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青岛大学讲课教授

青岛大学讲课教授

发布时间: 2025-09-23 17:51:40

㈠ 黄孝纾的相关文章


黄孝纾(1900-1964),字公渚,号匑庵、匑厂,别号霜腴、辅唐山民、灌园客、沤社词客、天茶翁等。福
建省闽侯县人。
黄孝纾先生出身仕宦之家,其父黄石荪是晚清翰林,曾任青州知府、济南知府,为官颇具政声。1912年宣
统退位后,举家迁居青岛。黄石荪学识渊博,并且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其青岛寓所“潜志堂”所藏的万卷
古籍为黄孝纾先生幼年学习提供了极好的条件。黄孝纾先生自幼好学,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
看的书多得难以胜数,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先生青年时期便在经学、书画和诗词
等方面显示出过人的天赋。
1924年,黄孝纾先生迁居上海,并受我国著名藏书家刘翰贻所聘,为其主持嘉业堂藏书楼。在1924年至
1934年的十年间,黄孝纾先生在嘉业堂校雠古籍、考订舛伪、鉴别版本,为此得以博览群书,亲见各种宋
元珍本、明清刻本,这为他的版本目录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黄孝纾先生在嘉业堂工作之余,同时还在上海
南洋公学、上海暨南大学任职。
在上海期间,黄孝纾先生曾师从古典文学大师陈三力,学习古典诗词,并得到词学大师况周颐的指点,极大
的丰富了自己文学修养。1930年在上海与词坛宿将、古典文学大师陈三立、冯煦、朱孝臧等,结成“沤社”
,作诗填词,活跃于文坛,并从事词学研究。
1934年,黄孝纾先生回到了离别十年的青岛,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任职教授,讲授古典文学。黄孝纾先生对
古代诗文的韵味、意境深有体会,讲课不习惯用现代文艺理论术语去分析作品。先生在课堂上评赏名章佳句
常常高声吟诵,原本晦涩难懂的诗文在先生的吟诵下其韵味、意境往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受学生欢迎。
先生吟诵诗文,每每读到会心处,便会突然停下,催促在坐的学生:“把这几句圈下来,圈下来!”黄先生自
己的书本也上密密麻麻的画满了圈。除文学史外,黄孝纾先生在版本目录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曾在山东
大学讲授目录学。黄孝纾先生待学生热情诚恳,学生也喜欢向先生请教问题,经常有学生到先生家请教问题
因过于专心而忘记时间。
黄孝纾先生学识渊博,精通韵律、词、诗、赋的写作,在骈文写作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他的骈文在当时是
一流的,近现代著名词论家冯煦把他与李详、孙德谦并列为骈文三大家。由于黄孝纾先生骈文创作的声望,
当时有不少名家著作都请他作序,夏敬观1931年2月刊行的《汉短箫铙歌注》就是由先生作的序。
黄孝纾先生在教学之余,亦从事著述,其选注的《欧阳永叔文》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因注视详细
明了,评论中肯,很受读者喜爱,一度再版。黄孝纾先生曾将自己所作词、诗、文、赋,亲手编订成《匑厂
文稿》六卷,一代宗师陈三力为其题签——“匑厂文稿”,1935年刻板印刷,后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
中国史料丛刊》将其编入第七十三辑。黄孝纾先生酷爱崂山山水,所著《崂山集》主要写崂山风光,多为游
记之作,分为词之部、诗之部、文之部三部分,各部前皆有题词,篇后有黄云眉、张伯驹等人的评语。台湾
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将《崂山集》编入第四辑。此外,先生留下的著作尚有《黄山
谷诗选注》、《楚辞选》(与陆侃如、高亨合著)、《秦汉金石文选》、《欧阳修词选译》等。
黄孝纾先生书法绘画也颇受时人重视,曾受其故乡前辈林纾、曾熙、罗振玉等金石书画家的指导,并与当时
著名的国画家汤涤、陈曾寿、夏敬观、叶恭绰、黄宾虹等组成上海“康桥画社”,并举办画展,受到画界好评
