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求学经历
1. 谷向阳的人物经历
谷向阳 ,1944年生,汉族,犁云居士,斋号犁云书屋,山东嘉祥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为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至今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书法协会副主席。兼任中国楹联出版社《百家联稿》丛书编委会顾问、山东圣域诗联学会顾问、中国北方画院名誉院长等20多个国内知名书画艺术团体机构的要职。自1994年11月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联坛十杰”荣誉称号起,一直活跃在弘扬楹联文化的前沿,2007年著作《中国楹联学概论》编入国学大师季羡林主编的“东方文化集成”出版发行。
谷向阳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书法协会副主席,中国楹联出版社《百家联稿》丛书编委会顾问,山东圣域诗联学会顾问,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北方画院名誉院长,谷向阳联墨画院院长。
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
从1966年文革开始,谷向阳教授潜心完成了从传统楹联资料收集整理、楹联创作、理论研究编撰的“楹联三部曲”,成绩斐然;
80年代起,他主编的对联书籍“几等身高”,编著对联大部头专集共计16部1200万字。楹联创作近6000 副。
在系统理论研究上,他撰写楹联理论文章多篇,共计80余万字。
他的论文汲取前辈的理论精华,秉承北大前贤“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学风,着力对资料精心掌握和认真选择,尽量做到从论据到论点的细致论证,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使自己推理的内在逻辑尽量严密,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1969年,谷向阳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直至成为东方学系教授。45年来,他一直热衷于中国楹联、书法艺术的探索和研究。笔者看到一副他的自撰书联:“甘当教授因传道,愿化春泥犹护花”,就是他真实的自我写照。在校期间,他讲授楹联、书法等传统文化课,教过北大国内学生、新加坡、韩国、日本、泰国、印尼、澳大利亚、埃及、美国、英国、法国等亚非欧美洲达30多个国家留学生,辛勤培养了众多学子,可谓桃李遍天下。
当今,常言道:功夫在笔墨之外。他的书法源自于他在北大文化氛围的长期浸染,源自于他的博学多识,更源自于他对楹联艺术的挚爱。从而厚积博发,融会贯通,形成妍婉雅致、俊逸空灵、溶融通达的艺术特征,酣畅怡然之书风很快被感染、被磁化。特别是品读他的自撰联墨,蕴籍有味,文书并茂,令人赏心悦目,越欣赏越觉心旷神怡,越欣赏越觉回味无穷。
为中国楹联寻找“坐标”
——记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谷向阳
一个新理论的确立,被学界比作是迷雾下的坐标原点。学者王克煜认为,谷向阳为传承和发扬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潜心于古老的楹联艺术,数十年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为楹联这一文化系统找寻“坐标”。他用一颗恒心,在楹联的艺术世界里,演绎着自己绚丽多彩的人生。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的生活从未离开过楹联,尽管谁都不去怀疑它这“小文章,却显大学问”,正所谓“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藏今一段文”。但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庞大的文化体系里,楹联就如同一粒不起眼的小石子,多少年来就从来没有找到它应有的位置。
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书法协会副主席、年近七旬的谷向阳,一生衷情于楹联。他孤独地行走在文字里,只一墨一砚一笔一纸。寒暑更迭40余载,潜心于古老的楹联艺术,执著、沉醉、痴迷,经他收集整理楹联书籍共计16部1200万字,楹联创作6000余副,研究撰写的理论文章80多万字……他呕心沥血几十年,几乎倾其所有,最终完成《中国楹联学概论》,被学界高度评价为:“在文学艺术的基本框架内,为楹联这一文化系统找到了一个坐标原点。”
谷向阳的楹联讲究平仄相谐,对仗工整,修辞传神达意精炼巧妙,具有很浓的古典人文气息,雅致新颖,不落窠臼,非大手笔不能出也。楹联再经他挥墨书写,则是不可多得的联墨艺术品,为行家所称道,深受众多藏家的好评,如题泰山云步桥联:瀑斜云桥,仙梭织锦;空悬玉磴,天降布梯等。
1965年,谷向阳考入北京大学,喜爱浏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的他,外出游玩时,被园林胜迹、古寺庙宇中的一副副楹联所吸引,尤其是泰山上楹联中深邃的文化内涵更是令他回味不已,流连忘返。也许是出于下意识的喜欢,他把看到的精美楹联都记录了下来,一年多记了几十个笔记本。他被楹联中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所震慑,从此与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0年,谷向阳毕业留校工作,主攻很少有人研究的楹联、书法。从此,他开始了楹联的收集、整理、挖掘、研究工作。工作之余,他跑遍了北京各大图书馆,有关楹联的图书几乎都让他翻遍了。能复印的资料就复印,不能复印的就抄写,这些资料整整装了一大麻袋。他边收集资料边进行系统辑录和整理。还利用出差或寒暑假到各地考察,辑录名联、访问当地名人学者、僧家道人、山野村夫,搜集与楹联有关的掌故、传说,每次出行都是满载而归。面对收集来的数十万副楹联,又是一项浩瀚的工程:进行鉴定、分类、注释……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工作到天明,有多少个周末忘记晨昏。
