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兹大学李老师
⑴ 英国留学申请截止时间,这个点还能申请吗
申请英国硕士2017秋季入学申请deadline
整理了一下比较热门的30所学校的申请截止时间:
一般情况下,英国大学秋季入学申请时间基本在10月至第二年1月,不少名校和热门专业有明确的申请截止日期,不过没有招满的专业也会延期到6-7月份。
NO.1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剑桥大学的的申请门槛有点高,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申请deadline,所有的截止日期都是已指定日期的英国时间中午12点。
值得注意的是:申请人需要在递交申请后的7天内提供所有材料,否则申请会被撤销。
NO.2 University of Oxford
同样是不好申请的学校,所有的截止日期都是已指定日期的英国时间中午12点。
NO.3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圣安德鲁斯大学多数硕士专业每年9月开放入学申请,申请人早申请才有足够的时间申请住宿和奖学金。
以下指定的专业和学院有申请截止日期: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ll Master Programmes except Terrorism):2017.4.30
2、MLitt Terrorism Studies (Residential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17.5.17
3、MSc Psychology (Conversion): 2017.2.10
4、MSc Evolutionary and Comparative Psychology: 2017.5.31
5、MSc Marine Mammal Science: 2017.3.31
6、MSc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of Marine Systems:2017.7.31
7、Bible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 (distance learning and residential) - 13 June 2017 for August 2017 entry; 1 November 2016 for January 2017 entry (DL only).
8、MLitt Museum and Gallery Studies - 2017.5.31
9、School of English (all Master programmes) - 31 May 2017 to be eligible for scholarships. All other applications upto the 1 June 2017.
NO.4 Durham University
杜伦大学同样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你只需要预留足够的时间准备签证,可以随时申请。
商学院2017年秋季入学申请将于2017年1月31日截止。
NO.5 Imperial CollegeLondon
依然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热门专业招满为止,申请人最好在7月30日前递交申请,部分商科类专业有申请deadline。
NO.6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不过要是专业人数已经招满,就不会再考虑接下来的申请,所以,同学们,申请从速。
NO.7 University of Warwick
华威大学每年都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不过,根据经验来看,申请截止日期为第二年的7月31日,老规矩,热门的专业比较早截止。
NO.8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不过申请人最好在2016年10月 - 2017年9月之间提交申请材料。
NO.9 University of Exeter
多数专业10月开放申请,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不过申请人最好在2017年7月21日前递交申请。
NO.10 Lancaster University
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有些热门专业会提前关闭申请。
NO.11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
NO.12 University of Bath
10月中旬开放申请,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
NO.13 University of Leeds
部分专业有申请deadline,比如商学院(Business School)和工程学院(Faculty of Engineering )。
金融类专业的申请将于2017年3月31日截止,部分热门专业会提前截止。
NO.14 University of Surrey
多数专业申请deadline为7月1日,申请从速,不同专业的申请截止日期不同。
NO.15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申请人可以在2017年7月31日之前递交2017申请,错过这个时间,专业可能已经爆满。
NO.16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
NO.17 University of York
每年会有两轮申请deadline,第一轮可能在在11月6日截止,大多数申请会集中在1月到3月之间递交。
NO.18 University of Sussex
大学多数研究生专业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一直到专业人数招满为止,工程专业入学申请通常在8月1日前截止。
NO.19 University of Bristol
该校研究生专业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商科类专业的入学申请会在明年1月16日截止,申请人最好提前申请。
NO.20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无明确申请deadline,诺丁汉大学提醒申请人最好提前申请。
NO.21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多数专业没有申请deadline,一般入学申请时间为2016年8月1日到2017年7月31日。
NO.22 Newcastle University
多数专业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不过翻译口译类专业2017年秋季入学第一轮申请已经截止,第二轮申请会延续到2017年2月15号截止。申请人注意在提交申请材料时,将自己的雅思成绩一并提交。
NO.23 University of Kent
申请deadline为2017年7月31号。
NO.24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没有具体的申请deadline。
NO.25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
NO.26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多数专业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不过热门专业申请人数众多,建议申请人提早申请。
NO.27 King's College London
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一般商科类专业申请将于2017年4月1号截止。
NO.28 University of Dundee
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不过,小编提醒一下:9月入学的学生最好在次年7月15号之前递交申请。
NO.29 University of Glasgow
各个专业有自己的申请deadline,亚当斯密商学院2017年秋季第一轮入学申请将会截止于2016年12月15号。
NO.30 University of Essex
该校没有明确的申请deadline,不过我们建议申请人在7月之前递交申请材料,这样学校有时间进行审核,学生也会有足够的时间办理签证。
各个学校的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申请deadline,申请材料还是早早提交的好。
注:内容来自“领英留学”微信公众号
⑵ 黄大年是什么之父
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说这段话的是黄大年。这位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2009年作为第一位到东北的“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从海外回到母校,被选为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
归国7年,黄大年带领团队夙兴夜寐,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填补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多项技术空白。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不幸病逝于长春,享年58岁。
知道黄大年的时候,他已经永远离去。
资料片中,亲友、学生们的回忆中,他个子高高,敦厚而结实,总是背着双肩包脚步匆匆。他说他很着急。
1978年,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从西南边陲的广西来到东北长春,地质宫的阅览室,他几乎每天都泡在里面。他着急,想“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1993年,英国利兹大学,被公派出国的黄大年严苛地支配着自己的每分每秒。国外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日新月异,他着急。临行前,他对老师和同学们保证:“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2010年,已经回国的黄大年在一次业务会上因为有人迟到摔了手机。他坦言:“我有时很急躁,我无法忍受有人对研究进度随意拖拉。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中国会赶不上!”
