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上海交通大学双聘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双聘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14 00:46:28

① 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相比谁的综合实力更

各类大学排行榜,比较学校都是需要自己设定指标的。综合实力的测算也版绝不是1+1=2那么简单化的权累加。
从教师数量、高层次培养学科数量(即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实验室数量看,浙江大学均为最多的。浙江大学有教职工8423人,其中专任教师3502人,院士42人;硕士点308(二级学科) 个;博士点273(二级学科) 个,博士后流动站5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有全职在编专任教师2527人、专职科研人员303人;两院院士26人硕士点243(含41个一级学科) 个;博士点154(含35个一级学科) 个;博士后流动站35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
而上海交大有专任教师2835名,其中教授89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2名(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4名(含双聘);硕士点一级学科56,专业学位23 个;博士点一级学科38个,另有3个专业学位;,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② 上海交大的学子们,请问交大的化学类专业怎么样

特别好。

  1. 本身学校的平台摆在那里,交大本身名气大,就业率高,化院虽然在交大是个不大的学院,但是基本上本科或研究生就业是不用担心的。而且也会有很多出国交流交流的机会。

  2. 学院的潜力,等你进来你就会发现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有很多老师还是很强的,这几年也在花很多钱挖人,毕竟交大很有钱,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小小化院总会出几个校领导,硬件设施也在逐步提升,最近在不断侵蚀别的学院的地盘。

  3. 学院现设化学系、化学工程与技术系和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三个系,以及高分子材料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流变学研究所、手性化学与技术研究所、电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平野材料创新研究所和动力电池材料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日立化成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所(中心),还设有分析测试中心和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建有“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电气绝缘与热老化”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电化学能源器件”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材料组装”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电化学能源系统及应用”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并与企业共同建设“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的学科布局完整,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以及化学和化学工程两个本科招生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上海市重点学科。

  4.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110名,其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历,80%以上具有海外学历或研修经历;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2名,中组部千人计划讲座教授1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2名。

  5. 学院拥有逾二万平方米的实验大楼和近8000万元的仪器设备,为教学与科学研究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和基地。目前,学院拥有高分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荧光与分光光度计、凝胶渗透色谱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热重分析仪、核磁共振波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流变仪、旋转流变仪、各种高分子性能测试设备、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微化工反应设备、超临界分离等先进仪器设备。

  6. 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材料化学,无机纳米材料及手性介孔材料,超分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手性配体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物分析化学与代谢化学,分子模拟与计算化学,重原子体系的量子化学方法与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与应用,高分子自组装,光、电、磁、医等各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聚合物流变学,橡塑加工与制品,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反应加工改性等,电化学工程与储能电池技术,催化反应工程和新能源化工,精细化学品的合成,绿色化学工艺,金属防腐与防护技术开发,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等。

  7. 学院坚持理工交叉、基础与应用并重的发展理念,在人才培养、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佳绩。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学科,均进入QS全球TOP50。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和自组装、手性化学和光电转化材料等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分别在“SCIENCE”和“NATURE”期刊上发表了上海交大首篇学术论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氯碱用含氟离子分离膜关键技术成功攻克了困扰我国多年的工业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学院开设的《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先后获国家及上海市精品课程,培养的学生获得了全国优博论文3篇,全国优博论文提名7篇,以及系列学生科技活动奖项。有三名毕业生分获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联合会青年化学家奖。近年,学院年均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学院年均获得科研经费近亿元。

