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破格提拔为教授
㈠ 宁铂的人物事件
中国30年前曾经出现第一位神童,名叫宁铂,年仅13岁获准破格进入大学就读,是全中国第一个被公认的天才神童,但是宁铂最后却选择了出家修行。
前中国副总理方毅眉头深锁,和他较量围棋的正是当时轰动全中国大陆的天才神童宁铂,因为一封推荐信,1977年当年才13岁的宁铂成为中国第一位破格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不过拥有诗词、医学、围棋等多项专长的宁铂,当时和同一批少年班的天才神童一样,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最爱的天文学系,反而被安排就读理论物理,身心无法调适,这对宁铂的未来产生了极大影响。
宁铂说:“并不是‘神童’(身份)害了我,这一点的话,我做为过去的经验,不管是怎么样,做为我人生经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这点给我的体会很多,使我认识了很多东西。” 虽说不后悔进入少年班当天才神童,但之后的宁铂却有三次报考研究生,三次都因为各种理由退出,甚至连考场大门都没踏进。神童的大帽子让宁铂恐惧失败。宁铂同学周逸峰说:“进少年班,在当时来看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一个人在这种荣誉感之后,如果用得好是一种动力,用不好它就是一种压力。”太多掌声、太早承受压力。
宁铂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前是1998年参加电视节目录影,2003年宁铂做出人生重大决定,出家当和尚,在世人的期许当中销声匿迹。
“中国第一神童”
1965年,宁铂降生在江西赣州市一个普通家庭。宁铂在1978年被中国媒体广泛报道,称这个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很早就表现出一些天赋: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 5岁,他在赣州提前进了供电局子弟小学,没多久随父母下放,去了于都县梓山公社河坑大队第4生产队。那是“文革”岁月。在采访中了解到,宁铂当时没学可上,在家待着“乱翻书,翻大人的书”。他翻阅中医书,很快就会开药方;翻看围棋书,没多久就能与大人对弈,还能授三五子;他看唐诗宋词,即能吟诗作对,时年9岁。父亲宁恩渐逐渐意识到儿子智力超常。还有一个有待确认的说法:宁铂六七岁时生过一场大病,吃过一些滋补品,据说营养补剂促他早熟,他在11岁就进入青春期。他显得比同龄孩子“沉静、坐得住,自控能力强,学习更自觉”,另一方面,他确实较早对异性产生兴趣。一位培养了近20位“少年班”大学生的退休教师说,宁铂的基础其实打得并不扎实。
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他为大学生,并为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1979年,少年班学员开始选系,宁铂说科大没有他喜欢的系,要求调到南京大学学天文,但被学校拒绝,他只好选了理论物理作为专业,但把爱好转向了星象学、宗教和气功。
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19岁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助教。
1998年,宁铂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拍摄,在电视上猛烈抨击神童教育。2003年,宁铂出家。
宁铂与少年班
1976年“文革”结束前,李政道教授给中科院写信,要求快速恢复发展科技、教育,得到当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赞同。
1977年10月末,宁铂父亲宁恩渐的朋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给方毅副总理写了一封10页长信,举荐天才少年宁铂。11月3日,方毅副总理将此信转给当时的中科院下属单位中国科技大学,上有批示:“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一句口号,少年班的气候初步形成。
信寄出10天后,中科大两位老师抵达江西,到宁铂就读的赣州八中面试。考的是数学,同时参加的还有两位早慧少年,宁铂得了67分,排名第二,第一名80多分,第三名64分。宁铂90年代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当时抽考物理他肯定最差。他不明白比他分别大几个月和1岁的两位同学为什么没被录取。
1978年初,宁铂受到方毅副总理接见,两局对弈,宁铂全胜。当年最吸引读者的新闻之一,就是江西“神童”宁铂的传奇,配有他与方毅副总理下围棋的照片。
1984年,邓小平接见华裔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谈及前3届少年班学生的优异表现:70%读了研究生,其中有16岁就获博士学位的。丁肇中赞叹道:“这在国外是少见的。”
“破格提拔”在1984年下半年面积扩大:从中科大一所高校扩展到13所高校,其中有北大、清华、华中工学院、吉林大学等等。与之配套,全国省级重点中学开始为少年班输送优秀学生,当时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八中、人大附中、天津耀华中学、沈阳育才中学、无锡天一中学。后来逐级向下,触角伸至小学。
于是,挂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跟中学生一起竞赛,个子短小的中学生跟大学生进一个课堂成为美谈,舆论异口同声,社会积极响应,恨不得家家出个神童。
“仔细想想,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跟当年的‘大干快上’、‘放卫星’、‘三年赶英超美’有相通之处,跟现在有些人抱怨的‘这国家跟打了鸡血似的’也是有血缘关系的。直到这几年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之后,平衡、理性才纳入国家和人们思考的范围。但是在当时,舆论是一边倒的,就算基层教师发现了一些类似‘拔苗助长’的问题,提出过一些质疑,也被大环境的声音淹没了。”一位当年给少年班学生开过小灶的中学物理老师说。
