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物微纳器件教授人才
A. 陈迪的个人简介
陈迪,男,1961年出生,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于1980年国家公派赴德国留学,1986年和1990年分别获德国汉堡大学化学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德国MicroParts公司从事MEMS微加工技术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自1993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目前任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防科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教委、德国西门子公司和美国3M公司的四十余项科研项目。开发出了新型X光掩模板制备工艺和新的非硅三维微加工技术-DEM技术,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开发出各种微流控芯片、植入式生物微电极阵列、MEMS集成探卡、微波定向天线和MEMS惯性开关等,应用于生物医学、信息产业和国防等领域。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其中被SCI、EI收入论文七十余篇,论文被引用27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29项,其中授权16项,参与撰写专著4本,主持出版《微加工导论》译著1本。“非硅MEMS技术及其应用”获2007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微流控生化芯片的结构、制造、改性及其应用”获200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其研究领域为非硅MEMS微加工技术、植入式生物微系统、微流控芯片和RF-MEMS等。陈迪教授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微机电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微纳电子技术》、《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微细加工技术》《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B. 曹忠在研项目
在科研领域,曹忠教授积极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涵盖生物传感、生物分子检测、生物纳米芯片传感器、含界面损伤纳米复合材料、无线传感生物分析方法、手性壳聚糖纳米粒子、新型烷基果糖嗪类药物的研制、基因生物芯片研究、场效应晶体管的无线传感生物分析方法、理工科大学《分析化学》双语示范性课程建设以及便携式有害物质检测装置等多个前沿科研方向。这些项目不仅体现了其在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和教育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厚学术造诣,更展现了他在推动科研创新、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卓越贡献。
在食品安全方面,曹忠教授主持了“食品中有害物质超灵敏检测的微纳生物传感分析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开发超灵敏的检测技术,旨在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微纳生物传感器,可以快速、精确地识别出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生物分子检测方法研究方面,曹忠教授主持了“基于帽子状金属纳米微球颗粒膜的新型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生物分子检测方法研究”项目。该项目创新性地利用新型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显著提高了生物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更高效的工具。
在生物纳米芯片传感器研究方面,曹忠教授主持了“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学生物纳米芯片传感器的研究”项目。通过构建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生物纳米芯片,该项目为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对于推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曹忠教授还主持或参与了多项与纳米功能膜修饰的无线传感生物分析方法、手性壳聚糖纳米粒子作为靶向药物载体的制备、新型烷基果糖嗪类药物的研制、基于新型纳米颗粒技术的基因生物芯片研究、基于新型场效应晶体管的无线传感生物分析方法、理工科大学《分析化学》双语示范性课程建设、便携式有害物质检测装置等科研项目,充分展现了其在多学科交叉领域内的深厚研究背景和创新精神。
在教育科学领域,曹忠教授主持了“《分析化学》湖南省高等学校2008年省级精品课程立项”项目,该项目旨在建设具有示范性的《分析化学》课程,推动化学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化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大学生物微纳器件教授人才扩展阅读
曹忠:男,40岁,理学博士,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