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Ⅰ 专业型研究生的导师指导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导师指导的目的在于开拓思路、挖掘潜能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生源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规定了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的组建和导师指导方式上的差别,总体而言,形成学科导师组和校内外双导师指导的区别。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除了担负传递高深学问的历史重任外,主要承担着创新知识和发展学科的责任,后者是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如美国研究生院对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者有一条标准是“有对本学科发展做出个人贡献的能力”;日本《研究生院标准》对获得学术性博士学位者明确规定,“对从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再增添新的见解”;我国《学位条例》对博士学位获得者也规定,要“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渐壮大,科学研究范围变得越来越深入、交叉、边缘化,仅靠导师一人指导各种类型的研究生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况且,当今科技正以不断分化、综合并以综合为主流的趋势发展,“创新性成果往往产生在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点上”。为保证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就需要建立起不同学科组建而成的学科导师组,通过导师组的最佳群体组合,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学科的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往多数是在职研究生,“进校不离岗”,边工作边学习;从2009年开始全日制研究生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开始学习、承担课题及教学、在研究所/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研究生除了在校集中上课外,大部分时间仍需用于工作实践。对这类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培养,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论文质量的提高。所谓校内外双导师制,是指有深厚理论基础、较丰富指导经验的校方导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基础理论和一定指导能力的各职业部门的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校方导师一般有较强的科研功底,有多年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对各职业部门的具体实际问题、特殊背景等并非十分熟悉,所以他们以学术指导为主;而各职业部门导师对本单位的现实与发展、本部门的技术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以指导实践工作为主。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不仅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对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Ⅱ 瀵煎笀鍦ㄧ爺绌剁敓姣曚笟涓鐨勪綔鐢
鍦ㄧ爺绌剁敓姣曚笟涓瀵煎笀鐨勪綔鐢ㄤ富瑕佷綋鐜板湪瀛︽湳鎸囧笺佷笓涓氬︿範绠$悊銆佸氭柟浣嶅紩瀵笺佽亴涓氳勫垝鍜屽彂灞曞缓璁绛夋柟闈銆
涓夈佸︿綅璁烘枃
鐮旂┒鐢熼渶瑕佸畬鎴愪竴绡囩曞+瀛︿綅璁烘枃鎴栧崥澹瀛︿綅璁烘枃锛屽苟閫氳繃璁烘枃绛旇京銆傚︿綅璁烘枃鏄鐮旂┒鐢熸瘯涓氱殑鏈閲嶈佺殑閮ㄥ垎涔嬩竴锛岄渶瑕佺爺绌剁敓鏍规嵁鑷宸辩殑鐮旂┒鏂瑰悜鍜岃鹃樿繘琛屾繁鍏ョ爺绌跺拰鎾板啓銆
鍥涖佸叾浠栬佹眰
闄や簡瀛﹀垎銆佸︽湳鍜岃烘枃瑕佹眰澶栵紝鐮旂┒鐢熻繕鍙鑳介渶瑕佸弬鍔犲︽湳璁哄潧銆佸惉鍙栦笓涓氳插骇绛夋椿鍔锛屼互鎻愬崌鑷宸辩殑瀛︽湳鑳藉姏鍜屼笓涓氱礌鍏汇
Ⅲ 研究生导师是干什么的
每个研究生都有各自的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安排,而课程安排是通过导师和研究生共同选定的,而全部课程是研究生院安排的,你有哪些课程安排就去听哪些课并参加考试。待课程学习结束后,导师会指导你选课题定课题,然后在你做课题的过程中,可以去找导师为你指导。导师并不是研究生的全职教师,对你只有一个引导的作用,也不会教你去怎么做课题,只是在你自己的思路的基础上指导你而已。
研究生在读书期间基本上由导师负责,导师就像班主任老师那样引导和督促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导师一般还能提供比其他老师给你的更多的学习和研究上的支持。
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在学习和人生中有以下作用:
1、指导专业阅读,导师指导下的专业阅读会更为精粹、更有效、更省力;
2、指导专业研究,导师在研究方面经验丰富,指导起来更容易;
3、指导毕业论文,导师的点播和启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我国,研究生导师是一个岗位资格或岗位称谓。例如,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注释:研究生导师“是负责指导研究生的教师工作岗位的称谓,亦是按照一定程序遴选和审定的教师职务或指导研究生的资格” 。有学者把研究生导师定义为:根据社会对高级研究人才的要求,在学校中以传授研究生专业知识和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将研究生培养成可以满足一定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职责的专门人员。诚然,中国的研究生导师,既与国外研究生导师存在共性特征,如肩负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任务,也体现中国教师的独特文化意义,如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责任。与此相对应,中国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等方面考核和选聘研究生导师。这自然要求研究生导师具有相应的更高层次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力和指导能力。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是终生的。这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制度本性决定的,也是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内容决定的。在研究生教育活动中,导师不是通过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运用创新性知识或科研过程来培养优秀人才。一名大学教师作为成功的知识创造者,比如获得博士学位而被学术界认可为懂得科研创新规律的人才,被社会接纳为“研究生指导教师”,发挥独特的作用。研究生导师因为指导和带领研究生在知识创新和知识生产领域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他们对研究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