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不管如何开始科研
A. 博士生导师具体要求
对于博士生导师的资格,有明确的标准需要满足。首先,对于从事基础性研究的教授,要求他们在近五年内至少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8篇论文,其中至少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本人或指导的学生,如钱学森这样的著名物理学家的研究生。这些论文必须受到同行的多次引用,并且至少有一篇曾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奖励。他们还必须负责国家级或部省级的重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经费需达到3万元(对于个别基础研究项目,最低要求为1.5万元)以上。
而对于工程技术研究领域的教授,他们的要求略有不同。他们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5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或指导研究生为第一作者。这些论文或专著需要有重要的技术成果,并被同行广泛引用,至少有一篇论文或专著获得省部级以上二等奖以上的奖励。他们还应有2项省部或国家级的技术成果登记和2项发明专利(已授权)。他们同样需要承担国家级或部省级的重点科研项目,研究经费不得少于6万元。
总的来说,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工程技术研究,博士生导师的选拔都注重其学术成果的影响力、科研项目的质量和资金投入。
(1)博士生导师不管如何开始科研扩展阅读
博士生导师应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学,科研人员,其学术水平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内处于前列,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培养研究生经验,至少培养过两届硕士研究生。能坚持正常工作,担负实际指导博士生的责任。有协助本人指导博士生的学术队伍,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较好。有课程教学经历,承担过或正在承担一定工作量的本科生或硕士生课程。对年轻的教授(1972年以后大学毕业)申请担任博士生导师,除具备上述条件外,一般应具博士学位。至少培养过一届硕士研究生或在国内外协助指导过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B. 博导不做科研,没有科研经费,水平一般,没有实验设备,博士该怎么办
博士生导师一般都是在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所以才能这样的殊荣,作为博士生,如果觉得自己的导师科研水平一般,可以自己努力向上,并且正确联合培养
C. 怎么看待研究生导师在科研学术上不能提供指导,总是画大饼,
在科研学术领域,研究生导师的角色至关重要。然而,有时导师在科研指导上无法提供实质帮助,转而用画大饼、讲大道理来充当“指导”。这背后有多种原因。首先,导师并非不愿提供指导,而是受限于能力。他们以业务精通为荣,通常会不自觉地要求学生也业务精通,指导自然随之而来。然而,导师的不能提供指导并非仅源于个人品质问题,而是涉及多方面因素。
家庭、社会、环境及科研评价体系的压力,使得导师在面对繁重任务时难以专注于学术指导。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导师,也可能因这些压力而疲惫,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指导学生的工作中。年轻导师面临的压力更大,6年内未能晋升副教授者将面临离职风险,导致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撰写论文和处理各种事务上。在这种情况下,导师的心力被分散,难以专注于纯学术指导。
业务能力的淡化是另一个重要问题。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导师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署名和挂名发表文章,而非亲自深入科研问题和实验。这种状况使得导师与研究本身渐行渐远,指导学生更多地转化为个人职业发展策略而非纯粹的学术交流。
对于导师的指导缺失,学生可以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首先,要寻找最有可能提供有效指导的导师,这可能包括海外归国的、刚完成博士后的、年龄在40岁以下(最好35岁左右)、有相关研究背景、新近晋升为副教授或教授的导师。无论导师是大老板还是小老板,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就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术指导需求。
总之,导师在科研学术上的指导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学生更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以获得最佳的学术成长。在寻找导师时,应优先考虑那些能提供有效指导、专注于学术交流的导师,以促进个人学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