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道教外国教授
① 现在在外国有没有道教,为什么道教没有传到国外.
古代朝鲜自古就有崇尚神仙的仙风。这种神仙思想可在史籍中找到。中国史书《汉书》、《史记》也有记载。古代朝鲜的道教具有禳灾祈福(祭祀礼仪)、人体内有不死灵药(内丹)和俗信杂术(民间信仰)的特点。唐武德七年(624 年),中国道教传入朝鲜半岛,在国家的保护下,使原有的仙道传统得到进一步发展,继续对朝鲜半岛的文化产生影响。这可从流传下来的许多古籍看出来,如《高丽图经》(1123年)、《三国史记》(1145年)、《三国遗事》(1280年)、《高丽史》(1451年)、《玉枢经》(1570年)、《东医宝监》 (1613年)、《海东传道录》(1632年)、《周易参同契注解》(1639年)、《揆园史话》(1675年)、《新注道德经》(1681年)、《南华经注解删补》(1682年)、《庄子辩解》(1716年)、《文献备考》(1770年)、《林园十六志》(1845年)等,这些古籍大多用汉文写成。
不仅如此,中国许多道教秘籍随着交流而传入朝鲜半岛。在道教中,秘典属师徒私下传授,一般非特许不能示以外人,故而能留存下来,在韩国也是这样。如今在韩国既有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所未收的版本,也有清代秘密宗门的善书、宝卷及章回、小说之类存书。据台湾丁煌教授所写《南韩公藏道教文献窥略兼论其价值》(见1991年他主编的《道教学探索》第4号)一文称:经韩国同行协助求得部分原件书目达63种,如《孤云诀》(清抄本,正一天师道教咒语类)、《金口妙诀》(清抄本,道教占课卜选孤虚之法)、《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五卷》(康熙二十三年,卢湛辑)、《吕帝君尊生治心妙经》(光绪六年重刊)、《文昌帝君醒世经》(清宁子注释,崔晃跋)、《绘图白莲教演义四卷》(民国十一年6月出版,上海世界书局)等。丁教授说:“道教及民间秘密宗教书籍之作者与初出行世年代多有不可考者,以至于教史上常有大片空白处,谜团难解,而其书又散落各地,此类之书,韩国拥有不少,倘能善加利用,应该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以上举书显示了它们对宗教学与史实的意义和价值。韩国的道教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按当代韩国学者的看法,对道教研究始于19世纪,李景圭 (1788_?年)被认为是道教研究的先行者。李氏系朝鲜王朝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字五洲,有《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一书留世。这部书共60卷,文千五百篇,用汉文写成,内收《道教仙书道经弁证说》、《东国道教本末弁证说》、《返还弁政记》、《元晓义湘弁证说》、《三韩始末弁证说》、《白头山弁证说》、《二斗下降弁证说》、《宫室制度弁证说》、《灵宝真灵位业图弁证说》等卷具有重大史料价值的考证性文章,被视为古代朝鲜的“网络全书”。1959年,韩国东国文化社将这部汉文手写本缩印影印出版。1990年,日本京都的中文出版社再版公开发行。李景圭的继承者当推无能居士——李能和(1867—1945 年),他承袭了朝鲜文化历史传统,长于朝鲜道教和民俗的研究,先后撰写了《朝鲜神事志》(1912年)、《百教会通》(1912年)、《朝鲜佛教史》 (1918年)、《朝鲜解语花史》(1927年)、《朝鲜巫俗考》(1929年)等书,还写下了许多朝鲜儒教史、社会史、医药史、基督教史方面的论文。他的汉文手写本《朝鲜道教史》在朝鲜思想史、道教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第一部朝鲜道教通史,为后人的道教研究开辟了道路。1959年,汉城东国大学以《韩国道教史》为书名影印出版,开始在内部发行。1977年李钟殷将其译成朝文,与原汉文手写本合编在一起,由普成文化社公开出版发行。这部书共分29章:(1)总说, (2)朝鲜檀君神话最近于道家说,(3)神市肇降之太白即是三神仙说,(4)三神山在海东说,(5)秦之方士来东之迹,(6)高句丽道教输入,(7)百济道家思想,(8)新罗道家思想,(9)新罗仙派,(10)高丽道教:道佛行事思想杂糅,(11)高丽史上道教的行事,(12)醮祭青词,(13)明太祖遣道士来,(14)高丽仙派,(15)李朝道教之昭格殿,(16)昭格署像设及醮祭,(17)大清观沿革,(18)太一殿及太一神,(19)摩利山坛祭天, (20)老人星(寿星),(21)朝鲜丹学派,(22)道教与盲人,(23)家宅行事与道教,(24)年中行事与道教,(25)星象星精说,(26)七星,(27)善阴骘教,(28)自谓儒佛仙合宗之教,(29)支那道教源流大概。
