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南京大学王建华教授

南京大学王建华教授

发布时间: 2025-09-30 08:38:43

① 卓越考研简介

卓越考研,作为北京卓越优才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考研辅导分支,总部位于北京,南京大学设有咨询点,其培训基地设在京城和南京,独具特色。2008年,卓越考研创新考研培训模式,首推全日制辅导班,效果显著,引领了行业新风潮,随后各大机构纷纷跟进。


卓越考研的宗旨在于培养学员的学习习惯,自2008年成立以来,它以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的身份,不断致力于高端辅导。名校背景的名人如人大英语教研室主任白洁任名誉校长,清华博士后梁明德担任教学顾问。卓越教研室由政治的王海军、张鑫,英语的王建华、刘启升,数学的曹显兵、刘喜波等六位老师组成,全程关注学员学习进度,2011年北京的辅导学员通过率超过90%。


卓越考研秉持的价值观,以"卓而优,越则成"为口号,坚持"让每个学员都有最好的归宿"的信念,致力于完善教育模式,打造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品牌。他们的激情在于永不言弃,乐观面对挑战,敬业精神体现在以专业态度和平常心追求卓越。他们严格保密,保护公司和学员的隐私,同时追求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在服务学员上,卓越考研始终把学员的前途放在首位,提供高效、精准、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在卓越考研中尤为重要,他们共享共担,以小我成就大我。


(1)南京大学王建华教授扩展阅读

卓越考研成立于2008年,是由人民大学老师参与的全日制集训辅导班。卓越考研自成立之日起即专注于高端和个性化集训辅导,班型有:暑假集训班(40天),全程保过班(6个月),大二预科班,复试保过班,调剂无忧班(后付费式)等。卓越考研根据学员基础不同分成快慢不同的班,公共课改卷老师直接参与教学,全职老师坐班跟踪;专业课老师80%以上是授课经验丰富的博士。优秀的师资,封闭式管理,独创的高端集训课程设计和跟踪制度,使学员通过率高达90%,名校通过率达80%,是真正的高端考研辅导专家,卓越考研欢迎广大学生和家长来体验集训辅导

