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选导师门道
A. 考研初试之后,如何选择自己的导师
所谓“选择导师”强调的是选择合适你的导师,关键的要求是你是否能比较明确的把握住自己的研究兴趣。这是你选择导师的参考点,如果对自己的学术兴趣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选择也只会是盲目而轻率的。
对于“候选”导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比较和选择:
1.人品好的导师
研究生阶段,老师的为人必然对你,甚至对社会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师,一般都很谦虚,尊重学生,给研究生一个很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并且很信任你,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和刻苦工作。这个一般要通过学长才能了解到,当然也可以在跟导师的联系交往中看出来。
2.科研能力强的老师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形成的,如果导师的科研能力不行,完全靠研究生自己摸索的话,要想在某方面有所建树就会比较困难。另外,报考前应该尽量对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有一些了解。看看导师的科研经费是否充足,科研课题是否比较多,是否比较前沿。
3.与自己性格相符的老师
首先要分析自己是什么性格,是主动型、外向型,开朗活泼型的,还是被动型,内向型,沉默少动型的。不同性格的老师有各自行事的风格,喜欢不同类型的学生,而通常你是没有资格要求老师来迁就你的个性的。
4.导师科研方向与自己的兴趣相符
要尽可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深入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那些科研方向与自己兴趣一致的导师。这可以通过导师近期发表的论文以及最近研究的课题来了解。
此外,务必注意以下几点:看自己是喜欢理论还是喜欢实践。如果自己喜欢理论研究,在选择导师时就应该偏向于做理论方面的导师,最好找一个教授级别的老师;而感觉自己适合偏重实践方面,在选择导师时也应有所偏向,最好找工程项目多一些的导师,至于导师级别倒不是很重要。还要看自己今后有没有出国和读博的打算。想出国的话最好选一个有海归背景的导师,想读博的话最好选一个教授级别的导师。如果想毕业后就业,导师选择就相对没那么重要。
B. 研究生如何选择导师
1. 导师最佳年龄:30~35。一定要选择年轻的导师。年轻的导师在单位历浅,做事情比较小心内谨慎,对学生负责的容几率比较大。2. 职称考虑: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为最佳。职称越高,名气越大的导师,往往不把带学生当成一回事情。3. 不要选胖子做导师。4.不要选有行政职务的人做导师。有行政职务的人时间太少,这些人心思不在做学问上。
C. 研究生选导师应该考虑哪几方面
首先要了解导师是否有足够的经费。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做科研也是如此,没有足够的经费是十分痛苦的,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开展工作。钱并不是越多越好,但选取一个有足够财力的老师是必要的。现代的科研是需要资金支持的,从实验试剂仪器到结果分析测试,都需要花费。资金充裕可以保证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接触到更多更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测试手段,这对以后的工作科研都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要了解导师的课题内容。
许多同学很关心课题内容,可是却不知道如何挑选一个好的课题,通常只是看了看题目觉得很炫,就直接选了,这样带来的往往都是失望。首先要搞清楚导师做的课题是偏理科还是偏工科。同样课题题目或研究方向,从工科角度入手和从理学方面研究是截然不同的。选择工科还是理科对个人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通常工科注重效果效益,与工厂、公司、军队等联系紧密,而理科注重创新独特,发表文章多是理科的优点。
再者了解导师的指导风格。
读一个研究生少则两年三年,多则五年六年,而且是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谁也不想在不愉快中渡过。因此在选择进入导师的研究小组之前,最好从各个渠道了解一下导师的风格和这个科研小组的氛围是否与你合拍。
最后了解导师的毕业生去向。
这是一个终极标准。现在毕业生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不完全是但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毕业生的去向在一个稳定成熟的研究小组里是比较有传统的。
要了解以上的信息可以通过浏览老师主页,与师兄师姐,老乡等交谈,参观导师实验室,与一些老师长辈甚者导师本人交流等许多手段获得。每种方式都会有有帮助,不能偏信某种方式,综合在一起考虑才是上策。
