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博士生导师
A.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导专业
050301新闻学(含国际新闻、新闻传播实务、新闻传播史论、国际传播与跨文化内交流)
程曼丽 女 教授 世界容新闻传播史与现状 国际传播
陆 地 男 教授 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 媒介产业研究
师曾志 女 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媒体与社会变迁
050302传播学(含大众传播、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
刘德寰 男 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媒介经营管理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
龚文庠 男 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国际传播 传播理论
陈汝东 男 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当代修辞传播学理论与应用 传媒伦理与法规政策
陆绍阳 男 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影视文化与产业 影视文化研究(传播)
徐泓 女 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对外报道 国际传播
关世杰 男 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国际文化关系 跨文化传播
谢新洲 男 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网络传播 数字出版
肖东发 男 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版经营 媒体经营管理
杨伯溆 男 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理论 新媒体传播
陈刚 男 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 文化传播
B. 清华传播学硕士生导师有哪几位
师资力量:
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0人,其中本单位人员中:教授6人,其中60岁以上1人,45-60岁3人,45岁以下2人;副教授2人,均为45岁以下;讲师4人,均在45岁以下。其中获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6人。另有兼职教授4人。学科点教学科研队伍完整,梯队合理,学术力量雄厚。
教师简介(带*者为学术带头人):
*孙宝寅教授: 1938年生,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理事,中国科技传播研究会会长。
专业方向:科技传播。
*刘建明教授: 1942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教育部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
专业方向:新闻理论研究。
*熊澄宇教授: 1954年生,美国杨伯翰大学博士,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组成员、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专业方向:新媒体传播研究。
*尹鸿教授: 196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电影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
专业方向:影视传播研究。
*李希光教授: 195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硕士,新华社高级记者,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
专业方向:国际传播及新闻实务研究。
*陆达研究员: 1950年生,清华大学博士,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学会教育软件分会常务理事,传播学硕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新媒体传播研究。
*李星教授: 1956年生,留美博士,电子学博士生导师兼传播学硕士生导师,CERNET中心副主任,863专家组成员,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组成员。
专业方向:新媒体传播研究。
刘惠芬副教授: 1960年生,清华大学硕士。
崔保国副教授: 1962年生,日本东北大学博士。
胡钰讲师: 1972年生,清华大学硕士。
梁宁讲师: 1973年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硕士。
秦春讲师: 196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金兼斌讲师: 1968年生,香港浸会大学博士。
唐科讲师: 1973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李小萍讲师: 1962年生,华东理工大学学士。
C. 南开的新闻传播(研究生)怎么样,导师都有谁
传播学系源于原中文系“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而成,该专业创办于1984年,在国内高校中开办最早。该系现有两个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两个硕士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胜任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采写、编播、摄录、主持、评论、策划等业务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专门人才。该系为了适应"新闻学"与"传播学"即将分设为两个一级学科的动向,继续在研究生教育层面上发展传播学理论问题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如文化传播学、大众文化与传播、传媒批评、传媒管理等方向),同时也注重发展新闻学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该系办学涉及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文理交叉,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该系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另聘有兼职教授15人.