③ 中国大学比拼院士的数量有什么意义

共享院士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大致从年起,“共享院士”、“双聘院士”乃至“多栖院士”在全国层出不穷。一些院士年过八旬仍在多所大学担任要职,令人不禁为他们的身体担忧。 早在2002年,浙江大学人事部的池临封、刘继荣就撰文《对高校院士共享模式的认识与思考》,指出院士共享是院士人才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合理而又必然的趋势。 同时他们认为,一般来说,一所高校所拥有的院士的人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其学科实力,但是院士共享并不是高校之间院士数量的“比拼”,不能搭“花架子”,搞“形式主义”。 也有不愿具名的学者对本报记者表示,“共享院士”分享的当然不只是名誉,还有院士所掌握的各类资源,比如许多科研项目、奖项的评审,就要看院士。 院士名单一份看不懂的寻人启事 院士就像一种装备。21世纪的中国大学开始了一场“院士装备竞赛”。 复旦大学公布的35位两院院士中,有14人显然还另有任职,其任职单位分别是: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2人)、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山东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学校对外界声称的院士数量,与向上级汇报的数字也有出入。2007年11月,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复旦提交的自评报告中称,教师队伍中两院院士有20人。报告还清楚地说明,“另有双聘院士11人”。 2008年1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了我国高校有史以来入选的两院院士(含已故院士)名单。1955年至2007年中科院院士的12次评选中,有460位大学教师当选。“工程院院士”自1994年问世以来,有318人出自高校。 记者从教育部的统计中,查阅了“985”工程前10所高校历届推选院士的情况,依次是清华大学69人,北京大学67人,南京大学33人,复旦大学26人,上海交通大学21人,浙江大学20人,中国科技大学18人,哈尔滨工业大学16人,南开大学14人,西安交通大学10人。 而各校公布的当前院士数量是:清华68人,北大61人,复旦35人,南大33人,上海交大33人,科大28人,浙大25人,哈工大22人,西安交大17人,南开15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上述学校均有院士故去,为何大多数学校的现有院士比历年总数还多?纵使这期间发生过院校合并,也对各校院士数量影响甚微。如原上海医科大学(已并入复旦)当选了两位院士,加入复旦当选的院士中,也只有28人。 2008年两院院士大会的官方信息显示,全国有中科院院士699人,工程院院士719人,两院总计1418人。据教育部统计,两院院士中将近4成是高校教师。 以此计算,任教于高校的院士约为550人。 本报记者仅把27所高校自己宣布的院士数量简单相加,就算出了500多位。记者见到,一些熟悉的名字一再与不同的学校联系在一起,但很少有学校对那些非全职院士另作说明。 在2008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的专题报告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陈求发总结说,原国防科工委下属的高校有47位院士。 本报记者分别查询了这些高校自己公布的院士数量,发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4人,北京理工大学8人,哈尔滨工业大学22人,哈尔滨工程大学6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9人,南京理工大学5人,西北工业大学15人,以此计算,7校总计79人,远超原国防科工委的统计。 在全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在不都这样吗?反正国家对各单位院士的统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不就是自己说自己的呗。”南开大学金龙博士对这种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大家除了在道德上谴责一下,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关注高等教育的厦门公务员郑昊却感到十分不可思议。“院士,名校,谁能想到这种事情还能有假,这得误导多少人哪!” 院士名单令人想起“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中国校友会网等联合编撰的《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是我国首个针对两院院士状况进行的调查报告”。调查者指出:“国家和社会给予了院士各种各样的尊敬和礼遇,其成为各地区、各单位争夺的焦点。” 这种争夺不仅体现在师资上的“扯大旗”现象,校友统计时硬与院士“攀亲”的,在高校之间也已是公开的秘密。 院士名单令人想起“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记者注意到,各校迎接“双聘院士”、“共享院士”时大都强调这是一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型人才引进方式。既如此,为何还要堂而皇之地将“不求所有”的院士名字掺入本校教师之列,向不知情的公众宣布对这些院士的“所有权”? 针对这种现象,南开大学一位干部在一篇论文中打比方说,引进院士就像花巨资移植“大树”。但实际上,有的院士或因年事已高力不从心,或原单位工作繁忙抽不开身,或兼职过多顾不过来,一年到头难得到学校上几堂课,难得在学校长住几日,所带的研究生也很难见到院士导师的面,更谈不上在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工程院给2007年新当选院士的一封信中这样说:“您将会感受到社会各方面对院士很高的期盼和尊重。这需要我们以清醒的头脑面对,谦逊地评价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避免过多的社会兼职,婉拒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不参与媒体对本人成果的‘炒作’,维护院士称号的崇高和尊严。” 《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建议:“两院制定具体、可操作规定予以约束两院院士参与活动。如在各种答辩、鉴定、评审、课题申请中,不得出现院士头衔,只填写教授、研究员或工程师等国家法定职称。再如禁止两院院士过多挂名兼职,挂名兼职不超出某一数量”等等。 当本报记者请教院士对兼职是否存在约束时,有位院士的回答是:“可能有吧?” 南开大学学生邹巍本月刚从学校毕业,在校期间他是南开BBS“高校动态”的热心网友。面对各大名校在院士数量上华丽的数字游戏,他摇摇头,说:“我看不懂。”

