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帆
『壹』 十年后预防医学有出路吗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帆
编辑丨王峰
公共卫生与防疫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要鼓励双一流大学设立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学院,而不是只有医学院校来设置这一专业。
新冠肺炎疫情将公共卫生事业再度带入了大众视野。
微信搜索指数显示,1月19日开始,“公共卫生”的搜索指数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到1月25日,其搜索指数增长了约50倍。
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扩招,一直以来并不热门的公共卫生专业,也被纳入了四大重点扩招方向之一。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2月28日宣布,18.9万硕士研究生的计划增量,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
在诸多专业人士看来,此次疫情确实暴露出公共卫生人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应急管理方面。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一篇《疫情之后,中国公共卫生系统要花两三千亿补短板》的文章中提出,要尽快解决公共卫生与防疫人才不足的问题,最长远有效的方法就是办教育。
就在不久前,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教授陈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都有专业博士学位的授权点,只有公共卫生没有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相对应)。我们几个学校已经申请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批下来。这一点也体现了教育、行政各方面的不重视。”
硕士研究生扩招,或许只是教育方面开始重视的开端。但如何使公共卫生不再只是一个“小众”专业,不只需要教育界的努力。
医学门类下的“小众”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在医学这个学科门类之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属于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以及军事预防医学等。
按照学科定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不以临床诊治及相关研究为主要目的,而以研究及实施与人群健康相关、疾病预防相关的一切内容为主要对象,从而提升人或人群的健康水平、降低疾病发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素。
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共34所,32所参评,加上部分具有硕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共有54所参评,评估结果为A+的是南京医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取得A-结果的为北京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
相比之下,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共52所,48所参评,加上部分具有硕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共86所参评,获得A-及以上评估结果的共有10所。
在学生群体当中,与临床医学相比,公共卫生也更像是个“小众”专业。
武汉大学一位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回忆,高考后被调剂到这个专业,对预防医学完全没有概念,当时班里不少人讨论的话题都是关于转专业或者怎样修个双学位。
一所985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的在读硕士研究生林潇(化名)则表示,他倒是自己主动填的志愿,但从身边的情况来看,调剂过来的同学的确占了的比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想临床医学专业不成而被调剂。
不小
报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系教授郝元涛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第一志愿报考预防医学专业的同学,就算在优秀的公共卫生学院里,所占比例大概也就不超过30%-40%,有不少都是通过调剂过来的。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公共卫生机构的行业地位不高;二是大家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楚。
毕业生的就业出路
全社会层面的重视不够以及认知不清,对于公共卫生专业的毕业生们而言,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就业出路。
一般而言,疾控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但从就业情况来看,一些公共卫生专业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去医院或者医疗企业工作,而非疾控中心。
郝元涛说,“相比医院来说,疾控的待遇较差,而医院的待遇好很多。这都值得我们深思,而且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将来大楼有了、机制建立起来了,但是没有一支优秀的疾控人才队伍,还是很难做好这件事情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了《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数为1230万,医生占737.5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仅占18.8万,这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为14万人。
并且,相比于非典爆发的2003年,疾控中心的人员数量出现下降。《2003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当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人员20.8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9万人。
此外,在其他各类医疗卫生人员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下,从2014年到2018年,我国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从0.64降低到了0.63。
上海交通大学一位从事医院管理研究的学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通过硕士扩招来增加公共卫生人才供给,这解决的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如果这一批学生毕业时,仍然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又可能造成进一步的人才流失。
即便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同样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2019年6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的一场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表示:因为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以及受近期政策性原因导致收入进一步下降的影响,疾控系统人心浮动、人才加速外流。近三年来,仅国家疾控中心流失的中青年骨干计有百人之多,有些地方疾控机构人才流失可能更严重。
疫情带来的契机
疫情正在成为改变的契机。在某应届生招聘网站上,记者看到今年2月以来,多地发布了疾控系统的招聘启事,大多都提及“为满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的紧急需要”。
受疫情的影响,至少短期内,公共卫生的大众关注度以及人才需求在大量增加,加上此次硕士研究生扩招将公共卫生专业纳为其中一个重点方向,双重契机之下,这个曾经的小众专业是否会变得热门?
