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属于绘画博士生导师
1. 魏谦的人物简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美术系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教育部高等教育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版画创作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业绩:在铜版画创作上,师承陈晓南先生、吸取中外绘画的优长,创造性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作品在国际上代表中国铜版画科的前沿状态,是《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中国现代版画史》书中被重点介绍的我国有影响的主要版画家之一。著有《钢笔画技法与作品示范》、《铜版画工作室》。他曾多次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含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美展、国际版画组织举办的双年、三年展,获得高级别的奖励。1991年,应邀参加在伊朗德黑兰自由艺术综合中心举办的个人画展,有的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日本高知市艺术博物馆,美国波特兰艺术博物馆等收藏。其代表作有《孙中山》木刻组画、《永恒》、《根源的洞察》铜版组画;共创作了70多幅作品,其中《永恒》组画,1986年在全国第九届版画展览中首次获奖,1992年《人和大地》组画,获全国第十一届版画展览银牌奖,1998年《集市上的休息》铜版画获全国第十四届版画展览银牌奖,1999年获文化部“群星奖”美术展览铜牌奖暨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等。1999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我国八、九十年代优秀版画家称号,荣获“鲁迅版画奖”。2000年5月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魏谦铜版画展》。
2011年5月20日----6月10,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举办“从生活到艺术”——魏谦铜版画艺术展。
作品还有木刻《会谈——孙中山与李大钊》 、《中国西部风情》、《银河系的裂变》、《亚细亚之光》等。
2.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带研究生的国画老师有哪些
林逸鹏 江苏省张家港市人。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 获硕士学位。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并获奖。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美苑》、《美术报》等发表多篇论文。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的林逸鹏,数年前曾以其“废纸论”,在中国书画界、收藏界,“振耳欲聋”,其所引起的争议,至今不歇。这一极具心理冲击力的观点,已成为书画界、收藏界及诸媒体中一大流行词。此外,林逸鹏近年对美术高考、美术教学中所存在的制度性弊端,也持续地进行过多种有力批评与思考,媒体每称之为“炮轰”。最近,面对一些人的乏诚信和非学术性非议,林逸鹏索性又轰一炮:说真话才算人!
陆越子 (1954—)江苏泰兴人,擅长中国画。197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 学美术系,留校任教。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美协会员,大型中国画集《当代中华墨粹》主编,《当代中国画掇英》副主编。。作品《瑞鹤图》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玉宇清洽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获首届中国花鸟画展优秀奖。出版有《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越子画集》、《美术爱好者之友·怎样画》系列等。
毕宝祥1960年生。现为江苏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社科联理事。 个人作品 其作品经常参展、发表、获奖。如在《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江苏画刊》等专业报刊上均有作品发表和专题报道。曾在新加坡和江苏美术馆举办过画展。其作品被中南海、江苏省政府、江苏省美术馆等国内外机构和私人广泛收藏。出版有《毕宝祥画集》、《毕宝祥山水小品集》、《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山水画的传统与现代》等论著。《江苏画刊》、香港《大公报》、《新华日报》、《江苏工人报》、《扬子晚报》、《每日桥报》等均有专门介绍。 编辑本段个展及贡献 1998年6月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1986年版画《静夜》发表于《江苏画刊》;版画《佤山情之一》参加“江苏版画展”。 1987年油画《绿梦》、版画《佤山情之一》参加省青年美展,其中《佤山情之一》获优秀奖;油画《南疆的梦》参加“江苏省美展”;版画《佤山情组画之二》发表于《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作品集-南师大学集》。 1988年国画《明瓦廊》参加省级青年美展,获优秀奖;国画《明瓦廊》发表于《江苏工人报》美术版;国画《赶场》赴南斯拉夫展出;国画人物2幅,发表于《江苏画刊》;获徐悲鸿奖学金。 1990年国画《佤山情之一》发表于《江苏工人报》并有专题介绍;国画《忆陕北》参加江苏省美展。 1992年国画《山水》获“加拿大国际水墨大赛”佳作奖。 1994年《山水》发表于《新华日报》大文化栏目,并有专题介绍;《山水》1幅及个人简历载入《中国现代艺术家作品润格》;《青青人家》参加“全国教师优秀作品汇展”获优秀奖;作品5幅发表于《江苏画刊》并有专题介绍。 1995年作品1幅发表于香港《大公报》并有专题介绍;文章《写实、写趣、写心》发表于《江苏工人报》;文章《浅谈中学山水教学》发表于《中国美术教育》第二期。
