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清华大学感人的老教授

清华大学感人的老教授

发布时间: 2025-07-15 03:11:02

⑴ 清华大学刘仙洲像有什么故事


《清华风物》之“刘仙洲像”


这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系馆大楼。一尊庄重、儒雅的铜像静静坐落在此。 刘仙洲,中国近现代机械学奠基者、中国科学史事业开拓者、著名机械工程教育家。他生于1890年1月,河北省完县人;18岁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运动。 1918年,刘仙洲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大学。他回到保定参加母校育德中学创办的 “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的教学工作。三年间,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等都曾受教于他的讲堂。
1924年,年仅34岁的刘仙洲出任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校长。他一改当时中国理工科高等教育被“洋教材、洋教授、洋文”所统治的局面,为学校发展和学术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仙洲又先后在东北大学和唐山交通大学任教。1932年8月,他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参加了工学院和机械工程系的筹建。此后,他担任过副校长、第一副校长等职。
刘仙洲主持编订《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一书,成为统一我国机械工程名词的里程碑。他发奋编写了15本中文机械工程教材,并对中国机械发明史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还最早提出“工读协作制”的思想,提倡工业教育要理论结合实际。 刘仙洲素以勤奋、严格、诲人不倦著称。在授课期间,他从不迟到早退,也规定学生不得无故缺课,作业和考卷过时不收。 1955年,刘仙洲以6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解放后最早入党的知名老教授之一。他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人民政权的建设,毛泽东主席曾特邀他出席最高国务会议共商国是。 1970年,在80岁生日之际,刘仙洲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份《我今后的工作计划》。即使仅靠输液维持生命,他仍坚持用颤抖的手一字字地修改文章。
刘仙洲一生献身教育,桃李满天下。他生平著述300万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先生的音容笑貌,从不曾被淡忘。他用满腔的热血丹心,始终守护着一代代年轻的学子,胸怀天下、报国明志!

⑵ 清华校庆请师生品尝110种面点,这些面点有什么特点

这次清华校庆最感人的是黄克智院士到现场发言,绝对的人生榜样,94岁高龄已为祖国工作73年,培养出6位院士。其子黄永刚教授是柔性电子领域最顶级专家。向母校报告节目环节,多位院士总工总裁校友汇报了对祖国的贡献包括水利,环保,航天等的贡献。毕业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60年校友向母校汇报。

这次晚会中,有一位90余岁高龄的老前辈院士黄克智老师,在台上,精神矍铄地,发自肺腑地用自己的叙述,说出了自己这些年来对于清华的心路历程,他带着自己的四辈师徒上台,而第四辈的徒弟也已经是教授级别的老师,带出了六位院士,桃李满天下,让人感慨这种伟大的传承。

其实舞台上在远处有一个提词器,但是老师并没有按照提词器上面的内容说,而是用自己背下来的内容自己复述,我看到老教授的眼里饱含着神情和热泪,为祖国科研努力了70余年,我也看到了老—辈清华人的风骨。

当老师提到那个时代的蒋南翔校长,提到了这些年来为了学校的付出,我也被瞬间打动了,我明白了泰斗级别的老师依然在现在奋斗在科研和工作的第一线,理解了付出的意义。

⑶ 刘国忠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刘国忠教授,男,汉族,出生于1969年,祖籍福建省政和县。他于1987年至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深造,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他在1994年至1997年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攻历史文献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留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担任教师。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历史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史以及国际汉学等多个方面。


刘教授的学术成果丰富,著作包括《〈五行大义〉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古代帛书》(文物出版社,2004年)等专著,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余嘉锡、杨树达卷》(合编,1996年)等。他还参与编译了《国际汉学著作提要》(1996年)和《中国古代典籍导读》(1997年),并翻译了《光明之城》(1999年)等书籍。他的学术论文涉及《中村璋八与〈五行大义〉研究》、《评两部〈纬书集成〉》等多个主题,这些论文发表在《中国史研究动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权威期刊上。


作为学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刘教授曾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选辑·隋唐至清卷》(2003年),并在《清华汉学研究》系列中发表多篇论文。他的研究不仅限于中国,还涉及国际汉学,如《李学勤学术研究评述》和《杜德桥与〈李娃传〉研究》等。他的研究成果深受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如《评中村璋八先生的汉学研究》(日文版)也在2006年发表。




(3)清华大学感人的老教授扩展阅读

刘国忠,1963年8月出生。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矿机专业,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辽三普电池(沈阳)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5个重中之重项目“镍氢电池生产示范线工程化技术攻关”项目负责人之一。第二届沈阳市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此外,四川省岳池植物油厂厂长、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专业委员会理事也名为刘国忠。