从地质宫启程的梦想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吉林大学地质宫是长春市的中心标志,这座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几乎无人不知。1951年,冲破重重阻力,从英国回到祖国的李四光在这里亲手创办了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后合并到吉林大学的长春地质学院的前身),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所地质学校。
地质宫是新中国地质学的里程碑,也是黄大年生命中重要的起点,他在这里不停地出发,再出发。
1958年,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高中毕业时,当地的地质队要招两名航空物探操作员。17岁的黄大年因为反应机敏、成绩优秀,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这个工作让他有机会第一次接触到航空地球物理知识,并从此与这项事业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1977年恢复高考,黄大年白天工作,晚上在油灯下刻苦读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春地质学院。硕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后来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3年,作为当年全国30位公派留学生中唯一的地学专业人才,黄大年被选送往英国利兹大学深造。199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学成之后,尽管导师极力挽留,黄大年仍返回了母校。
然而回国后,校长孙运生听取了他的汇报,敏锐地预见到,培养人才机不可失,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让黄大年继续留英工作。背负着师长的殷殷期盼,38岁的黄大年又一次出国,继续从事研究工作,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成为当时从事该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这一去,就是13年。
这13年,黄大年已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和研发部主任,带领一支包括院士在内的300人团队,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使他成为了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被追赶者”,备受尊重。
事业有成,生活安稳,但康河畔的黄大年心里始终有一团火在燃烧。“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2009年,母校发来了国家“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计划)”的材料,黄大年仿佛听到了召唤,他第一时间表示,回国。
回国,真正的毅然回国。放弃了世界顶尖的研究环境和项目,放弃了悠闲的生活。从事中医诊治的妻子只得卖掉苦心经营的两家诊所,还在上学的独生女留在了英国。
“康河留下了我的眷恋,而地质宫刻有我的梦想。”
“拼命黄郎”开启中国“深地时代”
地球深部还隐藏着多少秘密?这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至90年代已经完成一轮深部探测,牢牢占据了地质科学领域的制高点,而中国在21世纪初才刚刚起步。
从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起,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全国400多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人员,开展“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和“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两个重大项目攻关研究。
通俗地讲,前者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安装上“千里眼”,能看穿地下深埋的矿藏和潜伏的目标;后者就是自主研发给地球做CT和核磁共振的仪器装备,让地下两千米甚至更深都变得“透明”。
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相关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些装备对华出口的。为了追赶,黄大年开始拼命。
吉林大学地质宫507房间的灯光经常要亮到凌晨两三点,那是黄大年的办公室。为了工作,黄大年成了“空中飞人”,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出差。为了不影响白天工作,他总是乘坐最晚一班的飞机往返。
于是,最熟悉黄大年作息和行程的,除了他的秘书,还有地质宫传达室的门卫和长期接送他的出租专车司机。那位守门人经常半夜给黄大年打开已经锁上的楼门,而司机则经常将还在为学生讲解着问题的黄大年硬塞进车内,以免他误机。
为了提高效率,黄大年还搞了层层落实责任制,从国外引入一套在线管理系统,把技术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每晚11点,他在电脑上检查。
不少人质疑,科学家怎么能像机器人一样?但对黄大年来说,快些再快些才能追赶上欧美前沿的步伐。
跳出专业所限,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和国际前沿去思考问题,黄大年的格局和视野与众不同。
在他的力推下,吉林大学成立了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在所有航空物探仪器中,最关键的是航空重力梯度仪,这种装备可以反映地下密度突变引起的重力异常中的变化,探测精度非常高,对资源探测和国土安全意义重大。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就是要以航空重力梯度仪为核心,建立立体的探测系统。黄大年关注的是未来几十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
如今,中国自主研发的航空重力梯度仪已完成原理样机制备,“十三五”期间将搭载在飞机和船上进行测试。
2016年6月28日,北京青龙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项目”通过了评审验收。这表明,作为精确探测地球深处的高端技术装备,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用5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路程。
中国进入“深地时代”。
在他的感召下,王献昌、马芳武、崔军红等一大批在海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千人计划”专家纷纷加入。2016年9月,一个辐射地学部、医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国际政治系等的吉林大学交叉学部形成,黄大年担任了第一任学部长。
这个战略设想涉及卫星通信、汽车设计、大数据交流、机器人研发等领域的科研,可在传统学科基础上衍生出新方向,有望带动上千亿元的产业项目。
品格 担当 传承
“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来,回来一定要报国。”
“纯粹、完美的知识分子”,熟识黄大年的很多人这样评价他。
初中时,黄大年被送到广西罗城县的乡村“五七”中学寄读。当时,学校里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多数是“下放”到此的大知识分子。黄大年生前回忆说,他们让他懂得了,知识分子无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他们在求索知识的道路上刻苦、顽强和清贫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他。
不知不觉中,他也成为这样的人——淡泊,坚毅,有家国情怀。
身为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的黄大年自己并不是院士。同事和领导说,以他的能力和贡献早就可以申报院士了,也多次劝他抓紧申报。他却说:“时间有限,先把事情做好。”