2004年校方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科大少年班创办27年来,共招收1134名少年大学生,在已毕业的942人中,85%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3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并涌现出如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被授予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卢征天、被誉为‘纳米博士’的秦禄昌、世界上第一位认知学博士张家杰等国际知名的杰出人才,说明少年班的成才率和成才度都是很高的。”中科大的校史陈列室里,已是微软全球副总裁的张亚勤位居醒目位置,在几张有宁铂等人出现的图片下方,他们被统称为“少年班同学”。
宁铂的同学们
1978年3月,14岁生日还没过的宁铂走进中国科技大学校门,成为中国第一批少年大学生中声名最响的一个。同一批进校的少年大学生还有20人,如谢彦波(入学时仅11岁),申喻(当年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有这样的报道:年仅14岁的初中生申喻参加高中数学竞赛,提前1小时交卷,却夺得第一名。科大三年级时,发现并修正了大学线性代数教科书中一类定理证明的错误,引起教授和校方重视,此事由新华社报道,并附申喻与教授们手捧书本的照片,后为各地报纸转载)、谢旻(现执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郭元林(现任清华紫光集团总裁)。 1979年,年仅13岁的张亚勤入校。他后来回忆说,1978年,他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一篇报告文学,讲的是“神童”宁铂的事迹,看完后他激动了整整一天,整晚睡不着;几天后,他跳了级;6个月后,他也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他在科大默默无闻,后来赴美留学,获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担任过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如今是微软全球副总裁。2004年,他与科大校长朱清时一起出现在上海,应对自如,只是早生华发。值得注意的是,1978-1979年,中科大试办两届少年班都采取学校派人亲自面试,自出考题、破格录取的模式,没有参加高考。到1980年,少年班选拔一律通过高考,然后学校复试筛选。“这等于说,对于那些有天赋、有专长的孩子,最后还是用应试教育这一套,用高考这把尺子去衡量。”那位培养了近20位“少年班”苗子的老教师说。当年所有的大报、杂志上都发表过这样一张照片:宁铂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这个葡萄架有段时间成为科大新生和来宾必瞻仰之处。80年代,所有被归入“少年预备班”或“实验班”的神童苗子都记熟了宁铂这个名字和他的事迹,此外还有谢彦波、申喻、干政……许多家长也时不时拿一张珍藏的剪报出来吓唬自家天资平平的孩子:“你看看人家!” 事实上,宁铂入校后并不愉快。1年后他就告诉班主任汪惠迪:“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当时他被安排攻读理论物理——中国科学界最热门的领域,而他在赣州八中时就不喜欢物理。汪惠迪打了一份报告,请求按照宁铂本人的兴趣将他转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但是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多年以后,退休的汪惠迪告诉记者。从正面理解,科大将宁铂看成本校的“荣耀”,实际上已经将他当作“棋子”——尽管这些词语可能有失厚道,或者也有违主事者的初衷。
启示
从1978年入校到2004年元旦后离开科大,25年里宁铂做过许多次“离开”的挣扎,无一成功。他必须服从人们安排好了的事,父母、师长、学校、国家,满足媒体围观一位神童的嗜好,譬如他的“七步成诗”;他必须压抑16岁甚至更早即已到来的青春期的骚动,不能说,也无处求教,因为他是宁铂;他还必须无数次与“分数不理想”的现实搏斗,他确实聪明过人,但他的分数与神话不符,这让有些人觉得“宁铂已经不行了”。
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装成一个天才的样子——在对天文学的求学之路阻断之后,他转向了对神秘的“星象学”的研究。有老同学反映,“当时他就神叨叨的。”
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又是一则抓眼球的新闻。同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随后又放弃了;第三次,他又进一步,领取了准考证,但在走进考场前的一刻退缩了。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正的神童。但汪惠迪老师和许多人一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惧怕失败。如果一个人被反复告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么这种选择属于正当防卫。事实上,没有人能够还原宁铂当时承受的那种“光荣”之下的压力。
1998年,宁铂与程陆华结婚,然后生子、给儿子喂奶、烫尿片、去菜场买菜……婚姻生活似不和谐,于是他醉心于研究佛学。2002年,他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被学校领回去;一年后,他“成功”遁入空门。在此之前,他引高尔基一句话形容自己:“我的心眼,是皮肉上熬出来的。”
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求的产物,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决不会再读少年班。“我的那些同学,今天有的很棒,有些很平常,还有的不怎么好。”张亚勤认为就为这些当年的神童下定论为时过早。“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大家的标准不一样。我们这些人才30多岁40出头,这个年龄很难讲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宁铂以后成为一位高僧呢?”
一个行业的成功者,很可能在其他方面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我们不能只用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人是否值得存在并不是用多么成功来决定的。
㈡ 严士健的科学成就
创建北师大概率统计教研室
正当严士健意气风发在代数领域里纵横驰骋之时,1958年“大跃进”的锣鼓敲响了.“一天胜过二十年”的口号到处可见.北师大数学系的领导也卷入这股潮流,认为代数与数论的研究没有多少用处,就召严回校从事有“实践”意义的工作.
