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徐芬教授
『壹』 浙江理工大学的教授副教授待遇如何
浙江理工大学对新进校人员相关待遇的规定
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高层次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益,现将新进校人员的相关待遇规定如下:
一、新进校人员的分类
今后,我校新进人员按业务水平、业绩和紧缺、急需程度分为六个类别:
(一)第一类:省级特聘教授(钱江学者);
(二)第二类:校级特聘教授;
(三)第三类:校学科带头人;
(四)第四类:校学术带头人;
(五)第五类:接收毕业生和一般调动人员;
(六)第六类:照顾安置人员(指由学校照顾安排工作的引进人才配偶等)。
二、引进人才的类别认定
(一)第一类:省级特聘教授(钱江学者)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省教育厅关于省级特聘教授(钱江学者)选拔条件进行推荐,经省政府批准享受省级特聘教授(钱江学者)待遇的人员。
(二)第二类:校级特聘教授
学术造诣高,业务能力和业绩突出,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研究工作在该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公认;符合学校校级特聘教授评选条件,经有关专家对应聘者各方面的能力、水平进行论证后,由校长办公会议认定的人才。原则上要求:博士生导师45岁以下,教授或研究员40岁以下,博士后35岁以下。特别优秀的人才,年龄可适当放宽。
(三)第三类:校学科带头人
具有正高职称,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过省部级二等及以上奖项。目前仍在主持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项目的人才。对于人才紧缺的学科,经有关专家对应聘者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论证后,可适当放宽条件。
(四)第四类:校学术带头人
具有正高职称、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近两年内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并以第一作者在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或被SCI、EI等检索3篇及以上)或以第一、二完成人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项的人才。对于人才紧缺的学科,经有关专家对应聘者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论证后,可适当放宽条件。
三、各类引进人才的认定程序
(一)拟进校人员提出申请;
(二)用人单位(学院、处、部)根据拟进校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力,以及学校每年年初公布的本学年人才紧缺学科或专业目录,提出拟引进人员所属类别的建议;
(三)人事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拟进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论证,并提交校长办公会议讨论;
(四)校长办公会议审定批准。
四、对引进人才的考核要求
为了把人才引进优惠待遇与考核机制相结合,各用人部门在送交拟进人员材料时,还需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按照学校引进人员的不同类别,对拟进人才提出进校一年内和三年内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达到的目标。进校报到时,将上述要求阐述在协议中。
引进人才进校满一年和三年时,由用人单位根据协议要求进行考核,并报人事处审核。对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人员,学校将扣发甚至取消优惠待遇。
五、新进校人员的待遇
(一)年薪制待遇
对实行年薪制的引进人才,在进校后前两年(第1-24个月)的年薪待遇标准如下:
1、省级特聘教授(钱江学者):年薪20万;
2、校级特聘教授:年薪12万;
3、校学科带头人:年薪8万;
4、校学术带头人:年薪6万。
(二)安家费(一):
在外埠调入的新进校人员或应届毕业生及刚出站博士后,可享受一定额度的安家费(一),具体标准为(以户为单位):
1、省级特聘教授、校级特聘教授:10万
2、其他新进人员:
(三)住房待遇
在住房安置政策上,作为第一至四类人才引进的人员及具有博士学历、学位证书的新进校人员在购置校外住房时,根据条件,给予安家费(二)补贴。购置学校提供房源的住房的政策另订。其他人员按在校教职工享受相关住房政策。
1、安家费(二)发放办法:
发放时间一般为每年10月。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相关人员在每年领取安家费(二)时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
2、夫妻双方同时来校工作的人员,安家费(二)以夫妻中享受标准高的一方计算。视配偶的具体情况,给予上(下)浮动,具体如下:
(1)夫妻双方同时作为第一至四类人才引进的,若引进人才的配偶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职称的,安家费(二)上浮20%;若夫妻双方同时具有正高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其安家费(二)上浮30%。
(2)夫妻双方同时为博士且都符合享受安家费(二)的新进人员,安家费(二)并可上浮10%。若夫妻双方同为紧缺专业、或都具有高级职称、或一方为紧缺专业而另一方具有高级职称的博士,安家费(二)可上浮20%。
(3)若一方作为第一至四类人才引进,配偶为正常调动来我校工作的,安家费(二)按引进人才的一方计算。
(4)若第三至四类引进人才配偶需要学校照顾安排工作的,安家费(二)降低20%(配偶工作货币安置的除外)。省级特聘教授(钱江学者)、校级特聘教授的配偶需要学校照顾安排工作的,安家费(二)不下调。
(5)安家费(二)需要上(下)浮动的,浮动部分在首付时予以办理。
上述人员(含夫妻双方均在我校工作的)享受安家费(二)后,今后不再享受国家、省、市行政事业单位货币化分房、住房补贴、新人(1999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公积金补贴及学校有关住房福利待遇政策,但仍可享受住房公积金。
六、配偶安置
引进人才属于省级特聘教授、校级特聘教授的,配偶工作可由学校负责安排;校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配偶,学校可酌情解决。其他进校人员的配偶不予解决。
七、其他
经校长办公会议审定同意按省(校)特聘教授、校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带头人、紧缺专业博士进校的人员,自校长办公会议通过之日起一年内没有正式进校工作的,其他同意进校的人员自同意进校之日起八个月内没有正式进校工作的,其进校资格和待遇均需经学校重新认定。应届毕业生须在校长办公会议同意进校后一个月内签订就业协议。
『贰』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职工80余人,其中有教授21人,副教授31人,具有博士学内位容20人,博士生导师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近年来,学院派遣多名教师赴英、德、日、意、法、美、澳等国工作讲学、访问、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聘请了一批在国内外材料、纤维和染整、等领域内成绩斐然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并与美国、日本、英国、巴西、印度、德国及港澳台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协作交流关系,合作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
『叁』 浙江理工大学好吗
在浙江排名前五吧 在省内还算好的..