② 谁是谁的谁 白马湖文学

白马湖文派研究综述从中国新文学社团(文派)史看,浙江地域的新文学社团,或曰文派,有两:一为湖畔诗社,所在地——杭州。二为现代散文“白马湖派”,所在地——浙东宁波与上虞。湖畔诗社早为学界所确认。而对于散文白马湖派的认识,则是近些年的事。(一)“流派”,若从字源上推究,即是由水的别流而引申为事物的流别。据说《尚书·禹贡》中对河流关系的记载,是“言流别之始”。可知“流别”概念的出现之早。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曰:“赋自诗出,分歧异派”就是以水的同源别流现象喻示文体的分合。将“流别”的方法用于学术史领域的,当推《汉书·艺文志》对诸子百家之学的总结,从不同的源流所确认的“儒家者流”、“道家者流”、“法家者流”等九流,实际上具有学派的性质。“流别”的方法在文学批评中也不乏应用。例如沈约将自汉至魏400余年的创作史归结为“文体三变”,他说:“原其飙流所始,莫不同视《风》、《骚》,徒以好赏异情,故意制相诡。”如果说《风》、《骚》是水源的话,三体之变就正如“水别流”而成“派”了。也兴许是“水之别流”而成“流派”吧,中国新文学流派史中,少不了散文“白马湖派”。从浙东水系看,“白马湖派”之发生在浙东的宁波与上虞,似也依稀可见其流脉。浙东群山中,会稽、四明、天台山三山最为著名。其中四明山与天台山对宁波非常重要,宁波东南面的天台山余脉,挡住了台风,西边的四明山中间突然中断,姚江直流而过,通过姚江水道,将宁波港口与内陆河道连结起来,这在长江三角洲恐怕是惟一的。三山环抱之中的剡溪,在唐代已经是一条吸引过众多诗人的溪流,李白四入浙江,两上天台山,去世前一年还想再度剡中。今人称之为浙东“唐诗之路”。它是以鉴湖、曹娥江、剡溪为纽带,西起会稽山,南括天台山,东至四明山,其面积不过是全国的750分之1,却吸引了唐代诗人的7分之1即228人前来游弋讴歌。而剡溪流至宁波奉化境内,是为奉化之源,后又转入奉化江,流至宁波,与余姚江、甬江交汇而出海。上虞与宁波同属于浙东水系。然而,在这三山环抱之中,有一条以东汉孝女命名的曹娥江,却另辟蹊径,由南向北一路流淌。当其快要汇入杭州湾之前,突然在百官镇地方转向了西北。就是这个百官往东15里,抵驿亭,你就会发现,在其南侧,有一片水雾茫茫的湖泊,那便是白马湖了。湖的南岸,象山矗立,屏障似的挡住了湖的扩展。湖畔的春晖中学,当年执掌教鞭的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等擅长散文创作,他们的散文,似有共同的特点或近似风格,那就是像优美的白马湖的湖水一般的清淡自然,隽永纯净。这个百官镇,是为古县治上虞县之所在。那里曾留下过孝女歌功颂德的、著名的《曹娥碑》。而东晋时,上虞县西南45里东山山下的国庆寺,则为太傅谢安的居所。围绕着太傅居所,曾有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堂,还有所谓蔷薇洞。当年李白游东山,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可见,会稽、四明、天台三山之间,向为人文荟萃之地,山水自然与人文性灵之互交,使得白马湖的毓秀汇成一川清流,进入了新文学流派史的长河。在白马湖畔,传出了一段新的佳话,那就是散文“白马湖派”。流派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犹如水之别流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产生于特定时空中。然文学流派又存在于特定的人际关系中。从这个意义上判别,散文白马湖派包括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刘薰宇等几家,叶圣陶、俞平伯虽不是春晖中学教员,但也曾在那里考察,作过短期讲学,又与夏、朱、丰、刘等意气相契合,他俩的散文风格与其它文学流派相比照,更具有白马湖派的风味。叶圣陶与夏丏尊还结成儿女亲家,因此也可将其归入白马湖派之列。在这派散文家中,夏丏尊可谓“冠冕”人物,或者说是代表人物。他的后背是一群志节卓荦之士,新文学高手“同志集合”其间。夏丏尊不啻出生于白马湖边,在那里生活与劳作得最久,其人品、文品最为典型。尤其是他的文章风格,最有即如周起莘在《雷琴记》(见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台湾启新书局1968年版)中所说的“浙之东之文,清以淑”的因子——率直真挚,清淡素朴,言近而旨远:为文大都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炼意,将其深挚的感情(或爱或憎、或忧或喜、或首肯或排拒)包溶在平淡的生活场面中,且能真切实在地加以表现,有几分动情就直陈几分,不回避藏匿,又不强为渲染,故作多情,更不作态。(二)写上述背景材料,为的是希冀能给白马湖文派综述作铺垫,并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最早提出这个命题的是台湾学者杨牧。1984年在其《中国近代散文选》(台湾洪范书店印行)的前言中提出了“白马湖派散文”的观点,认为其风格“清澈通明、朴实无华,不做作矫揉,也不讳言伤感”。然而杨牧并没有作深入的论述。大陆学者关注此题的,最早的有两位,一是陈星,二是朱惠民。陈星在《台、港女作家林文月小思合论》(文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中,指出“白马湖散文作家群的作品风格——清澈隽永、质朴平易,从不矫揉做作,力求自然畅达”。几乎同时,朱惠民就此问题具体的论证。他在《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文载《宁波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中认为“从散文的艺术特质、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情趣、生活经历以及时代、地域、社团、副刊诸多因素综合考察,以朱自清、夏丏尊等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作家群的散文创作,确确实实已构成独具一格的以清淡为艺术风味的散文流派。”“由于那些散文文格洁净,文味清淡得如同白马湖的湖水,加之以作家此时都生活在上虞白马湖畔,我们姑且称它为‘白马湖派’”。紧接着他以此为理论依据选编了《白马湖散文十三家》(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于1994年5月出版面世。应该说,陈星与朱惠民对这一问题的先行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拓荒之功。陈星于1996年在台湾出版的《教改先锋——白马湖作家群》的专著(后又在大陆出版《白马湖作家群》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版),则以“白马湖作家群”作为核心理念,使白马湖派的研究拓阔了视野。而朱惠民的《红树青山白马湖——〈白马湖散文十三家选编后记〉》,则“为这一议题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大陆两位学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台湾学者对此的再度关注与回应。台湾学者张堂锜又对这一问题论析。他的观点揭载于《清静的热闹——“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世界》一文中(文载于《从黄遵宪到白马湖》正中书局1996年出版)。对于张堂锜的研究,大陆学者姜建说:“他立论的依据基本源于朱惠民《白马湖散文十三家》,但在观点上则更倾向于陈星的‘作家群’说:‘因为,这些作家主要的依托是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他们和北方的语丝社的美文系统合流,形成以周作人为主的小品散文流派的一翼比较适切。既为派下分支,再称之为‘白马湖派’并不妥,不如以‘群’称之较无争议。’