。解放后,启功、张伯驹先生来青岛,都到黄先生在观海二路的寓所拜访,泼墨交流。黄孝纾先生书画作品
配其诗词书法,在青岛被誉为国画界第一人。
建国初期,黄孝纾先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生还担任过青岛市政协第二届与第三届
委员和常委,山东省美协会员,青岛市文联常委等。
1958年秋,山东大学的主体部分迁往济南,黄孝纾先生因为身体健康欠佳,且酷爱崂山山水,没有随校迁
往济南,仍然留在青岛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黄孝纾先生精通文物字画,常为博物馆和民间收藏者鉴定真伪,没想到在20世纪60年代的“四清运动”中被
诬以“不辨真伪”的罪名。1964年64岁的黄孝纾先生从青岛前往济南接受批判,会后自缢身亡。 我总想提起笔来为先生写点什么,三十六年过去了,始终未能成篇,这其间的原因,人们是能够想到的。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通知我,决定出版我1964年寄给他们的一部书稿 《秋谨诗文选》,其时我正
在一穷乡僻壤教中学语文。在《前言》的结尾我加上了这样一段话:
这本小书写成于一九六四年初夏,当时我正在山东大学中文系教中国近代文学史,在先师冯沅君教授的
指导下学习注释秋谨诗文;许多疑点几乎都是先师口授手教。书写成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冯先生又为我
审查了除词选注释外的全部稿子;当时远在青岛休养的我的老师黄公渚教授抱病审查了词选注释的稿子。岁
月不居,时间过去了十五年,今天当承蒙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力帮助再次修改这个小选本时,两位先生已远离
人间;而我在十年浩劫中因反对四人帮,也颇有不幸的遭遇,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借此书出版的机会,谨
在此向先师冯沅君教授、黄公渚教授表示我最真诚的悼念!
这大约是三十年来在公开出版的书报中唯一的一点纪念文字了。先生身后之凄凉于此可见。
尤其可悲的,作为全国著名的词赋家、书画家、学者,山东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现在不必说山大文学院的学
生,就连文学院的许多教师也不知黄孝纾为何人了。
黄孝纾 (1900-1964),字公渚,号 厂(音qióng han ),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先生天资颖慧,自幼好
学,又有家学渊源,学业进展很快。青年时代即结识名流,与陈三立、朱祖谋、李详、李拔可游。后应我国
著名藏书家刘翰贻之聘,主持嘉业堂十年,校雠古籍,编写书目,因能遍读刘氏所藏书,以是奠定了先生深
厚的国学根基。此后四方贽请业者接踵而至,“隐然为东南大师”(李宣龚:《 厂文稿 ·序》),时先生尚不到
30岁。
黄先生自幼喜爱古典诗词,学养丰厚,又有名师指点,造诣很高。他不仅是古典诗词的研究专家,又是
古典诗词的创作家。先生于诗、词、赋、骈文,样样精通,出口珠玉,华章连篇,成就很高,这已有近现代
许多著名诗人、词人,如陈三立、李宣龚、朱孝臧、况周颐、
叶恭绰等前辈的评论,不必我辞费。特别是先生的赋和骈文更是拨戟天外,自成一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南
社诗人周子美老先生曾在信中告我:黄先生青年时代曾步庾信的《哀江南赋》韵写成 《哀时命赋》,此文一
出,传诵大江南北,有洛阳纸贵之誉,以是先生有“江南才子”之称。近现代著名词论家冯煦谓今世能为六朝
文者,黄孝纾与李审言 (详)、孙益庵(德谦)鼎足而三。先生其时只是二十几岁,故钱基博先生在他的 《现
代中国文学史》(增订本,1936年世界书局出版)中将黄孝纾列为骈文四大家之一 (另三人为刘师培、李详、
孙德谦),从而确立了黄先生在骈文史上的地位。后来陈柱 (1890-1944)又著《四十年来吾国之文学略谈》
(1936年交通大学出版),全书分五章,在 “骈文”、“诗”和“词”三章中均论及先生。不必多摘章引句,即可见
黄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令人遗憾的是,过去我们对黄先生在词赋创作上的成就、价值并不大了解 (包括我在内的一些自称为研