当时人们头脑发热,学校主要领导听说数理逻辑对计算机设计有用,要数学系在没有任何设备及训练有素人员的情况下,设计制造出每秒百万次的电子计算机.校主要领导在一次检查数学系工作中问:“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情况如何?”严回答:“据说正在设计每秒百万次的”,“我们也造百万次的!”严实事求是地回答:“不可能.”这位领导让秘书“记下来”,成为后来批判他“右”倾保守的根据之一.他同意数学研究与尖端技术联系,在基础研究中也要注意应用前景.但他不同意简单化,一说到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就去搞具体设计或对生产的具体应用.如今要回到系里,他仍然从数学系的发展出发,多方征求数学界前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基础,确定在师大开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研究.
当时在师大没有人接触过现代概率统计,又错过了1956年在北大、数学所请一批苏联、东欧专家举办概率统计讲习班的学习时机.怎么办?就靠他们自己的力量,从格涅坚科的《概率论教程》读起.什么是随机变量?几个人经过近一星期的琢磨,总算搞懂了这个进入“随机领域”的重要概念.接着他们组织起讨论班,读克莱姆(H.Cramer)的《统计学的数学方法》.1959年王梓坤建议他们读洛易甫(M.loève)的《概率论》,这是一本把概率论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基础上、理论体系比较完整的书.没念多久,又被1960年大搞“高精尖”、“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浪潮冲垮.他也因“右倾保守、专家路线”、“个人主义、白专道路”受到“重点帮助”.
1960年的冬天,整个国家进入了困难时期.为了节省能源,学校缩短晚自习的时间.就在这个时候,困难使得人们头脑清醒了:要进入一个学科领域,必须把基础理论搞扎实;要把国家的教育事业搞上去,作为全国高等师范的“带头羊”,就必须把学术水平搞上去.他带头与四位教师写出关于加强北师大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术水平的建议书,准备递交给教育部长杨秀峰.信中提出:刚解放时北师大和国内著名的综合大学水平相差不多,但师范系统忽视科学研究.综合大学搞专门化,有利于提高.这样长此下去对师范系统师资的提高不利,应在师大建立一支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师资队伍,应在学生中设立专门化.1961年数学系领导在总结办系经验时,基本上接受了这一看法,经讨论决定数学系办起了函数论、环论、数理逻辑、概率论、边值问题等讨论班,同时在学生中开设了这几个方向的系统选课.这是北师大数学系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时期.严士健在这里起到了中坚作用.
在提高师资队伍,提高北师大数学系学术水平这一思想指导下,严士健开设了概率论方向的系统选课.从1961年春到1962年夏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一面讲课(有时还需一面学习)一面写讲义.就在那困难时期,他完成了60万字的讲义(王隽骧写了部分内容),带出了第一批专门化的学生.还让他们参加了教师举办的“马尔可夫过程讨论班”.讲义的内容既包括初等概率论、测度与积分、条件概率、概率的极限理论,还包括随机过程的一般理论、鞅论、平稳过程等等,把测度论与概率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在后来的专门化课程中继续使用.它成为80年代初他和王隽骧、刘秀芳合作出版的《概率论基础》的前身.这本书在80年代被广泛地用作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的教材,还多次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概率论讲习班的基本材料,对提高概率论教学水平和促进80年代初概率论研究起过一定的作用.
严士健在讲课中重视启发式教学,思路清晰,很注意让学生跟着想、跟着做.他不墨守成规.常常在讲课的过程中生出一些新的想法来,让学生和他一道作下去,有时候也会出现作不下去的情况.有人抓住这种小辫子,说他“挂黑板”.其实这也许正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好办法.
他讲起课来常常忘记了时间.上他课的学生都说必须带个馒头,否则饿得难以支持.他常常晚下课15—20分钟,甚至高达45分钟.有一次下课铃已经响了,他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新的题目.正当他兴致勃勃准备再讲时,班长喊:“起立!”学生们哈哈大笑,造了一个小小的“反”.他也无可奈何,只好下课了.
严士健主张搞科学研究必须有牢靠的基础,但又不能漫无边际地补基础.所以边读书、边教学,在规规矩矩地读了洛易甫的《概率论》(部分)以后,立即带领他的队伍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当时他选了“随机过程统计”这一方向.先是在过程的等价与奇异问题上,他和李占柄做了些工作,1963年他和刘秀芳合作解决了具连续参数平稳随机扰动(正谱密度情形)及一般回归变量的回归系数的最小方差估计和最小二乘估计的渐近表达式及渐近等效问题.与此问题相应的离散情形已于50年代前期解决.50年代末美国“TAMS”杂志上有一篇讨论此问题的文章,但论证错误.60年代初国内有人讨论一些特殊情形.严与刘的结果包括了这些结果,达到了一般情形.这个结果受到科学院应用数学所的一些学者多次称赞,最近还在《数理统计及其应用在中国》文集中有所反映.后来在他的鼓励下,王隽骧把这个结果推广到向量情形.与此同时,汪培庄在马尔科夫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由他创建的概率统计教研室是由一批年轻人组成的朝气蓬勃的集体,要求每个人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上都做出成绩.系里的同事戏称这个教研室是由“拼命三郎”组成的.他们的讨论班寒暑假不停.“文革”前的八名成员中如今已经有七人成为教授,两人成为博士生导师.