指涉对象并无二致的同一群人,却有‘散文流派’和‘作家群’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不分高下,以至于应该具有权威性的辞典(尽管实际上许多辞典未必具有权威性)也不得不试图调和这两种说法。范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便对有关白马湖的辞条作了模糊处理,将作家群和散文流派合二为一,在‘白马湖散文作家群’辞条中称其‘清新严谨、温雅淳朴的风格更趋成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散文流派’。”如果说,张堂锜单篇文论还嫌其简要的话,那么,问世于1998年的煌煌大著《清静的热闹——白马湖作家群论》(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11月版),是为重要之作。它从多方面详尽地论述了这一文人群体,诚如著者自序所说:“本论文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这群作家所代表的文人形态、思想特质、人格力量,以及与时代对应下所显现、焕发出的人文精神,作为知识菁英的文化关怀、文学理念、社会意识、人生抉择等,换言之,以‘人’为主体;另一部分则是着眼于他们的作家身份,他们在文学艺术、特别是散文方面的表现,这也是此一群体形成的重要因素,他们是如何实践着一种清隽、质朴、淡雅有味的文学风格,彼此之间如何激荡出风格相近的作品,有那些作品流露出浓厚的白马湖风格等等,换言之,这部分是以‘作品’为中心。以这两个大方向为基点,并以文化、地理、教育、出版等为‘外视角’,艺文创作的审美心理与艺术特征为‘内视角’,力求能把握住这群作家在思想上与文学上的集体风貌,此为本论文希冀勾勒、完成的理论格局与学术框架。”此言诚然。(四)关于白马湖文派,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滥觞于白马湖,发展于立达,延伸于开明。这在朱惠民所著的《白马湖文派散论》(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出版公司2006年8月版)和王建华、王晓初所编的《“白马湖文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月版)表露得很清晰。朱惠民说,立达学园脱胎于春晖,它的班底是春晖中学的教师,另有一部分教师来自宁波省立四中,他们之中多为文研会宁波分会成员,因而,从宽泛的视角看,立达学会可视为宁波分会的扩展、白马湖派的延伸。同样,有论者如吕晓英表述了同样的看法:白马湖作家群,“它滥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发展延伸于上海的立达学园,成熟于上海的开明书店”。可见,尽管有白马湖派、白马湖作家群、立达派、开明派的多种说法,但其指涉对象则大体是同一群体,笔者以为,这一群体的称谓以其群体的孳生地——白马湖命名则更为妥帖。更况且,我们研究的重点似当放在其本质内涵的把握上,没有必要去穷其外延,调和其多种说法。事实上,对于这一课题尚有很大研究意义与拓展空间,特别是对其共通性、规律性的研究尚不深入,其形成的深层背景,创作态度、艺术精神等群体的整合研究还有待于不断开拓。譬如,丰子恺在春晖的艺术教育思想研究还无人问津,丰子恺的艺术教育研究者所据以的材料多为丰子恺在1927年后所作,如《童心的培养》、《儿童的大人化》、《西洋画的看法》、《废止艺术科》、《美与同情》以及1939年的《艺术教育》(广西宜山:浙江大学油印讲义)等,而对于丰子恺写于春晖时期的材料则很少关注。(事实是,丰在春晖时期,对于艺术教育的论述已有自己的体系。笔者最近发掘的佚文《由艺术到生活》便可豹见其一斑)。因而也缺乏对其作出系统的理论梳理与研讨。又如,对于白马湖闲适散文的研究,尚有深入之必要,似可据以直接写白马湖的名篇,诸如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朱自清的《春晖的一月》、《白马湖》,丰子恺的《山水间的生活》,俞平伯的《忆白马湖旧游》,王世颖的《既望白马湖》、《黄昏泛舟》,弘一法师的《白马湖放生记》,陈望道的《从鸳鸯湖到白马湖》进行整合研究。白马湖的闲适散文所追求的是高雅的情趣,是“静虚”之境的“陶钧文思”,作家们力求经过这一“静虚”气氲的过滤,使自己心理感受自然的静趣,求得劳作后的养息,进而获取创作的感悟。再如,白马湖文派结派方式的研究,他们的“同志的集合”,显然不是党派或有形的社团,完全是志同道合相凝聚。他们之间过往密切,交谊深厚,有关文本读来令人如沐春风。他们或定期例会,茶聚酒会;或相约碰头,三五夜话。叙别相迎送,华诞相庆贺。他们之间有和谐的切磋,激烈的争论。既相濡以沫,又相忘江湖。却很少有钩心斗角和落井下石之举。白马湖文派“同志的集合”,其主要价值似乎展示了这特定时代、特定群体的特定人群——新文化运动中的一群可敬可爱文化人。(五)白马湖文派研究正越来越被学者们关注,相关的课题立项并结题,使得这一研究的价值有了提升。由绍兴文理学院傅红英承担并主持的200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课题“白马湖作家群与中国新文学”的研究成果之一:《白马湖作家群的命名及研究范畴论说》已发布在《浙江学刊》2007年第5期。另由杭州师范大学陈星主持并承担的200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从白马湖派到开明学派演变研究》,据悉现已完成,课题之成果之——《白马湖作家群溯源》与《从“湖畔”到江湾》先行刊布于《丰子恺研究学术笔记》一书(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7月版)中。看来,白马湖文派已被人确认,这是值得欣慰的。早在1991年笔者写《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时就说过:“白马湖派”,这是客观存在的文学流派,整个作家群体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学主张,所出的作品且有趋同的风格特征。纵然它未被适时地发现、认识,但却是不容抹煞的,迟早要被人确认。时隔十几年后,这个文派的存在已成共识。笔者要为它在中国新文学流派纷呈和消长的历史书卷中,争个“席位”,也非是很遥远的事情了。新文学的众多研究学者已在不同场合、不同文论中,认同了这一文派的存在。这里仅举其荦荦大端。1995年,商金林(北京大学)在《朱光潜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中,以“朱光潜与白马湖派”印证了这一观点。1997年,徐雁(南京大学)以《白马湖散文十三家》为题,写书话盛赞“白马湖派”散文。此文收辑在其著作《雁斋书灯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一书中。1997年8月出版的王尧(苏州大学)所著的《询问美文》一书中,有一篇题为《平屋杂文》文中,提及“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现代散文的流派中有个‘白马湖派’”。早先于1987年钱理群、吴福辉等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就关注到这一文学现象,称之为“立达派”,后于1998年的修订本中改称为“开明派”,而吴福辉在1996年12月19日所写的《海上升“开明”》文中则又称为“白马湖派”(参见《游走双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2006年8月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经典文库——《李叔同著〈送别·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吴福辉、陈子善主编)导言里再次提到了白马湖作家。2006年7月出版的《平屋主人——夏丏尊传》(南通大学王利民著,浙江人民出版社版)以其整章的篇幅,传述了白马湖派。此外,笔者在与朱金顺(北京师范大学)、王欣荣(山东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等书信交流中,他们也都认同了“白马湖派”的观点。