何平,男,汉族,生于1958年8月,江苏东台人,博士,曾任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主任,现任传播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习经历】
1978.9--1982.7 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2.9--1985.7 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7.9--1991.4 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博士学位。
【主要学术成果】
一、专著
《中国传统政治思维探源》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儒脉兴衰---从孔夫子到新儒学》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二、论文
“超级女声”与性别政治 《南开学报》2005年第5期
新闻是什么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版
亦幻亦真李开复 《出版广角》2005年11期
大学出版与大学精神 《出版广角》2005年第2期
历史叙事功能的退化与史学危机 《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2期
天津:文化与出版业“地图” 《出版广角》2005年第3期
伪书横议 《出版广角》2005年第4期
编辑出版专业二十周年随想 《出版广角》2005年第9期
媒介的公共产品与公民文化建构 《南开学报》2004年第6期
学者们“新概念”作文了吗? 《出版广角》2004年第2期
“泛枪手时代”与出版枪手 《出版广角》2004年第3期
子道与子民 《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热点下的危机 《出版参考》2004年第6期
媒介的身份资本与潜规则 《出版广角》2004年第5期
冷眼看治道 《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0期
广东出版:一张金质的名片 《出版广角》2004年第7期
百荣书店祭 《出版广角》2004年第12期
殷周“地—母”崇拜与原始本体观念 《南开学报》2003年第6期
直面“书业”:编辑出版专业的唯一生机 《出版广角》2004年第1期
对中国史学的传播学思考 《华侨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文化定位:世纪的歧路 《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海外新儒学及其外王学 《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儒学:是语法还是词汇 《华侨大学学报》1997年3期
试论老子哲学的自然范式 《南开学报》1993年第2期
孟子的仁学、性修与伦理王 《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第5期
荀子礼学的悖论与政治神话在发生 《天津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论圣人与圣王神话 《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1期
论文化原型及其在传统人文中的表征 《东方文化》1992年第2辑
论政治神话及有关政治范式的神话 《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1期
苏南浙北新石器文化的区域特点及相关问题 《南开学报》1985年第5期
孝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 《南开学报》1988年第2期
(在《中华读书报》、《杂文报》、《天津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杂文30余篇)
【讲授课程】
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理论研究、媒介批评、媒介经营与管理、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广告叙事学、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
刘畅,祖籍山东烟台,1953年生于辽宁沈阳。1970年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务农,后在大港油田炼油厂务工。78年接受系统教育,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学习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古代政治思想史,相继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播思想史、文学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有专著《何逊集注》、《宋代文学思想范畴》、《王维诗译注》(合著),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南开学报》等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另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读书》、《书屋》、《散文》、《天津日报》、《今晚报》等报刊发表传播学随笔、影视评论、散文、杂文200余篇。