究古典文学的人),更谈不到研究了。我想只能有一种解释:黄先生的创作本属阳春白雪,我辈只是一些下里
巴人而已。曲高和寡,自古亦然。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黄先生的讲课。正因为黄先生有丰富的古典词赋创作实践,故他对古诗词的内蕴、意境
、音律均有很深的体味,亦精于鉴赏。但先生的鉴赏主要是涵咏、品味,殊少滔滔宏论。1956年,我读大
二,先生为我级 (1955级)讲魏晋文学,其作品选课极具特色。然先生之讲授诗词,主要是吟诵、品味和圈
点。如讲谢灵运《登池上楼》,讲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时,先生赞叹品味多时:“这两句好,这两
句好”,“啊,圈,圈,圈”;讲陶渊明的《归园居》,讲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
锄归”,先生亦是如前一样赞叹圈点。赞叹中包含着品味,往往数分钟之久,极具感情色彩。但请君且莫误会
,以为黄先生这样讲授,学生恐怕很难领会吧,其实不然。先生讲的魏晋南北朝诗文,同学们感受很深(作
品选讲义注得很明白,学生均可看懂其字面义)。至今先生讲课的声容笑貌,仍宛在眼前。后来我给学生讲
授古诗词时,由于自己学养不足,又缺乏对古典诗词的创作体验,就很难像黄先生那样通过吟咏,将诗的奥
妙、韵味表达出来。
黄先生是山东大学的老教授,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是国立山东大学的教授,主讲“古今体诗及习作”、“词及
习作”、“汉魏六朝文及习作”、“唐宋文”等课程,抗战胜利后又在山东大学讲诗词及“目录学”。先生治学广泛
,著作很多,除他的诗文创作专集《 庵文稿》、《崂山集》外,共编著尚有《秦汉金石文选》、《天问达
诂》、《楚辞选》(与他人合作)、《欧阳永叔文》、《欧阳修词选译》,以及论文《清词纪事序言》、《关
于词匠问题》等。
在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中,冯 (沅君)、陆 (侃如)、高 (亨)、萧(涤非)、黄(孝纾),人称 “五岳”,他们都
是解放后山东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的奠基者。 “在昔日摩诘,画中常有诗;非惟画则然,于诗亦有之。画与试诉和,诗待画发挥;即诗而即画,相依勿相
离。匑(音工)庵工诗者,人称为黄师;不知其画秒,乃亦其诗奇”。这首诗是著名诗人、画家夏敬观先生
为黄公渚先生所作。现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还能够记得黄公渚先生了,即使他在青岛居住生活了二十几年,
岛城也很少有人记得他。
黄公渚,(1900-1966)原名黄孝纾, 字頵士,公渚,号匑庵,别号霜腴、辅唐山民,福建长乐人。父黄
石苏,光绪中叶以翰林转御史,历官皖、鲁。黄孝纾服习庭训,少治经学,喜考据,精训沾,善书画,少有
“岭南才子”之誉,与弟黄君坦(1961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黄公孟有“江夏三黄”之目。其画风受同乡前
辈林琴南影响,以山水为长,初法“四王”,后效沈石田、文征明、李流芳等名家,得黄宾虹指教,晚年师法
造化,搜妙创真,笔力刚健、力透纸背,信笔拈来,妙合自然,诗、书、画融为一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辛亥革命后,其父隐居青岛,孝纾与父同居“滨海一楼,朝夕相慰”(刘承斡《匑厂文稿·序》)。 1924年,
鬻画上海,旋主刘承翰嘉业堂十年,遍读所藏书籍。四方执贽请业者,接踵而至,“隐然为东南大师”(李宣
龚《匑厂文稿·序》)。两年后,获晤况周颐,精研词章。1927年,与陈三立、朱祖谋、潘飞声、夏敬现、
吴昌硕、诸宗元诸老宿雅集,以诗酒相酬唱。其诗古文辞,董康评述云:黄诗“萧廖高奇,有千仞揽辉之概”
(《匑厂文稿·序》)。古文“雅洁道粹,揆诸韩、柳、欧、曾义法无悖也”(李宣龚《匑厂文稿·序》)。骈文喜
汪中、洪亮吉,上窥六朝,尤致力于范晔、郦道元、庾信诸家,故其文“葩而不靡,渊而不暖,格高而气昌
,未尝不令人凄悲怀与为低昂也”(袁思亮《匑厂文稿序》)。上世纪八十年代,南社诗人周子美老先生曾
说:ersonName w:st=on ProctID=黄>黄ersonName>先生青年时代曾步庾信的《哀江南赋》韵写成