④ 上海交大有几个校区

上海交通大学现在有6个校区,分别为:徐汇校区、闵行校区、黄浦校区、长宁校区、七宝校区、浦东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

上海交通大学,位于中国直辖市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学校现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七宝、浦东等校区,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大幅度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上海交通大学双聘教授扩展阅读:

部分上海交大校区的介绍:

(1)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在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1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2)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区之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校区毗邻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占地面积约309.25公顷(4638.75亩)。校区内有医院、邮局、银行、影院、学生活动中心、各类体育场所等设施,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

(3)上海交通大学长宁校区在上海市法华镇路535号。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0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等等。

⑤ 神奇的纳米作者何佳简介

1.中国金融评论主编编辑本义项
求助编辑何佳美国宾悉凡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财务学博士(1983-1988),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决策科学工程 何佳演讲图[1]双硕士(1980-1983), 黑龙江大学数学系工农兵学员(1975-1978)。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大学研究基金评审委成员(RGCPanelmember)、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金融工程学会顾问、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并担任中国金融评论主编,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等国际期刊副主编辑。曾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委员,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所长,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後工作站学术总指导,美国休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地质部150工程助理工程师(1978-1980),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社兵团6师61团知青(1971-1975)。他的论著发表于国际主要金融财务,国际商务及统计期刊:European Finance Review, Journal of Business, Journal of Finance ,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tatisti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其文章也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如: 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及石油物探。他当前的研究方向包括: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高科技及金融,金融风险测量及其管理及中国资本市场。

⑥ 上海交通大学属于985还是211

上海交通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位列“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Universitas 21、21世纪学术联盟的重要成员。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简称“上海交大”,位于上海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

(6)上海交通大学双聘教授扩展阅读:

上海交通大学的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有专任教师2835名,其中教授89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2名(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4名(含双聘),中组部顶尖“千人计划”1名,中组部“千人计划”105名,“青年千人”14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共140名。

另有8名长江青年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3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名(青年科学家2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上海交通大学

⑦ 吉林大学的知名度极低,广东人都不认识这所大学,还以为是二本

吉林大学的著名校友数量占全国第四名
以下是中科院院士(部分)我想你不会不知道院士是什么吧?
校友中的院士(以当选时间排序)
李四光
我国杰出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1951年8月至1952年10月兼任东北地质专科学校(长春地质学院前身)校长,1949年10月19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吕振羽
1951年8月至1955年5月任东北人民大学(原吉林大学前身)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余瑞璜
1952年9月起任教于东北人民大学(原吉林大学前身)物理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
俞建章
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学家。曾任长春地质学院(原长春科技大学前身)教授、副院长等职。 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顾功叙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曾任长春地质学院(原长春科技大学前身)地球物理系系主任。 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业治铮
著名地质学家。 1951 至 1964 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原长春科技大学前身)任教,历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 1960 年创建海洋地质专业。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院士 ) 。
朱光亚
1952年至1955年在吉林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80年增补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
董申葆
1953年任教于长春地质学院(原长春科技大学前身)。198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谢学锦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化学系兼职博士生导师。
江元生
1956年由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南京大学教授。
张乾二
1963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学物质结构学术研讨班进修,1991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厦门大学教授。
游效曾
1963 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学物质结构学术研讨班进修,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现为南京大学教授。黎乐民——1978年至1980 年在吉林大学量子化学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进修班进修,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经福谦
任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黎乐民
1978年至1980年在吉林大学量子化学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进修班进修,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宋家树
1954年由吉林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北京工业总公司军用局研究员。
邓从豪
1963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学物质结构学术研讨班进修,现为山东大学教授,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6月至1986年11月任山东大学校长。
董蕴美
1956年由吉林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199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委员,现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软件研究所研究员。
陈佳洱
1954年由吉林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93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何继善 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原长春科技大学前身)。1994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高鼎三
1955年起任教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翟裕生
1955年9月至1957年8月在长春地质学院矿床学研究生班学习。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禹群
1957 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原长春科技大学前身)研究生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生导师薛禹群教授。1999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世绩
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65年吉林大学物理研究生毕业。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 泽
198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2001年当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世浙
195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原长春科技大学前身),并曾在长春地质学院任教。2002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嘉麒
1965 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原长春科技大学前身), 1967 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 200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星学
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康玉柱
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普查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兼职教授、西北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新疆自治区专家顾问团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窦士学
196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在国外被评为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院士、西南威尔士工程科学院院士,现为澳大利亚五龙港(WOLLONGONG)大学教授。
林学钰
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水文地质和环境水文地质学界泰斗,我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现任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香美
197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1982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获肾脏病学硕士学位,2007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科主任、解放军肾脏病中心主任、解放军肾脏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双聘院士。