1993—9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访问进修;2004年10月,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苏格兰汉学研究中心作短期访问,应爱大人文学院之邀作《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隐私观念》英语讲座。曾担任英语现场口译。95年至今,为硕士研究生讲授专业外语,侧重口语训练,注重培养演讲及实际交际能力。
【研究方向】
传播学理论、中西传播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
【主讲课程】传播学理论基础,西方传播理论研究,西方新闻理论基础,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研究生专业英语。
【著作】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晚唐诗歌、散文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08月
2·中国文学思想史·宋代文学思想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06月
3·何逊集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12月
4·王维诗歌译注(合著) 四川巴蜀书社 1989年10月
5·意境纵横探(合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6年10月
【论文】
1·从曹丕到刘勰:批评者的视角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期
2·三不朽:回到原始语境的思想梳理 《文学遗产》,2004年5期 (《新华文摘》2004年23期摘要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2期全文转载)
3·心君同构:作为一种思想史现象 《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5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政治学》2004.12.全文转载)
4·“自环为厶,背厶为公”辨析 《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2期
5·老成·平淡·以清为美:宋人审美趣味丛谈 《淮阴师院学报》,2004年2期
6·问题滞后与思想原创短缺 《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1期(《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摘要》2004年2期转载)
7·《关于‘厶’字的象意特点及几个证明》商略 《史学集刊》,2004年1期
8·先秦“尚大”思维论 《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5期
9·*中国哲学的公私之辨 《南开学报》,2003年3期 (《光明日报》2003年8月28日摘要转载)
10·春秋意识与传统诗词 《天津师大学报》,2003年1期
11·述而不作: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6期
12·思想力问题与述而不作传统 《人文杂志》,2002年5期
13·感官与心灵:中西方的不同命运 《天津师大学报》,2002年1期
14·宋人二元心态及矛盾互补理论范畴 南开大学古籍所《文史论集二集》
15·宋代文人心态的二元格局管窥 《洛阳师专学报》,2001年4期
16·*格物致知 —— 理学认识论与文艺审美观 《天津师大学报》,2001年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1年9期全文转载
17·*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1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历史学》2001年8期转载)
18·老成 —— 宋人的审美追求之一 《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1期
19·论宋代文学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 《淮阴师院学报》,2001年3期
20·从“睹物兴情,更向篇什”看萧统的著述思想 《沧州师专学报》,2000年4期
21·*文官政治·书卷风流·人文气象 《南开学报》,2000年5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0.10全文转载
22·广义的物色态度与萧统的编篡思想 《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6期
23·*萧统文学观的审美角度观照 《淮阴师院学报》,2000年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
学》2001.10全文转载