《哀时命赋》,此文一出,传诵大江南北,有洛阳纸贵之誉,以是先生有“江南才子”之称。近现代著名词论
家冯煦谓今世能为六朝文者,黄孝纾与李审言 (详)、孙益庵(德谦)鼎足而三。先生其时只是二十几岁,故钱
基博先生在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增订本,1936年世界书局出版)中将黄孝纾列为骈文四大家之一 (另三
人为刘师培、李详、孙德谦),从而确立了黄先生在骈文史上的地位。后来陈柱 (1890-1944)又著《四十年
来吾国之文学略谈》(1936年交通大学出版),全书分五章,在 “骈文”、“诗”和“词”三章中均论及先生。不必
多摘章引句,即可见黄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黄先生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大学
文科教授(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是国立山东大学的教授),主讲“古今体诗及习作”、“词及习作”、“汉魏六朝
文及习作”、“唐宋文”等课程,抗战胜利后在山东大学讲诗词及“目录学”。先生治学广泛,著作很多,除他
的诗文创作专集《匑庵文稿》、《崂山集》外,共编著尚有《秦汉金石文选》、《天问达诂》、《楚辞选》
(与他人合作)、《欧阳永叔文》、《欧阳修词选译》,《黄山谷诗选注》以及论文《清词纪事序言》、《关
于词匠问题》等。先生因其深厚文学素养和旧体诗词之深厚功底,在国画界被尊为青岛第一人。曾与南北画
家潘天寿、俞剑华、王雪涛、李苦禅等共同举办过画展,受到好评。解放后,启功、张伯驹等来青,都到他
寓中泼墨交流,诗词酬唱,是青岛著名的雅聚。
1956年山大北迁济南,先生年高,且喜爱崂山风景,未随校前往,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中说:黄公渚热爱
崂山,对景写生,成30幅,影印赠存(其实是百幅)。山大每年送两名研究生来青受业,先生诲人不倦,对求
教者无不悉心指点。博物馆有鉴定不决的文物,往往登门听取先生的意见,私人藏品也有请先生过目的,先
生来者不拒,尽自己所知为人排难解惑。然而最终就是从为别人鉴定字画上,引出了以真伪假的欲加之罪
。1964年,先生以64岁高龄前往济南接受批判,会后就在泉城自缢身亡。 文革尚未开始,先生以一死避开
了以后更大的侮辱与劫难。他没看到家中三位性情刚烈的老太太,坐在一起,传递着一瓶敌敌畏,做到了
同年同月同日死;他没有看到祖孙三代苦心收集的善本书籍、金石拓片、古今字画以及自己几尺厚的书画创
作、文学手稿,毁于一炬;也没有看到后人飘零,故居易主。1980年山大给先生平反,补开追悼会,会上
老学者殷孟伦先生难抑心中悲愤之情,禁不住拍案怒诘:像黄先生这样的全才大家,今后到哪里去找? 果
然只二三十年,黄孝纾这个名字,在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岛城文化界也知者寥寥了。现在,只能凭着几位知情
前辈的回忆,仅存的一点劫后余灰,书本上零星的片断记载,勾勒出一个依稀的淡淡的轮廓。许多次,我走
过观海山下的那座小楼,小巷寂寂,庭院空空,现有的主人将小楼内外装修得很好,当年的遗迹还有吗?近
日在灯下偶翻现代史学家、藏书家谢国桢先生的《江浙访书记》,见到这样一条:1962年余避暑青岛,访
黄公渚先生于观海二路之寓庐,寻以清初胶东之人文,公渚赠余《静安子诗文集》,曰:此青州之古文家也
,然笔力微弱,似不足以称之。 少年学画,得知黄师为岛上画界“三老”之一(另二人为杜宗甫、赫保真)
,只恨无缘得见先生笔墨。2002年夏天,碰到岛城藏书家邹先生,邹先生藏书四十余载,两年前身患绝症
,子女对书籍不惜之,欲将书籍转让于我。我因住房太小,只要了邹先生的古籍三百册。回家后翻阅,发现
书中钤印不少。仔细看时,却是黄公渚先生旧藏,并且多带有眉批,先生之笔墨,历历在目,蝇头行楷似串
珠,美不胜收,心中欣喜不已。后询之邹先生,邹先生也不知公渚、匑庵、霜腴为何人,惜哉!冬季,于友人
处收得黄孝纾先生31岁所作《苹渚秋泛图》,为背临王石谷之作,设色澹雅,用笔娴熟,虽因年龄因素功
力略低,但仍显大气。今春又购得为诗人王统照所作的山水一帧,其购图考究,赭石设色温润,确为黄先生
散见作品中之精品。
“意会前贤吾不孤,风香卷廉绕画书”,在春日的和风中写下这么多,当作是对黄师的纪念罢!