在此期间,他不仅要克服学术上的困难,而且由于左的影响,他还要面对政治上的种种非难.1958、1959、1960和1965年他都曾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文革”受到的冲击就更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曾灰心过,想“洗手不干”.但是他还是放不下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贡献力量的初衷.他在参加烧砖等劳动之余,补习了有关统计和泛函的知识.当陈木法分配到贵州后,来信希望进修概率论时,他热心地替他买了一大批廉价但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帮助他制订计划,并指导他读洛易甫的《概率论》,提醒他在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后应尽快进入科研,支持他在侯振挺指导下开展研究. “文革”中受到非难的严士健没有被摧垮.还在1975年他就参加了北师大跨系科的量子力学小组,开始学习一些近代物理知识,在讨论班上报告了冯·诺伊曼(Von Neumman)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部分).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很快恢复了中断十年的概率统计“讨论班”,一方面学习十年间随机过程、数理统计在基础理论方面的新进展,一方面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新动向展开了积极的调查研究.
1977年当他听了一些学者介绍I.Prigogine的非平衡热力学与耗散结构(非平衡系统)理论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后,便和李占柄合作对其中Master方程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它赖以成立的概率假设,形成了一般的概率模型,并用初等概率方法严格地建立了Master方程的数学形式.文章发表后受到美国、西班牙等国学者的重视,这是后来他所领导的学术集体研究反应扩散过程的良好开端.
1978年,他从钟开莱的讲学中了解到苏联R.L.Dobrushin应用近代概率论工具研究平衡态统计物理中的重要问题——“相变”,并且这个方向受到国际上概率学界和数学物理学界重视,可是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他觉得有可能与非平衡系统的非平衡相变(分岔)联系起来,在这个领域内有施展力量的前景,就率先倡导Gibbs随机场的研究.
1978年,他在学习Gibbs随机场的同时,继续进行有关的文献调研,在调研中发现了T.M.Liggett所写的介绍无穷粒子系统十年来研究成果的综合性文章,是Gibbs随机场的一种动态模型及发展.他连续两年间在讨论班上作了无穷粒子系统的系列报告,这些报告的内容后来逐步整理发展成他所著的《无穷粒子马尔可夫过程引论》,成为国内学习和研究这一方向的基础著作.在这个方向上,他还与陈木法、丁万鼎合作翻译了《随机场》.
严士健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陈木法,在入学前后,曾和侯振挺一起研究跳过程,并利用抽象场论的思想进行马氏链的可逆性研究;1978年,严士健建议他投入到无穷粒子马尔可夫过程的可逆性研究.于是严士健、陈木法、丁万鼎(安徽师大进修教师)、唐守正一起将上述思想引入到无穷粒子马尔可夫过程;提出了一般模型;对自旋及排他过程的情形完整地解决了问题,得到了简洁、实用的可逆性判别条件,在可逆条件下证明了Gibbs随机场与可逆测度一致.还有一批研究生、进修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85年,苏联的R.L.Dobrushin曾对陈木法说:“我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由你们解决了.”美国的T.M.Liggett在其专著《相互作用粒子系统》中引证了这方面的工作.1985年,严与以上诸位及刘秀芳一起以上述成果获国家教委首届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于过程不可逆情形,严士健与陈木法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必出现环流,而且环流对时间演化来说具有稳定性.这可以认为是发生自组织现象的一种理论说明.加拿大的D.Dowson教授认为这个结果是近年来关于非平衡统计物理少有的好结果;英国的D.G.Kendall认为该结果是“奇妙的”.
随后,1983年由陈木法建议,严与陈合作首次研究了有限维反应扩散过程的存在唯一性、常返性与遍历性.他们了解到美国学者在无穷粒子系统方面的一些新进展,意识到对他长期关心的非平衡统计物理模型有帮助,就由刘秀芳报告了美国学者关于非紧空间无穷粒子系统的研究工作,部署了新的主攻课题——无穷维反应扩散过程.这是他所领导的集体最先研究的一类新的无穷粒子系统.他的学生陈木法、郑小谷、唐守正、韩东、冯水、李勇等对无穷维反应扩散过程及非线性Master方程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受到苏联的R.L.Doubrushin,美国的T.M.Liggett、R.Durrett,加拿大的D.Dowson,德国的H.Rost等著名学者的重视,有些问题他们也参加进来一起研究.在这一研究方向上,中国目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他所领导的集体意识到概率与物理的相互渗透、概率与其它数学分支的相互渗透,是当代概率论发展的特点.基于这一考虑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逐步扩大了研究领域.涉及到的课题有跳过程、定向渗流、随机分析、随机分形、分形上的随机过程、格子分形上Ising模型的相变、Gibbs随机场的中心极限理论、马尔科夫链及粒子系统的大偏差、粒子系统的流体动力学极限、流形上的扩散过程(包括格子Yang-Mills场的动态化)、经济的随机化模型、量子概率等等.在许多前沿课题上,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无穷粒子系统研究受到数学界的重视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作为“七五”期间数学重大项目“现代数学中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的子课题“粒子系统与随机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1990年,国家为要使数学在21世纪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设立了“数学天元基金”,“粒子系统与随机场”成为天元基金重点项目.严士健是这两个项目的负责人.