下面再给你一个法学院的著名校友,请注意吉林大学的法学院在教育部是全国第五,以下是部分吉大法学院毕业生:
张文显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科委委员(法学组召集人),教授,哲学博士,博导;原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吉大本硕博)

郑成良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教育部社科委委员,教授,刑法学博士,博导;原国家法官学院院长(吉大本硕),

徐显明 山东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科委委员,中国法理学研究会会长(吉大本硕,与上交大副校长郑成良为同班同学),教授,宪法行政法学博士,博导;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注:张、郑、徐三人被誉为“吉大法学三剑客”(北海道大学法学院院长语),硕士同出王子陵教授师门。

车丕照 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法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吉大本硕)

申卫星 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吉大本硕)

傅廷中 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吉大硕士)

崔建远 清华大学法学院原副院长,现任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吉大本硕)

高鸿钧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现任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吉大本科)

韩世远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吉大本硕)

刘瑞复 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博士生导师组组长(吉大本科)

张 骐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比较法与法社会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兼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吉大本科)

吴振兴 武汉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吉大本硕博)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吉大本科)

龙翼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吉大本科)

刘文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经济法学科创始人之一(吉大本科)

王 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博导,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吉大硕士)

王 牧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吉大本科)

王传丽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原院长(吉大硕士)

莫世键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现任院长(吉大本科)

许 清 中国政法大学宪法教研室主任、教授 (已退,吉大本科)

信春鹰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原所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副部长级)(吉大本硕,并且为新中国第一个女法学硕士)

钱弘道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曾任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比较法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吉大本科)

孙世彦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国际法室主任(吉大本硕)

杜青林 中央统战部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任海南省和四川省的省委书记

孙 谦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本硕博)

戴玉忠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副部级),二级大检察官(本)

张 军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在非常务中排名第一),二级大检察官,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中纪委常委(本)

姜建初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硕)

梁国庆 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本)

赵登举 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本)

谢安山 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本)

郝志勇 司法部副部长,政治部主任(本)

白景富 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正部级)(本)

李 熙 中纪委委员,中纪委驻卫生部纪检组组长、卫生部党组成员(本)

何晔晖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本)

桂敏杰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本)

汪永清 国务院副秘书长(本)

刘 飏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会长(正部级),曾任司法部副部长(本)

陈 杰 全国台联副会长

李忠信 公安部文联副主席,曾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公安部法制局局长(本)

童兆洪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孙万胜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陈凤超 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敬大力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周玉华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王记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

吕岩峰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教授,博导

韩 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

法进衍 山东省国家安全厅长

张建国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任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深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布小林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

王国栋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李向武 原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张鹤松 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罗黔生 贵州黔西南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胡成全 黑龙江省司法厅厅长

王腊生 江苏省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何访拔 原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杨庆祥 原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李中和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李庚香 河南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言静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

杨广生 贵州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

王俊峰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2006——2008连续三年被亚洲法律事务评为年度中国律师事务所,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律师事务所,被公认为是中国top3的律所)创始合伙人,管委会主任

对了 你们广东省的现任省委书记和中山大学的党委书记还是吉大行政学院毕业呢!

不过估计你和你身边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吧!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生留汉 发布:2025-08-02 04:06:11 浏览:234
成都中医药大学老师介绍 发布:2025-08-02 04:01:25 浏览:16
世界大学食品专业排名 发布:2025-08-02 04:01:20 浏览:21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时间 发布:2025-08-02 03:52:48 浏览:710
大学生违纪主要 发布:2025-08-02 03:49:52 浏览:966
太原大学老师招聘 发布:2025-08-02 03:48:18 浏览:600
怎么找国外大学的教授 发布:2025-08-02 03:42:33 浏览:987
人民大学天津专业 发布:2025-08-02 03:35:36 浏览:732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按摩手法讲学 发布:2025-08-02 03:29:49 浏览:17
复旦大学副教授徐冲 发布:2025-08-02 03:22:54 浏览: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