③ 《哪些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1000字的小论文

摘要:、有效、易获得的生物和矿物(及二者的副产物)可替代活性炭或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含Pb废水, 也可以用于修复Pb污染土壤和水域。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废弃物、植物和非金属矿物材料处理Pb污染的研究及进展。

关键词:Pb 微生物 农林废弃物 植物 矿物材料 污染

;

铅作为一种重金属元素进入后不能被生物降解,并通过进入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累积,影响生物正常生理代谢活动,危害动物及人体健康。近几十年来,电镀、采矿、制革等许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不断增加了环境中铅污染负荷,超出了环境自净能力,致使土壤、湖泊和海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铅污染。据报道,地中海和太平洋表层水含铅量分别超过了0.20mg/L和0.35mg/L,大约为工业生产前海水含铅量的10倍以上[1]。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3中国近海公告中指出,中国2/3的近海海域出现铅含量超标。对含铅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对铅污染水域、土壤进行修复成为环境治理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传统的重金属污染处理技术包括:化学沉淀、渗透膜、离子交换、活性炭吸附和电解等,但是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着二次污染、高、对低浓度重金属废水处理和污染水域、土壤修复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近年来,环境工程界越来越重视廉价高效替代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生物、农林废弃物和矿物材料以其低成本、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就利用生物和矿物材料处理重金属铅污染的研究进行综述。

1 微生物

自Ruchhoft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用生物法处理含重金属废水以来,人们分别研究了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和作用机理,并发现微生物材料可以作为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剂。下面主要对关于微生物吸附铅的研究进行阐述。

1.1 吸附机理

微生物处理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在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发现微生物主要是通过吸附作用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生物吸附机理的研究一直是探讨的热点,目前的理论观点认为微生物吸附作用主要包括静电吸引、络合、离子交换、微沉淀、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主要是依靠生物体细胞壁表面的一些具有金属络合、配位能力的基团起作用,如巯基、羧基、羟基等基团。这些基团通过与吸附的金属离子形成离子键或共价键达到吸附金属离子的目的,其吸附金属的能力有时甚于合成的化学吸附剂。如在适宜的条件下,黑根霉菌丝体对铅饱和吸附量可以达到135.8 mg/g(未经处理)和121mg/g(明胶包埋)[2];碱处理可以除去白腐真菌细胞壁上的无定形多糖,改变葡聚糖和甲壳质的结构,从而允许更多的Pb2+吸附在其表面上,同时NaOH可以溶解细胞上一些不利于吸附的杂质,暴露出细胞上更多的活性结合位点,使吸附量增大。此外NaOH还可以使细胞壁上的H+解离下来,导致负电性官能团增多,在最佳条件下(0.1mol/L的NaOH溶液浸泡40min)吸附量可以达到23.66 mg/g,较未经任何处理的白腐真菌的吸附量(16.06 mg/g)大大提高[3]。

吴涓等研究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吸附Pb2+的机理[4],通过对吸附前后的黄孢原毛平革菌菌丝球进行电镜观察和x射线能谱测定,发现黄孢原毛平革菌对Pb2+的吸附过程是一个以表面络合反应为主要机理的化学吸附过程,虽然也存在离子交换机理,但并非重要机理。王亚雄等对细菌吸附的特性研究发现[5],细菌对Pb2+的吸附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细胞表面的络合,在3min内吸附量达总吸附量的75%;二是向细菌内部缓慢的扩散过程。此外,活细胞的吸附量并没有因为有能量代谢系统参与而比死细胞高[6], Niu等[8]证实死的Chrysogenum盘尼西林生物体对Pb2+的吸附能力为116 mg/g。