24·从屈原到宋玉的审美嬗变 《苏东学刊》,2000年1期
25·司马迁、曹丕、萧统三人著述思想比较谈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1期
26·从刘勰与时流的距离看“唯务折衷思想的形成 《文学评论丛刊》,2000年8月
27·*由《程器》观《风骨》 《洛阳师专学报》,2000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3期摘要转载)
28·从《物色》测析昭明对刘勰的“深爱接之” 《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1期
29·《文心雕龙》 :尚北宗南与唯务折衷 《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1期
30·*《文心雕龙》:贵器用与重风骨 《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1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0.7全文转载)
31·*史料还原与思辨索原 《天津师大学报》,1999年3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9.11全文转载)
32·警悟与赏玩 :萧统与刘勰著述思想的分野 《天津师专学报》,1999年3期
33·舒愤与警悟 :司马迁与曹丕两种著述不朽类型 《洛阳师专学报》,1999年4期
34·论刘勰首倡合南北文学两长 《文学遗产》,1999年6期
35·由“悲凉”看建安风骨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 《天津大学学报》,1999年1期
36·楚辞悲秋与建安悲凉 南开大学古籍所《文史论集》
37·《物色》—— 南国美学之花 《天津师专学报》,1999年1期
38·南风北土差异的文学审美价值 《天津师专学报》,1998年4期
39·*论刘勰的南北文学观 《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1期(《新华文摘》(标题)人大书报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6全文转载
40·盛唐之音生成的审美契机 《南开学报》,1997年1期
41·明稿本明诸名人尺牍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2期
42·清康熙刻本宝纶堂集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1期
43·论何逊诗的清美及其在文学史上地位 《南开学报》,1989年3期
44·论王夫之的文艺鉴赏观 《船山学报》,1987年2期
45·社会心理与文学风貌 《读书》,1987年8期
46·王船山艺术思想成因初探 《船山学报》,1986年1期
47·老庄哲学与船山美学的思想渊源 《学术月刊》,1985年10期
48·王船山诗歌美学三题 《文学遗产》,1985年3期
49·论家庭环境对王船山的影响 《船山学报》,1985年1期
50·王船山现量说对传统艺术直觉诗论的改造 《江汉论坛》,1984年10期
51·书不可玩 《读书》, 1984年7期
【译著·译文】
1·英语世界隐私观念研究综述(《南开学报》,2005年1期,原作者为杜博妮教授,原作为英文)
【主要散文随笔】
1·纽约花心 《天津日报》1994.3.11文艺副刊
2·人生需要掌声 《中国青年报》1995.11.12“人生版”
3·几十最好 《中国青年报》1995.9.26“人生版”
4·纪念是防止第二次谋杀 《天津日报》1998.7.17文艺副刊
5·红色幽默:恨晚 《今晚报》1998.8.27文艺副刊
6· 红与黑 《天津日报》1998.9.23文艺副刊
7· 哈佛街:流淌着音符 《今晚报》1998.12.8文艺副刊
8·风雨飘零一本书 《天津日报》1998.12.13“文化雨”
9·故人是首歌 《天津日报》1998.12.18“七色社会”
10·风雨徘徊越南墙 《光明日报》1998.12.23“国际纵横”
11·骆驼狂舞 百花文艺出版社《知青老照片》1998.12
12·阅读:心灵盘点 《天津日报》1999.5.26文艺副刊
13·断裂的唱片 《今晚报》1999.6.2文艺副刊增刊
14·智慧的贪婪 《今晚报》1999.7.26文艺副刊
15·拿“总统”找乐 《世界博览》1999.8
16·空间与情绪 《春风》1999.9
17·《清贫思想》:给生活来点粗粮 《今晚报》1999.9.23文艺副刊
18·富饶中的贫困 《天津日报》1999.10.26学习版
19·青黄杂糅 文章烂兮 《书屋》(湖南) 1999.2
20·理想世界:按君子设计 照小人施工 《书屋》 2000.10
21·你还欠一枪 《今晚报》2000.3.16文艺副刊
22·生命发现的快乐 《今晚报》2000.3.17文艺副刊
23·保尔三题 《天津日报》2000.3.28学习版
24·函授抵万金 《天津日报》2000.3.29文艺副刊
25·人心不古论 《今晚报》2000.5.11 文艺副刊
26·悔其少作与少年老成 《今晚报》2000.7.8 文艺副刊
27·你好,笔邻! 《天津日报》2000.10.7文艺周刊
28·字典蒙尘与视窗文明 《天津日报》2001.4.13文艺副刊
29·美国的墓园 《散文》2001.5.
30·读己备忘录 《书屋》2001.9
31·“奢侈”的视觉 《书屋》2002.1
32·思想力贫弱与记忆力文化 《今晚报》2002.2.28文艺副刊
33·“青年”的弹性 《今晚报》2002.3.23文艺副刊
34.伤春·物化·类生命意识 《今晚报》2002.4.5文艺副刊
