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属于上层阶级吗
Ⅰ 美国的大学教授在美国属于哪一阶层
美国的大学教授在美国属于中产阶层。
一、美国大学教授的地位很高的,很受人尊敬。其薪资不是特别高,但是也不低,其收入水平可以挤身于中产阶级,通常,助理教授的年薪约8万美元,副教授8-10万,教授12-18万美元。
据近年美国人的个人和家庭收入的统计资料:
(1)个人年收入5万-8万美元,是美国进入中产阶级的一个门槛,如果夫妻都有类似水平的工作, 家庭收入到10万以上,那就是一个标准的中产阶级。
(2)年收入8万至10万美元以上的人在美国可谓是中上收入水平了。
二、美国的大学教授有分级别的,分为三级: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而且教授都实行终身任职制(tenure),除本人辞职外,不得被学校解雇。
美国的“三级教授”:
美国的教授分三个等级:教授(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中国大学里没有这一级)。在某些大学里,不称
associate professor,而称为adjunct professor,也是副教授。在美国,除正式的说明和介绍职称情况外,无论助理教授、副教授还是教授都称professor。
有些专业有些人,运气好,博士毕业就拿到了助理教授的职位。也有些专业不习惯招新鲜出炉的博士,博士要再煎熬几年博士后才有可能成为助理教授。每个取得终身制的教授,当年都是从助理教授做起。助理教授一年或者两年就要被考核一次。因此可以过得优哉游哉的助理教授很少很少。厉害的角色在厉害的大学里,自然也有更厉害的规则在等着他。与你较劲的人不只是一个系的同事或者一个领域的同行,还有历史。你说你再智商
高,也高不过爱因斯坦;再博学,也博学不过亚利斯多德;再运气好,也好不过牛顿——有个苹果硬生生的在你面前掉下来。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所以要从牙缝里省出时间——午餐从简;从社交里省出时间——谈话从简; 从婚姻里省出时间——床上从简。五六年之后,通过考核的助理教授就取得终身制、或者同时晋升为副教授,通不过就要自寻生路。所以最初的这几年,助理教授都要金戈铁马,浴血奋战。
此外,在美国还有年老退休的教授或光荣退职后的教授,仍然保留着他的头衔和地位的,成为a professor emeritus 或an emeritus professor,叫名誉教授。一个大学的全体教授的总称叫作professorate。 需要指出的是,professor在美国也泛指大学的教师。
Ⅱ 教授属于那个收入阶层
中国城市的阶层划分-你属于哪个阶层?
中国的阶层基本可以划分为七个:上上层、上层、中层、中下层、高级下层、中级下层与底
层。每个阶层其实都并不相交,界限的划分在于一种与其他阶层隔离的程度 。上层之间与
中层(不论是怎么样的中层)、中层与下层(高级下层也是下层),他们之间在生活中相互
隔绝的地方就是阶层的分界线。
相信在中国用房产与私车来做标准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而这两种东西是隔绝与“下
等”阶层的最好的工具。所有的上层与中层的人士,至少应该拥有自己的住房与供私人使用
的汽车。这里说的私人,是指除了以开车作为一种职业外,所能拥有使用权的意思。即使产
权不是私人的,鉴于中国的状况,只要长期拥有使用权也可以归到这里面来。这种隔离是最
显著的特征。即使高级下层在经济能力上可以经常乘坐出租车,他们依然不是与周围的社会
环境隔离的。一个上层的朋友说过,他从来不觉得社会秩序有任何不好的地方。关于这一点
他其实没有说错,在他出入的场合与场所,社会秩序非常的良好。即使是一个对社会关注更
多的中下层成员,他的社会秩序感也是趋向于好的方面。
但任何下层的人都可以说出对社会的担心,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是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冲突。
