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
㈠ 张志强的介绍
张志强,男抄,出生于1966年3月。教授,编辑出版学专业,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从事编辑出版学、文献学、传播社会学研究工作。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系(现名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
㈡ 汉语言文学大二女生 想考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生。
2006年12月7日至8日,来自大陆各主要新闻院系的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共50余人,汇聚复旦大学,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全面总结并反思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状况,并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未来规划。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方向设置宽、窄不一,而且仍有扩展的趋势。调查者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繁荣,但繁荣背后潜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边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学校将广告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不同院校分属于出版编辑、出版发行、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纸浆造纸工程、图书馆学等;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边界不清也导致传播学科专业特性不清、课程体系缺少规范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含混。
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建议与对策
1.关于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的调整是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新闻与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整体结构偏小,建议通过修订二、三级学科目录、增设二级学科以调整结构、夯实中坚力量。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科边界,回应其他学科的蚕食之势,维护本学科的整体权益。胡正荣教授认为目前广播电视专业与社会的互动进一步密切,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已有几年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自主设置了广播电视学博士招生方向,应当将其设置为二级学科,有利于学科内涵的建设。张金海教授、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等建议,将广告学提升为二级学科,既将其专业归属明确到新闻与传播学,也可为广告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李建伟教授、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等则认为编辑出版专业晋升为二级学科条件已成熟。
但也有些代表则认为,在优化结构的同时更应关注学术品质和学理基础的建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指出,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以学科内涵和学术成就作为重要参照指标,应当着力提升学术品质和内涵。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认为,二级学科不宜设立太多,应当考虑这些学科的学理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教授认为,结构调整需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将其他部分从传播学中抽出设立二级学科,传播学可能会被架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指出,传播学科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一方面,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既面临困惑,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机遇;另一方面,媒体工业发展趋势下,传播手段的融合性也会越来越强,因此不能只考虑为单一媒体提供人才而增设二级学科,而应当立足于发展多元传播学教育。
㈢ 南大编辑出版博士点很烂
不是每个好大学所有专业都强的,何况是新设的专业
㈣ 张志强的个人简介
张志强,男,出生于1966年3月。教授,编辑出版学专业,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从事编辑出版学、文献学、传播社会学研究工作。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系(现名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 。
㈤ 张志强的故事
那天提到了张志强,引起不少朋友的关注。既然大家关心,我就说说他。这里我得先向志强道个歉,因为我知道他不太希望我把他的现状和照片放到网上,但众心难违,况且我也一直觉得应该把我知道的七连人故事讲给大家,故此,得罪了!
志强的外号有些不雅,但直呼其名又显生分,还是叫“老猪”来得亲切自然,故此,再次得罪了!
老猪在七连的故事很多,似乎不必我来讲,我现在只想说说离开七连后的一些事。
离开七连后,我与老猪交往并不算密切,但一直在相互关注着,只要有机会见面,总会有聊不完的话题。老猪的特点是“能侃”,因此每次聚会聊的时间都很长。
我还在哈尔滨当工人的时候,有一次老猪来哈办事,好像是给连里买车床,就住在我家,那一晚,整整一宿,他的嘴似乎就没停过,“害”得我从不困到困得不行,又从困得不行到越来越精神,第二天就这么“精神”着上班去了。八十年代中期,我到上海出差,曾专程到老猪在浦东上钢新村的家去看他,那时过江只有一条隧道,交通不便,因此只能留宿他家,不用说,又是一宿长谈,我只记得,那晚他吸剩的烟头在烟灰缸里堆得像座小山。前几天到浦江看望黄世江,回程路过上海,我再一次专程上门拜访。这次与以前有所不同,老猪已是重病之后,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但就是这样,这次也聊了七个小时,回宾馆时差一点没赶上地铁末班车。
那么,长时间聊天都聊些什么?这好像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老知青坐到一起,虽然也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但最集中的话题还是离不开下乡、离不开知青、离不开七连。老猪脑子好,记忆力强,张嘴就能讲出好多七连当年的故事,老黄“帮”他突破违纪案件的故事,就是最近这次聚会时告诉我的。老猪当年在七连属于“领导阶层”,与人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也正是因为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也常常与大家有所不同,他后来工作上能有些成绩,与这种经历不无关系。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当过什么官,而是他的“道歉”。这个故事我已讲过几次,为了当年的“兔子事件”,老猪数次向赵静娴表示歉意,这个行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给人印象至深,因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老猪之所以被称为老猪,大概与他的身形外貌相关,上海人身材纤瘦者居多,虎背熊腰、所有“零件”都比别人大一号的少见,这种身形使他更像北方人。其实他的性格中也确实揉杂着不少北方人的因素。新世纪初,十来名在京七连人集体到上海游玩,老猪亲自驾车陪我们游览周庄、苏州。当我们船游周庄时,老猪和宋智庆等在岸上,待我们下船时,却发现迎面排列着一排礼品装周庄特产——送我们每人一份,我们过意不去,坚持付钱,他们坚辞不收,彼时情景,颇似北方人在饭馆中抢着会钞。