35.忧乐的长度 《书屋》2002.11
36.“小人”小考 《今晚报》2002.10.31文艺副刊
37.风雨徘徊越南墙 《散文》2002.1
38. 天堂里的笑声(1) 《散文》2002.7
天堂里的笑声(2) 《读者》2002.19 全文转载
天堂里的笑声(3) 《青年文摘》2002.9 全文转载
39.永远的海伦·凯勒 《天津日报》2003.2.14七色社会
40.读书与读图 《今晚报》2003.5.22副刊·日知录
41.国民幸福总值 《今晚报》2003.8.11副刊
42.红与黑的记忆 《散文》2003.8期
43.散步、口语与哲学 《书屋》2003.9期
44.上大学:寻找你的另一半 《天津日报》2003.7.20“满庭芳”
45.大人假说与小人预设 《今晚报》2003.9.2副刊
46.“E”时代的“E商” 《今晚报》2003.11.8.今晚副刊
47.信息过剩与感官剥夺 《今晚报》2003.12.27 副刊
48.传统思维中的原错意识 《今晚报》2004.04.10 副刊
49. 原生态需求与体验经济 《今晚报》2004.08.17 今晚副刊
50. 郁闷是奥运的组成部分 《今晚报》2004.08.26 今晚副刊
51. 人本位尺度下的动物命运及其分类 《今晚报》2004.09.09 今晚副刊
52. “懒人哲学”:给勤奋换一套时装 《今晚报》2004.09.27 今晚副刊
53. “陌生六人传播假设”:爱丁堡寻房记 《今晚报》2004.11.10 今晚副刊
54. 历史正剧与传统文明的二级传播 《今晚报》2005.02.02 今晚副刊
55. “春晚情结悖论”与“想象的共同体” 《今晚报》2005.03.14 今晚副刊
56. “人来疯”与“他人在场” 《今晚报》2005.04.07 今晚副刊
57. “第三次机会”与去个性化 《今晚报》2005.04.26 今晚副刊
58. 三个和尚与集体行动的逻辑 《今晚报》2005.05.12 今晚副刊
59. 小黄金周与社会休闲学 《今晚报》2005.06.06 今晚副刊
60. 有奖让座与过度理由效应 《今晚报》2005.06.16 今晚副刊
61. “芙蓉现象”与“把关人” 《今晚报》2005.08.11 今晚副刊
6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今晚报》2005.09.13 今晚副刊
63. “超女现象”与“同辈群体效应” 《今晚报》2005.09.20 今晚副刊
64. “网络同居”与“虚拟自我” 《今晚报》2005.12.05 今晚副刊
65. “镜子先生”、“镜中我”及其它 《今晚报》2006.01.21 今晚副刊
66. “职业枯竭”者遭遇“单面人” 《今晚报》2006.03.09 今晚副刊
67. “脏先生”“净先生”与芭比娃娃 《今晚报》2006.03.26 今晚副刊
1)《读者》2006年13期全文转载;
2)《青年文摘》2006年6期全文转载;
68. 庄生晓梦迷蝴蝶 主我客我舞翩跹 《今晚报》2006.04.13 今晚副刊
69. 忧虑:拆解与递减 《今晚报》2006.05.23 今晚副刊
【主讲课程】
1.西方新闻理论基础
2. 西方传播理论研究
3.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
4.传播学理论基础
5.社会心理学
6.跨文化沟通
【指导研究生】
自1996年以来,指导硕士研究生22人次。已毕业3人。
【获奖情况】
1.论文《王船山现量说初探》曾获天津市第一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
2.1999年 —— 2001年连续三年南开大学年终专业考核优秀,晋升一级工资。
3. 2002年在CSSCI入选核心期刊上发表4篇学术论文,获南开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4. 2003年在CSSCI入选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学术论文,获南开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 2004年在CSSCI入选核心期刊上发表5篇学术论文,获南开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承担科研课题情况】
1.1990 —— 1998: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清文海》,担任五、六、二十、二十八册分册主编,完成170万字。
2.2001 —— 2002:南开大学项目,《宋代文学思想举隅》,已结项。
3.2001 —— 2003:教育部项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担任其中“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晚唐诗歌”、“中晚唐散文” 三部分,共计完成18万字。
4. 2004 —— :《心君同构意识研究》,为南开大学重点科研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项目《中国历代统治阶级思想与民间社会意识的关系研究》子课题,已经列入出版计划,获资助3.0万元。
【参加学术会议】
2004.10-11 英国爱丁堡大学苏格兰汉学研究中心“中西隐私观念研讨会”,英国爱丁堡。
2005.8.20-26 第4届亚洲学者大会(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4),上海。
D. 贵州大学新闻研究生导师联系方式
不建议你直接电话跟导师联系 这样子导师会比较反感
如果诚心想联系导师 建议你直接去学校一趟
祝你好运!