㈡ 沈从文:我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最好年龄的人

   

最早听闻沈从文的名字,是在读《边城》时候,只不过很快便抛下了,所以并不深刻。而真正说到让我难忘的,还是在云南的三年经历。

那是历史系新生开学的第一节课,云南民族史的教授再次提到了这个颇为熟悉的名字。他的话题是从一本《云南看云集》开始的。我后来才知道那是沈先生于云南时写的一本思考人生之书,名为看云,实则看的是人生百态。

而说到昆明城中的云彩,其实倒也没什么异于别地。不过有一点儿我倒是要说出的。在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市,尤其是晴天的夜晚,天空一直是紫色的。雨天则要大打折扣。不知道沈先生可曾去瞧过没有,如果没有,那当真是一大缺憾。而我因此也常常在三年中无数次抬头望天,想起沈先生的《看云集》,想起《边城》中的翠翠,想起那个被正牌教授嘲讽的沈从文。也许就在那个时候,我从心底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特立独行的乡下人。

饿死事小,文学事大

像许多热血沸腾的青年一样,一个酷爱读书的人若是一旦有了理想,他就会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地横冲直撞。即便是撞了南墙也不肯回头。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个青年,而且是最执拗、最赤诚的其中之一。

1923年,21岁的沈从文在朋友的陪伴下从湘西奔赴北京,本意是为了读书。但是我们知道,北京那种地方,即便在一百年前,对一个乡下人来讲也是遥不可攀。沈从文虽不能说完全是草根出身,但其实也差不多少。从这个青年求学的经历来看,甚至要比一些贫困户孩子还惨!

刚到北京时,他打算考取北大本科生。但是对于一个少年时期常常逃学到集市上的学生来说,这也忒难了。从文不甘心,又没有办法,只能先找地儿住下,接着再谋出路。

他住在一个窄小又发霉的小出租屋里。每日的生活除了一日两餐,后来甚至慢慢沦为一餐。从未想过买什么衣服,更别说奢侈品。唯一的开销可能就是买书了。每日啃两个冷馒头,喝一碗白开水,权当作一天的补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沉醉于图书馆中,读着契科夫的小说集。

冬天到了,随着脑海里的作品逐渐丰富。从文开始产生了想靠手中一支笔换几个馒头的念头。他经常坐在床上写到半夜,然后精疲力尽地倒下。等到第二天将稿子认真地修改誊写一遍,满怀希冀地到邮局寄出去。不过很快,这份希冀就被沉重的现实打破了。他的一封封稿子,不是被编辑遗忘,就是快速地丢进了垃圾桶。这种打击身为作者的我很能感同身受。曾几何时,我也想通过稿子赚取一点儿生活费。然而在一百多次的退稿之后,我终于彻底觉悟:想要靠稿费生存,那么在我饿死的前一刻,它也不会给我伸来一只救援的手。

沈从文饿得想喊又没力气,想写点东西,鼻血又流了下来。他用废纸擦去鼻血,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拿起笔来写信。这是一封写给郁达夫先生的信。他知道郁达夫热心,所以便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一并告诉了这位文坛前辈。郁达夫深深地为其触动,收到信便忙来找他。

当一个面目清癯、围着灰色围巾的男人出现在门口时,沈从文立马意识到他就是郁达夫。郁达夫看着眼前这一幕,似乎比书信中的描述还要凄惨。屋里又潮又暗,没有火炉,这个小青年靠一件单衣蜷缩着,鼻子上的血迹还历历在目。

“您,请坐。”沈从文激动地说,不自觉地想要站起来。郁达夫组织了他,将自己的围巾披到这个身体僵硬的年轻人身上。两人开始攀谈起来。过了一会儿,郁达夫带他来到餐馆,叫了几个肉菜,几张馅饼。从文狼吞虎咽过后,郁先生付了账,又将找回的三元三角钱塞给了他。他攥着钱,心中如夏日的太阳般温暖。

进军文坛,崭露头角

郁达夫不仅请沈从文吃了饭,给了他生活费,还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这篇公开状,要我说,其中的某些说法放在今天也并不为过。沈从文读完这封公开信,从表面的讽喻领会到内在的期许。是啊,他只有这一条路了,要么死去,要么活着。既然已经到了这种境况,为何不借着郁先生给的这点生活费,在写点东西呢?

