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采矿研究生导师
Ⅰ 学采矿工程专业的考研以后学习的方向是什么考哪所学校比较好。。。
推荐院校:
中南工大,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昆明理工,西南科技大学,贵州工业大学,江西冶金学院, 中国矿大,河南理工,华北科技,河北理工,河北工程大学,重庆大学等
(一)矿床开采工艺、理论和技术
(二)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
(三)矿业经济
主要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可行性分析、资源价值评估及投资决策、矿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分析、矿业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型、矿山企业经营参数优化、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等。
(四)矿业系统工程
主要研究现代决策方法与信息技术在矿业中的应用,包括:数字矿山理论与技术、矿床模型与可视化技术、矿山CAD技术、矿山企业计划及优化、人工智能及决策支持系统、矿业管理信息系统等。
(五)爆破力学与工程
主要研究各种爆破理论、新型炸药研制、凿岩工具与岩石破碎、岩石动力学与爆破地震波监测、爆破效果评价、爆破计算机模拟等。
(六)矿山安全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由于采矿活动引起的矿山生产安全问题,包括:采动灾害发生机理、地下井巷围岩破坏控制、地表沉陷、爆破安全、通风安全、深井开采安全、矿山安全评估等。
希望帮到你
Ⅱ 东南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东南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刘先觉、仲德昆、鲍旭、戴义保、梁金玲、曹进德、袁晓辉、虞文武、余玲玲、房芳、严洪森、张凯锋、陈夕松、吴介一、吴国新、朱光亚、杨全、翟军勇、盖绍彦、黄东、夏恩宇、谈英姿、基闹培余星火。
4.风景园林学学硕的报录比是5:1,录取了6个人其中推免数就有4个了。20年报考数为20人,录取7人,其中推免生6人。风景园林专硕的报录比是6:1左右。搏唯录取的人少,推免的人还较多。20年报考数为230人,录取数28人,其中推免生13人,20年的报考数比19年多了,但录取数变化不大,所以报考这个专业的难度是较大的。
5.城市规划专硕19年的报录比在3:1左右,20年报考数为50人,录取数24人,其中推免生14人。
另外选导师的凳裂厅时候注意,首先源让看人品,人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另外有些老师比较偏重科研,对学生要求也比较严格;有些导师不大指导,学生更容易摸鱼。
Ⅲ 东北大学采矿专业怎么样呀
东北大学的采矿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以采金属为主,而中国矿大以采煤为主,危险系数相对很低,东大此专业每届24人,最近扩大到48人,学生少,导师多(导师接很多课题,学生跟着做),因此毕业生非常厉害,很多企业慕名而来,一般每个人都有20多家企业可以随意挑选,很多毕业生都成了此领域的佼佼者,很多人当上了矿长或矿山设计师,前途很好,主要是就业环境稍艰苦,但工资都很高,本科起薪看能力从3000~10000不等,随着经验的增加,包括分红等工资会越来越高。以下是东大采矿工程的详细介绍:
东北大学采矿工程学科历史悠久,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1950年就有首届毕业生,1981和1984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2年首批设置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设置特聘教授岗位,2004年获得国家“985工程”学科建设支持,采矿工程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已培养博士生219名、硕士生386名、本科生近5000名,已成为国内采矿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采矿工程研究所拥有治学严谨、团结协作、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现有在职教授1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特聘教授1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人、副教授5名。
采矿工程研究所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与互派访问学者等形式,与国外的多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十五”期间,共举办4次国际会议和9次国内会议;主办了中国科协第九十一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国际岩石力学大会、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海峡两岸学术会议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近年来,采矿工程研究所瞄准国际采矿科学发展前沿、跟踪国际现代采矿技术发展趋势,围绕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生态型、信息化开发与利用这一主题,根据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开发的要求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依托“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大力拓展和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矿床安全高效低贫损综合开采、矿山动力灾害发生机理与预测、矿产低废开采与废弃物资源化、数字矿山技术与优化决策。
