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音乐教授
『壹』 为什么同济大学音乐表演系没有钢琴教授或老师啊
如果不能实地考察的话,建议你去校内网,现在叫人人网了,找同济大学艺术学院的同学打听一下。
『贰』 上音和同济大学的音乐系哪个好
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学是全国顶尖水平,2017年学科评估全国第一,比同济大学可强的太多了
『叁』 赵松龄的原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
1927年2月26日 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
1947年9月-1951年8月 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1年9月-1982年7月 先后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0年4月-1982年4月 任同济大学科研处长。
1982年4月-1986年7月 任同济大学物理系主任。
1986年7月-1989年12月 任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
1990年-2002年 被选为中国声学学会第二届至第四届常务理事。 学生时期
赵松龄,曾用名赵鹏初,浙江东阳人,1927年2月出生于一个封建的书香门第之家。著名笛子艺术演奏家赵松庭之弟。他的学生时代,是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大动荡环境中度过的。1938-1941年他在东阳初级中学学
习,当时日本侵略军气焰嚣张,东阳靠近抗战前哨,战争阴影紧压在人们的心头。
1942年春,日军大举进犯浙赣,金华经东阳至嵊县一线沦为敌占区。他因伤病辍学,随父母避居在大盘山区内的一个小村庄内。1943年秋他考入了宁波中学高中部,当时宁中内迁至盘安县的大皿村,借助当地祠堂作为校舍,学生缴纳一定数量的大米与黄豆保证伙食供应,晚自修时清一色地用自备桐油灯照明。
1947年9月至1951年8月,他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1951年8月,他被统一分配到同济大学工作,此后就一直在同济大学主要从事物理学科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任务。
工作时期
在20世纪50年代,同济大学与其他高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发展,政治思想教育也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1951年秋开始的三反及思想改造运动,深深触及了知识分子的弱点与缺点。1952年院系调整并进行教学改革,1957年进行了整风“反右”运动,稍后开展了关于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等方面的讨论,他积极参加运动,在实践中经受考验与锻炼。1959年9月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基层工作的双肩挑干部,努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组织安排的各项任务。
1965年他参加“四清”工作队,在崇明县开展工作,对农村的现实情况有了深刻的感受与了解。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因家庭出身及个人政治历史问题受到审查与冲击,1972年曾下放至干校劳动锻炼。在这期间他对自己认真作了反思,并本着相信群众相信党的精神泰然处之,同时依然努力搞好日常的业务工作并抓紧个人的学习与提高。
1978年他晋升为副教授,1979年由德国DAAD资助,曾以研究访问学者身份到德国斯图加特城建筑物理研究所进行短期进修。回国后在1982年晋升为教授。曾先后任同济大学科研处处长、物理系主任与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87年8月被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 教学工作
他长期在以工科为主的高校从事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开展科学研究受到客观条件的一定限制。但另一方面考虑到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与渗透性,他深信对于各种工程技术科学,只要联系实际深入钻研一下,一般都可以挖掘出值得探索的物理问题,可供选择研究。
弹性理论
1956年高校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要求基础课教师也进行科学研究。当时他首先选择弹性理论,因为它实际上可以说是理论物理的一个分支学科,联系工程力学的实际,发觉理论物理中一些普遍的分析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科学论文就是利用屈曲本征函数展开的方法,解弹性地基梁的弯曲与振动问题,文中采用了一个分析技巧,求出了有轴向力作用时的精确解。第二篇类似的论文改用自振本征函数来解决弹性地基梁的弯曲问题。接着对圆薄膜的大挠度振动求出了基本固有频率的精确解,对椭圆薄板大挠度弯曲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摄动与变分特点的新解法。
物理专业
1958年后,他主要致力于物理专业的建设,弹性理论的研究中断。1960年开始超声学与建筑声学的学习与研究。在实践中发现了声在变截面管道(喇叭)传播时存在着一个巧妙的共轭关系;对于各种喇叭都存在着相对应的共轭喇叭,它们的截面半径互为倒数,而反映喇叭特性的基本参数则相互共轭。这对于探索与设计新型喇叭富有创新意义。在超声学中,对于由杆件组成的聚能器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共轭关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噪声控制工程方面通过与企业单位的联系、协作,他多次得到了参加工程设计及测试等具体实践的机会,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声学技术问题。1978年后,他的科研方向相对稳定在以噪声控制为主的声学学科领域内,研究方法上主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重运用成熟的声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中存在的声学技术问题,然后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吸声理论
他在吸声理论方面有较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代表作《声波在纤维性吸声材料中的传播》于1979年在《声学学报》上发表。根据该文阐明的严格理论,由吸声材料的容重及纤维直径可以精确地求出反映材料声学性能的各种重要参数,优于国际上同时期同类研究成果。该文吸声理论获得成功的关键是采用了一个基于统计分析的运算技巧,它假设各纤维单元散射的声波在统计平均的条件下是相等的,由此导出在任一特定纤维单元表面由其他纤维散射产生的声场,从而可由边界条件严格求解,可避免作多次散射的复杂分析。这种运算技巧在分析浓密悬浮液及细网等声传播问题中可以推广应用。对穿孔板及多层或劈形吸声材料等元部件组成的多种吸声结构,由严格理论分析的方法求出重要的声学参量,经实践检验表明所得理论结果是正确可靠的,可作为实用设计的依据。
隔离结构
在隔声结构理论方面,他也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主要弄清了对有限尺寸的薄壁结构并不遵循传统的质量作用定律,它的透声性能与结构本征振动在频域上的模态密度紧密相关。这对于设计新型轻薄隔声结构,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传播理论