这一次,因为有了郁达夫的推荐,沈从文的两篇文章《公寓中》和《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很快就发表在了《晨报副镌》。这对于一个在创作上无比热情而又屡战屡败的青年来说,无疑是治疗穷病最好的良药。这位被包裹在困境中很久的人,因为这点儿理想的火花,整个生命开始燃烧起来。沈从文做到了,自此正式踏上创作之路。

随着发表的文章屡次见于报刊,从文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与他一生有着巨大牵绊的就是丁玲。丁玲是和张爱玲一样的才女,也是一位热衷革命的先锋派。她与沈从文最初的友谊始于文学,最后的诀别缘于政见。

在三十年代的时候,丁玲、胡也频、沈从文,是极要好的朋友。丁玲本来对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就心生怒火,看见沈从文的文章一篇篇发在报刊上,自己也终于动起笔来。她用来几天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梦珂》。因为受到叶圣陶先生的赏识,这篇小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这让丁玲扬名的同时收获了很大自信。接着,她那一篇篇带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字也就顺利诞生了。

几年后,三人凑钱在上海办起了期刊。沈从文个人的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每年发表四十多篇。这样的生活本来很有盼头,可是很快就因政治环境而被迫停刊,不仅没赚到钱,还背负了巨额债务。从文心里是苦的,生活仿佛见不得他一点儿好,可是又不知该有何出路?这时,徐志摩向他伸出了援手。

小学毕业的“大学老师

几年前的一天,沈从文有幸参加了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婚礼。主角是天才诗人徐志摩、和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陆小曼。除了男女双方的身份特殊外,这次到场的嘉宾也皆是学术界大佬。胡适作为这场婚礼的主持人,梁启超是证婚人。

从文之前并未见过梁先生在公开场合讲话,因此很是兴奋。但过一会儿,只听他用庄重的声音站在主席台上说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个都是过来人,离婚过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是百年一见的奇才,梁先生很喜欢他,但该批评时也是毫不留情。徐志摩忙说自己一定会改变的,还望老师放心。而关于他的那句箴言,又有多少人经常挂在嘴边:“我将在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话梁先生听了实在想吐。徐志摩是一个有才情的人,但是脱离了现实,沉溺虚幻。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若徐志摩一生只追寻爱恋而不结婚,那对他该何其幸运。

就在沈从文的生活难以为继时,徐志摩给胡适写信,推荐他去上海公学教书。这事是胡适一手操办的。沈从文这个小学毕业的“学生”,也顺利成为了大学老师。

这天,教室里坐满了黑压压的人,他们都是来好奇这位新老师讲课的。沈从文既不拿教案,也不带教材,本来已经积蓄成汪洋的湖水,在此刻却一滴也倒不出。他紧张至极,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请等我五分钟。五分钟后,他还是说不出半个字,这时身前的一位女学生提醒了他。他鼓起勇气,没讲几个字便下课了。

这一节课究竟上得怎样,已经没有谈论的必要。因为凡是做过教师的人,大都有过类似经历。我们要说的是那个提醒他的女生。她不是别人,正是从文后来为之痴狂的女主——张兆和。

只爱过一个最好年龄的人

一天,沈从文来向胡适辞职,胡适问:“不是干得好好的吗?学生们都很爱戴你。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从文说:“适之先生,你爱过一个女人吗?”胡适在心里笑道:“一个?你也太小瞧我了。”接着便问他具体问题所在。沈从文交待了自己追求张兆和的事。胡适说:“这个女生是不好追。但只要解决了家庭问题,再从她的身上入手,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当然,家庭这一块儿可以交由我去解决。她们家是名门望族,鄙人也是有几分薄面的。”沈从连连道谢。