⑷ 高景德的工作成果

长期从事电机和电力系统分析和控制的研究,发展和深化了电机理论和方法。50年代末,在清华大学指导建成我国第一个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在串联电容引起交流电机自激的研究中,得出存在两个自激区的结论,提出了克服自激的新措施。创立电机多回路理论,为分析电机内部不对称故障开辟了新途径,已在电机内部故障保护装置的设计中得到应用。领导研究小组研制成功的发电机线性最优励磁控制器,已在多台大型发电机组投运成功,居国际领先地位。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他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提出"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办学方针,使学校成为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管、文科的综合性大学。
在全国率先成立研究生院,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推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各项改革,教学质量有所提高,高层次人才(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形成规模,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科研、技术开发和对外开放有较大发展,提出了把学校建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长期奋斗目标,为使学校建成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
现代电能系统运行和控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专家。1922年2月生,陕西佳县人。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电机系。解放前曾在北京大学工学院任教。
1951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电机系攻读副博士学位,1956年以“应用于远距离输电系统中的凸极同步电机的研究”的论文,被越级授予技术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在苏联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他1956年回国在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是清华大学唯一的跨电机与电力系统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先后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科学生产处处长,1963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始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同时兼任校科研处处长、研究生处处长等职。1983年先后任清华大学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
他历任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及第八届常委,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四届常委及荣誉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三、四、五届副理事长,《现代电力系统丛书》主编,《中国大网络全书·电工卷》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及《科学通报》副主编,《电工技术学报》及《电工技术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攀登计划“现代电能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等职。?
高景德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的特级会员,并被载入国外出版的国际名人录中。先后获得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的一百周年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大网络全书》编辑出版荣誉证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中国)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中的最高奖——杰出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景德在电机工程领域开拓并发展了电机复数分量理论和电机动态过程理论;创造性地研究了串联电容引起的交流电动机自激的课题;开辟了和发展了电力系统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提出了电机多回路理论;发展了电机参数辨识及测算的新方法;发展了电力系统过渡过程数字仿真的新方法并建立和完善了电力系统物理模型实验室;又领导了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开拓并推动了电力电子新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他在理论上的创见,在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上的开拓,推动了我国电工学科的发展。

⑸ 柳克俊的人物生平

柳克俊,1933年11月26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195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电机系。在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氛围熏陶和老师们的培养下,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1953年毕业时被钟士模教授录取为研究生。随着教学深入,清华大学引进了苏联专家。由于苏联专家调动,柳克俊随苏联专家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读研究生。为了能流利地跟苏联专家对话,学校要求必须在两个月内掌握俄语。于是,他夜以继日地学习俄语,俄语过关了,他成为苏联专家的得力助手。195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研究生毕业,按原计划应返回清华大学建立自动化系,但是,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地理位置在哈尔滨故民间简称哈军工)急需高科技人才,部队把他调到哈军工海军系建设指挥仪专业。他积极投入到海军系的建设工作中。1957 年他以秘书、翻译、海军团员的身份随中国军事院校代表团出访苏联、波兰、捷克等国,通过参观访问,进一步激发了他科技强国、强军的决心。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口的机电解算装置非常昂贵。他在很快掌握这些军事装置的同时,思考如何把算盘的工作原理用电子器件去自动完成。1956年底,他提出军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设计方案,立即得到各级首长的赞成和支持,并被任命为该技术的负责人。经过奋战,1958年9月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军用电子数字计算机——“901”,为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打下基础。
60年代初,哈军工进行学科调整,成立计算机系和计算机研究所,柳克俊是该部门的技术骨干。70年代哈军工南迁湖南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后改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柳克俊继续从事计算机研究,积极推进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同时,在系统工程领域进行开拓,参与创建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为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在我国、我军的推广和应用作出了贡献。
1984年,柳克俊调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任总工程师。海军成立指挥自动化领导小组,他担任该小组副组长、总工程师。在此后10多年中柳克俊为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工作着,积极推动和开展了海军指挥自动化工程。他参与创立了该中心硕士研究生点、联合博士研究生点。他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始终站在这个领域的前沿,不断为我军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柳克俊身兼多职,他是国防大学、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至第六届常务理事、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军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军事运筹学》等杂志编委,国杰老教授科技开发研究院项目主管和信息与系统工程咨询开发研究所领导。他一直在教育战线、科技战线上耕耘着。

热点内容
北汽福田长沙本科生待遇 发布:2025-07-15 07:22:04 浏览:347
新疆医科大学各专业线 发布:2025-07-15 07:18:08 浏览:733
江南大学最年青酸教授 发布:2025-07-15 07:16:00 浏览:497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金勇 发布:2025-07-15 07:11:36 浏览:560
丹尼尔舒尔茨沈阳大学教授 发布:2025-07-15 07:08:54 浏览:57
地质专业的大学 发布:2025-07-15 07:00:08 浏览:662
美国克拉大学怎么样 发布:2025-07-15 06:55:04 浏览:728
西北工业大学各专业排名 发布:2025-07-15 06:53:38 浏览:987
大学申请留学美国 发布:2025-07-15 06:47:51 浏览:169
本科生支教保研经验贴 发布:2025-07-15 06:46:49 浏览: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