自李能和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再无人涉足这一领域。据车柱环教授称,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因为知识界把宗教分成“上等和下等”,视道教为下等的“迷信”:60年代,国际汉学界掀起道教研究热(尤其在美国、法国和日本),韩国国内也出现传统文化研究热。70年代起学术界开始注意本国的道教文化,研究从文学方面扩大到史学和哲学方面。1982年和1984年先后成立了两个道教研究机构——韩国道教协会和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会(现改名为韩国道教文化学会),形成了以都珧淳和车柱环两教授为代表的两支研究队伍,在他们的领导下,韩国的道教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引起了国外(特别是日本)同行们的重视。
都珧淳,1927年生,庆尚北道人,庆北大学大学院毕业。现为汉阳大学教授、韩国道教学会会长:韩国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日本道教学会的外国评议员之一。著有《崔孤云的道教思想》i《韩国的神仙思想》、《风流道与神仙思想》、《李栗谷(诚) 的思想》、《檀君神话的思想》、《儒教与人本主义》、《菜根谭》、《退奚生自省录》、《近思录》。译著有《论语》和《孟子》。1983年为日本《道教》第三卷撰写了《韩国的道教》一章对古代朝鲜道教的历史发展作了全面的回顾。1991年主编出版了《道教与科学》论文集(比峰出版社出版)。1992年又将台湾武陵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寺庙药签研究》译成朝文出版。都教授还积极举办有关道教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如1986年10月21日至22日主办的“东亚文化与韩国文化”国际文化研讨会,韩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及台湾的学者37人与会,韩国檀国大学东方学研究所所长金东旭博士和高丽大学崔东熙教授分别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东亚文化中韩国文化的特性与角色》和《韩国韵原始宗教与东学》的讲演;1989年主办了“东亚的道教文化与科学”国际研讨会。据报道,他所领导的韩国道教学会还创办了《道教学研究》刊物,到1995年底共出了13期。
车柱环,生于1920年,江原道人,1948年在汉城大学文理科中国语文科毕业,后又获该校的大学院的学位并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退休,同年3月任檀国大学大学院教授。他是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会会长、韩国中国学会会长、敦煌学会会长、汉城大学名誉教授。他还是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的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访问学者、香港大学中文系的客座教授和法兰西学院的招聘教授。主要著作有《钟嵘诗歌校证》、《中国词文学论考》、《孔子》、《高丽唐乐之研究》、《中国文学史》(合著),翻译过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和胡适的《四十自述》,著论文百余篇。道教专著有《韩国道教思想研究》,1978年由设韩国文化研究的汉城大学作为《韩国文化研究丛书》第十九种出版,1984年作了若干补充,改名为《韩国道教思想》,由同和出版社出版。1990年9月日本三浦国雄教授和野崎充彦博士将这本书译成日文,改名为《朝鲜的道教》,由日本京都的人文书院出版。全书共分十部分:(1)道教思想序说(前言,道家思想与道教,国家与道教,民间的道教,结语);(2)道教的传人和朝鲜的接受I(神仙思想,道教与固有信仰结合,道家思想,新罗的仙风,新罗的方术);(3)道教的传人与朝鲜的接受Ⅱ(留唐学人与道教,昭格署与斋醮,修炼的道教,地理图谶思想);(4)新罗社会与道教思想(新罗社会之道家的侧面,新罗人的生活意识与仙风,对艺人的敬爱心,奇行与方术,新罗末学人与修炼的道教);(5)高句丽的道教思想(始祖的神异性,道教的传来,道教的尊崇,道家思想);(6)高丽的道教思想(图谶思想,睿宗与道教,守庚申的习俗,道教思想的推移,地理图谶说);(7)朝鲜王朝初期的道教思想(前言,科仪的道教与儒者的反对,地理图谶思想,民间的道脉与修炼的道教,道教养生论与医药研究,结语);(8)金丹道(前言,《抱朴子》所见金丹道,与金丹道炼造有关的事项,精、气、神与内丹、外丹统合,胎息与龙虎秘诀);(9)科仪道教(前言,科仪的种类,科仪的一例,科仪道教的定位与变迁,我国的道士与道教科仪);(10)计数的功过思想与司过神的信仰(功过格,庚申习俗)。
