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实施特聘教授
①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有编制吗
有的。
高校的特聘教授或者副教授,是有编制的,属于预聘制,这种完成考核就可以聘上相应职称,所以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有编制。
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
② 周国栋的个人简历
教育及工作经历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全职),博士生导师(2006年8月至今) 简要:目前主要从事自然语言理解基础研究和多语言跨文本信息抽取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机器学习的高性能自适应信息抽取关键技术研究”(#60673041)、“基于 树核函数的弱指导实体间语义关系抽取研究”(#60873150)和技术总负责国家863专题项目 “多语言跨文本信息抽取技术的研究”(#2006AA01Z147)。
·副主任科学家博导(2005 年4 月至2006年8月)
科学家博导(2002 年4 月至2005 年3 月)
副科学家(1999 年4 月至2002 年3 月)
简要:1999 年4 月至2002 年3 月,担任一个自然语言理解研究项目“多语种高效率语言分析器” 的学术带头人,研究和开发了一个可处理英语和中文的高效率语言分析工具包,包括自动分词 (中文)、形态分析(英语)、词法分析、浅层句法分析和深层句法分析,为解决语义关系抽取 准备了必要的前期处理语言分析工具。2002 年4 月至2006年8月,担任一个信息抽取研究项 目“智能多语种信息抽取”的学术带头人,研究和开发一个用于新闻领域的多语种(英语、马 来文和中文)高效率信息抽取工具包,包括命名实体识别、指代消解、语义关系抽取和事件抽 取,对信息抽取领域进行了长时间的基础研究,并对语义关系抽取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英语的 语义关系抽取研究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3 年4 月至2006年8月,担任一个生物信息学研 究项目“生物医药领域的信息抽取”的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如何把信息抽取工具包应用到生 物医药领域。
·博士后研究员(1998 年1 月至1999 年3 月)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
简要:参加一个名为“噪音环境中的语音命令系统”项目的研究工作。该项目由新加坡国立大 学和新加坡国防部联合立项支持,研究和开发一个能在高噪音环境中工作的语音命令系统。
·博士(1995 年4 月至1997 年12 月)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
简要: 主要研究汉语语音识别中的语言模型问题。
·讲师(1992 年4 月至1995 年3 月)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现计算机系)
简要:主要进行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例如中文自动分词、中文文本的自动分类和摘要。
·硕士(1989 年9 月至1992 年3 月)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现计算机系)
简要:主要进行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例如中文自动分词和中文词数据库的研究。
·学士(1985 年9 月至1989 年7 月)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
③ 周国栋个人简历
周国栋个人简历:
基本信息:
- 姓名:周国栋
- 性别:男
- 出生日期:1967年3月
- 出生地:江苏常州
- 职称: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 学士学位: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
- 硕士学位:1989年9月至199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主要进行中文自动分词和中文词数据库的研究
- 博士学位:1995年4月至1997年1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主要研究汉语语音识别中的语言模型问题
工作经历:
- 博士后研究员:1998年1月至1999年3月,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参与“噪音环境中的语音命令系统”研究项目
- 讲师:1992年4月至199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主要进行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如中文自动分词、中文文本的自动分类和摘要
- 副科学家:1999年4月至2002年3月
- 科学家博导:2002年4月至2005年3月
- 副主任科学家博导:2005年4月至2006年8月
-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8月至今,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术带头人与科研项目:
- 1999年至2002年:“多语种高效率语言分析器”学术带头人,研究和开发高效率语言分析工具包
- 2002年至2006年:“智能多语种信息抽取”学术带头人,研究和开发多语种高效率信息抽取工具包
- 2003年至2006年:“生物医药领域的信息抽取”学术带头人,研究信息抽取工具包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主要研究领域与贡献:
- 主要研究领域:自然语言理解基础研究和多语言跨文本信息抽取
- 重要贡献:在机器学习、信息抽取、树核函数、实体间语义关系抽取等技术领域有深入研究,并在多语言跨文本信息抽取技术上做出重要贡献
④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实际什么职称
博士生导师。通过查询苏州大学的信息得知,在苏州大学中特聘教授身上虽然属于教授职位,但实际也是博士生导师的职称。
⑤ 张克勤苏州大学特聘教授
张克勤教授于199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于2000年12月在南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师从闵乃本院士和王牧教授。其后,张教授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从事表面与外延生长物理研究。
从2002年8月至2009年8月,张克勤教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担任研究员和资深研究员,专注于软物质与生物物理、生物与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期间,他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在哈佛大学作为访问学者,进行短期合作研究胶体玻璃化转变及细胞生物力学。从2009年7月起,张教授担任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以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为工作平台,开展生物纤维及低维复合多功能材料的创新研究。
张教授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及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张教授已发表多篇论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自然》发表1篇、《物理评论快报》发表1篇。此外,张教授于2005年9月获得李光耀杰出博士后研究奖,成为当年世界范围内三位获奖者之一,并获得一项为期三年的独立研究基金。2007年,他获得新加坡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提名。他还是美国物理学会与生物物理分会终身会员、美国和新加坡材料学会会员。2009年,张教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及“法国科研创新人才工程”。
⑥ 张真庆简介
张真庆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现任苏州大学的特聘教授以及江苏特聘教授。他的学术生涯始于1996年9月至2000年6月,当时他在中国海洋大学攻读药学专业,扎实的基础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9月至2006年6月,他在同一所学校继续深造,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并将自己的研究重心聚焦在糖科学领域,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紧接着,他赴美国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进行博士后的学术研究,这段期间的国际合作无疑拓宽了他的视野,提升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从2009年10月到2012年8月,他在美国Baxter Healthcare担任研究员,这段经历无疑锻炼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商业转化能力。
最终,张真庆于2012年8月回归祖国,目前在苏州大学药学院担任教授,继续致力于科研工作,为我国的药学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术历程充满了专业素养的积累和国际视野的交融,是一位在药学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