中下阶层的人士虽然在生存的环境上说,比较接近下层社会。可是他们依然在某种程度上是
隔绝与下层生活之外的。只要通过与下层隔绝的小区、汽车的玻璃窗,任何一个中层以上的
人士都不会体验到其他阶层人士的感觉。
上上层
上上层的生活是其他阶层所想象不到的。
上上阶层的形成分成两种形式。上面说过,中国没有贵族的传统,但建国的时候,有些被特
意保存下来的旧日的特权人士,在历次的运动中没有完全消失。由于国家政策的关系,他们
基本上是属于被供养的阶层,这是其一。另一种是当年高级官员的亲人,形成的新贵集团。
如果在历次运动后还能够最终恢复当年的荣光,自然就形成了目前中国人数最少、能力最强
的阶层。在经济开放后,这些特殊的阶层利用当年的关系迅速取得了经济上的利益。
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些行为未必是合法的,现在这些已经积累起庞大财富的人已经成为了中
国最低调的有钱人。
低调是这些人士最显著的特点。我们都知道的一个经济学原理就是“越有钱就越有钱”,在
最早期得到一个资金的积累,在一个市场刚刚开始发育的国家是一种什么意义是不用多说
的。经过积累的阶段后,基本他们现在在幕后操作一些不那么显眼的公司或者基金会。虽然
在市井中可能流传着他们的名字,可是没有什么人可以真正说出他们在做什么。如果有人在
说他们在做什么,基本是可以肯定是错的。那么他们现在是怎么样?除了某些还在操作上不
了正史的事业外,其他很多人成为了相当于“暗东”一样人物。比如他们的手里经常有些
“控股公司”、“投资公司”之类的机构,为了合并或者拆分一些企业做准备。在他们的名
单上,大量的资产是各种公司的股票、公司的股份、不动产等,而这些东西保证着他们不进
入公众的视线中。这就是现在他们的生活,虽然完全脱离了公众的视线,却在不同的领域影
响着公众的生活。
> >
> > 上层
> > 上层是一个明星的群体。
这里的明星指的不是娱乐界的明星,虽然娱乐明星中的佼佼者通过个人的努力而栖身于
这个阶层,但这个阶层中的其他人士是不会把他们太当回事的。因为这些其他领域的明星不
是在娱乐大众。这里可以看出另一种隔离的形式,就是从任何角度与大众隔离起来,甚至对
于靠娱乐大众而取得经济地位的人,这个阶层也抱有怀疑的态度。只有这个娱乐行业的明星
展现了其他方面——通俗的说就是商业能力的时候,这个阶层才会接纳他(她)。
与国外的相同等级不同,这个阶层比国外的相同等级更具有开放性。这是他们的底色决
定的。在这个阶层中,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上上层那种虽然短暂、但是实际存在的显赫背
景,很多是从社会的底层中奋斗出来的。一个当年曾在国家收购羊绒的公司任科长的朋友说
过:“当时那些人背着装羊绒的口袋住在最便宜的旅馆里,现在他们“奔驰”都有好几辆
了。”记得我曾问到,你现在如何?他沉默一会儿后说:“老样子。”
所以,对于这个阶层应该讲究的品位与其他东西,这个阶层是根本不考虑的。只要通过
做买卖可以得到足够的经济力量,就可以通过各种联宜俱乐部找到属于这个阶层的“织”。
这里可以顺便说一下,在象北京、上海之类的大城市中,高档会员制俱乐部就是为这样的人
士预备的。这种俱乐部不对大众开放,基本上是一个小圈子的会所。
与上上层相比,他们是勤于出镜的一群人。他们的出镜未必是为了个人的名声,在他们
的眼里,出镜、接受采访是为了企业发展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他们很难接纳纯粹靠镜
头吃饭的明星是可以理解的。同样重要的原因是,娱乐明星没有一个可以依托的企业也是原
因之一。
> > 中层
中层是面目最模糊的阶层,因为这个阶层容纳了太多不一样的人。基本上,上上层与上层虽
然出身背景有差异,但其基本从事的工作是相似的。不论是倒卖
导弹还是生产洗衣机,都是商业方面的背景。
而中层具有着最变化多端的职业。那些无法凭借头脑而被上层认可的娱乐明星属于这个
阶层;中型企业主也属于这个阶层,甚至成功的畅销书作家与随时可以挣到外快的教授也属