1.2 应用

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工业发酵工程中产生的废弃菌丝体作为生物吸附材料,开辟一条“以废治废”的新途径。胡罡等[9]研究了制工业废渣龟裂链霉菌菌体对Pb2+吸附特性,发现该菌体对重金属的吸附性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吸附Pb2+的能力最强,饱和吸附量达112mg/g(PH=4),其吸附过程是一吸热过程,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用NaOH处理龟裂链霉菌菌体可以提高吸附Pb2+的能力,Ca2+对吸附有竞争。胡罡等[10]还研究了选用适当的包埋技术对龟裂链霉菌菌体进行固定,以制得Pb2+生物吸附剂用于含铅废水处理。研究发现用10%的聚乙烯醇和0.2%的海藻酸钠,在含CaCl2的饱和硼酸溶液中固定化24hr,为最佳包埋条件,包埋后的饱和吸附量达73 mg/g,比不包埋下降47.1%。

李请彪等[11]研究了白腐真菌菌丝球形成的物化条件及其对铅的吸附,通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可以形成直径在1.5-1.7mm范围内的菌丝球,菌丝球光滑均匀并具有一定强度,对Pb2+的吸附能力最强;用NaOH溶液对菌丝球进行处理后,对25mg/g的铅溶液的吸附率达到95%以上,这种菌丝球用于吸附水溶液中的Pb2+是可行的。

徐容[12]等研究了固定化产黄青霉废菌体吸附铅后的脱附平衡,研究发现 EDTA是洗脱固定化产黄青霉废菌体上所吸附Pb2+的最佳脱附剂。在保持脱附率为100%的条件下,EDTA的初浓度、固定化废菌颗粒的吸附量与最大固液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0.1mol/L的EDTA在脱附Pb2+时终质量浓度最高可达20 700mg/L,最大固液比可达290以上,浓缩因子可达113,对废水中的Pb2+有很好的回收作用。

2 农林废弃物

2.1 富含丹宁酸的物质

丹宁酸中多羟基酚是吸附作用的活性组分。当金属阳离子取代相邻的羟基酚时,离子交换作用发生,并形成螯合物。富含丹宁酸的物质主要有树皮、花生皮和锯末等废弃物。已有学者把一些富含丹宁酸的副产品用作金属吸附剂。这些物质对铅吸附的实验数据见表1[13]。含丹宁酸物质在应用中的问题是可溶性酚引起的水变色现象。但是研究表明,一些化学预处理如甲醛、酸、碱处理可以消除有色化合物的浸渍而不会显著影响其吸附能力。虽然预处理会增加成本,但通过预处理控制颜色还是有必要的。

表1 含丹宁酸的物质吸附铅的实验数据

物质 黑栎树皮 花生皮 红木树皮
吸附Pb的能力 153.3 205 182

2.2 木质素

木质素是从造纸厂黑液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成本比活性炭低约20倍。Srivasta 等[14]研究了木质素对Pb和Zn的吸附,发现在30℃时对Pb的吸附能力为1 587 mg/g,40℃时为1 865 mg/g。木质素的强吸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归于多元酚和其它表面官能团,离子交换也有一定的作用。

2.3 甲壳质

甲壳质是几丁质的脱已酰衍生物。几丁质存在于甲壳动物的外壳和真菌细胞壁中,在自然界中的丰度仅次于植物纤维,它是海产品加工的废弃物,因此几丁质数量丰富而且价格低廉。几丁质具有较强的重金属吸附能力,甲壳质在脱已酰过程中自由氨基裸露,使得它吸附重金属的能力比几丁质的吸附能力高56倍[15]。有报道甲壳质对铅的吸附能力达796mg/g和430 mg/g[15]。

甲壳质的吸附能力随水的结晶度和亲水性、脱已酰程度和氨基含量不同而变化。实验证明脱已酰约50%的甲壳质的吸附能力很强,但是此时甲壳质的溶解度很高。Kurita[16]尝试把甲壳质与戊二醛松散交联,不过这样会降低甲壳质的吸附能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有必要的。Rorrer等使甲壳质与戊二醛交联,并添加磁铁矿使之具有磁性,这样制得的甲壳质珠的表面积比甲壳质片的表面积大100倍,可以增加吸附能力[17,18]。将某些官能团,如:氨基酸脂、吡啶、邻-2-戊二酸和聚乙烯亚胺等,取代到甲壳质上可以提高甲壳质的吸附能力。

3 植物

生活在重金属含量较高环境中的植物在长期的生物适应进化工程中,逐渐形成了对金属的抗逆行,其中一些植物能大量吸收中的金属元素并蓄积在体内,同时植物仍能正常生长。西班牙Rio Tinto河口受当地采矿业影响,水体和底部沉积物被Pb、Cd、Cu、Zn等金属污染,对该河口的海草分析发现,海草中富集了1800M的Pb[19]。陆键键等[20]对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发现,滩涂植物芦苇和海三棱草对Pb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而且地下部分Pb的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昆明滇池水体中凤眼莲对Pb的浓缩系数达16190[21]。还有人研究利用香蒲植物建造的人工湿地处理含Pb废水。

利用植物治理铅污染的技术称为植物修复,就是利用植物的根系(或茎叶)吸收、富集、降解或固定受污染的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铅,以实现消除或降低污染现场的污染强度,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在废物或城市污泥使用而引起的Pb污染土壤上,连续种植几次超富集植物,就有可能去除Pb的毒性,特别是生物有效性部分,从而复垦和利用污染的土壤或资源化利用。

