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中文硕士研究生导师
⑴ 黄志强人物介绍
黄志强
黄志强1963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度尾镇。1984年7月毕业于集美大学美术学院,2007年6月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库专家,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文名:黄志强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福建省仙游县度尾镇
出生日期:1963年7月
职业:高校教授
毕业院校:集美大学美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信仰:儒释道三教合一
主要成就:构建了逸笔人物画学科,李耕国画创作理论研究。
代表作品:《逸笔人物画构成》《李耕古典人物画艺术》,逸笔人物画创作。
人物经历
1984年7月毕业于集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中国画专业,2001—2004年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学习,2007年6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写意人物画方向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师从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博士生导师、著名写意人物画家翁振新教授。
主要贡献
长期来从事美术教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库专家,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书画领域有自己明确的学术理念和追求目标,治学态度严谨,视野开阔,理论功底扎实;提出了逸笔人物画学科建构,取代了人们熟知的写意形式,从理论上摆脱了形而上的空中楼阁,使中国画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回归到传统层面,出版了《逸笔人物画构成》专著,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2017年《逸笔人物画构成》一书有幸获批福建省第二届本科优秀特色教材。有学术当担,为著名中国古典人物画家李耕理论研究的第一人,出版专著《李耕人物画技法》和《李耕古典人物画艺术》两部,编著《李耕国画研究》一部。参与编著的专著有《中国传统艺术论》一书。2000年《李耕人物画技法》一书荣获莆田市人民政府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独立主持完成了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论民族风情人物画多维的文化视域》(结项号2018293)、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宗花鸟画嬗变》(结项号2013028)、泉州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重点项目《逸笔人物画构成》(结项号2015626)、泉州师范学院国家级和各部委项目预研基金《中国画文化与审美创作》(结项号2016XJKT23)研究共4项。
在《美术》《人民音乐》《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东南学术》《福建论坛》《新疆艺术学院学报》《华侨大学学报》和《中华书画家》等一些权威期刊或本科学报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研究的范畴涉及创作实践、学术创见、理论思考、艺术评论等,涵盖的书画家王羲之、蔡襄、苏轼、李霞、李耕、郑乃_、丁仃、姚天沐、翁振新、林容生等30多位。
参展获奖
逸笔人物画作品《一笑入悟》荣获20世纪现代美术作品竞赛铜奖,并收入大型画集《20世纪现代美术作品精粹》。《祈愿》荣获福建师范大学首届科技节二等奖;《雨后》荣获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第八届作品展一等奖;《曙光在前》入选福建省庆祝建党80周年展览,《操场上的呐喊》入选福建省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70周年展览,《恰同学少年》荣获福建省教师优秀作品展二等奖,另有同名作品《恰同学少年》入选福建省第二届写意画大展;《画家李霞》《雨后》《春韵》暨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发表在《福建日报》、《艺术探索》和《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等报刊杂志上。
工于书法和篆刻,虽不参与展览,却笔耕不辍。其书通于画意,讲究章法布局,从颜楷入,上溯秦篆汉隶,下及宋元、明清和现代,近喜作草书,有朴、拙、狂、野、辣的艺术追求。篆刻作品讲究疏密对比,强调书写性和笔意,方圆结合,印风洒脱清新。1986年隶书《天下为公》入选福建省民革举办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展览,同年行书《唐诗一首》参加福建省第二届书画摄影艺术节展览,书法论文《高等教育中草书研习与创作》入选《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2019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尚有《尚意书法观与苏轼书法艺术》《<兰亭序>书法的传承与艺术旨向》和《被历史错位的蔡襄书法》等6篇书法论文发表在本科学报上。热心为书画界人士镌刻一些姓名和自励章,享有“评论和创作两丰收”(翁振新语)之誉。个人传略收入《福建省文艺家辞典》和《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
⑵ 李延平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李延平是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授。具体信息如下:
- 基本信息:李延平,1963年7月出生,工学硕士,女性。
- 职务: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全面负责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授课课程:在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主讲“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以及“逆向工程/快速原型/快速模具”等课程。
- 科研成果:在《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超过10种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40余篇,其中5篇被EI收录,20余篇为核心期刊。引领了多项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和市科技计划项目,展现了在模具设计领域的深厚造诣。
- 在研项目:目前正主持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精密复杂高效压力铸造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江苏省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开放课题“基于逆向工程的车身覆盖件及其模具快速设计技术研究”。同时,还参与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研究方向涉及模具CAD/CAM技术、逆向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
⑶ 迟岩人物概述
迟岩,闽南理工学院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他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包括省政协委员、市拔尖人才、福建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等多重身份,以及多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资格。
在科研方面,迟岩主持完成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到15项,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50篇,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奖励,以及多项发明专利。他出版的著作包括《电力电子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与辅助设计》和《电气工程实践教程》两部。迟岩在煤炭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并参与了多项资助科研项目。
迟岩在科研领域主要专注于电气传动与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智能化监控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他在近5年中主持了5项科研项目,总经费为28.3万元;参与了2项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包括:福建省科技厅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等。
在科研成就上,迟岩获得过煤炭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东煤公司资助项目的奖励,分别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在学术成果上,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16篇。代表性科研论文包括:《开关磁阻电动机控制技术研究》、《变电站配电监控系统的研制与开发》等。
在教学方面,迟岩自1982年开始讲授本科生课程,包括《电机学》、《电力拖动基础》等,还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天堂硅谷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绩显著。迟岩还承担了《线性系统理论》、《计算机控制》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在教学成果上获得集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3)集美大学中文硕士研究生导师扩展阅读
迟岩,男,吉林柳河人,1960年10月出生。1982年7月毕业于阜新矿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96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99年1月调集美大学航海学院任教。1999年4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任集美大学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6年被学校定为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学科的带头人和硕士生导师,1997年被学校评为“校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7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在从教的20年里,为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21门课程;出版有关电力电子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与辅助设计等方面著作两部;在《煤炭学报》、《电机与控制学报》、《中国计量》等刊物及“全球华人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大会”、“中国交流调速传动学术会议”等学术会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经贸委科学技术基金、煤炭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起动基金、厦门市科委等资助科研项目8项。所撰写的博士论文《同步电动机步进传动系统预测控制的研究》对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方面有一定的贡献,得到了导师及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十几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们的肯定。[1]
⑷ 黄龙光集美大学教授
黄龙光是集美大学的教授。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 基本信息:出生于1961年9月,是一位男性学者,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职务与职称:在集美大学担任教授职务,同时是硕士研究生导师,所属教研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教研室。
- 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应用泛函分析与最优化理论。
- 学术成就:
- 1999年入选广东省高校跨世纪“千百十”工程。
- 担任了多项基金项目的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如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向量均衡和优化问题解的特征及其应用”和“非线性分析中的半序方法理论及应用研究”。
-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包括在《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Information》上发表的英文论文,以及在《数学学报》、《数学物理学报》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的中文论文。
- 与刘三阳教授合作,探讨了向量映射的鞍点、Lagrange对偶问题以及优化问题中的广义锥凸映射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