十年来,严士健领导的学术集体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一批成果,而且培养了一批具有优良素质的、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奋力拼搏的人才.截至1991年底,他在陈木法、刘秀芳协助指导下,已有10人获得博士学位,27人获得硕士学位,其中3人已晋升为正教授(包括1名进修教师).1人已成为博士生指导教师,至少有7人已晋升为副教授.他们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和好评,不少人已成为本单位的学术骨干.例如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三种、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和基金;早在1986年就破格提拔为教授如今已是博士生导师的北师大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陈木法,美、苏、日、英、德、意、新加坡、加拿大等国的有关大学系科邀请他讲学或作学术报告,增强了中国青年数学家的信心;又如获得博士学位后第二年就破格提拔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的唐守正,如今已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的重大项目“中国主要人工用材林生长模型、经营模型和优化控制”的主持人.在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方面,他的贡献可以说是卓越的.他领导的这个方向已经形成一个老中青结合、团结协作,在教学、科研、学风、品德各方面都过得硬的、受到国内外同行称赞的学术集体.美国的F.Spitzer教授曾说:“你们有一个很强的集体.”T.M.Liggett教授曾说:“你们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集体.”
严士健始终认为良好的学风是一个学术集体能否成长壮大和做出显著成绩的重要保障.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也得到了集体各成员的共识和一致的努力.
“文革”以后,严士健深深意识到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年轻人;要“甘为人梯”,严格要求他们,给他们创造机会提高,给他们压担子,使他们得到真正的锻炼.他和他的集体始终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努力.
(1)严谨性和民主的学术讨论相结合.严士健开始在讨论班上报告T.M.Liggett的综合文章时,实际上他是边学边讲.有很多弄不懂的地方,他都毫不含糊地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请大家帮助解决.这样既通过集体的力量把内容弄懂了(实际上获得的更多,有些最早的成果就是这样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师生平等民主讨论的气氛,使参加者了解进入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的过程.对于重点的文献应先真正读懂,进一步读通,然后才能有所发现.他的前两批研究生,大都有相当的业务能力,但由于“文革”没有受到“科班”的严格数学训练.为了帮助补好严谨性这一课,严士健除了在他们报告时严格要求外,对他们写的文章,仔细地审阅,找出不严格的地方.有一次陈木法问他:“为什么你能找出那么多错?”十多年来,他们一贯提倡一丝不苟、老老实实做学问;鼓励大家对讨论班的报告提问题、挑毛病;反对马虎从事不懂装懂.因此使学生在严格推理和计算上大都受到良好的训练.
(2)团结协作和发挥青年骨干的作用.他们这个集体提倡互相协作和支持.例如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有些重点的文章由某一成员详细报告,这样就使大家都受益,并能在此基础上更快地开展研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出国访问学习的成员,回国后在讨论班上讲新课或详细报告收获,使一个人学到的东西成为整个集体的财富,而且报告人也巩固了他的收获.由于展开了讨论,有很多成果是几个人共同完成的.还有就是创造各种机会让年轻人挑重担.在陈木法做硕士研究生时,考虑到他已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较强的能力,就让他带其他同学做硕士论文;周先银的科研能力较强,博士毕业才一年多,就让他帮助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论文.
(3)尽力给年轻人创造深造的机会.他支持集体的成员出国访问和开会.特别是对年轻教师更是主动设法帮助他们出去作长期访问,像陈木法、唐守正、周先银都是在取得学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由他设法或帮助送出去的.在出去时,还和他们商量学习的重点.陈木法1982年去D.W.Stroock处学习时,他就和陈商量以拓广知识面为主.同时要求他们考虑回来后如何促进集体的工作.
(4)对一些重点问题要坚韧不拔.他提倡要有敢于盯着硬问题想办法推进的勇气和决心.例如自提出反应扩散模型后,严士健一直记在心头,连陈木法出国时,都让他将这个问题带上,看看有没有机会推动它.1983年有限维情形有进展后,就立刻考虑无限维.对于它的分岔问题和多物种情形的存在问题,则是大家轮番上阵,各尽其力,终于一步步取得进展,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严士健向青年人提出:在一个问题解决后要进一步深入下去,或找更困难的问题做,要“爬几个坡”、“上几个台阶”.