近些年来,老猪很少参加七连人的聚会活动,引来不少议论和猜测。对各种说法我无权表态,因为我确实不了解更多情况,但我确实知道的,是他前些年曾大病一场,到鬼门关前走了一圈,直到今天健康状况仍然很不好,这应该是大家很少见到他的主要原因。从他自己讲述的情况看,他得的应该是严重的心肌梗死。那天,老猪开车走在街上,突觉肩背疼痛,胳膊疼得抬不起来,胸闷气短,冷汗直流。当时他头脑还清醒,冷静地把车停到路边,离开自己的车招手叫出租车,的哥们见他脸色苍白的样子都不敢停车,直到一名好心的哥拉上了他。老猪要求的哥把自己送到最近的医院,同时还打电话给单位的司机,说清自己开的车停放的位置,让他去取。做完这一切,待医生给他打上点滴之后,他便不省人事了。就在那一天,医生连发了5份病危通知。做手术时,医生选了一根最长的支架还不行,又加上一根才把血管撑开。就在去看他的那一天,我看到,他走个几百米就开始显得有些不支,显然恢复得并不那么理想。心脏病人身体劳顿和情绪波动都是大忌,因此老猪很少参加聚会应该得到理解。
老猪因为身体缘故不参加聚会,心却从未离开七连人,半夜醒来再也睡不着时,便打开电脑,上网看《七连人》,因此,今日七连人的动向他都了解。近年七连人中发生的故事,在老猪的嘴里,如数家珍,桩桩不陌生。说到高兴处,你会发现老猪“笑声依旧”、“神采依旧”。
在回京的车上,我给老猪发了个短信,除了辞行,还表示希望很快再聚。
老猪回复:“多年不见,仨俩时辰,匆匆一别,难说再见。”
我再回复:“匆匆一别,一定再见!”
此时老猪“诗兴大发”,又发来四言四句:“你有诺许,我有盼倚,玉液琼浆,君来开启。”
我又略作修改发了回去:“我有诺许,君有盼倚,玉液琼浆,等我开启。”
老猪再次发回四言四句:“我已迟暮,君则网悠。欣然对樽,胜《将进酒》。”
这就是老猪。
㈥ 南大档案学2012新换的参考书目《文献学引论》张志强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在哪能买到啊
南大改教材了,我已经买了老版了。。。555555555我考研也是用这本书,不过我通过一个南大学姐买到的这本新版
㈦ 张志强的个人履历
1984年8月至1990年7月在南通师范工作。1993年8月至今在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工作。1994年9月任讲师;1997年4月任副教授;2001年4月任教授;2006年3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登大学国际亚洲研究所(IIAS)客座研究员等职。应邀出访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法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系中国编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台湾淡江大学《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大陆地区主编、台湾南华大学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顾问。
㈧ 张志强的故事是什么
张志强,研究员,博士,人文地理学、情报学博士生导师,情报学博士后导师。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馆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环境学院地理系高级访问学者(2001-2002年),从事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农业经济与自然资源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从事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月刊)常务副主编,《天然气地球科学》(双月刊)常务副主编,《图书与情报》(双月刊)副主编,以及《科学观察》(双月刊)编委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学术秘书,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CNC-IGBP)常委,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委员会(CNC-IHDP)委员;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副会长;国际图书馆联合会(IFLA)知识管理组常委。
㈨ 张志强的基本情况
先是主管科研来与研究生工作,2006年起源主管本科教学工作,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教育硕士导师,翻译硕士导师,河南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终身会员,河南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师范大学翻译硕士教育中心主任,国际刊物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编委。主要研究领域: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批评(学)、翻译教学、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赛珍珠研究; 研究兴趣包括:英美文学、比较文学、英语教学、篇章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及普遍语言学)等。
2001,9—2002,6于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师从博士生导师张春柏教授作访问学者。2005年9月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师从我国著名翻译研究学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吕俊教授攻读翻译学博士。2006-2007于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师从英国著名翻译研究学者Mona Baker教授做访学研究。
㈩ 张志强的个人简介
张志强,1968年生,工学博士、出站博士后(师从中国隧道界泰斗关宝树教授内)、西南交通容大学地下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NCET-10-0667);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工程”核心成员,国家级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中隧道及地下工程学科方向的学术骨干。
长期从事“大型及复杂地下结构施工力学”以及“减灾与防灾工程”方面科研工作,在长大隧道软弱围岩灾害控制理论以及大型跨江海隧道施工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及创新性成果。主持、主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过省部级鉴定项目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1项;铁路工程建总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江苏、浙江、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余篇。目前已培养工学博士4名(其中含1名外国留学博士)、硕士48名(含3名工程硕士);在读硕士研究生25名(含工程硕士生7名),博士研究生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