4 矿物

4.1 沸石

沸石是最早用于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矿物材料[22]。Leppert研究证实沸石,尤其是斜发沸石,对Pb有很强的亲和力,吸附能力为55.4mg/g[23]。斜发沸石是天然沸石中储量最丰富的一种,廉价易获得。沸石的吸附特性源于它们离子交换的能力。沸石的三维结构使之具有很大的空隙,由于四面体中Al3+取代Si4+而使局部带负电荷,Na、Ca、K和其它带正电荷的可交换离子占据了结构中的空隙,并可被Pb替代。

在美国几个超级基金(Superfund)污染治理场地进行的研究证实了斜发沸石的有效性。在爱达荷州的Bunker Hill超级基金污染治理场地的现场应用情况表明,即使在有竞争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斜发沸石也吸附大量的Pb。不同沸石矿物对Pb的吸附能力有所区别,但多在155.4mg/g左右[23]。Desborough初步研究发现富含斜发沸石的岩石优先吸附Pb[24]。而且对斜发沸石Pb的淋滤性研究表明,斜发沸石用于去除废水中的Pb,而后可以作为无害废物处置。

4.2 粘土

粘土矿物具有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极性强等特征,对水中各种类型的污染物质有良好的吸附[25]。粘土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归因于细粒的硅酸盐矿物的净负电荷结构:负电荷需吸附正电荷而被中和,这就使粘土具备了吸引并容纳阳离子的能力。粘土的表面积很大(达800m2/g),这也有利于增强其吸附能力。对粘土进行改性处理可提高它的吸附能力。Cadena用有机阳离子—四甲铵离子取代粘土中天然可交换的阳离子后,膨润土吸附铅的能力提高。天然膨润土对吸附铅的能力为6 mg/g,处理后为58 mg/g[26]。用简单的酸、碱处理和热处理也可以提高粘土的吸附能力。表2列出了几种粘土吸附铅的能力。

表2 粘土吸附铅的实验数据

物质 膨润土 改性膨润土 陶瓷粘土 硅灰石
吸附Pb的能力 6 58 0.289 0.217

无论是天然的或改性的粘土,由于其储量丰富,低,而且吸附能力强,因此它可能替代活性炭作为Pb的吸附剂。但是由于粘土的弱渗透性,所以应用前需要造粒[28]。

粉煤灰、海泡石等矿物材料也有吸附Pb的能力,其吸附机理与沸石、粘土的吸附机理类似,在此不在赘述。

3 结论

、有效、易获得的生物和矿物材料(及二者的废弃物)可用来取代活性炭或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去除水中的Pb污染。其中,矿物材料在环境中的利用已经引起了环境工程界的重视。因地制宜的开放环保矿物资源,对其进行合适的改性处理,提高吸附Pb的能力,为环境Pb污染的治理提供了一条低成本、无毒副作用的有效途径。另外,还可以探索矿物材料与生物材料相结合的处理含铅废水的方法,矿物材料可以作为生物材料的载体,避免了微生物固定包埋工艺带来的成本附加和降低吸附能力的影响。

利用矿物材料的保水性和固定性,结合对Pb有特异吸附能力的植物、微生物,建立人工湿地处理含Pb废水,对于净化河流湖泊的水源,修复铅污染土壤、湿地都有重要意义。

富含丹宁酸的废弃物和木质素对Pb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是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木质素作为造纸厂的副产品资源丰富,目前我国造纸厂提出的木质素大多都作为燃料燃烧,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开发木质素吸附剂为木质素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杨胜科,周春雨,胀威. 非金属矿物材料处理含铅废水影响因素探讨[J]. IM&P化工矿物与加工, 2002,5:11-12.

[2] 王建龙,文湘华.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98.

[3] 马文漪,杨柳燕. 环境微生物工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2.

[4] 吴涓,李清彪. 黄孢原毛平革菌吸附铅离子机理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1,21(3):291-295.

[5] 王亚雄,郭谨珑,刘瑞霞. 微生物吸附剂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环境科学,2001,22(6):72-75.

[6] Gloab Z., Oplowska B., Biosorption of lead and uranium by Streptomyces sp.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991,60: 99-106.

[7] Z. Gloab, B. Oplowska, Biosorption of lead and uranium by Streptomyces sp. Water, Air and Soil Pullution, 1991,60:99-106.

[8] Niu H., Xu X.S., Wang J.H. Removal of lead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penicillium biomass[J]. Biotechnol Bioeng, 1993, 42: 785-787.

[9] 胡罡,张利,童明容. 龟裂链霉菌对废水中的吸附作用[J].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51-56.

[10] 胡罡,张利,童明容. 聚乙烯醇包埋龟裂链霉菌对水中Pb2+吸附性能的研究[J]. 离子交换与吸附,2000,16(6):534-539.

[11] 李请彪,吴涓,杨宏泉等. 白腐真菌菌丝球形成的物化条件及其对铅的吸附[J]. 环境科学,1999,20(1):34-38.