几月后,张兆和拿着沈从文写给她的情书来到了校长办公室。

“我现在苦恼地要死……沈老师说如果追求不到我就只有去死。我不喜欢他,也不愿和他的死有任何联系。”张兆和委屈地说。

胡适安慰道:“你放心,既然你不喜欢,我会劝他慢慢接受这件事。不过说心里话,沈老师是位天才作家,当下恐怕没有几个人比得了。我劝你还是试着去了解下他。”

“沈老师是很优秀,我也很高兴和他做朋友,但我怕他会继续误解下去。”张兆和语气坚决地说。

“既然如此,就给他写信,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张兆和一直没有给沈老师写信。而沈从文却一直不厌其烦地隔三差五寄出几封厚重的信,张同学收到后也不回复。几年后,沈老师在青岛大学教书,突然收到张兆和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一篇小说的稿子,请他代为修改。沈老师认真修改完毕,发表在杂志上。署名三三。

后来我读到他一篇以《三三》命名的小说,方才知晓,原来他笔下那个活蹦乱跳、天真无邪的小丫头,就是对张兆和的暗喻呀。

张兆和看见自己的小说被修改后发表,给沈老师来了封感谢信。沈老师趁热打铁说:“那我能去你家玩吗?”张兆和说:“腿长在你身上,你想去哪里谁能拦得住你?”

天哪!千年冰山终于融化了!沈老师的心情相信每一位表白成功的男子都能洞察。他激动地双手握拳,跪在地上,热泪从两颊流了下来。

到苏州张家拜访之后,沈从文得到了三三老爹的认可。她的姊姊们更是欢喜得不行。好像不是刚刚结识的妹夫,而是阔别多年的亲兄弟。沈从文在经过张老爹的法眼后,终于与三三订婚。

几年后,张兆和问他:“为什么那么多好看的女人你不去麻烦,却老缠住我。我又并不是什么美人,很平凡,老实而不调皮罢了。”

沈从文发表了一下自己对美的看法,许久过后,深情地说:“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边城》中那幅画绝美山水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故事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开始了。

多么烂漫的人儿啊!多么温馨的小山城。就如后来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说的:“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翠翠的描写,简直犹如神来之笔。他说: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因为甚是喜爱,这话我后来也仿照过。那大抵是一篇写景的文字。其中有一句是:在如此的美色面前,任何近视的眼镜都会变得清晰。这话沈老师比起来,可谓平淡至极。

他将所有的天真烂漫,所有的人性美好,都寄托在了翠翠身上。可是她毕竟是个少女,早晚会陷入到爱情里。当她陷入到爱河时,面对的却是两个有着血缘亲情的追求者。也许她的心中所向一直都是明确的,然而却阴错阳差地伤害了两位追求者。天保不幸遇难,傩送离家出走,老船夫也在遗恨中去世。只剩下翠翠和黄狗,守着破旧的白塔。

在小说的结尾,沈从文说:“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我记得第一次读完这篇小说时曾说了句略为粗俗的话:“全文平平淡淡、节奏慢慢,甚至剧情‘做作’,无大亮点,然而最后一句一出,果然,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这句话不足以作为这篇经典之作的评语。然而时至今日,我还能够清晰记得,足见当时那幅青山绿水已经深深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教出了一位天才学生 

在昆明漫游的时候,走进当年西南联大的旧址,我经常幻想:若是那些教授都还在该多好呀!要是能听他们上一节课,受益该是伴随终生的。当时沈从文等人就在土墙茅屋里上课。这里,几乎荟萃了当时中国所有的精英。可是如此一来,沈从文的身位就显得低下了。

公开批评的第一人当属刘文典。刘文典是同盟会老成员,又曾是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学贯中西,通晓多国语言,对古代文学研究甚深。而最令人倾佩的,则是他“一半庄子”的称号。他曾说:“全世界读懂《庄子》的有两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半个是世间所有研究《庄子》的人,另半个就是我!”这话连陈寅恪先生听了也颇为赞成。可见,大师的称号他是担当得起的。但作为老师,对同行的批评却也毫不留情。

他曾在开会时说:“陈寅恪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朱自清该拿四块。沈从文给他四毛都嫌多了。”从文无语。

后来,有一次日军投弹,警报一响,师生们纷纷跑向防空洞。沈从文慌乱中与刘先生擦肩而过,听他呵斥道:“你跑什么?我跑是为了保护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你本来就是该死的,为什么要跑呢?”从文再次无语。

其实,刘文典作为沈从文的老师,要说看不起他是因为学历,我看未必。就和梁启超批评徐志摩因太过浮躁而没有学术成果一样,刘老师批评沈学生,可能第一是他不热心政治,第二爱写些白话小说。而沈从文教的不是别的,正是小说的技法。这在刘老师看来几乎是没什么用。不过刘先生若是能够看到他对服饰史的研究,会不会改变看法呢?