事实上,早在1977年,韩国哲学会就编辑出版了一本实为道教研究的特辑——《韩国哲学研究》(上册,东明社出版)。这本特辑的主要内容是:车柱环的《高句丽的道教》及宋恒龙、安炳周对车文的论评;宋恒龙的《百济的道家哲学思想》及金忠烈和车柱环对宋文的论评;车柱环的《新罗社会的道家思想》及裴宗镐、李楠永对车文的论评;裴宗镐的《高丽的道教思想》及金忠烈、车柱环对裴文的论评。
自1986年起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会展开学术活动,举办以《抱朴子》轮读会为形式的道教研究发表会,成果反映在该会编辑出版的《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丛书》中,到1994年底止由亚细亚文化社出版了七本论文集:《道教与韩国思想》(1987年)、《道教与韩国文化》(1988年)、《韩国道教思想的展开》(1989年)、《韩国道教思想理解》(1990年)、《韩国道教与道家思想》(1991年)、《韩国道教之现代的照明》(1992年)、《韩国道教文化的形态》(1994年)。从上述文集所收集一百二十余篇论文的目录看,主要限于对古代朝鲜道教典籍的考据和对历史人物思想的分析、道派的研究等,后增加了外国学者的文章,如日本坂出祥伸的《日本道教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利维娅?科恩的《西方道教研究的现状与趋势》(1991年)及中国北京大学汤一介的 (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道教研究概况》(1994年)等。
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会最初参加者有宋恒龙(成均馆大学)、李钟殷(汉阳大学)、卞圭龙(师范大学)、李楠永(汉城大学)及圆光大学的柳炳德、梁银容、金洛必等教授。据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科主任郑在书博士告知,该会会员后已发展到三十多人,他本人是该会的编辑理事,研究《列仙传》、《抱朴子》、《太平经》、《山海经》等。
相继出版的专著还有许多,如金得棍的《韩国宗教史》(1978年第7版,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柳雪峰中译本)、李钟殷的《韩国诗歌上的道教思想研究》(1978年)、宋恒龙的《韩国道教哲学史》(1987年)、金泰坤和朴容淑的《韩国的巫神图》(1990年)、任荣子的《朝鲜的宗教服饰》(1991年)、郑在书的《民族秘传修炼法》(1992年)、崔三龙的《韩国文学与道教思想》(1992年)等。
在韩国,道教经典翻译不多。但还是有的。据延世大学林采佑称:“现在已翻译的文献有《周易参同契》、《抱朴子》、《黄庭经》、《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金仙论证》、《天仙正理》、《仙佛合宗》等古典著作及现代修行者的体验纪录和气功等方面的书籍。”(见1997年第2期《世界宗教研究》所载《韩国道教的历史和问题——有关固有仙道与中国道教问题的探讨》一文,这篇文章是笔者任主编时特约他撰写的。)
在中国道教经典的翻译和研究方面颇有成就的当推汉城梨花女子大学的郑在书教授,他于1994年出版了《不死的神话与思想》(韩国民音社),并荣获年度文化奖。这部著作以《山海经》、《抱朴子》、《列仙传》和《神仙传》为中心,研讨了中国道教关于不死的神话和思想,也是郑教授本人多年来的研究的总结。全书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阐明本书的研究目的、从神话到传说的变迁过程、道教的起源及本质和文学的吸收;第二章神仙思想的定义和内容,考察神仙思想的概念,如养神、养形(服药、呼吸、房中等);第三章神话说的起源及变迁,探讨了神话说的发生时期和地域,认为战国时代以前中国东北地区有萨满教的基础,说明它与道教哲学的关系及方士和萨满教的关系;第四章神话说的类型和结构,指出中国的神话说分天仙型、地仙型、尸解型三种,此外还有仙境型、得仙型;第五章神话说的意义,指出神仙的存在从本质上说不是神而是人,需要从内在意义(宗教和心理)和外在方面(历史和社会)进行考察;第六章中国文学对神仙说的吸收,探讨了中国诗歌、小说、戏曲所受神仙说的影响。