(5)注意新动向,力争形成自己的特色.他们非常注意在埋头苦干的同时,注意国内外有关学术领域的新动向.抓住新的生长点,把科学研究不断地引向前沿;并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方向和课题,力争形成自己的特色.
由于严士健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卓越贡献,1989年北京市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国家教委授予他们(严士健、陈木法、刘秀芳)“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他“1993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一等奖”.
北师大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点,1987年被国家教委评为重点学科.应该说,严士健领导的学术集体是它的中坚力量. 严士健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他能从大局出发积极关心师资培养及科学研究事业,并对他所担任的工作认真负责.
1952年夏他毕业留校,还没有报到就和其他两位青年教师一起被派去清华大学参加俄语突击班.回校后紧接着就和几位青年教师一起组织校内教师的俄语突击试点,并参与辅导.寒假又分文、理科组织了全校教师的俄语突击,他是理科负责人之一.每次突击15至20天,结束后像数学这种专业基本上可以看书,对专业词汇多或语法较复杂的专业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他和其他组织者认为应该继续组织学习,巩固收获.为此他们积极向学校领导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开始领导是支持的,但一经副校长将此建议提请苏联专家表示意见,苏联专家不问实际效果,认为俄语是一门科学,对待科学采取突击学习的方法是违反科学的.因此他们的意见也就搁置了.事实上,他和其他不少教师都是在参加俄语突击后继续坚持阅读和翻译专业书刊而掌握了这一工具的.
由于他为人坦诚,勇于发表意见,学习成绩也较好,1951年当他还是三年级学生的时候,就作为学生代表担任了系务委员.1952年院系调整后,傅种孙集中了一批研究初等数学和教学法的人才,成立了初等数学和教学法教研室,以加强对中学数学教师的培养和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严士健根据自己大学学习的体验和所了解的情况,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他同意师范大学数学系应该加强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培养和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但是他认为初等数学及中学数学教学法不能与高等数学割裂.所以他当时主张应该将这批人才分到各高等数学教研室,并且要组织高等数学教师关心或参加这项工作.他至今认为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应该十分注意提高学术水平、进行数学专题研究,并加强有关中学数学教育的研究.单纯强调“面向中学”或“向综合大学看齐”都是不妥当的.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在实践中解决.在多数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单位,容易忽视学术水平的提高,这对数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对未来的适应是很不利的.在数学教育方面,他也写过一些科普文章及算术的理论基础文章[14-16],作过一些讲演.
1982—1988年严士健先后担任数学系主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在他任系主任期间提出“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办系方针;对数学学科的专题研究、数学教育的研究、本系、外系教学与教材建设各个方面统筹安排;坚持系领导班子任期制并设法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加强系资料室的建设;创建了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为数学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期间,狠抓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他认为研究生应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重视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的建设,并要求每个研究生至少选修一门与主修方向不同的公共基础课,提出内容要现代化,不断更新;在研究生的选拔上提出“知识与能力并重”,对于推荐的免试研究生,提出成绩与口试相结合的办法;为了活跃数学系的学术空气,一再设法组织系内的定期学术报告会,亲自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系讲学;他狠抓重点学科的建设,在他的积极努力争取之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数学在1987年都被国家教委评为重点学科.
严士健十分关注全国师范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师资提高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兄弟院校有关教师和领导的支持下,1979—1985年他倡导举办了13次师范院校全国性的讲习班,他亲自参加5次,和刘秀芳等人向400多位教师系统讲授了概率论基础、随机过程,这对于提高高师概率统计教师的理论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期间,在教委科技司的支持下,他还与王梓坤发起全国高校概率论讨论班并亲自主持三次,组织了三次随机场与粒子系统讨论会,这些活动对于活跃学术空气、推动全国概率论方面的科学研究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学会1980年成立以来,严士健担任了三届常务理事,并于1986—1990担任理事长.在任期间除日常学术活动外,参与协助主持南开数学所的1988—1989“概率统计年”.这对于加强与国外概率统计界的交流、培养年轻人都起了良好的作用.1990年他与杨重骏、汪嘉冈合作为美国数学会“当代数学丛书”主编《概率论及其应用在中国》,并与陈木法合作撰写了其中一篇“跳过程与粒子系统”,将中国概率论的研究成果向世界作了系统综合介绍.
严士健1980—1990年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数学、力学、天文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及概率、统计与运筹学教材编审组副组长;1983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三届数学评议组成员;1986—1991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三届数学评议组成员;1988—1995年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纯粹与应用数学专著丛书”编委.在这段时间内,他希望能从数学学科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化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对数学教育现代化起些促进作用.1992年春,他和教育工作委员会中与中学数学教育有关的委员研究了有关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问题,提出了“关于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若干建议”,并写了几篇文章[20-26];1988一1990年任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数学组成员;1990年至今任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建设组副组长.