[12] 徐容,汤岳琴,王建华. 固定化产黄青霉废菌体吸附铅与脱附平衡[J]. 环境科学,1998,19(1):72-75.

[13] Orhan Y, Buyukgungor H. The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by using agricultural wastes[J]. Water Sci Technol,1993, 28: 247-255.

[14] Srivastava S.K., Singh A.K., Sharma A. Studies on the uptake of lead and zinc by lignin obtained from black liquor-a paper instry waste material[J]. Environ Technol, 1994, 15: 353-361.

[15]Yang T.G., Zall R.R. Absorption of metals by natural polymers generated from seafood processing wastes[J]. Ind Eng Chem Prod Res Dev, 1984, 23: 168-172.

[16] Kurita K., Sannant. Studies on Chitin VI. binding of metal cations[J]. J Appl Polymer Sci, 1979, 23: 511-515.

[17] Rorrer G. L., Hsien T. Y., Synthesis of porous magnetic chitosan beads for removal cadmium ions from waste water[J]. Ind Eng Chem Prod Res Dev, 1993, 32: 2170-2178.

[18] Heien T. Y., Rorrer G. L. Effects of acylation and crosslinking on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cadmium ion adsorption capacity of porous chitosan beads[J]. Seper Sci Technol, 1995, 30:2455-2475.

[19] 弗斯特纳 U, 维特曼 G. 水环境的金属污染[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20] 陆健健,唐亚文. 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和迁移[A]. 中国湿地研究和保护[C].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1] 林毅雄,张秀敏. 凤眼莲对滇池水体中重金属的积累作用及其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的变化[J]. 海洋与湖沼,1990,21(2):179-184.

[22] Pansini M. Natural zeolites as cation exchangers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J]. Mineral Deposita, 1996, 31: 563-575.

[23] Leppert D. Heavy metal sorption with clinoptilolite zeolite: alternatives for treating contaminated soil and water[J]. Mining Eng., 1990,42:604-608.

[24] Desborough G.A. Acetic acid leachability of lead from clinoptilolite rich rocks that extracted heavy metals from polluted drainage water in Colorado [A]. U. S. Geological Survey(Preliminary report). Open-file report [R]. 1995.

[25] Santiago I., Worland V.P. Adsorption of hexavalent chromium onto tailored zeolites [A]. 47th Pure Instrial Wast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 Chelsea, MI: Lews Publishers Inc, 1992, 669-710.

[26] 鲁春霞, 于云江,吴俊平. 粘土矿物对的防治作用[J]. 中国沙漠,1999,19(3):265-267.

[27] Viaraghavan T., Rao G.A.K. Adsorption of mercury from wastewaters by bentonite [J]. Appl Clay Sci, 1993, 9: 31-492.

[28] Cadena F., Ritzvi R., Peters R.W. Feasibility studies for the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from solution using tailored bentonite [A]. Hazardous and Instrial Wastes.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Second Mid Atlandic Instrial Waste Conference[C]. Drexel University, 1990, 77-94.

[29] 王焰新. 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低吸附剂:生物质和的环境利用[J].地学前缘,2001,8(2):302-306.

给我分吧!!

④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目前共管院有硕士生导师37人 这个很难把所有导师的简介都发上来 望见谅

张之沧,(1948年--),男,江苏邳县人,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专业:科技哲学,现代西方哲学。 1973年入南京大学学习,1978年进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79年考取南大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继续留系任教。1984年从师吉林大学哲学系舒炜光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毕业,成为全国第一位科技哲学博士,同年回南大哲学系任职。1987年起担任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90年2月—1991年2月赴美国加州,Pomona大学哲学系进修,研究方向:科技哲学。1993年5月—7月赴美国Hastings Center 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从事国际合作项目《人性与伦理》的研究工作。1993年任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场有学会南京秘书处秘书长。1997年调厦门大学哲学系任职,1998年9月调南京师范大学任教,同时被聘为吉林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专长:科学哲学,主要研究领域:西方科学哲学。出版的主要论著、译著有:《重建与优选》、《地球理论的随笔》、《科学:人的游戏》、《揭开科学的奥秘》、《人的深层本质》、《科学哲学原理》、《科学发展机制论》、《人性与伦理》、《艺术与真理》(1999)、《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开放的社会与思想》、《从马克思到德里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等12部,合作著作有:《现代西方哲学》、《科学认识论》、《自然辩证法原理》、《科学方法论》等10部,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有45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承担过国家“九五”规划项目“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国际合作项目“人性与伦理”,以及其他省部级社科项目共11项;获得优秀科研奖12项,其中《生物进化中的偶然性》、《人性与伦理》两项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生命实在论》获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艺术与真理》获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二等奖,《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被评为东南大学科研优秀先进个人;199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学人一等奖。

王小锡,男,1951年11月生,江苏溧阳人。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先进文化和道德的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伦理学会执行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经济伦理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政府“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点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哲学年鉴》、《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南京师大学报》等杂志编委。《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主编。