作者郑在书,1952年生于汉城,汉城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1981年)和博士(1988年),先后任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专职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起),曾为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83--1989年),兼任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会编辑理事、中语中文学会监事。致力于中国道教研究。其主要论著有:《葛洪文学论研究》(1981年,汉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列仙传)之成立及其与(抱朴子)内篇之关系》(《中国学报》,1981年)、《镜子之巫俗上功能及文学上反映》(《中国语文学》,1982年)、《魏晋神仙家之文学认识》(《中语中文学》,1983年)、《山海经译注》(民音社,1985年)、《山海经神话与神仙说》(《中国语文学》,1986年)、《神仙说之类型及结构》(《中国语文学》,1987年)、《神仙说研究》(1988年汉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汉城民音社出版)、《试论(太平经)之成立及思想》 (《梨花女大论丛》,1991年)、《(太平经)与汉代文学》(《中国文学》,1991年)、《民族秘传精修炼法》(1992年)、《(太平经)与道教文学观》(《当代韩国》,1994年)等。目前正在完成《抱朴子译注》。
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会也主办国际性道教学术会议。1994年9月27日至28日,汉阳大学韩国研究所为纪念本所创办20周年,在韩国学术振兴财团资助下,联合本校博物馆,主办了“东方与道教文化”国际会议,日本和中国的学者应邀与会。日本方面有早稻田大学教授楠山春树和关西大学教授坂出祥伸,他们分别提交了论文《日本文化与老庄思想》和《日本文化中的道教》;中国方面有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和韦旭开,他们分别提交了论文《道家与魏晋玄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中所见道教的影响》。韩国方面有汉阳大学韩国学研究所所长李钟殷、成均馆大学教授宋恒龙、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郑在书、汉阳大学副教授郑珉、民族文化促进会的金仑寿,他们分别作题为《道教思想的现代意义》(基调讲演)、《韩国官方道教的状况和特性》、《游山辞赋的道教想像力》、《韩国参同契学的渊源与系谱》的报告。作为会议评论者出席的有汉城大学教授金学主和仁荷大学教授金洛必。会议总结时,主办者李钟殷教授建议继续召开三国的国际道教会议,韩国学研究所决定出版这次会议的论文集。
韩国对养生法也非常关心,1993年5月底曾召开第一次国际养生学术会议,中国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韩国圆光大学的韩医大、庆熙大学的韩医大、汉阳大学的体育大有关学者和专家就养生学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据报道,除上述官方机构外,韩国还有一个民间修养团体——韩国丹学会。总裁权泰勋,人称“风宇道人”,著有《丹》(1985年)。会员信奉檀君神话,其所属研精院于1987年创办了机关刊物《研精会报》。
② 请问北大的宗教学佛学专业考研需要看哪些书呢
北京大学硕士专业只有宗教学,没有佛学。宗教学中除了英语、政治、还要学习《宗教学》、《中西哲学史》。
宗教学属于哲学系,2018年复试分数线是:
(2)北京大学道教外国教授扩展阅读:
北京大学硕士生报考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的考生,须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以上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前2位);除复试外还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还将加试实验等科目。
③ 急!!!北大教授或白云观道长请进!!!中国道教学院的问题!
巧遇民间高人,年岁老休。八十有二,宣堂印记,胡须寸长,乃回道人也。自修于答民间,何然以休矣?!通阴阳,识八卦,知天地三界,此乃高人也。吾欲试之,忽见飘然而至人也。起初若隐若现,然数分便至。真人也。男女,老少,长者小孩,纷至沓来,众人笑之,吾者同人而在混世,何谓之有?!