围绕资源开发国际化、生态化、信息化战略主题,东北大学采矿工程研究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项目中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五”期间,承担国家级攻关项目6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国家合作项目5项;获国家专利14项、产业化转化或应用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3个;科研成果走向国际化,高效安全开采新技术已在赞比亚Chimbishi铜矿中应用。 望楼主采纳啊
Ⅳ 东北大学研究生导师是双向选择吗(亲历者进)
导师和学生就是双向选择,哪个学校都是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关键还是学生选导师,因为内一容般导师看你可以的话,就会直接收你,而不会再等可能的后来的优秀学生。所以找导师就要趁早。
在考研之前就可以联系自己心仪的导师,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让老师记住你,这很重要,甚至可以和老师达成初步的意向:考上就跟你。如果考前没联系,考后出分前也要抓紧联系,可以把估计得分数告诉老师。但是如果等出分后再找,基本就晚了,就得看造化了。
另外最好的大老板式的导师都会让本校保送生占据,所以有时候不要光看老师的职称,还要看他有多少项目,人品,学术实力,调查这个对外校生来说就得下下功夫了。
联系方式到东大官网上各个学院的主页,实验室的主页,或研究生院的主页上找,商铺能找到。
Ⅳ 刘鸿典的简介
刘鸿典(1904~1995),字烈武,1904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后在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任技术员,在此期间曾获实业部颁发的建筑师证书。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银行任建筑师。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任建筑师。1941年在上海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1947~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和建校设计室主任。1956年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首任系主任。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五届理事会理事,建工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建委科学研究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网络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进、《美术辞林》、《陕西省地方志》等大型辞书的编撰工作。
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福州交通银行、南通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上海虹口中国医院、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园风格各异的独立别墅群。东北工学院校园总平面设计、东北工学院冶金馆、长春分院教学楼。沈阳工学院采矿馆、淮南矿区火力发电厂等。
他还主持了华山风景区及多个城市规划的评议会。参加了兵马涌二、三号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临潼贵妃池重建,广州市游乐园。西安火车站、西安市南大街拓宽工程等多项设计方案的评议。
刘鸿典先生于1995年在西安病逝。 刘鸿典教授1928-1932年师承梁思成、童寯、陈植等大家、是我国“建筑四杰”的直系传人。“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后,东大迁往关内建筑系停办了。东大建筑系虽然成立了仅三年,但它却培养了一批像刘致平、刘鸿典、张镈、赵正之等学有成就的建筑学者和大师”。梁思成师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费城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学),在创办东大建筑系时,自然是以宾大的教学体系为蓝本。但是,他并不是把国外所学全盘照搬,而是结合实际突破一些框框,在建筑设计课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们去创作新建筑,并鼓励学生到自己民族文化遗产中去汲取营养。他除教设计主课外,还讲授《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等课程。“至今刘致平(刘鸿典同班)对梁、林两师鼓励他们创新及每日辅导学生至深夜才回去休息的情景,记忆犹新”。 “1930年童寯从美国学成回国,应东大工学院院长孙国锋聘请,任建筑系教授。梁、林二位于1931年6月去北平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后,建筑系主任一职即由童老继任。”童寯对建筑教育的一片痴情和一心为公、心系东大的高尚品质,至今回忆更为感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全家匆匆离开沈阳,可想必须携带的东西一定不少,旅途相当艰难,他宁肯自己少带东西,也要随身携带一箱东大建筑系教学用的幻灯片(当时是4英寸方型玻璃片,很重)。从未损坏一直携带,直到全国解放,才如数归还东工,“完璧归赵”。这些“文物”一样的幻灯片,现存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列馆中。这也是东北大学建筑学院与原东大建筑系一脉相承的佐证之一。