于这个阶层。
这个阶层的生活是最值得羡慕的一种。
首先,这个阶层的生活是富裕的。对于上上层与上层而言,一般意义上的金钱已经没有
了任何意义,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关于这一点,可以用银行卡泛滥后的工资发放来解释。在
银行卡发放前,看见自己的收入至少是厚厚的一种重量,发卡后,多少钱变得没有意义了—
—至少比拿在手里虚拟了许多。
而且这个阶层是最有时尚感觉的阶层,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支付由时尚感觉而产生的
消费。与上两个阶层不同,这个阶层的审美能力是自身工作、家庭教育与后天熏陶的结果。
上两个阶层在有钱的时候,还没有相应的品位,而他们即使是糟糕的品位,在有钱后也没什
么人可以讽刺他们了,所以他们始终不能有任何提高。这与有多少钱没有任何关系。
更多让人羡慕的地方,还在于他们不是真正意义的工作者。至少不是完全的工作者,没
有人记录他们的考勤情况。不论地位与收入如何,只要还被打卡机束缚的人,就不能与这个
阶层有任何关系。在这个阶层中,任何标准都在钱之上。包括自由的 工作时间、工作的环
境与工作的乐趣。
> >
> >
> > 中下层
> > 有个正在流行的词汇叫“小资”,具体好象是指一些虽然收入有限,但保持一
种“小资产阶级”可怜品位的人物。比如看《读者》、去“星巴克”、以《时尚》杂志为
最高品位的人群。这些人是组成中下层的主力。
中下层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早九晚五生活的人。出入大写字楼的人中,绝大多数是
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每天按照时间表生活是他们别无选择的生活方式,因为时间表是老板
定的,而老板是给他们发工资的人。
然而,五点以后,他们很愿意成为一次老板。所以,他们去酒吧、咖啡厅或者其他有良
好服务的地方去实现这个梦想。梦想着被重视的滋味,并且以为高于他们的等级的人也是这
样生活的。但遗憾的是,他们错了。高于他们的人是没有这种消费习惯的,他们的圈子里专
门的地方可以消磨。
同样,他们所购买的杂志等东西,都不是他们可以经常进行消费的。在这个阶层中,总
是要购买自己并不完全需要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或者用翻看另一个阶层的读物来打发
时光或提高自己的品位。因为这个阶层抱有这种幻想,所以中国的无数杂志都号称给品高、
学历高的人看,但实际瞄准的就是这些人。几乎是同样的理,他们以为高层阅读的西,恰恰
是那些层次比较高的人所不看的。
> > 这是一个尴尬的阶层,大量的消费能力被投入到他们不能明了其内涵的活动
与
> 消费中,结果只能让冒牌高档品厂商大赚一笔。但也要承认,没有了这些人,伪装
的
> 品位与幽雅终究不能卖上个好价钱。
> >
> >
> > 高级下层
> > 在我们这里,高级下层其实是很值得重点推广的社会稳定因素。如果没有办
法
> 说明这个阶层的面貌的话,至少可以做个类比:凡是夏天可以在半分钟内决定乘坐
出
> 租车的人,基本可以归入这个阶层中。
> > 上面说过,把大众与自己隔离的程度越高就证明等级状况越高。高级下层的
收
> 入如果愿意的话,是可以具有半隔离效果的。半隔离的意思,就是他们可以经常乘
坐
> 出租车,尤其在快迟到的时候。而回到居住地,这种隔离就不会存在了,因为他们
所
> 居住的地方还是中国人的传统——邻居之间过于熟悉的地区。
> > 这是对时尚进行拙劣模仿的人群。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就是每个月发工资到
下
> 个月发工资之间的日子。他们的时尚圣地是那些品牌来历可疑的摊贩聚集地。虽然
中
> 下层偶尔会到这里来购物,但他们不是支撑这些可以把价格还到原来开价几分之一
的
> 地方的主力。