E. 跪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孟建,顾铮教授的电邮或联系方式!谢谢!百度HI我消息我都可以。再次感谢。
顾铮不怎么接电话的。。。邮箱貌似也不怎么用。。他好像蛮排斥现代通讯方式的。。
F. 请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传播学专业的导师有几位分别是谁有没有可以公开的联系方式
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0人,其中本单位人员中:教授6人,其中60岁以上1人,45-60岁3人,45岁以下2人;副教授2人,均为45岁以下;讲师4人,均在45岁以下。其中获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6人。另有兼职教授4人。学科点教学科研队伍完整,梯队合理,学术力量雄厚。
教师简介(带*者为学术带头人):
*孙宝寅教授: 1938年生,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理事,中国科技传播研究会会长。
专业方向:科技传播。
*刘建明教授: 1942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教育部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
专业方向:新闻理论研究。
*熊澄宇教授: 1954年生,美国杨伯翰大学博士,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组成员、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专业方向:新媒体传播研究。
*尹鸿教授: 196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电影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
专业方向:影视传播研究。
*李希光教授: 195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硕士,新华社高级记者,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
专业方向:国际传播及新闻实务研究。
*陆达研究员: 1950年生,清华大学博士,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学会教育软件分会常务理事,传播学硕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新媒体传播研究。
*李星教授: 1956年生,留美博士,电子学博士生导师兼传播学硕士生导师,CERNET中心副主任,863专家组成员,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组成员。
专业方向:新媒体传播研究。
刘惠芬副教授: 1960年生,清华大学硕士。
崔保国副教授: 1962年生,日本东北大学博士。
胡钰讲师: 1972年生,清华大学硕士。
梁宁讲师: 1973年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硕士。
秦春讲师: 196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金兼斌讲师: 1968年生,香港浸会大学博士。
唐科讲师: 1973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李小萍讲师: 1962年生,华东理工大学学士。
G. 国内新闻传播专业都有哪些著名的导师
安利一波母校老师(>﹏<):喻国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还有吾守尔•斯拉木院士,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教授
H. 请问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导师有哪些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座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毗邻武汉新技术开发区,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 文学院已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 以其规模和人数位居华中师范大学各院系之首,也以其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居于全国高校中文院系的前列。目前下设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三个系和语言、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三个研究所及一个信息传播中心,开设有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汉语言、新闻传播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等5个本科专业。文学院现有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各1个,有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中国民间文学等10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以及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学、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学等9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另外,还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编辑、出版《外国文学研究》和《语文教学与研究》两种杂志,向海内外发行。 新闻传播系创办于1994年。现有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两个本科专业。内设新闻理论教研室,新闻史教研室,新闻业务教研室和传播学教研室。共有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3名,副教授6名,讲师8名,助教2名,教师中博士或者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6人。另有兼职教师8名。共出版专著或教材21部,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先后参与或承担了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其中已有3项结项,并出版了专著,其他各项均有阶段性成果发表。 050301新闻学(含出版编辑学) 招生人数30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30新闻理论 ④451中外新闻史
I.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博士生导师有哪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导师简介
蔡铭泽
蔡铭泽,湖南岳阳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首批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史论结合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新闻传播学》2部专著、参撰专著4部,主编教材1部。目前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课题2项。他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新闻传播学原理、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新闻法制学的研究,均有较高水准。现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2001年11月,被推选为国家“千百十”工程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其专著《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获海内外新闻学术界好评。