④ 北京大学宗教学博士聂建松是基督徒吗
福生无量天尊。怎么拜道教神。
1、 澄心存神,敬对祖师。全身放松,内两目平视,双臂自然容 下垂,中指与裤缝对齐,两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
2、 两手结太极阴阳印( 男左女右,即女子右手在上,男子左手在上),举至眉际(一般高以不超过眉际为度),
3、 左手放于心窝,同时右手下行,腰徐徐下蹲;右掌向 下按于拜垫中央;
4、 左掌向下,覆盖于拜垫中央右手之上,与右手交叉成十字。两手按于拜垫中央后,两膝随即跪下;同时整个身体拜下,额头 平贴于地面。注意跪拜时勿抬臀,而是全身俯伏如灵龟状。
5、 左手拾起,依前放于心窝处,同时 右手按住拜垫将身撑起,头与两膝离垫起身。
6、 两手仍结太极阴阳印, 同前举起额前。此为一礼。
7、 如是三次,是为三礼(如遇重大场合,则 为九礼,名曰“大礼”)。
8、 三礼完毕,结印弯腰,垂至膝前,同时退后一步,两手结印再次举至额前,此为“谢祖师”。如是礼毕
⑤ 北京大学道教专业怎么报考
如果立复志于道教事业制的话,你还是去报考中国道教学院的比较,那是正统的道学院。不要去读那种半吊子的学校。中国道教学院成立于1990年5月,设在北京白云观内。它是中国道协所办道教知识专修班和进修班的基础上成立的。1961年,中国道协即拟定了《培养道教知识分子计划大纲》。中国道教学院地址 :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白云路东侧的北京白云观内
⑥ 北大的哲学系教授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主任: 王东
黄楠森 资深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王东 教授 领域: 列宁哲学思想、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丰子义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聂锦芳 教授 领域: 马克思文献学、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
仰海峰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
曾志 副教授 领域: 辩证唯物主义
席大民 副教授 领域: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杨学功 副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存在论(ontology);全球化
徐春 副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人学、环境哲学
中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张学智
汤一介 资深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
胡军 教授 领域: 中国现代哲学、知识论,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知识论史
张学智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近现代哲学
王中江 教授 领域: 先秦哲学 道家哲学 儒家哲学 近现代哲学
王博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道家、早期经学
彭国翔 教授 领域: 宋明理学;当代儒学;中国哲学、思想史和中西哲学与宗教的比较
杨立华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
外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韩水法
靳希平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现象学、古希腊哲学
赵敦华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
张祥龙 教授 领域: 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
尚新建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
叶闯 教授 领域: 语言哲学、知识论、科学哲学
韩水法 教授 领域: 德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政治哲学
韩林合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老庄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
李超杰 副教授 领域: 现代西方哲学 德国哲学 解释学
吴增定 副教授 领域: 近代政治思想,德国哲学
先刚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刘哲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和法国现象学,心灵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吴天岳 副教授 领域: 中世纪哲学,希腊哲学
逻辑学教研室 主任: 周北海
刘壮虎 教授 领域: 符号逻辑
周北海 教授 领域: 符号逻辑
陈波 教授 领域: 逻辑哲学、逻辑史、分析哲学
叶峰 教授 领域: 数学哲学,逻辑,心灵哲学,语言哲学
邢滔滔 副教授 领域: 逻辑学、数学哲学
王彦晶 讲师 领域: 模态逻辑 动态认知逻辑 认知协议
伦理学教研室 主任: 徐向东
王海明 教授 领域: 伦理学与国家论
何怀宏 教授 领域: 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中西伦理思想史
陈少峰 教授 领域: 中国伦理学史、应用伦理学
徐向东 教授 领域: 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知识论,早期现代哲学,形而上学
李猛 副教授 领域: 伦理学,政治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古希腊哲学
美学教研室 主任: 章启群
叶朗 资深教授 领域: 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
朱良志 教授 领域: 中国美学、中国艺术
章启群 教授 领域: 西方美学史,解释学,魏晋思想和艺术
王锦民 副教授 领域: 中国美学史
宁晓萌 讲师 领域: 西方美学史,梅洛庞蒂,现象学
佛教与道教教研室 主任: 姚卫群
姚卫群 教授 领域: 佛教、东方哲学
王宗昱 教授 领域: 道教、中国民间宗教
李四龙 教授 领域: 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
周学农 副教授 领域: 中国佛教史、近现代佛教
王颂 副教授 领域: 佛教
程乐松 副教授 领域: 魏晋道教史、道教经典、宗教学研究方法
基督教与宗教学原理教研室 主任: 张志刚
张志刚 教授 领域:
徐凤林 教授 领域: 东正教、俄罗斯哲学
孙尚扬 教授 领域: 中国基督教史,宗教社会学
徐龙飞 副教授 领域: 基督教史,中世纪神学和哲学
沙宗平 副教授 领域: 伊斯兰教、阿拉伯哲学
吴飞 副教授 领域: 基督教哲学 宗教人类学
吴玉萍 讲师 领域: 基督教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 主任: 吴国盛
吴国盛 教授 领域: 自然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周程 教授 领域: 科学社会史、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与管理
刘华杰 教授 领域: 博物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