刘鸿典身上继承了梁、童二师许多优秀品德和学贯中西、报效祖国、勇于创新的学风。他也饱受战乱之苦,东大停课,学生流离失所,来沪续课,毕业后艰难执业的经历。因此,上海刚解放他就欣然接受东工的聘请,返乡任教。以极大的热忱,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与建校工作,视“为人民祖国而设计”才是真正圆了他做建筑师的梦。1956年响应周总理的号召——大学内迁的部署,迁来西安担任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他从自己经历过的岁月中,感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他终于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民盟党员,而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198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正逢他80大寿,为此学校党委专为他举行了“入党、祝寿”双喜庆祝会。1955年,他开创了东北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权,首任硕士生导师和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当时已迁至北平的东大师生更加欢欣鼓舞。一是“反内迁、反内战”的学生运动取得了胜利;二是东大复校又可以回沈阳上课了。1949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校址在沈阳铁西区并更名为沈阳工学院,东大文理学院迁往吉林长春成立人民大学。因为东大的原校址(张学良时期在沈阳北陵的校园)已易作他用了。只好另选校址于沈阳南湖重新建校。1950年沈阳工学院易名东北工学院(属冶金部的重点大学),时设冶金、采矿、机电、建筑四个系。当时的建筑系主任为郭毓麟教授,副主任赵超兼总支书记。授课的教授有刘鸿典、张剑霄、袁士林、谌亚逵、李鸿棋、彭埜等教授,还有王耀、黄民生、贾伯庸副教授和张秀兰、赵克冬、郑惠春讲师等。
解放初期百废俱兴,东北又是老工业基地,冶金部资金丰厚,建校的规模宏大,学院成立了建校委员会、系成立了设计室。刘鸿典教授任院建委副主任委员、系设计室主任,在其领导下,决定1951级建筑学全班19名学生停课,参加建校工程设计施工和相关的技术工作。因为刘鸿典、郭毓麟、张剑霄三位教授原在上海“鼎川营造工程司”时就已是亲密搭档,所以承接设计任务得心应手。再加上系里其他教师和三年级19名学生,这些新生力量已构成一个不小的设计院了。设计任务为:东北工学院总平面规划及单体建筑等,共十几万平方米的工程。由刘鸿典教授主笔的校园总平面规划设计图。主题鲜明、气势雄伟、功能分区合理、道路贯通、疏密得兼、景观环境幽美;前临南湖公园、后滨浑河,真是最完美的“花园式的校园”。 东北工学院四大学馆建筑是四个大系的教学楼,每幢都有上万平方米的规模。按建成年代排序是冶金学馆、建筑学馆、机电学馆和采矿学馆。
由刘鸿典教授亲自设计的冶金学馆,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呈工字型平面,高四层中间塔楼五层,双层大台阶直接进入大厅,门廊为三个石拱门组成;塔楼窗子采用竖向垂直划分,用伸出五块石板垂直墙面的锥型作为收顶,以利加强建筑的耸高感;整个外墙垫假石饰面,窗间墙有浮雕。全楼构图严谨、尺度比例适宜、古朴凝重典雅。一位名建筑师从草图构思、方案推敲、平面布局、立面外观到细部装饰大样等施工图的“全过程”,冶金学馆1952年建成,至今已有54年历史,这是刘鸿典平生为东北大学留下的代表作。刘鸿典在东大校门的设计中运用传统与创新的手法,创作出一座简洁大方、雄浑古风的石柱门挂上了张学良的墨宝“东北大学”四个大字,更成为永垂史册的丰碑了。
建筑学馆由黄民生副教授主持设计,由刘鸿典和孔令文、张靖宇等几个同学完成施工图。孔、张二位同学画平面,我画立面(1∶100比例)和细部装饰大样(有的纹样需画1/2或足尺大样)。黄民生亲自画剖面,他也是建筑师出身,实际经验多、技术熟练、线型标准清晰,能得到他亲自指导非常难得。建筑学馆地处中轴线西侧,采用不对称布局,体形错落有致,室内外空间渗透,造型优美,是在新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神韵与形式很成功的尝试。1952年建成,有些画报和媒体都作过报道。
机电学馆是王耀副教授设计完成的(也有我班同学画施工图)。它地处冶金馆相对的东侧,呈一字型平面对称布局。四层通高的大门廊,采用中式穿插枋,通天柱,柱头为云纹浮雕。1953年建成。
四大建筑最后一座是采矿学馆。提交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建委会的认定(刘主任鼎力推荐),由六名1955级毕业生,“真题真做”做毕业设计选题。完成全部施工图设计并有武成文老师作结构设计。在设计中总结了前“四大学馆”经验的基础上做了改善。它地处中轴线东侧,同建筑馆遥遥相对,平面呈L型,折角处设入口和塔楼,将南北轴的短翼与主体等高(四层);外观造型采用西式体形,用中式细部处理。塔楼顶部四翘角运用中式大层顶正脊的“正吻”的变体;入口门廊的壁柱采用“依柱”用中式穿插枋冲天柱式,柱头用麦穗雕饰,取得了体形完整、比例适度、精微优美的艺术效果。1956年建成(建筑面积11315平方米)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Ⅵ 【东北大学】材料加工专业怎么选择导师呢
联系导师还是很有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去联系导师,在初试的之前是没有必要联系导师的,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导师不可能在初试之前去随便的对一个不认识的外校考生去透漏考研初试的考点和重点,所以初试之前没有必要去联系专业研究生导师。
确定见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是在复试之后,目的是:让自己的未来导师了解自己多一点,同时自己了解导师也多一点。通过联系专业导师,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
从而增加考生复试成功的机会。见到导师后可以谈谈自己的学术兴趣,尽量选择担任专业社会职务或者学校领导的老师(系主任、院长等),若是为了学术发展,当
然是看导师的学术水平,这些导师一般年龄很大了!专业联系导师的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电话联系。这里所说的“电话”,指的是导师的办公电话。导师的私人
电话,一般情况应尽量避免拨打。除个别院校外,研究生导师的办公电话大都公开在校园网上。考生可以通过登录报考院校的网站搜寻研究生导师的相关信息。邮件联系。与电话相同,导师的邮箱一般也会公布在校园网上。邮件联系的优点是费用少,信息量大。比如考生可以通过邮件,向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详细介绍自
己,如研究兴趣、爱好、特长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导师可以对考生有比较全面的把握。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直观、信息量大。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导师