李异平
李异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潜力,她对东南亚、美国、英国等地的新闻事业发展史多有涉猎。
谭天
谭天教授、高级记者、电视编导,长期在媒体工作并有大量作品获奖,研究领域涉及:电视策划、电视新闻、纪录片、广电产业、网络媒体等,发表学术论文约30篇,其中中国电视呼唤名记者获首届全国优秀电视论文一等奖,著有我国第一部电视策划学(获第四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专著二等奖)。
董天策
董天策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新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文化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指导新闻学新闻理论方向、传播学大众传播方向两个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娱乐类节目在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中作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90年代中国报业发展趋势研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发表新闻、传播及文学论文近60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多部,主要有:传播学导论、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网络新闻传播学、公关理论导引、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参加编写了新闻传播网络全书、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都市新闻传播学、网络传播概论、新闻春秋——中国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论文集等著作。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曾建雄
曾建雄,新闻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实务与理论、报业经营管理等。主持完成过多项科研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已出版专著、编著、教材各一部,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专著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新闻传播类二等奖;2001年被授予省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荣誉称号;目前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
刘家林
刘家林教授,以治中国新闻史、广告史见长。合作撰写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被列为全国通用教材,所著中外广告通史填补了学术空白。对近、现代新闻史专题,及我国著名报人成舍我的生平业绩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他曾应邀去香港、马来西亚等地作短期学术访问。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工作)、副院长。
林如鹏
林如鹏教授,硕士生导师,传播学博士。2002年1月开始定为学校一级“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对象。
林如鹏教授,长于新闻采访和新闻评论的教学和研究,同时兼及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他现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三方面均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同时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著有新闻采访学、科教新闻采访与写作(合作),参撰国家级教材新闻事业经营管理;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主要社会兼职有广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穗版报刊审读委员、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曾被表彰为国务院侨办所属学校“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暨南大学“园丁奖”。
J.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导师
050101 文艺学【3人】张晶、张鸿声、逄增玉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8人】张民权、云贵彬、侯敏、李晓华、赵雪、邢欣、李大勤、李佐文050301新闻学【6人】陈作平、郎劲松、米博华、刘江、王灿发、谢国明050302传播学【23人】胡正荣、陈卫星、柯林·斯帕克斯(国籍为英国)、龙耘、陈默、赵月枝(国籍为加拿大)、袁军、段鹏、宫承波、刘利群、隋岩、张开、朱塞佩·里盖利(国籍为意大利)、麻争旗、孙英春、王保华、王四新、王锡苓、丁迈、刘昶、肖欢容、荆学民、张晓峰050320国际新闻学【4人】何崇元、何兰、刘笑盈、展江050321广播电视新闻学【17人】哈艳秋、邓炘炘、王宇、张彩、刘宏、丁海宴、任金州、钟大年、孙曾田、刘长乐、曾祥敏、王纪言、何苏六、张雅欣、陈刚、徐舫州、王甫050322舆论学【2人】雷跃捷、刘燕南050323编辑出版【5人】柳斌杰、阎晓宏、蔡翔、郝振省、聂震宁050330广告学【12人】黄升民、山本武利(国籍为日本)、黄京华、魏然(国籍为美国)、何辉、丁俊杰、刘立宾、张海潮、初广志、张树庭、赵子忠、张宏050336传媒经济学【15人】罗伯特·皮卡特(国籍为美国)、李怀亮、西尔维娅(国籍为菲律宾)、金元浦、梅松、昝廷全、吴延熊、曹利群、朱虹、宋培义、齐勇锋、张晓明、贾旭东、祁述裕、范周050337广播电视语言传播【6人】张颂、汪良、姚喜双、鲁景超、曾志华、郭招金130120艺术学【7人】施旭升、叶建新、周月亮、胡智锋、彭文祥、吴辉、郑世明130220音乐学【4人】曾遂今、路应昆、徐沛东、何晓兵130322戏剧戏曲学【5人】周华斌、姚小鸥、周靖波、刘丽文、钟涛130321电影学【10人】丁亚平、袁庆丰、张建勇、罗伯特·罗森(国籍为美国)、张宗伟、梁明、周涌、游飞、潘桦、赵宁宇130320广播电视艺术学【11人】仲呈祥、高峰、张子扬、张德祥、刘晔原、李胜利、秦俊香、张育华、倪学礼、李伟、苗棣130323动画学【5人】石民勇、徐迎庆、王宏、兰特(国籍为美国)、金德龙130324数字媒体艺术【5人】温伯格(国籍为德国)、黄心渊、张建军、廖祥忠、贾秀清130326艺术与科学【1人】戴志强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9人】逯贵祯、简水生、殷红成、黄培康、居继龙、隋强、李增瑞、陈军文、康彤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34人】杨占昕、吕锐、陈远知、黄祥林、任慧、蒋伟、龙腾、张树武、胡国荣、谢锦辉、姜秀华、史萍、张勤、周春来、夏征宇、向宁、Bernhard Plattner(国籍为瑞士)、关凌(国籍为澳大利亚)、刘剑波、王晖、孟子厚、余文华、张云泉、鲁永泉、王永滨、张鹏洲、朱立谷、杨义先、王劲林、颜金尧、徐志伟、Frode Eika Sandnes(国籍为挪威)、曹三省、费广正
以上信息均以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发布的《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