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有多少教授
⑴ 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学科面宽广,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富有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学院共有教职员工151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48人,教授27人,副教授40人。由国外学成归国的导师所占比例为31%。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980人,研究生267人。 边永忠 陈飞武 弓爱君 姜建壮 李文军 刘杰民 闫海 杨运旭 袁文霞
⑵ 北科最厉害三个博导
北京科技大学有很多优秀博导,以下三位较为突出:张朝晖、冯妍卉、张铮。
- 自动化学院张朝晖:自1988年起坚守教学一线,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10多门受欢迎课程,两次被学生评为“我爱我师 - 我心中最喜欢的老师”。主要研究先进检测技术与信号处理等领域,推动了学科发展,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影响广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获多项科技奖励,2014 - 201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高被引学者”。他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认为积极心态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冯妍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多个学会重要职务及期刊编委。长期从事工业节能减排等领域研究,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称号。近5年指导硕/博研究生40余人,多名学生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优青项目等,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被引用400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2本,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坚持知识传授、科研引领与价值导向同频共振的为师理念。
- 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张铮: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致力于先进制程集成电路关键半导体材料研究。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顶级期刊发表150余篇学术论文。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教学态度严谨、方式生动,多次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荣誉。担任多个职务,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秉持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为师理念。
⑶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队伍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队伍
两院院士阵容强大,其中包括柯俊、肖纪美、陈国良、葛昌纯、王一德等杰出学者,他们的学术影响力深远。
长江学者方面,谢建新、曲选辉、乔利杰、张济山、杨槐等是学院的重要学术力量,他们在材料学研究领域中贡献卓著。
材料学系的教师队伍由刘国权、杜振民等组成,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丰富,涵盖了多位专家如刘长荣、龙毅和毛卫民等。
在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谢建新、康永林等教授在材料加工领域独领风骚,刘雪峰、刘雅政等人也各有专长。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的学者阵容包括柯俊、肖纪美等知名学者,以及张跃、姜勇等新兴力量,共同推动着学科前沿发展。
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由葛昌纯、孙加林等资深教授领导,曹文斌、赵海雷等青年才俊崭露头角。
粉末材料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以曲选辉、郭志猛为核心,研究实力不容小觑。
功能材料研究所的吕反修、李成明等人在新材料研发上发挥关键作用。
腐蚀与防护中心的孙冬柏、李晓刚等人在材料防护领域贡献突出,王德仁、孟惠民等学者也贡献力量。
实验测试中心的韩刚、石琳等技术专家,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3)北京科技大学有多少教授扩展阅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1996年10月由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冶金系铸造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1998年12月,应用科学学院的材料物理系、物理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部分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后,学院成立了材料物理系、金属材料系、功能材料与表面技术系、粉末材料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铸造研究所等8个系所。2001年3月,8个系所重新调整为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研究所等4系2所2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