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清华大学教授讲礼仪

清华大学教授讲礼仪

发布时间: 2025-07-12 16:58:26

㈠ 作个揖什么意思

旧时行礼形式。两手抱拳高抬,身体略弯,两脚并放,以示敬意。

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而在贺岁广告中经常出现的,正是这样的“凶拜”。

“作个揖”也有是大事已经办了,小事也就顺便捎带办了。如“头都磕了,还在乎做个揖?”

㈡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作者简介


彭林,1949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历史学专家。他拥有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教授,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和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在学术界,他担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的理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教授。自1993年起,他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以表彰他在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


彭林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和历史文献学,他的著作丰富而深刻,包括《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以及《礼乐人生》等。他的学术成果丰硕,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20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反映了他对古代文明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在教学方面,彭林在清华大学主讲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和“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因其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均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他的教学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以及清华大学首届“十佳教师”称号,这些都是他卓越教学能力的体现。



(2)清华大学教授讲礼仪扩展阅读

《周礼》为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借由铺叙理想国官政之法的形式,展示其治国思想。此书体大思精。宏纤毕贯,且学术与治术兼包,历来为学者与政治家所重。但在群经中,其出最晚,且无传授端绪,故其成书年代聚讼千年-迄无定说。本书从剖析《周礼》所蕴涵的思想体系入手。判定其由儒、法、阴阳五行三家熔铸而成。三家学说,原本各为畛域。儒与法结合,始于苟子;阴阳与五行结合。始于邹衍;故此书不会早于战国。儒、法、阴阳、五行四家思想融为一体,在《吕览》之后。文景之时,黄老盛行,而此书无黄老痕迹,故推定此书成于西汉之初。

㈢ 冠礼仪程详解

周代士冠礼的概况:《仪礼·士冠礼》详细记载了周代士冠礼的仪节。士冠礼是士之子在年二十岁时举行的冠礼,是“士身年二十加冠法。”值得注意的是,周代讲究“天子之元子犹士,天下无生而贵者”,所以天子之子虽早冠,亦用士礼而冠。所不同者,唯四加而已。著名礼学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在其著作中介绍品读了周代士冠礼的简要过程。



周代士冠礼的冠服和礼器:《仪礼·士冠礼》冠服,包括初服采衣、紒、加冠前缁纚、笄、一加玄端、二加皮弁服、三加爵弁服;主人、摈者、正宾、赞者、众亲戚的服饰。《仪礼·士冠礼》礼器,包括筮日时的蓍草、蓍筒、蒲席、卜具,加冠时的箧、箪、蒲苇席、勺、觯、匙、篚、匴、甒等,醴醮时的鼎、豆、笾、爵等。



宋代士庶冠礼概况: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朱子家礼·冠礼》冠服和礼器,包括童子服、初加缁布冠、再加帽子、三加幞头,主人、正宾、赞者的服饰。



《朱子家礼·冠礼》仪程详解:包括前期三日主人告于祠堂、戒宾、前一日宿宾、陈设、厥明夙兴陈冠服、主人以下序立、宾至,正宾、赞者至大门外、傧者通报主人、正宾入门、主人登阶、正宾赞者登阶、将冠者出房、宾正冠者、宾为冠者加冠、冠者到东房中换装、冠者礼宾、冠者见于祠堂、冠者见于尊长、礼宾、冠者出见于乡先生及父之执友等仪程。



以上为周代和宋代士冠礼的详细解析,包括仪节、服饰、礼器以及仪式流程等,展现了古代礼仪文化的丰富性和严谨性。


(3)清华大学教授讲礼仪扩展阅读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㈣ 求彭林说礼1-7 的演讲稿