对于声在管道中的传播理论方面,他联系工程实际问题作了较广泛、较系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管道消声器设计理论中,导出了存在气流时管道中的声传播规律,证实了气流对消声器消声性能产生严重影响的主要来源在于气流产生的再生噪声。部分研究成果在1987年《同济大学学报》发表的综述论文《同济大学对阻性消声管道研究的进展》中作了介绍,该文扼要阐明了气流及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对阻性消声器消声性能的影响。该文曾在198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2年10月曾获国务院颁发证书以表彰他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肆』 同济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在交通学院学习的几年间,感受到了很多老师的风采,只好先说说我院的一些老师的课程了。首先是智能交通的杨晓光教授。杨晓光教授,“于我国恢复高考的1978年9月考入同济大学道路与桥梁工程系,1982年7月本科毕业并留校任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研究室助教,后在职攻读同济大学交通工程方向硕士与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应国家教育部选考派遣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留学日本京都大学交通工学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9月学成回国继续任教”。
前面是他的简历,那么就说说具体的感受,听了杨晓光教授的课,会让人对整个智能交通系统有一个很清晰明了的把握,让人对整个科学问题怎么思考、提炼和解决有更深的理解,总之,杨老师的课会让你站在宏观的高度来理解问题,不会局限于细枝末节。
『伍』 同济大学音乐系好不好文化分多少专业分多少
还不错吧,我不是我们学校音乐系的,不过参加过我们学校的合唱团,内所以认识的那边容的人挺多的,其实老师挺不错的,而且感觉学生挺专业,优秀点的毕业生么有去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不便说出名字),也有出国的(德国多一些吧,在同济你有机会报名学德语强化班,为出国做准备)。不过同济毕竟是工科的学校,音乐不是特色啦。至于分数我不了解,你自己去打听一下吧。
『陆』 有谁了解同济大学的李风亭教授吗
同济大学的李风亭教授研究方向:
水处理理论与混凝技术
工业循环版水处理药剂与成套处理技术权
水处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技术 (包括混凝剂、絮凝剂、脱色剂、阻垢剂、缓蚀剂、杀菌剂、介孔吸附剂等)
油田水处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技术
造纸废水处理
国家水处理剂标准的修订
气候变化政策与水资源管理
『柒』 同济大学的音乐系咋样
同济大学是理工类院校,音乐教研水平相比较音乐专业类院校,优势并不明显,但是由于同回济大学是答985高校,又地处上海,具有较强的地理位置优势和院校资源。
同济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厚实专业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具有团队合作、协同能力,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化音乐人才。
与德国巴登符登堡州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每年与国立特罗辛根国立音乐学院、巴登符登堡州音理会联合在同济大学举办“德国音乐周”。已经有逾40位来自德国的著名音乐家、教授与同济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师生共同参与。
每年优秀学生可获奖学金赴德国学习,同时也与德国建立了短、中期专业互访机制,使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多种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
毕业生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例如中国歌剧院、上海歌剧院。也有学生被国外院校录取,如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等。
『捌』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孙钧、汪品先、薛永祺、陶文铨、卢耀如。
1、孙钧
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工学士学位。1954~56年间随前苏联专家И.Д.斯尼特柯修毕副博士课程并写作学位论文。现任同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务委员、名誉系主任,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1991年选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汪品先
男1936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
3、薛永祺
薛永祺,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1937年1月11日生于江苏张家港。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双聘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卢耀如
男,1931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校调整入北京地质学院,后曾随外国专家学习,1953年提前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
(8)同济大学音乐教授扩展阅读
截至2020年5月,拥有专任教师2803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1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
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6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6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2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162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玖』 同济大学音乐系就业情况怎么样
同济的音乐系啊,是小班教学,每届就几个人,说不定还不上两位数。专男生非常少,属就一两个。就业啊,还是不错的。因为,人少嘛。不过专业总的来说不是特别强势。好处的话就以下几点:1.地势好,在上海,而且音乐系在本部,大门口就是地铁10号线,二十五分钟到人民广场南京路,七分钟到五角场商业圈,上海的艺术气息很浓。2,和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有合作3.总之算个名校嘛。不过也有些缺点的:老师人也不多的,专业也不是特别强,你别指望能和上音什么的比;就业不是特别对口,想有学长就随便进了个什么艺术公司,不是说真能进这个团那个团当艺术家的,不过好歹能就业吧……你权衡一下,希望的对你有帮助。
『拾』 上海同济大学有音乐系么
有的,
不过不是人家的强项的,
你到官网查看专业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