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张俊峰教授2018
㈠ 山西大学的文史专业怎么样
你好,
山西大学,地处山西省省会,千年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前身是1902年5月8日开办的山西大学堂,2005年5月山西大学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学校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全部学科门类
文史类的话,
文学院:
文学院是山西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山西大学堂的中学专斋。2001年中文系与古代文学研究所合并,组建了文学院。经过百年建设,文学院现已成为山西省语言文学类基础研究型人才和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对外汉语、戏剧影视文学和广告学五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0人,研究生100人。百年来,我院共培养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近7000人,为国家和山西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设置完善,下设古代文学研究所、方言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新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古代文献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为省重点学科。全院现有教职工68人,专职教师56,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0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7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基本实现了硕士化。 文学院办学条件优越,建有传媒实验室、影视观摩室、报纸编排系统实验室等实验教学场所,总面积500平方米,有价值260万元的各种实验设备。其配置可满足本院学生和教师进行摄像、摄影、编辑、观摩等教学、实验使用。资料室使用面积为130平方米,现有图书25963册,专业杂志350种,价值58万元;影像资料350余种;并有全省唯一的学生书库,有图书1671册,同时每年增补300余册。古代文学研究所有专业资料室,藏书二万余种。 近十年来,本院教师承担了28部教材的编写任务,出版专著35部,多项研究在全国独树一帜。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2年,2004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成为山西大学校一级研究单位。首任中心主任为已故著名社会史学家乔志强教授,现任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中心是以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积极开展以历史学为本位的多学科交流与对话的研究机构。 中心主要是以历史学为本位,并充分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政治学等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念,对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进行长时段的社会史研究,尤其注重在本土化社会的基础上凸显出历史研究的区域性特征;在追求总体史目标的同时积极进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从而增进对整个中国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另外,中心将在进行区域社会史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具有地域性特质的研究范式和阐释架构,不断增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和沟通,实现持续性的创新和进步,提升中心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关怀,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 十多年来,中心已形成了稳定而富有学术潜力的四个研究方向: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二、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三、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四、三晋文化与地方社会研究。并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被学界同仁誉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镇之一。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近代社会史》、《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多学科视野中的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走向田野与社会》、《社会史研究》等。中心研究人员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五百余篇,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四十余项。中心在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2007年至2008年,中心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两项殊荣。2008年10月,中心在近年来收藏的数千万件集体化时代山西农村社会基层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创办了“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综合展,不仅在资料建设方面成就斐然,而且将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研究推向了学术前沿。 中心位于山西大学鉴知楼1-2层。其中“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综合展、中心会议室、专家室位于2层;中心研究办公室、博士生、硕士生工作室、资料室和档案室位于1层。
中心现有研究人员:行龙、郝平、张俊峰、胡英泽、韩晓莉、马维强、常利兵、李嘎
近年山西大学录取分数: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 501 521 507 -- 5 本科二批
2008 472 540 493 -- 7 本科二批
2007 503 526 514 -- 9 本科二批
2006 480 498 489 -- 6 本科二批
2006 480 498 489 -- 6 本科二、三批
2005 445 463 454 -- 6 本科二批
2002 413 -- -- -- -- 不详
㈡ 行龙的人物评论
1、陈 香:《行龙:社会史学人的现实情怀》,《中华读书》年12月3日。
2、胡向泽:《晋祠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读<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兼谈历史文化研究的时代意义》山西日报2008年1月15日;《发展导报》2007年12月4日。
3、胡英泽、郝平:《如何研究山西的区域社会史》,《中华读书》2008年6月4日。
4、胡英泽、郝平:《书里书外谈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山西日报》2008年5月20日。
5、李长莉:《新整体史:突破社会史研究的瓶颈》,《光明日报》2009年3月21日。
6、安介生:《透析社会历史变迁的乡土视野——读行龙教授新著<走向田野与社会>》,《晋阳学刊》2009年第3期。
7、孙天卿:《史坛新秀——记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行龙教授》,《山西大学报》1996年11月29日。
8、李 乔:《学术田野里的旅人:读<走向田野与社会>》,《博览群书》2008年10月。
9、邓宏琴:《走向田野与社会》书评 《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2008年10月。
10、邓宏琴:《文化的水与嬗变的社会》,《史林》2007年第6期。
11、邓宏琴:《社会史研究的本土化趋向》,《读书》2008年12期。
12、邓宏琴:《走向田野与社会:社会史研究的本土化趋向》,《史林》2008年第6期。
13、张俊峰:《<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一脉晋水有行龙》,《北京日报》2007年11月19日。
14、马维强:《<Modern China>刊载行龙教授的学术论文》,《山西大学报》2008年10月31日。
15、新书推荐:《走向田野与社会》,《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13期。
16、刘建生:《近代山西社会史研究的现代视野——评<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 》《山西日报》2008年3月18日。
17、池子华:《走向田野与社会——<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述评》,《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4期。
18、池子华:《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新探索——<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读后》 《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9、学人行踪:行 龙,《光明日报》2000年7月14日。
20、匿名书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中华读书报》。
21、张俊峰:《一脉晋水有行龙——读<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北京日报》2007年11月19日。
22、柳 杨:《社会史研究如何跨越区域》,《中华读书报》2007年3月21日。
23、胡英泽:《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新趋向》,《山西日报》2004年9月21日。
24、胡英泽:《“跨区域研究”的区域社会史》,《中华读书报》2004年10月27日。
25、郎永杰:《弘扬民族精神的好读本——<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读后 《高校理论战线》
2003年第12期
26、戴 逸:《带你走进近代山西》,《光明日报》2002年10月15日。
27、赵瑞民:《社会史研究的一个方向》,《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18日。
28、未 名:《史学博士——行龙(图文)》,《山西日报》2002年7月5日。
29、张正明、马伟:《走向田野与社会——评行龙主编<近代山西社会研究>》,《山西日报》2002年6月18日.
30、张正明、马伟:《深刻的现实理解 执著的总体追求——读行龙<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山西政协报》2002年6月21日。
31、葛剑雄:《评<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32、张景岳:《成功的开拓—第一部近代中国人口史专著问世》,《历史教学问题》1993年3期。
33、梁景和:《评<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34、侯样祥:《<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评介》,《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2期。
35、张民省:《年轻有为的人口史专家——记历史系副教授行龙》,《山西大学报》199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