(一)什么是礼
讲礼,因为礼与每个人生活关系密切。每天要打交道,举手投足,谈吐,是不是合于礼,想绕都绕不开。讲话处事过程中,有很多礼在。
我举几个例子,俩口子出门,在路上,遇到一个熟人,我们这个男同志要向熟人介绍自己的配偶,一般称为夫人,对第三方称自己配偶为夫人,对不对?再比方说我们请人吃饭,隔着桌子,从座位上站起来,跟桌子对面的人说王先生,我敬您。这个合不合礼?这里不管意识到没有,每天行为举止是合礼还是失礼?对方做得好,我们往往在细节上高看他一眼,说他修养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与仪是一个方面还是两个方面?古人分得清楚。像任何仪式,都有两个方面,一是形式,像婚礼要拜天地之类是形式,设计都有思想在其中贯串,隐藏着深刻的思想在里边,这是第二个方面,即内容。外面的形式容易引起注意,容易学。而里面的东西不容易看到,容易被忽略,甚至把表面的东西看作就是礼。《左传》有故事,鲁昭公一次带领外交代表团去访问晋国,这时外交特别讲究,到郊区时,到宾馆,要下榻。东道主得派人来慰劳,这是郊劳。这个仪式标志着两个国家外交开始了。休息过后,第二天国君要拜见。卿大夫也要互相拜见,举行宴会。所有活动结束后,要回去了,东道主要尽地主之谊。得准备一路上的吃喝用度。这是赠贿。这是标志着外交的结束。这个过程中间,活动非常多而繁琐。鲁昭公没做错一个地方,不容易。晋国国君感慨,这是真懂礼的人。没想到大夫女叔齐不屑,说他懂什么礼呀。为什么呀?女叔齐微笑说,这是仪,不是礼。礼对于我们是修身成为君子,对于国君是按道德要求去治理好国家。礼要求的就是这个。而鲁昭公国内一塌糊涂,权力被三家大夫瓜分了,他被架空了,收不回权力,哪里懂得什么礼。
(季平子,用的乐队人数超标,不合礼。鲁昭公气愤。结果,被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打败,鲁昭公落得悲惨的下场,为什么呢?)
治理国家要用好人,鲁国用人不当,因此要大乱了。自己要出问题了。可是弄不清应该做什么,只考虑“习仪已亟”。说他懂礼,不是差得太远了吗?看来真懂礼的要数女叔齐,而不是鲁昭公。像今天的课堂之上,学生向老师行礼,只有形式,没有恭敬心。
(今天人崇尚自由,面临一个问题,与周围人关系不和谐了,为什么呢?)
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生命,灵魂得管住,否则会出窍,怎么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有不同办法。像西方人交给上帝来管。这是宗教文化,有万能的上帝。在宗教文化中有理论,亚当与夏娃偷吃了禁果,上帝生气,赶走了他们。进一步惩罚他们,订了契约,规定将来你们的孩子,不管到什么时候,生下来灵魂里就有邪恶,这个邪恶让你想做坏事,所以认为人性是恶的。这是原罪,这种邪恶与生俱来,不学而有,是本能想做坏事。这样的灵魂要不管,只能成为恶魔。要打入地狱,怎么拯救灵魂呢?得信教,祷告,忏悔。他们把灵魂交给了上帝。
中国文化不同,没有上帝,人性是善的。人有一个善良的本质在。这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东西。中国文化中,人的灵魂要自己管。而且要管好。拿道德来管。所以在中国,自古以来,讲天理,讲公道,讲良知,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靠的是信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之至,亲戚畔之。我们常看重有德无德。常骂人缺德,这是委婉的批评。这讲的是德。道德又像空气,看不出摸不着,又确实在,离不了。怎么对人生对社会发生作用呢?古人把它转换成一套可以操作的行为规范。比方说有道德的人会孝顺父母,不是嘴上说,而是有规范,出门怎么样睡觉前怎么样,有无德只要看看这些行为就知道。