说完了沈从文的这位老师,也该说说沈从文这位老师了。沈从文教授小说写作,不是毫无成绩,一不小心就教出了另一位天才。他就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大师——汪曾祺。

汪曾祺上课时不怎么发言,等到下课时,沈老师要走了,又忙追了上来,递给他一沓纸。沈从文摊开一看,原来是篇小说,不由地喜出望外。两人开始忘却时间地谈论起来。等到修改完了,沈老师振奋地说:“以后写小说就这样贴着人物写。无论是环境还是行动,都要从人物的性格、思维出发。这样写出的不仅自然,还很有风味儿。”汪曾祺潜心练笔,发表了不少好作品。

大师搁笔,研究服饰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这位老作家却搁笔了。他在博物馆从事打杂,并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等到1973年,多次死里逃生后,沈从文终于完成了《中国服饰史研究》,这是他学术成就的代表,但几经辗转,直到1979年才得以出版。

全书二十五万字,700幅图像,无疑是现在影视剧中服装设计师的必读书。而说到电视剧,最为经典的87版《红楼梦》,其中的人物服饰,便来自于沈先生的考证。这时他已经是八十三岁的高龄了,还担任剧组顾问,和曹禺、周汝昌等人名登银屏。观众偶然间发现,除了激动感慨,更多的则是感动。

而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国务院给他发放了津贴:享受部长级待遇,工资提升到三百,出门有专车接送。可对一个垂垂将逝的老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一天,他心爱的学生汪曾祺来探望,沈从文淡淡地说出一句:“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到底是失望还是喜悦呢?我觉得都不是。这样一位热衷于自己所从事业的人,周围的环境对他已经没有意义。而他的生命,也直到心血耗尽,才能够回归尘土。

1988年5月10日,一代作家沈从文离世。他的妻子在那些来哀悼的平凡之人面前,轻轻说道:“别哭,他不喜欢人哭。”可是,当至亲朋友稍微提一点过去的往事时,她便又忍不住泪流满面。这样的人是赤诚的,亦无比深情!

接着,一连几年,都不停有人写文字记念沈从文。这些文字大多是真诚的。而他的孀妻,则在墓前的石头上刻了四句话: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合在一起便是四个字——从文让人!

我不知该称呼他为大师,还是一个普通的湘西乡下人。但是“翠翠”这个名字,注定是我徜徉于湘西山水中最难以忘怀的那个人!

作者简介:黛珂。热爱生命,热爱文学,热爱诗词。一个清纯朴素的文艺青年;一个难以自拔的红迷;一个性空灵的古诗词作者!

㈢ 怎么看待5月12日张雪峰在青岛大学演讲被泼鲱鱼罐头

其实这种公开的演讲,连人带狗都能参加,各院学生都有,本身不能分辨搞事情的是不是学生。但是一般处理的惯例,只要那人不能明显看出是中老年人,基本定性为本校学生,大学生在缺少社会经验的情况下,也会被带到沟里。

张雪峰老师,应该算一名合格又称职的人民教师的,面对别人的不尊敬,甚至恶意的举动,依然完成了自己的讲课,这样智慧又大度的心怀,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热点内容
大学生住宿申请书 发布:2025-09-23 19:13:31 浏览:331
窦思雨大学生 发布:2025-09-23 18:58:06 浏览:495
苏州大学归教授 发布:2025-09-23 18:39:07 浏览:483
重庆大学博士生陈 发布:2025-09-23 18:35:01 浏览:836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的老师 发布:2025-09-23 18:32:45 浏览:918
上海海事大学郑教授 发布:2025-09-23 18:27:34 浏览:29
如何查到大学老师的课表 发布:2025-09-23 18:22:56 浏览:264
大学生如何预防艾滋病 发布:2025-09-23 18:15:13 浏览:83
青岛大学讲课教授 发布:2025-09-23 17:51:40 浏览:136
大学生道德理想 发布:2025-09-23 17:38:59 浏览: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