担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的首席专家,掌管着数额庞大的科研经费,但黄大年没有把眼光仅仅盯着自己的学校,而是放眼全国,寻找最合适的科研单位。他会直接飞到院所的实验室和车间,摸清对方的资质水平。一旦选到合适的科研单位,他就直接给对方的负责人打电话,要给对方项目。这种主动送钱上门的行为,甚至被人怀疑是骗子。自认和他关系不错的专家找来,想替某些单位争取一些经费,他直接拒绝。后来对方发现,“连吉林大学也没有多拿一分钱”。
2016年12月14日,黄大年接受手术。手术前两天晚上12点多,黄大年的博士生周文月收到了他的短信。短信里说,已经为她写好了去剑桥大学交流的推荐信。
“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来,回来一定要报国。”这是黄大年的信念,也是他经常对学生说的话。这些年,黄大年资助过26名学生出国交流和参加学术会议。
黄大年在读本科时,正是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滕吉文教授的一次讲座给了他国际视野,并让他终身受益。他说,也要像自己的恩师一样,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这是一种传承。
1978年2月下旬,黄大年来到冰天雪地的吉林长春求学。辅导员在车站扛过他的行李,一路送进宿舍。生长在南方的黄大年,带的衣物完全无法抵御东北的严寒,老师亲手为他缝制棉裤。多年后,黄大年经常动情地提及往事。他也将这份师生情继续传递。
他对学生是出了名的好——自掏腰包给全班学生买电脑、给学生交学费、学生母亲生病帮助筹款……在学生眼中,黄大年很完美。节假日聚会,黄大年会带着相机给学生拍照;出国时会带着两个空箱子专门给学生买礼物;接学术电话时直接开免提让学生一起听。
他觉得培养人才是第一位的事。在黄大年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他都要精心雕琢。
博士研究生周帅此前一连发表了5篇SCI论文。黄大年帮他逐字逐句地审改,还帮他收集国际学术资料。周帅想把老师的名字署上,黄大年再三拒绝了。他说:“这都无所谓,你们将来出息就行。但要记住,做科研绝不是写写文章就行。要耐得住寂寞。”
2017年5月26日,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周帅再次来到已是人去屋空的老师办公室,把一束鲜花恭敬地放在了办公桌上,轻声说:“老师,我已顺利留校任教,以后一定会沿着您的道路,好好做人,做研究。”
272846881_8.jpg
黄大年(前排中)与学生外出徒步(资料照片)。 对待自己的学生,黄大年如师如父,亦师亦友。 新华社 供图
267839152_8.jpg
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大门前的留影。 新华社 供图
267839158_8.jpg
黄大年在英国留学期间的留影。 新华社 供图
272901251_8.jpg
黄大年的学生周帅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的无人机机库里留影。周帅今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说要像老师一样,好好做人,好好做研究
⑶ 娱乐圈高学历的明星有哪些
1、李建:李建称得上是音乐界的才子,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音乐制作人。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5、喻恩泰:喻恩泰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硕士学位,2006年又选择去中央戏剧学院攻读导演专业博士,2009年他取得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和导演专业的双料博士。他因出演《武林外传》中的秀才一角而被大众所知,在现实生活中他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⑷ 关于北大的经济管理类的第二学位的信息
北京大学经济学双学位项目简介
一、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
为了适应社会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1996年开始为北大在校非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设立经济学双学位和经济学辅修项目。自项目启动以来,以其科学的课程体系,一流的师资队伍,标准规范的教学内容享誉校内外,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宽厚知识背景的经济学人才。截止到2003年,已毕业六届学生,共1846人,他们来自除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外的各院系。目前在读双学位学生达1850余人。该项目不仅为学生增添了新的专业选择,也为其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经北京大学教务部批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自2003年秋季开始招收校外在读本科生及本科毕业生与北京大学校内学生一起修读北大经济学双学位。经过严格的考试与审查,第一批录取了校外双学位学生50人。
二、教学计划与学术活动
课程设置:
a)必修课: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国经济专题
b)选修课: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共财政、货币银行、产业组织、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博弈论、会计学、公司金融、金融市场与机构等
学术交流:双学位学生可以参加由中心或双学位项目单独举行的各种研讨会和讲座,包括世界级大师(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演讲,使得双学位学生能更及时的了解到世界最前沿的学术思想。
l夏令营:中心每年会举行中国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双学位及全国优秀的经济类大学生均可申请参加。夏令营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中心从中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免试继续攻读经济中心的研究生。
l奖学金:中心设立多个奖学金项目(蒙代尔国际经济学论文奖、中国经济研究奖学金、钟国光社会服务奖学金、《财经》杂志奖学金),以鼓励北京大学经济学的学生刻苦学习,增强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兴趣与能力。
三、“学贯中西”的师资队伍
(按姓氏拼音字母顺序排序)
柏兰芝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1989),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1992),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2001)。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地理,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
陈 平 经济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物理学学士(1968),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物理学博士(1987)。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金融工程学,宏观经济。
海 闻 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1982),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经济系博士(1991)。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胡大源 经济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1983),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1988),美国肯塔基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1995)。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