每个系列可以操作与检查,所以说“礼者,理也”。是按照道理理性来做。一天天地按这个做,道德就深入扎根,不是空的,道德就通过礼来实现了。按礼来做,行为就合于道德理性。否则背离了道德理性。从周代开始,礼特别多,正常人在小孩时就要学礼,见到长辈怎么做,父母喊你怎么做,规定得细致,小孩的行为都受到道德理性约束,后来是成人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这些是人生礼仪。通过各种礼仪的活动来感受人生,接受人文的熏陶,对我们特别重要。我们的灵魂要通过礼来自己管。
(看起来西方礼仪更实用,我们古代的礼仪太虚,怎么看待呢?)
两千年前有同样的问题:“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一套话语要什么用?子贡是孔子的高徒,几句话说服了棘子成,见过老虎与狗羊没有?虎豹与狗羊不同,在于身上的斑纹。假如我们把虎豹的皮扒下来,去掉花纹与狗有不同吗?没有了。动物外在的东西像花纹,有与没有,代表不同的动物。我们看君子与小人也一样,君子身上有类似于花纹一样东西即礼。小人却没有。君子除了内在像虎豹一样,外在也要有花纹一样的礼。我们身边有些富豪,我们却认为是小人,所以君子一定要学礼。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君子”一词似乎离我们有些远了,不过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还常常会用到“德才兼备”这样的词,由此可见,即使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品德和修养依然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素养的重要标准,这和“君子”的评价标准基本吻合。那么在中国古代,要想成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孔子说过,我们身上有两种东西,一是质,本质,像勤劳真诚孝顺,这是质;二是文,现代社会与人交际,说话文雅,举止有度,处事得体,让人感觉舒服。一个人身上这两种东西常不对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率性,给感觉是粗野,不讲究;相反的是“文胜质则史”,一看到人就客气让你受不了,达头了,为人不实在,做作,不实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均衡发展,像老虎的花纹与体魄搭配得好,相得益彰。两个都有,才能成为君子。所以,大家如果对人生还有期许,得学文哦。孟子也有话:“君子异于人者,在其存心也,”看你心里存的是什么,只存有钱,就成不了君子,有两样:“君子以仁存心”到一个地方就关注弱势群体;“君子以礼存心”还得装着礼。装着爱会尊敬把两样存在心情里,慢慢就会成为君子。
(君子本指国君之子,后来最终成了有文化有修养的代名词。)
要做君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愿望。梁启超做过讲演,题目就是《君子》。说大学是要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才,这个人格完善,周易六址四卦中就有五十三卦谈到君子,要崇德,勉为君子;语默作止,都成为国民仿效的对象。南开中学出过两个总理。校长曾对所有同学讲,宋朝时,有著名教育家胡元,胡安定,痛感要培养人才,得从一举一动开始,胡安定的学生走到市井中一眼能看得出是他的学生。是不是君子应该能看得出来,校长说,我们的学生要将来走到市井中也能看得出是南开的学生。这与梁启超的寄语一样。我们得有君子的规范,有君子的文采。今天算是开场白,下边会把常用的东西一一介绍。