陈传席 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组织中国美术界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组织全国第一次36家博物馆(院)明清绘画联展。已指导十六个国家的留学生和高级进修生,同时教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姓名列入国内外各类艺术辞典以及各类名人录之中。
3. 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有哪几个博导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老师名单:叶松荣、王州、王耀华。
1、导师姓名:叶松荣
性别:男
所属院校:福建师范大学
所属院系:音乐学院
职称:教授,音乐学院院长
导师类型:博导、硕导
招生专业:音乐与舞蹈学
研究领域:西方音乐史
个人介绍:王耀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福建省龙岩长汀人。1961年福建师院(现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专毕业。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曾任福建师大音乐系教授等。
4. 盛梅冰的人物概况
盛梅冰男,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纽约协和学院(UnioncollegeN.Y.U.S.A)研修西方绘画和摄影。1996年12月寒假期间由协和学院联系并提供经费赴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考察巴黎卢浮宫、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1997年1月至6月考察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现代艺术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1997年6月在美国纽约协和学院(ArtsAtriumGallery)艺术正厅画廊举办盛梅冰油画摄影作品展。协和学院永久收藏其中作品《阿姆斯特丹之夜》。美国现代明信片公司(ModernPostcard)印制《蒙玛特·巴黎》明信片。纽约洲府奥尔伯尼报纸(SundayGazette)和纽约《华府通讯》配图介绍该展览。
2014年11月参加巴黎秋季沙龙展“艺术在首都”(ARTcnCAPITAL);2013年6月23日至7月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文心天物----盛梅冰油画作品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同时出版《文心天物 ---- 盛梅冰油画作品集》。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先生在国家博物馆参观盛梅冰作品展后说:“中国的风景画油画是有难数让尺度的,尤其南方,它很适合画水墨画,通过水与墨的交融才能够渲染出江滑源南的温润的感觉,但是,在油画作品中需要表现出丰富的色彩,这是有难度的。盛梅冰在画作中通过光影关系的使用,使作品呈现能够描绘江南风景的油画色彩,具有油画特性的颜色美感……江南园林很难画油画,盛梅冰先生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如此多的作品,实属不易,可见他对于油画创作的专勤。南方很多画家有南方的韵味,虽是油画,盛梅冰的作品中也无不体现着这种韵味,这种韵味使他很好地利用了油画的语言,表现中国文人精神世界。”同年7月29日至8月10日在江苏爱涛艺术中心举办个人画展。201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岩古水远——盛梅冰作品集》。2008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油画作品集《盛梅冰》。盛梅冰的油画作品“集市”曾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捧暖炉的女子”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年展》,“醉酒图”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1997年2月盛梅冰创作的摄影作品“人像”参加了美国协和学薯高院本杰明(MartinBenjamin)教授策划的《GoodShots》展览。该展览先后在美国纽约科克兰艺术中心(KirklandArtsCenterinNewYork)、德克萨斯南光画廊(SouthernLightGalleryinTexas)和缅因州的缅因摄影工作室()展出。近几年在国家级专业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教材两部。曾经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欧洲油画色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已结题)。
5.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的硕士生导师有哪些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的硕士生导师有:张正民 1962年生,江苏沛县人。1983年毕业于江苏宜兴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课程班;现任《画刊》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冉达:1971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执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2014德国IF国际设计大奖产品设计奖获得者。2010年师从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院长范扬先生,学习山水、人物、花鸟绘画。