李继光
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受聘于物质材料研究机构(日本、国立),先后任研究员、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陶瓷材料,包括(1)胶体物理化学、
单分散胶体粒子的软化学合成、自组装;(2)陶瓷纳米粉体的烧结现象及烧结机理、光学透明陶瓷材料的制备新工艺;(3)具有“光”功能性的纳米陶瓷材料
(荧光、光催化)。在J. Am. Chem. Soc.、Chem. Mater.、J.Phys. Chem. B、Aata
Mater.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9篇,论文SIC他人引用610余次。2000年起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
35篇,平均影响因子2.51。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任美国陶瓷学会会员,日本陶瓷学会会员。刘春明
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常
务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材料断裂的物理学与化学。一直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的基础理论和新材料开发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纯金
属材料制备、钢铁材料与铝合金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设计及控制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30余项国家研究课题和企业合作项目。发表论文60
余篇,其中30余篇次被SCI、EI或ISTP收录。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兼任中国金属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低合金钢专业委员会委员,金相与显微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属学报》、《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东北大学学报》、《材料与冶金学报》编委,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教授课程《钢铁材料学》、《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原理与控制技术》。单玉桥
男,195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技术。作为课题执行负
责人完成了国家超导中心下达的熔融织构YBaCuO高温超导体镀银防护层的研究,高温超导体故障电流限制器的研究基础课题及攻关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
省科委下达的熔融织构YBCO超导体水蒸气腐蚀及其表面防护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3篇,SCI和EI收录10篇。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
奖、三等奖各一次,省教委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教授课程《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材料化学》。连法增
男,1945
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从事无磁瓷封定膨胀合金、永磁合金、新型铁基晶态、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高饱和磁感铁氮化合物、非晶
软磁材料及其应用等领域研究。新型稀土铁基永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等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获国家授权专利两项。中
国仪器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理事,辽宁省应用磁学会副理事长,《功能材料》和《金属功能材料》杂志编委。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
作者称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工程材料学》、《磁性能与应用设计》、《磁性物理学》等课程。主编出
版《工程材料学》和《材料物理性能》。刘常升
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教务处处长。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激光应用技术。承担国家“973”和“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企业合作项目。出版《激光表
面改性与纳米材料制备》等专译著,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5项。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
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委会委员、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和材料工程分会理事长、2004年薄膜与涂层国际会议组织与技术委员会委员。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当选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课程《材料学》、《材料表面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