(二)学会称呼
(我们与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如何称呼对方。可在很多人眼里,“称呼”不就是直接叫对方的名字或者“你”吗,有什么可讲究的呢?在清华大学彭林教授眼里,“称呼”虽然简单,但里面却蕴藏着很大的学问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闹出笑话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男性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这样的称呼已经司空见惯。可这样寻常的一件事竟然不符合中国传统礼仪的要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在称呼自己配偶的时候,究竟还存在哪些误区呢?)
有这样的笑话,经常有人讲,有一位船客,上船后不知道几点开,就问船老大,喂,这船,几点开?船老大不理睬他。船老大就用篙敲了他一下,他还喊,船老大就把他打进了水中。他没称谓让对方不舒服。这是专门的学问。今天这种称谓问题成了失礼的普遍现象。有外来办事人,常问人时用“哎”。称谓失当更不对。
我有朋友的老婆进了阅览室,学生要借杂志,权衡怎么叫,叫老师嘛,不配,想了半天叫师傅。这位朋友听出不尊重,反应快,转过脸来说,叫我师傅,我什么时候带过你这个徒弟,学生赶快道歉。不知道职务与身份时,怎么称呼?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可以称大叔,大姐等。西方也说是兄弟,都是上帝之子。
(西方人称呼对方可以直呼其名,包括孩子对父母的称呼。在他们看来,姓名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已,就是让人叫的。但在彭林教授看来,中国与西方不同,自古以来就崇尚“礼”的要求。那么,按照这个要求,我们称呼对方尤其是称呼长辈时,究竟有哪些讲究呢?)
中国人的礼有这样的话,自卑而敬人。卑是谦卑,无论跟什么人打交道,都把对方放在第一位,所以有谦语,像北京话中的“您”,表达的就是尊重。自古以来就讲究对人敬,对自己谦。像爵位里,作为敬称,天子叫“君”,诸侯也叫“君”。后来把这个下移,用于一般人身上。古人写墓志铭,写父亲叫“府君”,女子叫丈夫叫“夫君”。“君”成了普通的对方“你”,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像“问君能有几多愁”,这里君都是你。
还有公侯伯子男都可以尊称。像许多国君称公,可以用在生活中。像学者年轻人称呼时也加公,从爵称过来的。诸侯的孩子多,有继承人是嫡长子,其他的叫公子。这个称谓今天也用。开学术会时,介绍来宾会用某某先生的公子。女儿也一样,女公子。这样介绍比较雅一些。现在民间说是谁家的仔,一听,意思没错,但是礼仪上不成体统。不尊重。像卿,古代大夫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叫卿,这是大臣里最高地位的,后来用来尊称。电视里常能看到,皇帝称爱卿。小说戏剧中夫妻也互称卿,今天还称卿卿我我。追起来,其实最早也是爵称。还有建筑,像天子叫陛下,“陛”本指台阶。还有殿下,阁下。阁下也用得多,这也是敬称。其实皇帝并非是陛下,是大臣谦称,无法与皇帝平起平坐,只能与三重丹陛下的的人对话。再一层层传上去。古代国君见面,中间有许多中介,有话要说时,就告诉介,一个接一个地介绍,一直到那个国君那儿。这叫陛下。殿下阁下都是这个意思。陛下是天子专用。低的叫殿下与阁下。称自己为“在下”。现在没了,这种称呼保留下来了。章回小说叫看官,老北京跑堂的叫爷,看起来俗气,但表达的也是尊重。广东深圳看到客人来了,叫老板。显然表达的是尊重。还有像修饰词,加“令”,古代是好的意思。像令日是好日子,好时辰叫令辰。“蒙蒙文王,令闻不已”。今天打交道时要注意,问人父母不能说老爸怎么样,老头怎么样,这是玩世不恭,得说令尊大人令堂大人。孩子叫令郎令息。
(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尤其是正式场合,我们称呼对方最应该把握的一条原则就是多采取敬语,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那么反过来,当我们在向对方介绍自己或者称呼自己的时候,又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有什么讲究呢?)
谦,是用在自己。是另一套词语。像介绍到自己时,一定要用谦称。自帝王开始都有。像《老子》说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孤寡都是少,表明自己德行不够。这是谦虚的说法。不谷,指的是稻谷的谷,当善讲,表示自己不才,不善。诸侯见到天子叫寡小君。妻子见到丈夫得叫小童。这都是谦称。
(古代大臣,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特殊含义呢?)郭沫若把“臣”字说是眼睛竖起来了,臣指身份低。南面称臣就是被俘。女子谦称妾也是。谦称是一种自我谦卑,压低自己表示诚恳。最典型的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封信,司马自称“仆”。甚至自己称为“牛马走”。这是一种低调。还有郑板桥,喜欢画画,最佩服的是徐文长,好画青藤,郑板桥就曾拿四十金换一幅画,甚至有刻章,章上有画,自称是“青藤门下走狗”。郑板桥这样做与称“牛马走”一样,是谦称。这是低调的自谦。像说父亲得说家父,母亲叫家母。弟弟得说成舍弟。儿子说成犬子。这是中国人独特的谦称。中国人讲低调,含而不露。问对方姓得问贵姓,回答得说,免贵姓某。甚至还说小姓某。问大人不能问几岁,得问春秋几何或者是高寿,回答得用虚度五十,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方式。
(按照“自卑而敬人”的原则,敬词往往用于称呼对方,而谦词一般用于称呼自己或者家人。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不能清楚地分辨出哪些是敬词,哪些是谦词而闹出笑话。那么,这些容易被曲解的词都有哪些呢?)
一位老教授说,有学生闹笑话,学生同学的父亲去世了,同学去奔丧了,这位同学觉得情同手足了,得发唁电,一开头说,“惊悉,家父不幸逝世”,到底是谁的父亲去世了?如果是你的父亲去世,发电给人家干什么?给人家发的,就说不通了。也不能说是“我的家父”,这是你的,领回去就是了。
还有介绍配偶,现在生活中,介绍配偶的词最乱。往往说,老婆,那口,我家里的,太俗了。有说是夫人的。这是笑话的。我们去读读《礼记》,称谓严格。天子配偶叫“后”,王后,太后。这是天子专用的。诸侯的配偶才叫“夫人”。现在要是称夫人就是自大了。叫爱人行吗?爱人是近代兴起的称呼。在汉字文化圈里,爱人是情人。我们大陆称自己的配偶为内人或者内子。这是古老农耕时代的叫法。如果女的介绍男的呢?外人?不能叫。其实,女的称男的叫“外子”。这是通行的。