李 玲 经济学教授,美国Towson大学经济系终生教授。武汉大学物理学学士(1982), 美国匹斯堡大学经济学硕士(1990),美国匹斯堡大学经济学博士(1994)。
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老年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
林毅夫 经济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1986)。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
卢 锋 经济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198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1985),英国利兹大学经济学博士(1994)。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农业经济,中国经济史。
平新乔 经济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学士(1973),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85),美国康乃尔大学经济学博士(1998)。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财政学。
沈明高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士(1985),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1988),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政策硕士(1995),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博士(2001)。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公司金融,发展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转型经济。
沈 艳 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学士(1997),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2003)。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板块资料分析。
施建淮 经济学副教授。南京大学数学学士(1982),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1987),日本大阪大学经济学博士(1999)。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宏观经济学, 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宋国青 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地质学学士(1982),1991-1995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候选人。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
汪丁丁 经济学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学士(1982),中国科学院硕士(1984),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学博士(1990)。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
汪 浩 南开大学数学学士(199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系经济学硕士(1995),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2002)。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产业组织,企业战略,反垄断。
姚 洋 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地理学学士(1986),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89),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1996)。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农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易 纲 经济学教授。美国哈姆林大学管理学学士(1982),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学硕士(1984)和博士(1986)。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
曾 毅 经济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学士(1986),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人口学博士(1986),1986-198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人口经济学,老龄健康与经济发展,家庭人口预测分析方法及其在市场经济与社会规划中的应用,人口政策分析。
赵耀辉 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1985)和硕士(1987),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1995)。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劳动力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
赵 忠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1991),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硕士(1998)和博士(2001)。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劳动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社会项目和公共政策评价。
周其仁 经济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1982),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硕士(1993)和博士(2000)。
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中国经济。
客座教授
聘请海内外知名教授、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四、遍布全球的校友
经济学双学位项目从1994年至今已毕业学生1846人,毕业生遍布美国、英国、瑞典、荷兰、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深圳等世界各地。除继续读书深造外,大部分就业的学生在金融、证券、保险、高科技企业和政府机关工作,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自信、敬业、乐观向上,表现出了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充分体现了一名“北大人”的综合素质。毕业生们普遍认为在中心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在职业选择、思维方式乃至性格塑造等方面受益匪浅。毕业生们为回馈母校,一直与双学位项目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联系,中心也提供各种机会和途径促进校友间的沟通与合作。
开课时间在学期中,课程多安排在晚上和周末
考试情况和一般课程相同,分为论文、开卷、闭卷等不同样式,由开课老师选择。期中考试一般在学期中,8到第十周进行,期末考试在全校考试周前一到两个星期中进行
收费情况校内学生一学分100元,结业需44学分,可以多选相应追交学费
校外为一学分400元,结业需44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