王菡薇:教授,美术学博士、古典文献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艺术强省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曾在国内外多所高校访学和进行学术交流,为江苏省文化厅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浙江省委组织部特级专家评审专家。
6. 陈浩:卷舒开合任天真,真情画者
花鸟画一
研究所里本来都是工艺绘画、仿古铜器、风筝、核雕、刺绣、面人等等这些传统的老手艺人,这批小青年的到来,彻底改了本来安静沉闷的门风。比划拳,比喝酒,比游泳,比爬山,比摔跤,比下棋,比打球,比背诗,除了不比画,凡是“耍”都比一下。这可对了陈浩的脾气,这些好玩的当然都有他,打赌赢得多,整天很快活,工艺美术研究所后来就变成了他们口中的“研究耍”。
一年的培训班结束,同来的学生研究所留下了14个,但“不幸”的是,大家留下继续画画,手腿勤快的他却被裱画的老师傅看上了,点名要他。虽说他不情愿,但领导哄他可以让他继续学画并跟着写生,他也只好答应了。从此裱画成了主业,画画成了爱好。老师傅也真没看走眼,陈浩不光力气大,干活认真又要好。
中国画最讲究笔墨的浓淡干湿,裱画的过程正好也让陈浩对纸和墨有了特殊的理解,因为笔墨在干纸和湿纸上会有着不同的反映,这是普通赏画人所看不到的。他裱的画大多都是名家作品,不同的画家对纸的厚度、质量的要求,水和墨的比例与运用,他都了然于心,比如李可染爱补画,潘天寿墨重用厚纸,而且要单张挑。几十年的功夫下来,练就了他鉴赏的眼力,也让他在自己的创作时,对水墨纸张的运用有着独家法门。1978年,昌潍地区举办第一届美展,他的一幅芭蕉图入选并得了二等奖,他用了裱画专用的大号排笔,画得气势夺人,别具一格,让所里专业画画的都服了。
那个年代会裱画的人也少,有着美术的功底更少。爱新鲜的陈浩当然不会满足传统的装裱样式。他开始针对画家和作品的特点进行设计,对裱画纸的工艺、材料和款式不断进行创新,在布展的过程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美学理念。很快,陈浩就成了书画界响当当的人物,济南、北京像徐麟庐、于希宁、郭志光这样的名家,开个展时都点名请他装裱并帮忙布展。而现如今潍坊专业裱画人里,他也是绝对的第一把交椅,大部分都是他的“徒子徒孙”了。
朋友戏称他是“山东第一裱”,但几乎都忘了,陈浩原来也是个画画的。不过他自己没忘,一有时间,便把小时候最爱的花花鸟鸟请到纸上一块玩玩。论笔墨、构图、意境,没人敢把他当作业余选手。
1990年,同在“研究耍”的好朋友时振华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山水画家,正在北京中央美院高研班进修。给他写信说,“兄弟,天冷了,给我送点衣服和纸来吧”。陈浩赶了过去,顺便跟着听了一下美院李铁生老师的讲课,那些新鲜的美学理念实实把他“震”了,心底对画画的渴望如遇春雨,野草般的长起来。他决定留下来,不走了,在时振华的帮助下,跟着蹭课,到北京郊区的松山写生。
陈浩太爱山了。入研究所后,每年有进山写生的机会。第一次见黄山,“傻”了,这是神仙住的地方吧?第一次见太行,“疯”了,怎么能这样?!怎么这么美?!漫山遍野一边暴走一边惊叹,根本停不下来。别人写生每天都要交作业,他的任务感不重,总要先逛够了才能入静,画到好处还要大醉一场才过瘾。在松山8天的写生结束,他终于把对山的感情和对艺术创作的冲动,统统倾注到笔墨之中。回家后又连续创作十几天,完成一副山水大作。时任潍坊美协主席曹和平先生看后赞叹不已,认为他将山的连绵起伏画出了海浪汹涌的意象,并为这幅画起名《暗潮》。1993年,这幅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当时潍坊美术界有国画作品能够入选正式全国级美展的很少,这次入展的只有三个人。
如同儿时一样,受到“表扬”的陈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年他都会跟着曹和平或时振华到名山大川写生,嘴里说是去耍,心里则如朝圣一样,对大山怀着敬畏之心。他从小最喜欢春天刚抽出的嫩芽,形容不出的感觉,就是觉得心里甜丝丝的。进山后他还是孩子样的兴奋,朋友看他四处玩,而其实他在寻找。当在漫山遍野间,看到云卷云舒,听到蝉鸣鸟啼,山风吹动树叶沙沙的歌唱,那种清甜的味道终于从心底泛起时,他才能入静、入净、入境,构图,虚实,笔墨,节奏了然于胸了,奔腾的情感终于化成了山形。画花鸟和画山水对他而言是不同的,花鸟他已能随心所欲,但面对大山,他更多的是在修行。
他的山水画从1994年起连续多次入选山东省美展和全国美展, 专业画家能做到的也没几个。但陈浩的脾气,凡事就要个好,追求的事,喜欢的事不会停步不前。2014年和2015年,他又分别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龙瑞山水课题班和时振华的山水高研班。山太美了,但物象的美和骨子里美不同,和他心里的美也不同,在学习中不断地交流融合,提炼升华,这里的滋味和缘法值得中国画者一生去体会。
老师的画法和笔墨其实对他影响不大,但做人做事却让他心服口服。说起好友时振华,他最服的是他的刻苦,能把小空都用起来。时振华如果在他家打电话,他要把纸和笔放在他手边,因为他习惯一手拿话筒一手随手画。陈浩说,有一次,忘了给他拿纸笔,他就随手拿把水果刀在他新做的写字台上刻画起来。陈浩说这事时,十分感慨,一点心疼写字台的意思都没有,可能心里盘算,自己是不是应该学习他,缩减一下捉蛐蛐的时间。
中国画的市场行情在这十几年的时间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潍坊也成了中国画都,许多人重新拾起画笔开始挣钱。但陈浩似乎没什么变化,除了头发白了,眼神依然干净。他谦称自己不能算画家,只是喜欢画画,也不指望它吃饭。选他出任潍坊市美协副主席,他还挺意外,干了十几年,不计报酬的公益劳动,找他准行。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笔下的鸟有点冷,山才那么静,圈里人才尊他一声“浩爷”。
可陈浩并不喜欢人家叫他“爷”,年龄越大活得越通透,不敢托大了。除了认真裱画和画画外,小时候的“耍局”他依然玩得开心。他说,“小时候长得矮,怕人家瞧不起,凡事好充大头,爱发个彪。实际我还是想当个孩子,有童心,心纯净,情感真,才能画好画。”说这话时,陈浩不好意思地歪歪头,咧嘴露出小虎牙,笑容像孩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