在研究中,谷向阳发现,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学。楹联文化是具有极强渗透力的文化,既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又为文人雅士喜闻乐见。因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能够得以连绵延续,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因为种种原因,楹联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多年以来被长期排斥在文学殿堂之外,面临散失的危机。谷向阳以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责任感紧迫感,赋予自己一种使命:对中国楹联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以自己为基石,构架起一座中国楹联文化系统大厦。谷向阳在掌握了大量楹联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类后,立足当代领先的理论基础上,博采众长,执著探讨,精研考证,旁征远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名胜楹联大观》、《中国店堂对联集成》、《中国楹联大典》、《中国楹联学概论》等图书一部部脱颖而出。《中国楹联学概论》的问世,终于使古老的楹联艺术从迷雾中走出,从“乡野小道”中走出,从与谜语酒令为伍的阴影中走出,第一次从理论及文化地位上,真正找到自己的归宿与落脚点。中国楹联学会创始人、著名楹联学家马萧萧老前辈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度盛赞说:“这是一本最能代表中国现代楹联学理论、既继承和发扬传统又超越创新的经典力作,为现代楹联学大厦的构建奠定了基石,对楹联学的发展历史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宝剑锋从磨砺出。谷向阳在楹联领域内卓越的学术成就。楹联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以内容和形式之美,对立而统一,营造出和谐之美。从1970年至今,他创作、受邀题写全国各地风景名胜联、各种嵌名联、贺婚联、贺寿联、庆典联、行业部门联、厅堂居寝联、格言联、即兴联、禅意联、题赠联、新春节日联、挽联等各类楹联。他的楹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高的品位,风格清新、健朗、雅逸,独具魅力。不论叙事还是咏物,写景还是抒情,言志还是论理,谷向阳都游刃有余,轻松自如,切人、切事、切情,不露痕迹,镶嵌自然。
如今,谷向阳的书法作品已经被陆续收录在50多部专集中。他声誉遍及海外,曾受邀远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泰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者访问,举办个展、连展、楹联书法艺术交流展,弘扬祖国的楹联书法艺术魅力,架起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盛况空前,极大地弘扬了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和文明。
今天,楹联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谷向阳退休后依然精神焕发。诚如他自撰自书的《江城子·述怀》所言:年逾花甲鬓添霜。体不胖,志犹壮。赋对吟诗,拙笔记沧桑。泼墨挥毫抒感慨,铭心语,为人忙。名利淡泊襟坦荡。时狂放,又何妨。效春蚕吐丝,余热伴夕阳。忧乐荣辱谁计得,一滴水,汇海江。
2. 杨汝岱的学习工作经历
2003.7:湘潭大学工学学士。
2003.9——2009.6: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版硕博
2005.7-2013:湘潭大权学商学院助教、副教授(2008)、教授(2009)
2007.9——2008.9: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生。
2011-201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理学博士后(经济地理方向)
2013-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3. 汪集旸的求学历程
汪集旸,1935年10月11日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吴江县严墓镇(今苏州吴江市铜罗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1932年东吴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杭州两浙盐务管理局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父母举家内迁,途经香港、海防等地进入昆明,住在父亲的工作单位云南盐务管理局宿舍所在的南强街上,离南屏、大光明两家电影院很近,因此放学回家的路上总要去看看电影院门口的广告,只要是新片就想去看。由于父亲就读的东吴大学是教会学校,英文较好,思想也比较开放,工薪家庭的经济虽不算富裕,但对子女的合理要求还是尽量满足的。因此只要有新片,汪集旸总是能向父母要到钱以一饱眼福,有时父亲下班后还主动带汪集旸去看新片,并讲解内容(原版英文片)。
1945年抗战胜利后,汪集旸又随机关迁回杭州,进了杭州市的一所私立学校宗文中学,念了不到三个月就得了一场伤寒症,险些把小命送掉。休学一年身体恢复后,进家乡最好的一所中学——育英中学(现名震泽中学)。
1949年解放时,汪集旸正好初中毕业。1950年又举家从家乡迁往杭州,汪集旸考入了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简称‘杭高’)。‘杭高’是解放前江南四大名中之一(其他三所分别为: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苏州中学、扬州中学),具有优良的校风和学习空气。凡考入该校的无论是本市还是外地生都一律住校,吃一样的伙食,有统一的作息时间。一般早自习都大声朗读英文,晚自习做数理化习题。‘杭高’重理轻文的传统是很突出的,毕业生到北方就上清华大学,到南方就去上海交通大学,学医学文的为数极少。汪集旸在这种环境熏陶下也就由原来初中时的‘喜文’变为‘重理’,虽然汪集旸对生物学科一直很有兴趣,并且父亲也一直希望汪集旸学医。1952年由于高考生源不足,春季班提前毕业,汪集旸考取了北京地质学院。
进入地质“黄埔一期”,奠定人生基石
汪集旸舅父朱庭祜是中国最早学地质的十人之一,在中央地质研究所(北大地质培训班,三年制)与谢家荣、王竹泉老先生等人同班。解放初期他在浙江大学地质系执教,由于他在美国念研究生时看过一些大坝的工程地质,因此50年代初兴建新安江水库时他经常带学生去野外考察,每次回来都带回不少标本。当时汪集旸觉得挺好玩的,与很多学地质的人一样认为学地质可以游山玩水,加之当时要填三个志愿和十五所学校,也就将地质填上了。