冀建中 研究员 领域: 数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
任元彪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
孙永平 副教授 领域: 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西方哲学
王骏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与公共政策
苏贤贵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环境伦理学
朱效民 副教授 领域: 科技政策与科学传播
外国哲学研究所 主任: 尚新建
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主任: 吴国盛
⑦ 北大最年轻的哲学教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主任: 王东
黄楠森 资深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王东 教授 领域: 列宁哲学思想、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丰子义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聂锦芳 教授 领域: 马克思文献学、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
仰海峰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
曾志 副教授 领域: 辩证唯物主义
席大民 副教授 领域: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杨学功 副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存在论(ontology);全球化
徐春 副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人学、环境哲学
中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张学智
汤一介 资深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
胡军 教授 领域: 中国现代哲学、知识论,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知识论史
张学智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近现代哲学
王中江 教授 领域: 先秦哲学 道家哲学 儒家哲学 近现代哲学
王博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道家、早期经学
彭国翔 教授 领域: 宋明理学;当代儒学;中国哲学、思想史和中西哲学与宗教的比较
杨立华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
外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韩水法
靳希平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现象学、古希腊哲学
赵敦华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
张祥龙 教授 领域: 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
尚新建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
叶闯 教授 领域: 语言哲学、知识论、科学哲学
韩水法 教授 领域: 德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政治哲学
韩林合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老庄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
李超杰 副教授 领域: 现代西方哲学 德国哲学 解释学
吴增定 副教授 领域: 近代政治思想,德国哲学
先刚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刘哲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和法国现象学,心灵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吴天岳 副教授 领域: 中世纪哲学,希腊哲学
⑧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师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主任: 仰海峰 丰子义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杨学功教授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理论聂锦芳 教授 领域: 马克思文献学、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 仰海峰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 曾志 副教授 领域: 辩证唯物主义 席大民 副教授 领域: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徐春 副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人学、环境哲学 中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张学智 汤一介 资深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 胡军 教授 领域: 中国现代哲学、知识论,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知识论史 张学智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近现代哲学 王中江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 张广保教授领域: 中国经学史、中国道教史郑开教授领域: 早期思想史、道家哲学、道教心性学王博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道家、早期经学 彭国翔教授领域: 宋明理学;当代儒学;中国哲学、思想史和中西哲学与宗教的比较杨立华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 外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韩水法 靳希平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现象学、古希腊哲学 赵敦华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 尚新建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 叶闯 教授 领域: 语言哲学、知识论、科学哲学 韩水法 教授 领域: 德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政治哲学 韩林合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老庄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 李超杰 副教授 领域: 现代西方哲学 德国哲学 解释学 吴增定 教授 领域: 近代政治思想,德国哲学 先刚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刘哲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和法国现象学,心灵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吴天岳 副教授 领域: 中世纪哲学,希腊哲学 逻辑学教研室 主任: 周北海 刘壮虎 教授 领域: 符号逻辑 周北海 教授 领域: 符号逻辑 陈波 教授 领域: 逻辑哲学、逻辑史、分析哲学 邢滔滔 副教授 领域: 逻辑学、数学哲学 王彦晶 讲师 领域: 模态逻辑 动态认知逻辑 认知协议 伦理学教研室 主任: 李猛 何怀宏 教授 领域: 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中西伦理思想史 陈少峰 教授 领域: 中国伦理学史、应用伦理学 李猛 副教授 领域: 伦理学,政治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古希腊哲学 美学教研室