他还是《数学年刊》、《数学物理学报》、《应用数学学报》、《应用概率统计》、《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编委,《苏联数学大网络全书》翻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委员会理科组成员,南开数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此外,还是清华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化工学院、郑州信息工程学院的兼职教授.
在所有这些社会工作中,公认他热心服务、办事公道,能虚心学习同行的优点、充分肯定他人的成绩,对年轻人更是热忱扶植.
(概述图片 )
㈢ 鄢国森详细资料大全
鄢国森,教授。重庆市南川区人。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1956年加入中国 *** 。历任四川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长。专于物理化学、量子化学。参加了唐敖庆主持的“配位场理论方法和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研究工作,集体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定域分子轨道的计算及其套用、分子振动光谱研究方面又取得新的成果。撰有论文《套用定域分子轨道的可迁性作大分子计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鄢国森
- 出生地 :重庆市南川区
- 出生日期 :1930年1月6日
- 职业 :教授
- 毕业院校 :重庆大学化学系
个人履历
1930年1月6日 出生于四川省南川县(现属重庆市)。 1947-1951年 在重庆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1-1953年 重庆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3-1956年 四川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6-1962年 四川大学化学系讲师。 1962-1979年 四川大学化学系副教授隐租。 1979年至今 四川大学化学系教授。 1984年4月至1989年3月 任四川大学校长。 1985年至今 任博士生导师。 1986-1994年 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十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1992年至今 任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人物经历
鄢国森,1930年1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川县(现属重庆市)。1947年考入重庆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留校任教。1953 年因院系调整到四川大学工作至今。 1957-1959年,苏联专家姆·赫·卡拉别捷扬茨来华讲学,在四川大学举办了化学热力学讲习班,鄢国森参加了该班学习。当时正值中年的专家,勤奋治学、潜心科研,给鄢国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良好的影响。鄢国森在专家的指导下作液体粘度的比较计算研究,证明了同系物的粘度存线上性规律。 1963-1965年,鄢国森参加了高教部委托吉林大学唐敖庆教授主办的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唐敖庆学识渊博精深,提掖后学,殚思竭虑。讨论班学员亦大多学业有成。良师益友,机遇难得。这两年是鄢国森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都大有增益的时期。他系统地学习了群论和量子化学的专门课程并从事唐敖庆领导下的集体科研项目——配位场理论研究。鄢国森在该项研究中与张干二一道完成了基础性工作:旋转群—点群耦合系数的推算和该系数的对称性与正交性的论证。1979年,鄢国森还参与了《配位场理论方法》专著的出版定稿工作。配位场理论研究曾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鄢国森 80年代鄢国森主要从事大分子振动光谱的研究,提出了套用模型势函式以获得分子各种振动模式的拟合势,建立了力常数转换缺备的简捷计算方法,以及利用力常数可迁性从小分子的光谱性质推求大分子光谱性质的方法。据此研制的一套分子振动光谱全分析程式,对不同类型大分子(包括簇合物、配合物、生物活性分子等)的红外光谱解析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90年代以来,鄢国森选择对雷射化学和物理、分子反应动态学、表面吸附与催化,以及统计力学等学科领域都有重要意义和套用的分子振转高激发态的理论课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精确的计算去分析和预测有关分子的定态和动态性质,揭示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研究方向
物理化学,量子化学,分子光谱 在研科研项目 1.“范德华分子振转光谱的理论研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973027), 2000-2002; 2.“分子激发态及相应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892162), 1998-2001。研究成果
随着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振转激发灶扮兆态实验数据的积累正日益增多,如何分析、解释并预测这些实验结果,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的正则模理论不适合于解决高激发态问题,这是由于振转高激发态常涉及大振幅运动,微振动近似已非正确。因此,自8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化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建立振转高激发态的新的理论和方法,虽已取得了某些进展,但仍有一些基本问题亟待解决,如:①哈密顿算符的统一表达式的推求;②分子势能面的确定;③精确求解分子振转高激发态的有效方法。鄢国森等的研究使这些问题在三原子分子的场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对分子振转高激发态的研究是一大推进,其主要成果为: 1.确定了在一般坐标系下多原子分子振转哈密顿的统一表达式,从该式出发,容易得到常用坐标系下振转哈密顿的具体表达式,而不必对每一坐标系进行个别的处理,从而圆满地解决了分子振转哈密顿的推导问题,为精确研究多原子分子的振转高激发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2.建立了一种可以精确解出多原子分子振转高激发态的能级和波函式的自洽场—组态相互作用(SCF-CI)理论方法。该方法是先用自洽场获得最佳独立模基函式,再用组态相互作用精确地得到能级和波函式。例如,对H2O,本方法获得了J≤20的振转激发态;对NO2,首次从理论上获得142个之多收敛的振动激发态。本方法有两个特点:①计算规模容易控制,且每一步都可最佳化;②适用于复杂的势能面,由于对激发态势能面选用单中心基函式(如谐振子或Morse波函式)具有许多不足,而本方法用高精度的数值算法求解SCF方程来确定基函式的数值解,能很好地反映势能面的特征。 3.建立了根据振动高激发态的实验能级确定多原子分子势能面的理论方法。其要点为,首先用SCF-CI方法获得振动高激发态的精确能级,再套用Hellmann-Feynman定理计算出振动能级对势能参数的微分,最后使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来最佳化势能参数。利用该方法成功地最佳化了H2O、O3、CO2、SO2、H2Se、NO2和N2O等一系列典型三原子分子的势能函式,很好地再现了实验观测到的振转高激发态光谱。 4.把建立的研究振转激发态的自洽场—组态相互作用方法成功地套用于研究A-BC型弱相互作用分子体系的振转束缚态问题。对Ar-HCl和Ar-N2体系的研究表明,本方法可用较少的组态就能获得与其他大计算量的方法具有相同精度的结果。此外,还确定了He-LiH,Ne-OCS和He-CO2等一系列典型的范德华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和它们的振转激发态能级和跃迁频率,精确地再现了实验观测到的振转光谱。 此外,鄢国森值得一提的科研工作还有:①提出了一种分子轨道定域化的最佳方案,即用轨道互斥法以确定成键区域,再用集居数法实行定域化。此方案具有简捷和标准化的优点。②提出了一种确定分子电子激发态的方案,其要点是首先采用逐步改变组态的方法以逼近待定的激发态,然后进行分子构型的最佳化并使用多重组态自洽场或组态混合方法以确定激发态能级。套用它处理H3+,以较小的工作量即取得了与Clementi等用Hylleraas CI所完成的大工作量的最佳值很一致的结果。工作业绩
