冬才变的有意义,这就很明显了,而且史强也发现并表示:你想知道杨冬的消息?而且他的心里一直给她留一个位置,这些都暗示了汪喜欢杨冬

❾ 吴芳吉的创建重庆大学

1927年3月,重庆军阀屠杀共产党人及大批进步群众,死伤学生及群众千余人,中共四川地方执行委员会(相当于四川省委)书记杨闇公,组织委员冉钧先后壮烈牺挂,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三一惨案。紧接着,1928年2月,成都军阀杀害了中共川西特委委员四川学联副主席袁诗尧,成都大学学生共产党员钱芳群、李正恩等爱国人士14人,制造了三一六惨案,这时的四川,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当时,在成都大学任教的川东籍教授沈懋德(巴县人)、吕子方(巴县人)、吴芳吉(江津人)、彭用仪(重庆人)等惊悉惨案,义愤填膺,在成都小福建营成大宿舍吴芳吉处,彻夜饮酒,抨击时局,痛感中国贫弱,一个重要根源是由军阀制度之腐败,对人才横加摧残,把一个好端端的文明古国,搞得愚昧落后,一盘散沙,听任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使一大批远涉重洋去欧美,或东渡日本学成归国的有志之士,满腔热血,走投无路,报国无门。感概之余,一致主张要按孙中山的遗教去唤醒民众,早日在重庆创办一所大学,发展教育、造福桑梓,使川东青年学子不必远赴京沪,就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培养造就大批德智双全,威武不屈的人才,为拯救贫弱的祖国贡献力量。
为了迅速地在重庆开办大学,沈懋德等曾计仪向成都大学校长张表方建议:在重庆设立成都大学分校,以简化学校机构及开办手续,但因张表方担心分散成都大学教学力量,未予同意,于是,沈懋德等教授利用假期返渝之机,凭着自己的学术地位,社会声望,遍谒重庆地方名流,绅耆宿老如朱叔痴(老同盟会员,老教育家),汪云松(重庆留法勤工俭学校校长),温少鹤,李奎安等,说明在重庆创办大学的必要性,并倡议: 如果师资缺乏,我们川东籍在省内外各大学任教者,皆可号召返渝,集中智力,共襄盛举。我们在成都大学任教,虽然未满延聘期限,决心辞聘返渝,服务桑梓,贡献微薄之力,经费和校址,端赖诸老指示扶持(彭用仪教授回忆提供)。
重庆五老李公度,朱叔痴,汪云松,温少鹤,李奎安是当时学界,商界的知名人士,颇有社会地位。 李公度担任驻防重庆的二十一军政务处长,刘湘的军师。温少鹤、李奎安先后担任重庆商会会长,号召力强,登高一呼,商会所属七十二行帮可以群起响应。早在1925年冬,巴县议事会义长李奎安就已在议事会正式提出议案,倡议筹办重庆大学,可见诸老早有刨办大学的宿愿。所以,对沈懋德等教授的主张,咸表赞助,并概然应允愿将二十一军向商会预征款数十万元作为筹办重庆大学开办经费的后盾。
经过充分酝酿,在重庆成立重庆大学促进会,在成都成立了促进分会。
促进会成立后,广泛进行舆论准备,大力宣传在重庆府办大学的必要性。
从沈懋德,吴芳吉等拟订的筹备宣言,可以看出当时精辟而系统的论述,文情并茂,立论充分,令人心悦诚服。
筹备宣言就重庆的地位来分析创办大学的必要,强调指出:“重庆外受江汉委输,内作川康绾毂,北通关陕,南达黔中,商货殷阒(音qù),华洋萃集。又两江滨带,蒸汽易施,大小工厂,岁月兴立。如使工商两业缺乏人才,则操奇计赢,不足与外人兢进,技师工匠,亦必向远方征求,财贿外流,大利坐丧。 如于重庆大学设置工商两科,数年之后,阛阓必多通才,制作必臻美利。盖商场工厂,触目即是,实地练习,功倍可期。而一埠之中,忽有此最高学府,增多数十大学教授,聚集数百专科学生,大足供工商业之参稽,资其借镜,厥备顾问。于以增进本埠之繁荣,拓殖酉南之福利,其为关系,又至重钜也”。
宣言还从四川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升学需要,来论证创办大学的必要,顾全川百四十六县,几乎县有中学,县岁毕业,至少以十数人计,即一年内当有二千以上须升学之中学生。成都可升之校,每苦不能悉纳,且川东各县,距成都远者二千里而遥,水陆间阻,往返艰难,东下宁沪,北上平津,则省外生活奇昂,资斧更不容易,以是中学毕业,东两顾望,怆然麟学者,不知凡几。故自川东言,如只主持设立成大,而不筹设重庆大学,则是当局之偏也。自全川言,如谓成都设有大学已足,不必再设重庆大学,则是川人之陋也。