汪集旸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第一届入学的,后来那届老同学自封为‘地质黄埔’(北京地质学院)一期毕业生。因为北京地质学院是由中国地质界的精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的地质系组建而成的,教的都是名牌教授。汪集旸进入的水文工程地质系第一任系主任是袁见齐先生,第二任是杨遵仪先生,第三任是王大纯教授。一年级给上普通地质课的是郝诒纯教授,二年级地史古生物是尹赞勋先生讲的,三年级地貌第四纪是袁复礼老先生亲自上课。专业课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没有现成教材,由王大纯、张咸恭一边翻译参考前苏联教材,一边给上课,真是十分辛苦。大学四年中,同学们普遍反映课程太多,负担太重。水文工程地质系四年中要学37门课,除地质类课程外还要学许多工程类科目,如机械制图、机器零件等,因为按前苏联的高校划分及培养目标,地质学院属工科类院校,其培养目标为工程师,因此必须学习很多工程科目。相反一些地质类基础课程如构造地质、岩矿等反倒削弱了。
1956年大学毕业后,汪集旸即进了俄语专科学校(北京外语学院前身)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并于1958年底派往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地下水资源评价专家普罗特尼可夫教授。当时他正在从事一项工业利用溴、碘地下水资源的科研项目,因此汪集旸的论文也就围绕这一课题进行,并于1962年6月通过了题为《西西伯利亚自流水盆地溴、碘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同年7月回国。在前苏联学习的三年半时间里,除撰写论文外汪集旸还学到了不少做研究工作的方法。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汪集旸所在的水文地质教研室主任、国际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奥夫钦尼可夫教授的一番话,他说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能预知未来,而后者只能按现成的样子去做。他还说,带研究生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学游泳式的带法,即把学生放到游泳池中去,让他自己学习游泳,看他快要沉下去时才拨弄他一下,帮他一把;另一种是教小学生式的带法,即导师手把手地教学生,甚至连论文提纲导师都得帮助写好。他主张第一种带法,而不主张第二种带法,因为第一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工作能力强,有创造性;第二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恰似温室里的花朵,虽然好看,有时也能得高分,但不中用,经不起风雨,,见不得世面。汪集旸觉得奥夫钦尼可夫教授讲的很有道理,因此,汪集旸于1986年起带博士研究生后也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4. 许榕生的求学经历
高一念完高中课程,高二跳班考上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攻读高能物理,荣获博士,全家在美国八年,回中科院高能所参加正负电子对撞成功。《人民日报》报道九个物理学获奖之一。93年3月引进因特网(Internet)为祖国建立第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在国外被称为“中国In-ternet之父”,推广全国各地和清华、北大等地。主攻网络安全,2010年1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给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空缺的二等奖。他还把获奖证书(原件)从北京带回福州,存放池伯鼎老师家。本文摘录自《中华网讯》,作者沙林。许榕生从小显示出神童特质。他出生在福建,60年代上福州三中高一时就完成了高中三年的课程。1964年,中国科技大学到福建招生的负责人当场拍板让他破格免试入中国科大学习。出于谨慎的考虑,中学母校建议他再读一年,以求基础更扎实些。一年之后,他以高分考入北大数学力学系。进大学不久,文革就开始了,他被送到湖南农场劳动锻炼两年,后分配到湖南电脑所工作。恢复研究生制度时,他决定报考中科院研究生。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尚年幼,尽管考研会给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许榕生天生就是致学的材料,他如愿以偿考取了中科院高能所粒子物理和电脑类比硕士研究生。1981年,许榕生被派往美国加州大学学习最先进的物理知识———高能物理实验软件与网络。在美国,被大家推为该校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主席。1987年,许榕生在美国获得高能物理博士学位。那时美国高能物理实验室多半缺人,极易找到位置,但许榕生还是更倾向回国。时值邓小平极为关注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在高能所建成,实验室急需既懂高能物理又懂得电脑软件和网络的人才,李政道向高能所推荐许榕生。这样,许榕生一家在美国生活8年之后,被高能所正式邀请回国 。
5. 傅有德的学习经历
1978年1月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4年12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1 月获北内京大学哲学博士容学位。1987年起任讲师,198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曾先后在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1987-88)、英国牛津希伯莱研究中心(1992-93)、伦敦犹太学院(Leo Baeck College,1993-94)、以色列希伯莱大学高级研究所(1994夏)学习,并以访问教授身份在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1997)、香港中文大学(2001)、伦敦大学(2002)、波士顿大学(2004、2005)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2006)、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学校或学术机构讲学或从事研究。
6. 周生春的求学经历