> > 对于这个阶层而言,更没有自信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因为相对于中上层对公
司
> 或企业的重要性来说,他们是更容易被替换的一群人。他们对于彩票的热情超过了
其
> 他所有的阶层,在他们之上的阶层对于前途的自我认定是多少强一些的,他们也较
少
> 购买彩票。而低于这个阶层的人,甚至对彩票的消费能力没有那么大,虽然他们更
需
> 要虚幻的希望进行生活的支撑。
> >
> > 中级下层
> > 这个阶层是相当统一的阶层,这个阶层的工作属于城市中最用不到创造力的。这
里
> 所谓的创造力,就是指在工作中尽量发挥主观作用。而这个阶层不需要这个,他们
需
> 要的是一条别人已经完成的流水线。
> > 没有创造力不是代表这个阶层的人不聪明,他们足够的聪明。如果愿意,你可以
把
> 这种聪明称为“小市民智慧”。我们国家最著名的这种智慧的集散地,在许多人心目
中
> 是上海这个伟大的商业城市。但据我的观察,在任何地方其实都是这种智慧的乐
土。
> > 小智慧到底是什么?在北京与上海、甚至全国的超市你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人:面
对
> 大小两种包装的产品念念有词。请不要误会他们在读商品说明(他们早就已经习惯
相
> 信电视广告了),他们是在算单价到底那个更合算。其实这是件非常愚蠢的事,大
包
> 装的商品当然会比小包装的在单价上便宜,这是一个基本的商业规律。这就是小智
慧
> 的用处:有些事情根本就可以从常识上推断的时候,他们在利用当年学的一点可怜
的
> 算术知识。
> > 电视广告是他们购买商品的指南。如果说上层或者中层的人对于广告还有一定的
免
> 疫能力的话,这个阶层从来就没有这个能力。隔离是上层与中层的特点,而这个阶
层
> 的是最害怕被隔离的。通过电视或者报纸的广告,并且通过购买他们推荐的产品,
这
> 个阶层才幻想自己是没有被隔离的。因为在生活中,他们极度需要被社会所承认。
而
> 使用大众产品是得到承认的一种途径,让他们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都认可的
环
> 境里。品位这件事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 >
> > 底层
> > 作为城市生活的一员,你很难知道他们是如何生活的,除非你是他们其中的一个
> 。他们有收入,但是很不稳定,有工作,但经常被炒鱿鱼。很多情况下,很难从白
天
> 见到他们。因为他们可能在某个自发形成的路边集市上卖些针头线脑。白天是城管
> 、税务的天下,他们只好在傍晚的时候出来,因为他们无法交够那些让他们合法化
的
> 费用。
> > 有些景况好一些的人,可能会找到这个城市中最辛苦、最没有前途的工作。比如
运
> 输、交通协管等工作。在这个阶层里,即使最好的情况出现,他们的所得也最多是
刚
> 刚够养家糊口,甚至他们的所得不能让他们在吃饱饭的前提下,供养一个学生上
学。
> > 城市中的底层其实是最悲哀的。在农村中,如果只是吃饭倒也还好,至少在土地
上
> 不会饿死。但在这个全部都是柏油马路的城市中,在公共草坪上种庄稼显然不是个
好
> 主意。由于我们这里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当年是过于庞大,现在又难以维系,所以,
在
> 这个阶层中,只有很少的人享受到了这种保障。而这种社会保障的水平,往往又严
重
> 滞后于物价等波动,这些人在风险面前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甚至一次持续时间稍
微
> 延长的物价大幅度波动,都可以导致他们的生活完全崩溃。
> > 社会的底层、尤其在城市社会的底层,是没有什么可以暴光在表面的。因为一切
都
> 被城市的繁荣所掩盖着,不可能成为报纸关注的焦点。每年的年底,有很少的人将
得
> 到一年中唯一一次来自领导的关怀。除了这个时间段,他们是领导的眼中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