参与的研究项目 “ 配位场理论 ” 获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分子振转高激发态的理论研究 ”1999 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迄今 , 与合作者一道 , 编写专著 3 册,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 190 篇,被 SCI 收录 70 余篇。成就荣誉
鄢国森与他的合作者一道,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160多篇,参加编写专著3部。1984年他被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1991年起享受 *** 特殊津贴。 鄢国森也热心于教学及人才培养,先后讲授过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与统计热力学、物质结构与量子化学以及分子光谱学等十几门课程。他备课认真,课堂讲授注重逻辑推理,化解难点,并介绍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他认为指点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所以他很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他还教导学生从事科学工作要踏实苦干,不求虚名。迄今已培养了21名硕士和10名博士,其中在国内工作的,有5名已成教授,3名为博士生导师。经过20年的努力,鄢国森带领中青年在四川大学建立的理论化学研究组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享有声誉。 相关书籍 1984年4月至1989年3月,鄢国森曾任四川大学校长。当时,国家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期。在他5年的任期内:四川大学的基本建设有较大的增长,建成了新图书馆和仪器测试中心,兴建了文科大楼和经济学院大楼,以及教职工和学生新宿舍;按需要新增或充实了光电、材料、计算机、生物工程、会计统计、国民经济管理等科系和成人教育学院;破格提拔培养了一批优秀年轻教师;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善,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教学、科研水平都大有提高。能为高校的建设贡献一分力量,鄢国森感到非常光荣和欣慰。 鄢国森为人谦和有礼,淡泊名利。业余爱好阅读旧体诗词,欣赏古典音乐和练习书法。他说这样能领略多彩的生活,平添不少乐趣,也能从前人不朽的华章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 (获奖成果、专著、论文、专利,限 10项) 1. Guosen Yan, Minghui Yang, and Daiqian Xie, 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and rovibrational spectra of He-CO2,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998, 109, 10284 . 2. Guosen Yan, Hui Xian, and Daiqian Xie, A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for electronic ground state of N2O,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1997, 271, 157. 3. Guosen Yan, Minghui Yang , and Daiqian Xie, 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Ne-OCS,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1997, 275, 494. 4. Guosen Yan, Hui Xian, Daiqian Xie, An *** ytical 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Li2H, Science in China (B), 1997, 40, 342. 5. Guosen Yan, Minghui Yang, and Daiqian Xie, Ab initio intermolecular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He-LiH, Science in China (B) ,1997, 40, 554. 6. Guosen Yan, Ying Xue, and Daiqian Xie , Ab initio studies on vibrational spectra of XSO2NCO(X=F,Cl) : the harmonic force fields and frequency assignments, Science in China (B), 1997, 41, 91. 7. Guosen Yan , Junkai Xie, and Daiqian Xi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rovibrational spectrum and the potential energy function for the Ar-N2 complex,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1996, 41, 1281. 8. Guosen Yan and Daiqian Xie, A generalized rovibrational hamiltonian for triatomic molecul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5, 40, 1469. 9. Guosen Yan, Daiqian Xie, and Anmin Tian, A variational procere for calculation of rovibrational energies of triatomic molecules using transformed internal coordinat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94, 98, 8870. 10. Guosen Yan, Daiqian Xie, Junkai Xie, and Anmin Tian, Theoretical study of highly excited vibrational states of bent triatomic molecules using transformed internal coordinat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93, 97,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