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苏师院附中,1978-1981年期间在杭州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硕士研版究生,权1983-1986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毕业后至浙江大学工作。
7. 方立天的经历
1961年,北京大学毕业的方立天先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从事中国哲学史教研工作,确立了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为研究重点。
1962年,为了对佛教有比较准确的了解,方立天先生到中国佛学院进修8个月。
1964年,在《新建设》第三期发表《道安的佛教哲学思想》,在第8-9期发表《慧远佛教因果报应说批判》。
1965年,在《哲学研究》第五期发表《试论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新建设》第八期发表《僧肇的形而上学》。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杂志将其《试论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一文翻译为英文发表。
1969年到1972年,方立天先生和许多教授一起被发配到江西省余江农场劳动。
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方立天先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这部历史18年才完成的文集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在初版13年后,于1995年再版,2002年三版。
198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慧远及其佛学》。同年,国务院将方立天先生从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
1980到1990年,中华书局陆续出版方立天先生和师友们一起编辑的《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共4卷10余册。
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华严金师子章校释》。这部校释得到了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的高度评价,成为古籍整理的范本。
198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初版《佛教哲学》。1986年该书获得中国图书荣誉奖,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图书优秀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同年,方立天先生开始了培养研究生的工作。
198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1992年二版,1997年三版。
1990年,由中华书局初版《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1992年二版。
1991年,《佛教哲学》出版增订版,加上了认识论部分,体系更加完整。
1993年,《佛教哲学》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
2001年,方立天先生为教育部选中,成为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基地的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也由此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宗教学教研重镇。
200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初版《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
主要介绍
1961年,北京大学毕业的方立天先生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当时,他选择的方向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佛三教互动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从此以后,他便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确定以佛学为研究对象在当时并非易事。一方面,佛学在中国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他也几乎要重新学起,而佛学的典籍却浩如烟海。研究者又同时要具备语言、文字、宗教、哲学、历史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于是,他甚至曾经到中国佛学院进修八个月。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思想对于佛学研究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即使在学术界,佛学研究也是被边缘化的,“文革”期间更是被禁止。这对于一向珍惜时间的方立天先生来说的确是一件无奈的憾事。然而,本着对学术的负责,对真理的执着,方立天先生选择了佛学,也选择了困难,选择了勤奋。于是人们便看到了方立天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图书馆学习、工作的身影。
1978年,方立天先生恢复了他的研究计划之后,很快便以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他历时十八年完成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这部文集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在初版13年后,于1995年再版,2002年三版。在个案研究领域,他专门写作了《慧远及其佛学》、《法藏》等。在佛教典籍的整理上,他与师友一起编辑的《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共4卷10余册,成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高校最流行的佛教思想资料集。他自己撰写的《华严金师子章校释》得到了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的高度评价,成为古籍整理的范本。