宣言进一步再从人才培养关系国强民富,抵御列强侵略的极端重要性,来分析论证在重庆创办大学,势在必行: 抑有进者,人类之文野,国家之理乱,悉以人才为其主要之因。必人才日出,然后事业日新,必事业日新,然后生机永畅。世界所以进化无疆,国家所以长存不敝,胥赖于此。使世无须才,则虽洪荒草昧,终古不开可也;使国无须才,则虽保国羽民,逮今不灭可也。故昔之言国者日:乌合之众,不足当技击之士,技击之士,不足当节制之师。今之言国者曰:野蛮之民,不足当半开化之邦,半开化之邦不足当文明全盛之国。今察欧美各邦,疆域或小于我,人民或少于我,而入其国境,大学林立。 即以吾川论,广土众民,西驾德意,东媲日本,而惟省会始有大学,其他各省尚有并一大学而无之者,以此而求国际平等,抗拒侵略,我实不兢,于人何尤。且中学毕业,难言成才,如遂听其废阁,则沉珠于水,埋玉于璞,弃宝实乡。若国家地方之事,尽以此未成熟之才为之,复无多数智术高深,德性坚定之士为之指导,则直贼夫人之子兼害于尔家,凶于尔国,今日现象已呈如此,凡具深识,能无隐忧 友邦人士,既告我矣,日今日中国所最缺乏者为领导人才,苛不河汉斯言,则筹设重庆大学,以树西瑰风声者,尤为不可以已也。
同时,筹备宣言还对各种障碍筹办重庆大学的言论和思想进行了针峰相对的驳斥,以论证创办重庆大学的现实可能性。
有人认为,重庆乃繁华商埤,城市暄嚷,不宜兴办大学。吴芳吉教授等认为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列举国际国内例证驳斥道: 则上海,广州因文明之先进,伦敦、纽约亦庠序之中枢,宁舍通都大邑而不居,适穷乡僻壤而有当 此不足为吾重庆大学病也。
有人认为,重庆是商埠,人才寥落,难于兴办大学。针对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教授们驳斥道: 人才之聚,聚于事业,必事业愈兴,而人才愈至。未有事业不举,而坐待人才者。渝中素无大学教育,故大学人才不聚于此。成都所以较胜,既以大学兹多,有以安置人才之故。今使大学竟成,何患无师,有师何患无士。此又不足为吾重庆大学病也。
还有人振振有词地提出: 开办一所大学,所需经费甚钜,必先筹足巨款,始能创办。经费无着,何能侈谈兴办大学。教授们并未被这个难题所吓倒,理直气壮地答覆说:今之百政所费,谁为有着。诚欲先有巨款而后兴学,则实现之期,河清莫俟,征之全国大学成例,何独不然,不闻款绌遂废之者,有人斯有财也,夫重庆富力,远过成都,开源取用,不止一途,或就国,省税款,酌情划拨;或就地方捐税,移转接济。按年递进,曲少增多,数微则始易兴,时长则后易继,此亦不足为吾重庆大学病也。
也有人认为,四川已有成都大学,不必另办重庆大学,重庆再办,有损成都,这种看法貌似有理,实则大谬不然。教授们认为,即使办了两所大学,仍患不足。 以视英,日小岛,多寡何如。况大学成立,基于社会自然之需,不徒借此润色鸿业,成渝俱有大学,正可相观而善,携手偕行,谋所以成德达材移风易俗之事,讵同业之相忌,实同枯而失荣,此尤不足为吾重庆大学病也。
沈懋德,吴芳吉教授等在充分论证后,得出结论说:
总之,重庆大学之应成立,有其需要,有其可能,已届时机,非属梦想〃。综上所述,可以说: 五四运动的影晌,重庆人民的觉醒,重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是创办重庆大学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一批川东籍教授出于爱国爱乡的热心倡议发动,地方绅耆宿儒特别是商界领导人的积极赞助以及当时重庆军政当局大力支持,则是创办重庆大学的主观因素。
〔注〕 本节引文见重庆大学校史资料第五期

❿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看失眠是杨东东医生好还是刘富友医生好呢

以我在成都来中医药大学附院看睡眠不好自的经历来说,没有一次成功的,大概十几年前就去看过,医生就不屑失眠这些小问题。吃了药也没啥变化。今年挂了80元的专家号,吃了药还是没一点变化。我治疗睡眠最有成效的一次是在农村的一个老中医,吃了大概一周的中药,基本一年都非常好。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教授讲课视频 发布:2025-08-06 00:02:41 浏览:730
大学生贷款正规平台 发布:2025-08-05 23:57:17 浏览:40
湖南大学柯教授 发布:2025-08-05 23:55:07 浏览:665
大学生职业策划书 发布:2025-08-05 23:54:58 浏览:959
研究生导师吻了我 发布:2025-08-05 23:53:37 浏览:762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8-05 23:39:23 浏览:367
济南大学一本专业目录 发布:2025-08-05 23:19:43 浏览:454
大学生被轮回 发布:2025-08-05 23:15:56 浏览:260
陈宗炫大学数学老师 发布:2025-08-05 23:15:47 浏览:705
南京理工大学考研难度 发布:2025-08-05 23:04:40 浏览: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