林潇向记者表示,最近一个多月,公共卫生这个词在舆论场中的存在感明显增强,官方也在强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硕士研究生扩招,对于公共卫生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会有利好,但从长期来看,一定还是基于从业人员的工作价值感以及工作待遇提升,才可能使专业的境遇获得真正改善。
事实上,无论是经济学者,或是医学界人士,不少人都在呼吁国家增加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尤其是加强一线公共卫生防疫队伍建设。而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重任,公共卫生教育又有哪些可完善空间?
黄奇帆在前述文章中建议,公共卫生与防疫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要鼓励双一流大学设立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学院,而不是只有医学院校来设置这一专业;建设一所国家重点的公共卫生与防疫大学,比如叫做“中国公共卫生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为国家培养高端的公共卫生与防疫人才,同时集中力量建立公共卫生与防疫的研究体系、实验室体系,汇集全球高端科技人才,承担中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
3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刊》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了一篇《我国公共卫生卓越人才培养的“痛点”思考与展望》论文,其中也提出建议,要加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投入建设,应统筹安排国家和社会资源,加大公共卫生整合型的软硬件投入,包括基建、设备、师资等;并且,制定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的招生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和更大规模的优秀生源。
『贰』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社会认可度
中山大学可以说是国内MBA方面的顶尖院校了吧,其工商管理排名全国第三(并列,教育部官方学科评估结果):
管理学院通过了国际商学方面的三大认证:AMBA 、EQUIS、AACSB(目前国内通过三大认证的商学院不超过十家吧)。然后MBA获得201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第三名及EMBA获得2014年“中国最具价值EMBA”榜单第四名
『叁』 中山大学mba难考吗
岭南MBA始于1998年,是中国地区富有影响力、富有价值,相当受雇主欢迎的MBA项目之一。岭南学院在2010年通过了AMBA和EQUIS国际认证,2015年通过了AACSB国际认证,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获得三大认证的商学院之一,跻身全球优秀商学院行列。此外,通过与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等国际著名商学院在教学体系、教师资源、交换留学、双学位项目等多方面的合作,吸收欧美先进的工商管理教育理念,并整合中山大学和岭南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岭南MBA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品牌效应。
1、招生人数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2019年计划面向全国招收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研究生如下,包括国际工商管理(全日制)、国际工商管理(非全日制)、工商管理(非全日制)三个报考方向。招生人数为326人,其中国际工商管理(全日制):41人,国际工商管理(非全日制)&工商管理(非全日制):285人。
2、基本报考条件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已获研究生学历,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考生持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报考,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
非全日制招生专业方向只接受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的考生报考。
3、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
4、学费及奖助金
所有研究生均须缴纳学费,具体学费标准如下(人民币):
国际工商管理(全日制):70000元
国际工商管理(非全日制):276000元
工商管理(非全日制):255000元
5、修业年限
工商管理硕士全日制学制2年,非全日制学制3年。保留入学资格研究生的学制以入学当年规定为准。
6、学位授予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凡学完所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由中山大学颁发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授予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参考资料:HZMBA
『肆』 王帆个人简介
王帆教授的个人简介如下:
基本信息:王帆教授,现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管理科学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 本科:199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博士:随后在智能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2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
- 其他学位:另有资料表明,王帆于1992年在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外交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 20022003年:担任IBM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 2003年起:通过香港特区政府“内地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受聘于香港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与物流管理学系。
- 2006年起: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科学系主任。
- 2008年起:被任命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 访问与交流:2007年赴哈佛大学商学院参加教学与写作培训项目;20032004年在美国长岛大学任访问学者。
学术成就:
- 荣获200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8年获得IBM全球高校教师奖。
- 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超过二十篇学术论文,其中SCI/SSCI收录论文16篇,EI收录论文18篇。
审稿与项目经历:
- 担任《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IEEE Intelligent Systems》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
- 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香港政府创新研究基金等项目。
- 目前担任香港和内地多家著名公司的信息化顾问。
注意:由于存在同名人士,上述信息中关于王帆的法学背景可能与计算机领域的王帆教授非同一人。在引用时,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