这一时期,方立天 先生影响最大的著作是《佛教哲学》。这本书可以说是方立天先生为佛教现代化所做出的一个努力。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能广泛为现代人所了解,必须用现代哲学语言加以解释。当时的佛教研究著作以佛教史居多,而介绍佛教基本思想的极少。《佛教哲学》可以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对佛教哲学的基本内涵做出了准确而精要的概括。此书出版后,受到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乃至佛教界的共同推崇。北京大学周一良教授称赞说,中国自此有了“一本真正的佛教入门书”。它的确成为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最广的一部佛教入门书。这部书甚至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1993年被译为韩文,在韩国出版。
1978年以后的十年间,方立天先生出版专著6部,合著4部,发表论文50余篇,基于此突出成就,国务院1984年将其从讲师破格晋级为教授。
方立天先生先后完成了《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和《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同时还萌发了撰写在思路与体裁上与《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相似的中国佛教哲学著作的想法。“一方面,是为了深化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吸纳佛教哲学研究成果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以丰富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内涵。”这一成果就是后来呕心沥血十五年完成的九十一万字的巨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这部书一出版,在学术界、佛教界以及政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它将中国佛教哲学置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背景下,对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概括。显示了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不断融合,并产生中国佛教哲学的过程。专家评论说“与以往同类著作相比,该书无论是就思想的深度还是广度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仅如此,这部书在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上,都在充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方立天笔耕不辍,发表的文字已有400多万字,论文350多篇。其中的重要著作和论文现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汇编到《方立天文集》(六卷)。成为了解方先生思想的重要作品。
8. 邓稼先的求学经历与工作经历
1924年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清代的大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毅然回国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
9. 张国有的学习与工作经历
1963.09.-1968.11. 西安铁路第一中学读书;
1968.11.-1970.08. 陕西省凤县插队劳动;知青组组长;大队团支部副书记;
1970.08.-1973.09. 西安铁路局宝鸡电气机务段干部;1973.09.-1976.07. 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本科学生;校学生会副主席;
1976.08.-1987.09. 北京大学经济学系、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讲师;教研室主任;
1987.09.-1991.07.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89.08.-1993.09.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
1993.09.-1999.02.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02.-2002.11.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所长;
2002.11.-2005.12. 北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北大副教务长;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大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所长
2005.11.-2010.05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大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所长
2010.05.-2013.12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大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所长
2013.12.至今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大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会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
10. 邓稼先从出生到获得博士学位间的学习经历
在北平上了小学和大学,之后于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