(三)以情动容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求职还是参加各种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如何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多年从事礼仪研究工作,在他眼里,举止得体、服装整洁都是表面的工作,在这些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它正是人们取胜的法宝。那么这个法宝是什么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彭林教授将同您一起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中华礼仪,为您带来《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彭林说礼之《以情动容》。】
《礼记》里面有一个《玉藻》,里面说一个君子,在他平时生活的时候,他的体态非常舒缓,非常从容,可是突然通知他说有一个尊者,在哪里等待要见你,这个君子听到以后,马上就整肃仪容,要调整自己的容貌,然后去见尊者,那么下面的记载呢,非常精彩。他是从脚到头三个字一句,“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礼记-玉藻》。首先讲脚,足容重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步履要稳重,要庄重,有些孩子给人的感觉轻轻佻,就是他的步伐是飘的,不是一步一个脚印,所以君子不重则不威,重首先立在足上。《礼记》里面还提到在郑重的场合的时候。走路的时候两只脚要像车轮一样,不离开地,这鞋子几乎是擦着地朝前走。手容恭的意思是手要能体现你的恭敬,《弟子规》里面讲,就是说你跟人行礼的时候,古代相见要行拜礼。“拜恭敬,揖深园”-《弟子规》,作揖的时候要园要深,不能随便的样子,作揖要深园要恭敬,手的姿势非常重要。
在拿东西的时候,《礼记》里规定的很清楚,在正式的场合要你拿礼品,或者接受一个礼品,那么里面叫奉者当心,接受人家送给我们的国礼,就不能随便拿着也不能随便拎着,一定要当心就是,心德位置。在古代如果是天子送你的东西,还要略高于心。走到哪里一看很恭敬,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么有的东西比较重就要提着,《礼记》规定手不能低于带,低于带,这东西就是摆在地上拖着走,叫提着当带。现在我们的服务行业,窗口行业这个现象很普遍,不知道诸位遇到过没有,我是遇到过,我到收银台去交钱,完了以后,那个收银的小姐,她把我的钱是朝外扔的,然后不理你了。
我看过转播全国乒乓球比赛,女单决赛,那么按照规定两边决赛运动员,首先要站在那里,然后主持人介绍,今晚举行的是什么什么比赛,参加决赛的是谁,那么那位运动员出来很大家见面,结果那次那两位运动员,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运动员,为国家争了不少荣誉,确实球技很高。但是修养略有欠缺,两个都随便站着,没有恭敬谦卑的样子。
目容端的意思是眼光要端正,做人要正直包括你站立的时候,身体要正直,你的心是正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 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体现我们一个人,体现内在德行的器官,没有比眼睛更好的了。内心正的人眼睛是正的是清澈的,内心不正的人眼睛是瞢的是浑的。所以考察一个人,看他怎么说看他的眼睛,他不敢看你或偷偷看你,这就是人焉廋哉。跟人接触的时候最讨厌的是他的眼睛不看你,医院就是一个例子,从头到尾他的眼睛都不看你。不看人是对人一种轻视藐视。还有就是政府官员,我也知道晚上去找不好,打扰人家休息,但是没办法谁让你是领导呢,领导在看电视,一会评论电视一会评论报纸,极为不尊重,我只好告辞了。这叫什么“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有些领导和第一排的同志握手,和其他人说话,心不在焉走过场。我们的周总理对厨师和司机都很好,眼睛注视着你说话。
【从手到脚,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处处却体现出人的修养和内涵。虽然这是几千年前古人总结出来的礼数,但对今天的人同样适用,那么除了手和脚以外,《礼记》里对人的容貌还有什么要求呢?】
口容止、就是在正式的场合不能发出古怪声音,比如打喷嚏。我们现在的社会立他又出现了新的含义。我在学校讲课也好,到外面单位讲课也好,经常受不了的就是女同志爱吃零食,叫口香糖就是口容不止。声容静就是跟人说话声音不要太大了,太大了就是噪音我们现在已经把噪音列为公害,有修养的人心很静话不多,他的举止很从容,我们有句谚语叫“宽广的大和平静,狭窄的小溪喧闹。”我们去欧洲火车上地铁里都非常安静,有修养的人都不喧闹,要不是安静的坐着,要不就闭目养神。绝少有交谈的,更没有大声说话的。头容直,我们在学校里听课各种姿势都有,给人感觉精气神不够。气容肃就是到一个大的场合,要绝对安静的,就像屏住呼吸一样。立容德就是在站立的时候,好想对方要送给你东西,你要恭敬接受的样子。金庸就是个好例子,做的非常好。色容庄神色要庄严,不要嬉皮笑脸,如果你端庄了,就会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是不是我把这几条都做的了,礼就算学好了呢?
【关于人行为举止,从头到脚在《礼记》里,都是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和要求,所以彭林教授认为,中国的礼是一个丰富细密的体系,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礼记》记录了比较详尽的礼仪规范,所以彭林教授认为,中国的礼有一个丰富而细密的体系,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把“礼”完善成熟。那么是不是把这些都学好了,就把礼学到家了呢?】
这两年微笑服务,几乎被所以的单位认同了,但是怎么微笑,微笑要真诚不能按露几颗牙齿算。孔子非常讨厌做虚礼的人,春秋时期社会很混乱,儿子把老子杀了,他也照样举行礼仪活动。
【 事实上,礼的外在形式很容易模仿,又最能吸引人们的注意,所以很多人往往在这个层次上下功夫,于是衍生出了人与人之间一些毫无内涵的虚礼,特别是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礼就更是表面的存在了。那么在彭林教授眼里,真正有内容的容貌礼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呢?】
《论语》里面说“祭神在,祭神如神在。”在祭祭祀的时候,祭祀谁就好比这个人在。“孝子将祭祀,必有齐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服物,以修宫室,以治百事。及祭 之日,颜色必温,行必恐,如惧不及爱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诎,如语 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静以正,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 将复入然。是故,悫善不违身,耳目不违心,思虑不违亲。结诸心,形诸色,而 术省之。孝子之志也。”-《礼记。祭文》,我们中国人礼不是讲的外面的仪,礼是内在德行的内涵,仪是德行的外在显示。

