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研究生因受导师
❶ 感觉不自由,无非是缺乏被讨厌的勇气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手头上还有一份重要不紧急的工作没做完,却怎么也做不下去。于是收拾了东西,比平时要早的停止了加班。回家的路上,你想到自己来到了一个网评发展度前十的城市,做着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自己的家境虽不算优渥但也绝谈不上糟糕,父母无需刻意牵挂,也有三五好友可以随时谈心,但却隐隐的觉得不幸福不快乐。
这种不幸福不是因为眼前工作没做完,也不是最近一天两天才出现。
你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囚笼之中,隐约觉得——
这种不幸福叫做不自由。
其实感觉不自由,无非是缺乏被讨厌的勇气。
1.你缺乏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人的一切烦恼根源就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家阿德勒一语道破天机。
2018年1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陆经纬因不堪导师折磨跳楼自杀。
无独有偶,2017年12月,西安交大在读博士杨宝德因不堪导师奴役而溺亡。
类似的悲剧层出不穷。
在大家口诛笔伐现在大学乱象,导师腐坏,为年轻生命惋惜的同时,我更是慨叹这些人不敢与导师撕破脸皮的软弱。
他们并没有被导师囚禁,绑架,仅仅是导师的喜爱和开心,斥责和威胁,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舒服住了手脚,也像一块黑布蒙上了眼睛。
你肯定会说与导师撕破脸皮毕业怎么办?
我会说与毕业相比,自己的生命和人生更重要。
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有被导师讨厌的勇气。
讨厌这个词很讨厌,直觉上,没有人想成为被人讨厌的人。几乎所有人都想成为被所有人喜欢,被所有人点赞的人。于是,这个妄念就扼杀了你的自由。只为了得到那句不知道是不是真心的“你还不错”,就成为了受人驱使的囚徒。
但是我们生来,就不是为了讨好所有人。你可以举得出历史上很多受人尊敬的人物,但你不敢说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没有让任何一个人讨厌。
困惑时就想想荣格和阿德勒,因为觉得弗洛伊德把什么行为都归为性与童年那一套不对,那即使曾经是最得意的弟子,最亲密的伙伴,即使要被咒骂,被他人误解,那也要去追寻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人生很短,需要为自己好好活着。你随便翻开一本历史书,随便翻一页,就可能过去了1000年。而你的寿命还不到这页字的十分之一。
缺乏被人讨厌的勇气,除了有生命危险,还可能损害爱与幸福。
《奇葩说》里陈铭在一次谈拒绝的辩题里说道,“有一次我和我的老婆说,你看我对你多好,从来不对你发脾气,你看我多爱你”。他的老婆听了很不以为然,回答说“你对别人发过脾气吗?你对谁都没发过脾气,怎么就得出你爱我了?”他一时语塞,从此决心不做老好人。突然发现自己轻松了很多,自由了很多,然后和自己爱人或朋友的关系更好了。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是一箭锥心,猛然醒悟。什么叫不舍爱与自由,从心出发,主动选择,喜欢的就倾泻而出,不喜欢的就毫不贪恋。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已经离不开手机,有统计说每天的屏幕点亮时长平均为5h。也就是说,我们都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看手机,包括与亲人朋友的聚餐。我们在朋友圈和各种社交APP中不断的对比和集赞,而讽刺的是,有一份研究表明,每天刷朋友圈的时间越长,人们反而会越空虚失落和不幸福。
道理很简单:被人际关系绑架,让渡了自我,让渡了时间,也就让渡了自由。而获得了什么呢?似乎是nothing。收入-成本=-成本,不幸福也就不奇怪了
2.你缺乏讨厌自己的勇气
讨厌自己?
没错。就是讨厌自己。过度的讨厌自己容易自暴自弃,确实不可取。但是适度的讨厌自己,是主动去发现自己的问题,是来自心底的呐喊,是别那么轻易放过自己。
人是得好好爱自己,不过爱得无底线了,就成了溺爱。
你本来打算假期要读书,结果在浑浑噩噩中假期就结束了。你有点后悔,但转念一想,反正是假期嘛,之前那么累,休息一下也无妨。你没敢讨厌自己。
你本来打算第二天要早起晨跑,因为近期走形的身材已经把你吓了一跳。但是温暖的被窝实在太诱人了,于是你捏捏自己的肚子,安慰自己说其实还看得过去。你又没敢讨厌自己。
你最近看到一个数据分析工具还不错,想周末自学一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手持利剑,削铁如泥,结果赖床刷剧看新闻,时间就过去了。你觉得算了算了,人间不值得,于是决定下周再学,你又没敢讨厌自己。
……
结果是什么,18年的flag全部翻倒,整个一年还在原地,19年的flag立得既痛改前非,大彻大悟,却又忐忑不安,力不从心。
有本书叫《巨人的工具》,里面讲的是很多牛人的方法论,其中有个人物叫做杰克·威林克,他曾经担任过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的指挥官,对海豹突击队的领导方法和制胜策略烂熟于心,且运用起来游刃有余。他就主张——
自由就是自律,绝对的自律带来绝对的自由,要对自己拥有极端所有权。
威林克每天4:45起床,做运动,看书。他说早起能让他获得一种在心理上战胜了敌人的感觉。他讨厌浪费时间,被人安排的自己。
你或许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哪天起早了,有充分的时间从容洗漱打扮,思考今天要完成的事项,认真地吃完一顿早餐,出门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信心满满,意气风发,看外面的阳光都觉得更闪亮了,整个一天都处在极佳的工作状态。
因为这一天,你没有被事项安排着走,而是主动安排事项。你拥有了对自己的所有权,你获得了自由。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境界的提升不仅仅是岁月的赠予,更是主动不断发现自己,不断面对自己,敢于做真诚真实的自己而被别人讨厌,敢于讨厌自己以不断改变。这样七十才能随心所欲,否则更可能是个庸碌的躯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或许是智慧。然而宝玉不喜欢,就敢大喊“俗气”。
愿你的内心中也住着一个赤诚桀骜的少年,愿你从2019年开始,一路自由。
❷ 同济大学博士录取由导师决定吗
同济大学在博士录取过程中,导师的决定占据主导地位。录取过程是竞争性的,导师同意接收且有名额的情况下,学生被录取的可能性较高。导师在选择学生时,会综合考量学生的科研基础、学习成果以及性格等多方面因素,以选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在录取决策中,导师的主观判断权重显著。学生需与同一导师的其他申请者竞争,具备与导师研究方向契合度高、科研背景扎实、学术成果突出等条件的学生,更易获得导师青睐。
分数作为考量标准之一,虽然非决定性因素,但不可或缺。学生必须达到大学设定的分数要求,这是进入面试乃至最终录取的门槛。此外,高分能够为学生在竞争中增添筹码,增加被录取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同济大学博士录取流程中,导师的决定权与学生的分数要求并重。学生不仅需展现学术能力与科研潜力,还需满足分数门槛,以提升自身竞争力,争取进入心仪的学术研究领域。
❸ 同济大学医学院有哪些权威的研究生导师值得选择
同济大学医学院是一所享有盛誉的医学院校,拥有众多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以下是一些值得选择的权威研究生导师:
1.陈家骏教授:陈家骏教授是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的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他在心血管病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研究生。
2.王建民教授:王建民教授是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的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学的研究。他在肿瘤学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兴趣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培养了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生。
3.张卫教授:张卫教授是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的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他在神经科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培养了许多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研究生。
4.李晓东教授:李晓东教授是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的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他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兴趣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培养了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