D. 研究生应该如何选择导师~~~
很多学生来选研究生导自师,喜欢选那种名头特别大的,或者当学校、学院领导的,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种方法特别盲目。因为越是社会职务多的导师,越是没有时间指导学生。特别是那些有行政职务的导师,自己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就特别有限,更不用说指导学生了。
欢迎关注“苏苏快跑”微信公众号,邀你一起关注高等教育和家庭教育问题。
E. 硕士生怎么选择导师
硕士生都是先进行报考院校的选择,然后在进行考试,基本在学生选择报内考的院校的时候就已经对容导师进行了初步的选择。
研究生的考试跟高考有很大的不同。
1、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并不是说在得到成绩之后在进行学校和导师的选择,而是需要先选择要报考的高校。
2、根据想要报考的院校准备初试,如果有专业课那么就需要准备专业课所需要的教材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储备。
3、面试,再通过初试之后方可进入面试阶段。面试阶段会包括英语面试。
4、面试通过之后会再一次进行专业复试,专业复试通过之后才算是通过了研究生考试。
在考生对高校的选择时,考生已经将导师的范围缩小到了某所高校。对于专业的选择,又将导师具体到了哪几位。然后在通过初试参加复试的时候,招收报考的专业的导师会对通过初试的学生进行面试,那么面试的考官中就是要招收改专业研究生的导师了。一般一所高校中招收同一专业的导师都是很少的,基本都是一两个。所以很好选择,一般在面试的时候哪个导师比较看重考生,那么那个考生就会通过面试了。
F. 研究生如何选导师,师兄师姐们请进
研究生选导师的方法:
1、看导师愿不愿带你,再好的导师,如果他本人不愿意带你,你再强求也不会有很好的结果,导师不带你可能因为几个因素:
第一,专业不对口,你的本科专业与他想招的不一样。
第二,感觉你不适合跟着他,这是为你好,以免耽误你的前程。
第三,他已经招够人了。
2、看导师的实力强不强,知名导师一般都拥有着很广的人脉关系以及很多项目,跟着他对以后的发展会很有帮助。
3、看导师的为人好不好,有些导师虽然学术成就斐然,但是个人性格、品德可能不太好,这时就要好好想下是不是合适自己。
4、看导师的科研方向是不是符合自己的目标,同一学科会有很多方向,每个导师研究的方向也不同,这时要根据自己希望从事的行业选择研究方向,然后根据研究方向选导师。
5、看导师未来两三年的发展规划,如果在未来的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里,导师要去国外进修什么的,那你就瞎了,可能一年都见不了导师几面。
6、看导师的学术水平高不高,在选择导师前,一定要先了解他的专业特长、学术观点等, 这些信息可以再网上搜,也可以去看一些老师发表的论文、书籍等。
注意事项:
在选择导师时需尽可能多的收集导师的信息,不要只看一位导师的信息,说不定会有更合适你的导师。
选好导师之后,就需要跟导师联系了,联系导师时尽量实话实说,不吹嘘,但也不要谦虚,把自己做过什么、可以做什么都让导师清楚,
在联系导师时不要心虚,大胆的去联系就可以,也不必为被导师拒绝而沮丧,继续选择下个合适的导师。
G. 考研提前找导师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有些考生成绩一出来,发现初试成绩不错,就开始考虑复试的问题,自然很多人会问,复试很大程度上来说印象很重要,是不是要提前去跟导师沟通下呢?
如果你所报考的学校不是直接报到导师,那么这个问题可以忽视。如果是直接报到导师的话,可能很多学生就会琢磨这个问题。有些人认为提前拜访导师是礼貌,可能会对自己的复试有一定帮助。不排除这个可能,但这要建立在你和导师以前有过很好沟通的基础上,或者有极为密切的人帮你引荐。如果你自己两眼一抹黑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跑到导师家里,那是不行的。或者给导师电话后,导师明显表示自己很忙,不需要拜访,你却非要去,这都是不好的。甚至有些学生打听到导师的住址,然后在门口蹲点,这是没有必要的,而且许多导师也厌烦这个。
现在很多学校和专业的录取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平的,并不存在有些学生所顾虑的那些事情,他们认为如果不提前跟导师认识就会吃亏,其实这是误解。
在复试的一段时间内,有些导师会忌讳学生莫名地跑去找他们,也有些导师非常忙,未必有时间。即使没有跟导师真正见过面,在真正复试的时候也不是什么劣势,在复试的时候好好发挥就行了。
但如果你真的有幸在之前与导师已经沟通的很好,或者有人引荐你见了导师,导师也乐意见你,那么就好好把握机会吧。在跟导师见面的时候,对你来说是一次机会,但有时候也许还是个挑战,怎么表现自己也是有门道的。
见了导师夸夸其谈,或者闭口不语都是不可取的。有的学生一见面就开始急切地表现自己,对于专业问题大加探讨,比导师说的还多,这是不好的。适当表现出你对专业的兴趣和理解之后,耐心、谦虚地倾听导师的话语更可取。当然,如果在导师面前对专业一问三不知,或者不愿意说也是不好的。其实,导师也是人,跟他们自然地交流就行了。
总之,能否在复试前与导师见上一面不是你复试成功的关键因素,不要在此问题上浪费太多的心神,也不要顾虑太多,准备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