主任: 章启群 叶朗 资深教授 领域: 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 朱良志 教授 领域: 中国美学、中国艺术 章启群 教授 领域: 西方美学史,解释学,魏晋思想和艺术 王锦民 副教授 领域: 中国美学史 宁晓萌 讲师 领域: 西方美学史,梅洛庞蒂,现象学 佛教与道教教研室
主任: 姚卫群 姚卫群 教授 领域: 佛教、东方哲学 王宗昱 教授 领域: 道教、中国民间宗教 周学农 副教授 领域: 中国佛教史、近现代佛教 李四龙 教授 领域: 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比较宗教学 王颂 副教授 领域: 佛教 程乐松副教授领域: 魏晋道教史、道教经典、宗教学研究方法基督教与宗教学原理教研室 主任: 张志刚 张志刚 教授 领域:领域: 宗教学、宗教哲学、基督教、宗教与文化、中西哲学与宗教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宗教与政策研究 徐凤林 教授 领域: 东正教、俄罗斯哲学 孙尚扬 教授 领域: 中国基督教史,宗教社会学 徐龙飞 教授 领域: 基督教史,中世纪神学和哲学 沙宗平 副教授 领域: 伊斯兰教、阿拉伯哲学 吴飞 教授 领域: 基督教哲学 宗教人类学 吴玉萍 讲师 领域: 基督教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
主任: 吴国盛 吴国盛 教授 领域: 自然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刘华杰 教授 领域: 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科学思想史 冀建中 研究员 领域: 数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 周程 教授领域: 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 孙永平 副教授 领域: 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西方哲学 任元彪副教授领域: 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王骏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与公共政策 苏贤贵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环境伦理学 朱效民 副教授 领域: 科技政策与科学传播 外国哲学研究所 主任: 尚新建 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主任: 吴国盛 带 * 号为博士生导师
⑨ 我想考北京大学宗教学里的宗教研究方向,请问要看哪些书谢谢了!
系所名称 哲学系
招生总数 49人。
系所说明 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28人。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生专业:宗教学 (010107)
人数:8
研究方向:
01.基督教
02.宗教学
03.东正教
04.伊斯兰教
05.佛教
06.道教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40法、241德任选一门
③627宗教学
④855中西哲学史 、857中国哲学史
关于考试科目③:宗教学试卷内容分为两部分:1、必答题50分,包括宗教学原理和宗教史;2、六个研究方向的选做题各100分,考生按报考方向选做。
关于考试科目④:报考01-03方向的考生限考中西哲学史,报考04-06方向的考生限考中国哲学史。
参考书目:
西方哲学参考书目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北京
2《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
1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2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下),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
3中国哲学史(上下),冯友兰著,中华书局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
1 宗教学通论新编 吕大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 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法 张志刚 人民出版社 1995
3 宗教学是什么 张志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 宗教社会学 孙尚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基督教
5 基督教会史 沃尔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6 基督教哲学1500年 赵敦华 人民出版社 1994
7 基督教与明末儒学 孙尚扬 东方出版社 1994,1996
东正教
8 东正教 布尔加科夫 商务印书馆 2001
9 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 张百春 上海三联书店 2000
伊斯兰教
10 伊斯兰教概论 金宜久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
11 伊斯兰哲学 沙宗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佛教
12 佛学概论 姚卫群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
13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澄 中华书局 2002
14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吕澄 上海人民出版社 Sept 1 2002
道教
15 中国道教史 任继愈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16 中国道教史(四册) 卿希泰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1994
⑩ 跪求北大宗教学道教方向信息,不胜感激!
不知道,走进大学教堂的是胡孚琛教授的功劳,你可以看下他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