在全国的话就不好说了...
我也是这个大学..
----外加一点 我读的就是纺织服装类的 专业是服装设计与工程
浙江理工大学的纺织服装类专业是很不错的。。。
『肆』 请教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待遇
浙江理工大学对新进抄校人员相关待遇的规定 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高层次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益,现将新进校人员的相关待遇规定如下: 一、新进校人员的分类 今后,我校新进人员按业
『伍』 浙江理工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各个研究方向哪个比较强都具体介绍下!急!
最强的应该是工程心理学,前系主任葛列众在这个领域还是很强的,其次应该是管理心理学了吧,有侯公林老师。发展心理学的话,徐芬教授是很牛的。
『陆』 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哪几个导师最牛
陈本永教授
『柒』 浙江理工大学的现任校长是谁
校行政班子名单:
校 长: 裘松良
副校长: 戴文战 陈建勇 沈满洪
校长助理: 朱根弟 陈文兴 陆爱华
『捌』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院长陈文兴教授是怎样一个人
一个很好的老师。你能在他那里穴道很多的东西。本人也是
材料与纺织学院毕业生
『玖』 浙江理工大学出过哪些名人~~~
朱新予(1902-1987):中国杰出的丝绸专家、教育家。毕生从事丝绸教育,一贯提倡教育、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亲自编写教材,抓科学研究,积极推广科学育蚕、贮茧、机械缫丝等新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丝绸生产;扩大丝绸教育领域,培养多种人才;晚年还倡导丝绸史研究,筹建丝绸博物馆,积极发展中国丝绸工业和丝绸文化事业.。1915年9月,考入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现浙江理工大学),1919年9月毕业,留校任教,后于1979年任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院长(校长)。曾参与编写《中国纺织科技史》丝绸部分,主编《中国网络全书·纺织卷》丝绸部分和《浙江丝绸史》、《中国丝绸史》等及《丝绸史研究》杂志。 史量才(1880~1934):爱国实业家,《申报》老板,华人中的第一个大亨。《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创办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912年秋天,在社会急剧转型之际,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以十二万元从席子佩手里买下了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当年9月23日订约,10月20日正式移交),从此踏上办报之路,开创了一生的事业。他毕业于杭州蚕桑学堂(现浙江理工大学),在上海创办了蚕桑女子学校,曾在《时报》做过兼职和专职编辑,接触过近代报业。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1934年11月14日,当时全国最繁华城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报》受到致命一击——报社总经理史量才在沪杭公路上被拦道的国民党军统特务赵理君、惯匪李阿大等凶手枪杀,遇难时54岁。这一天,是中国新闻界的又一个黑色的纪念日。 都锦生(1897—1943):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现浙江理工大学前身),留校任教。在教学实践中,亲手织出中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1922年5月15日,在杭州茅家埠家中办起都锦生丝织厂。由于产品新颖别致,很受社会欢迎。1926年,在艮山门外购地10多亩,建造新厂房,扩大生产,有手拉机近百台、轧花机5台,职工130多人。丝织画产品曾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展出,获金质奖章。后又建第二、第三工场,并在全国各地开设营业所,至20年营业所已遍及上海、南京、汉口、北平、广州、香港等13个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其创办企业现发展为杭州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 郑辟疆(1880-1969):蚕丝教育家和革命家,1900年考入杭州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学习。在教育上,他提倡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他长期从事蚕丝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尤其对改良蚕种,组织蚕丝业合作社,推广养蚕、制丝新技术,有卓著成绩。对中国蚕丝事业的革新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陈石民(1895—1968),字锡昭,又名基陶,新昌西坑乡(今镜岭镇)西坑村人。
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7年起,出任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学校校长。抗战期间,任浙江省蚕丝管理委员会主任、省参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省春茧代收服务社、省土特产交流部门负责人。是第一届杭州市政协常委,市民革宣传处处长。
吴先清(1904-1937):职业革命家。1917年,她在台属联立女子师范附小毕业后,就跟着她的哥哥吴全清来到杭州,考入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今浙江理工大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历史上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后因被指控为间谍而流放到西伯利亚,含冤去世。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学习,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常书鸿(1904~1994年):是杭州市人。别名有廷芳、鸿,满族,热河头田佐人。擅长油画、敦煌艺术研究。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32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历任北平艺专教授,国立艺专校务委员、造型部主任、教授,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1943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国家文物局顾问。甘肃省文联主席,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 沈西苓,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浙江省德清人,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的电影、戏剧艺术家,他所编导的影片都不同程序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抗日爱国思想,他的《十字街头》和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标志着中国左翼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沈西苓能编善导,能诗善画,又会翻译,是个全才艺术家,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并留学日本,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庆,年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