王跃,1959年1月生,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1982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本科毕业,1990年北京师大“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现任南京师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主要讲授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等课程,讲课对象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先后承担了江苏省政府“九五”社科规划课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课题:“经济较发达地区村民自治背景下村级党政关系完善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主要代表作是:《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社会心理变迁》(个人专著)、《解放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个人专著)、《毛泽东研究全书——著作卷》(主编、合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意识变迁趋势》(论文)等。获得江苏省政府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教委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

孙建社,1953年11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85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共运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国际共运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江苏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南京市工人运动研究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国际共运的教学研究工作,是我校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曾主持并完成江苏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21世纪高师思政专业教改项目》各1项。参与了国家社科项目“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和江苏省“八五”社科项目“列宁国际政治思想研究”的项目研究。目前主持承担江苏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1 世纪初中美关系与中国国际环境”。近年来撰写专著《世界格局与中国安全环境》1部,主编《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和《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等多部教材,发表《亚太大国“伙伴关系”的互动性和不对称性》、《世纪之交对我国安全环境的思考》、《试析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联合国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南沙群岛的主权纷争与发展趋势》、《略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影响中美关系四大因素》等20多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7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5篇。199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奖”,2000年获江苏省教学优秀秀成果二等奖。

刘云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8月生,江苏省丹阳市人。 1973年1月——1977年8月在丹阳市豆庄铝制品厂工作;1977年9月——1980年7月在丹阳市竹林中学任教;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政教专业学习;1984年9月——1986年8月任南京师大政教系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委员;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进修伦理学研究生课程;1987年9月——至今,在南京师大工作,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公共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伦理学课程组负责人、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专业课和公共课6门,已出版个人专著1部,两人合著3部,三人合著2部,主编、副主编8部,参著10部。在《江海学刊》、《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20余篇,1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作为第一参加者承担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教育伦理思想史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当代中国教育伦理学研究》和江苏省“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道德的框架体系研究》,另外,还主持江苏省教育厅课题5项,南京师大校级课题5项,获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师大奖励8项。

王永贵,笔名王勇桂,1964年生,山东莒县人,法学博士,中共党员。1990—2003年在黑龙江省社科院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2004年调至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作。现为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均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兼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等。

曹孟勤,(1957年--),男,河北保定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所所长。从事专业:伦理学,自然哲学。研究方向: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现任中国环境哲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伦理学学会理事。 1979年考入兰州大学哲学系,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1991年调入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任教。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万俊人教授,2004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作为优秀高层次人才引进。自2001年起担任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出版主要论著与译著8部,主要代表作:《人性与自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学术月刊》、《江海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学术界》全文转载;承担过省部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2项;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厅级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

孙迎光,男,1959年生,江苏南京市人,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现代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哲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个人专著三部:《传承与超越——儒家德育思想与现代学校德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形象的德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二十余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四部

谢世诚,1951年3月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76年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毕业。1988年扬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并担任全国太平天国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共党史学会、瞿秋白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政治的教学和研究。其中关于晚清吏治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广泛注意。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论纲”、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晚清吏治问题之研究”,并参加其他多项项目。出版《金瓯悲缺》、《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论》、《晚清道光、咸丰、同治朝吏治研究》、《民国山东生活志》及教材共6部,发表论文60余篇。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3次获国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陈真教授,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马克思主义博士点分析马克思主义方向学术带头人,外国哲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主持人,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西方伦理学和当代英美哲学。

王建华,1950年1月生,江苏海安人,中共党员。1982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专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先后承担教育部科研项目1项、江苏省科研项目3项、江苏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科研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十五”规划项目《经济全球化态势下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先后出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个人专著)、《市场、文化、价值与思想教育》(副主编)、《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主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二人合著)等著作4部;参编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全国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等4部,其中1部为副主编。发表《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周恩来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弘扬与培育人的主体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等论文30多篇。 近年来先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俞良早,湖北武汉人,1951年7月生。1982年9月由浙江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分配至湖北大学工作。1992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3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选拔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1998年获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调南京师范大学工作,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省级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任全球化与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高兆明,男,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江苏省重点学科伦理学负责人,校重点研究机构“应用伦理学研究所”负责人。 曾进过工厂、插过队,做过医生。1980.1.南通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85.9.进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就读科学伦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88.4.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7.9.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就读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9.5.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并曾是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二梯队培养对象。

热点内容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易经 发布:2025-09-30 09:55:20 浏览:662
香港浸会大学吴多泰博士国际中心 发布:2025-09-30 09:55:10 浏览:134
四川大学需要博士研究计划书 发布:2025-09-30 09:50:51 浏览:732
大学生校园活动策划书 发布:2025-09-30 09:49:19 浏览:618
大学生整容成baby 发布:2025-09-30 09:47:53 浏览:930
大学生考a 发布:2025-09-30 09:05:12 浏览:70
华中农业大学何慧教授 发布:2025-09-30 09:05:11 浏览:502
大学生回高中看老师感想 发布:2025-09-30 08:51:21 浏览:556
家长对研究生导师的感谢的 发布:2025-09-30 08:41:00 浏览:628
大学生活点滴 发布:2025-09-30 08:39:33 浏览: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