㈤ 敬净静雅

    昨天,朋友发给我一个短视频,是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的一个采访,彭教授专就翘二郎腿这个问题做了批讲。一是对当下的一些领导,我在工作中也遇到过,领导们那种气势磅礴,两大臂一展,后背往沙发一靠,二郎腿一架,那架势,可谓坐靠江山,天老大他老二的感觉!二是对媒体界主持人,他们的形象可是代表着主流,彭教授专就鲁豫的坐姿和具体做法发表意见,直击这种现象为:没文化!鲁豫那坐姿大家可能都熟悉,那可能是专门调教出来的一种礼仪坐姿,但彭老说了这个人最没文化,我也有同感,为什么呢?她做节目为了打造荧屏形象,设计这么个坐姿按说没什么不对,但就她节目中与嘉宾的互动依然是辫着二郎腿,只是抬抬手与那些白发苍苍的什么设计师、科学教育界前辈握个手,就中国的礼节来说很不敬、也不雅!

      彭老把在公共场合的礼仪归纳为四个字“敬、净、静、雅”,我感觉这四个字通俗易懂,小孩子也能明白,在这方面我感觉我们对小学生的教育还都是有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到社会上,在这方面不如小学生啦!从小我们接受的是学习雷锋、五讲四美三热爱,做好事不留名,讲文明讲礼貌……;现在以中国大妈为代表的妈妈团们,说话大嗓门,到了超市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的抢购,一上公交立马弱不禁风,国内国外都留下了非常印象!

        灌输“敬、净、静、雅”这种礼仪知识,应该是从小学、大学、机关团体、特别是社区,应有一个普及教育宣传!

㈥ 中国不管怎么发展,都不能丢掉古代礼仪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忠、孝、仁、智、信等品德。

但不能否认,当下提到中国传统礼仪有人会认为是封建、四旧,在不少人印象中,古代礼仪更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工具,特别是跪拜礼,总能刺激大众神经。

3.很多人提到古代的礼仪认为是封建、复古,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说古代礼仪是封建、四旧、做古代人,其实是一种误解,我们不可能回到周朝,回到过去。但一些礼仪文化,比如乡射礼,只是被时间埋没了,我们把它挖出来古为今用,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文明。把乡射礼重新搬出来,不是回到周代,也不是做古人。

现在我们研究古代礼仪,就是要把原汁原味的东西做出来,研究哪些是核心元素,哪些东西可以不要,这样可以做出一套适合现代人的新礼仪。

热点内容
医科大学报名时间 发布:2025-07-12 22:14:22 浏览:125
大连工业大学放假时间 发布:2025-07-12 22:10:56 浏览:336
重庆邮电大学教授毛期建 发布:2025-07-12 21:59:58 浏览:378
杭电管理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7-12 21:49:22 浏览:5
大学老师如何求职 发布:2025-07-12 21:48:25 浏览:617
全日制本科生学历 发布:2025-07-12 21:30:39 浏览:618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 发布:2025-07-12 21:23:27 浏览:545
去肯特大学读语言如何联系老师 发布:2025-07-12 21:23:15 浏览:394
哈尔滨商业大学张劲松教授 发布:2025-07-12 21:18:54 浏览:42
上海造船厂本科生工资多少 发布:2025-07-12 21:17:01 浏览: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