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马教授
1.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的学院领导
主要领导职务姓名院长李言党委书记李成武副院长胡卫兵
2. 西安理工大学有几个院士
全职院士一个没有,兼职院士有两个
3. 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哪个老师好
沈璿,我会告诉你大一上学期全班平均分80+么,我会告诉你连得了学业警告的人一样能得80么。
4. 西安理工大学是野鸡大学吗
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所正规的本科院校,并且在西安算是不错的本科院校,并不是所谓的野鸡大学,只有你这种问题你根本就考不上吧。
5. 黄有为是谁
如果没有黄有为的话,哪能衬托出裸婚的悲哀。刘易阳没钱没车但是是真爱
黄有伟有房有车但是却花心
6.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学院名师
沈晋
沈晋 (1916-2011),汉族,江苏高邮人,著名的水文学专家,教授,民盟中央委员,陕西省人大副主任,陕西省民盟主委,全国政协委员,陕西政协副主席。
1939年国立武汉大学毕业,历任武汉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西京分院副教授,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教授和水利系系主任、陕西机械学院副院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总站主任、全国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水利学会理事长、水资源学会理事、中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在工程水文学方面造诣较深,特别是对我国黄河流域水文有专门研究。
主持《黄土地区暴雨洪水产汇流规律》、《水资源系统与调度》、《水库泥沙》等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主编过《黄河水文》及黄河水文丛册,著有《延河水利水保措施对固体径流的影响》等多篇论文,合编有《工程水文学》、《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上)等教科书。从1959年开始培养固体径流方面的研究生,现为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学科的博士导师、《陕西机械学院学报》主编。沈晋教授长期在水利系从事教育和领导工作,对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高等教育作出了贡献。
李仪祉
李仪祉 (1882-1938)汉族,陕西省蒲城县人。1913年留学德国,专修水利。回国后一直从事水利教育并主持水利工作。担任过上海港务局局长、陕西省教育厅厅长、陕西省建设厅厅长、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工程师等职。
他于1932年创办陕西省水利专科班(后并入武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主持过西北大学校务,又进学北大、清华、同济、中山、交通等各大学,他倡导科学治水,提出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和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等独创的见解,比较全面地探讨了黄河的治本方案及其具体治理措施,改变了几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河思想,把我国治黄理论和策略推进了一大步,他主持建设的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等关中八惠水利工程,是旧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罕见的成就,使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今受益。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科学家、教育家,著有《黄河根本治法商榷》、《华北之水道交通》,《导渭之真谛》、《西北水利问题》等大量书籍和科技报告。他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历尽艰辛,奋斗终身,鞠躬尽瘁。
田鸿宾
田鸿宾(1906-1972)满族,辽宁省法库县人,中共党员,教授,192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土木系,1932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土木系水利卫生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历任中央大学、东北大学教授、西北工学院院长、西安动力学院副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和陕西工业大学校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
他曾从事我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资源考察研究,对我国西北水利开发具有独到见解,提出利用高山冰水、深层地下水,结合地面径流,三水综合开发利用的主张,对西北水利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他对黄河上中游的水利开发,主张上游水土保持与干流、水库排砂并重,对改建三门峡水利枢纽作出有益贡献。他是我国著名的工程教育家、水利专家,著有《水工建筑物》等书。
蒋长元
蒋长元(1930-1986)汉族,福建漳平县人,优秀共产党员,副教授。
1955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1957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研究生毕业,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和陕西机械学院任教,他组织领导了由省内外50余人组成的水工沥青科研组,取得大量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水工沥青防渗技术空白,为我国坝工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曾任《水工沥青及防渗技术》主编、水利水电工程系和水科所所长。
主编有《水工沥青混凝土技术标准》。
沙玉清
沙玉清 (1907-1966)农田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创始人。
1935年他的专著——我国第一本《农田水利学》出版,1937年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利教育机构——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他长期从事泥沙问题研究,是我国早期研究泥沙问题的专家。1965年他的又一本专著《泥沙运动学引论》出版,为我国农田水利教育和泥沙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海东
张海东 (1918-2002)山西陆县人,民盟盟员,教授,享受政府津贴。
1943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工程系,遂即留校任教。曾任水利工程系主任,长期领导、主持水工结构教研组工作。张海东教授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水工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与设计》、《有限元分析》等二十多门课程,编写专著、教材近10部,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工作者,为学院的水工专业教学、师资培养等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张海东教授曾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是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创始人。
谢定义
谢定义(1931-)汉族,甘肃甘谷人,中共党员,著名土力学专家、教授。
1952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系,1962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分科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学会土动力学会理事、国际土协会员、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顾问。主要从事土力学特性及土体的动力稳定性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从要事并取得重大成果。
著有《瞬态极限平衡理论与饱和砂土变形强度特性》、《往返荷载下饱和砂土强度变形瞬态变化的机理》。《原状黄土的动力特性》、《动荷载下土的强度特性》等数篇论文。编写出版有《土动力学》专著及《土力学》、《土坝土力力学》等讲义、合译有《桩工研究》一书。现为岩土工程学科的博士导师。
刘祖典
刘祖典(1914-)汉族,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著名黄土力学专家、教授。
1940年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毕业,1956年至1958年在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进修。曾任西北农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陕西机械学院水利系副主任,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分科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黄土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土力学地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全国水利水电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协会员。在黄土力水学方面造诣较深。
从五十年代开始,对我国西北黄土的基本特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黄土挖方高边坡的稳定分析、黄土的本构关系,黄土围岩压力,黄土水坠坝稳定分析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研究。
颜竹丘
颜竹丘(1918-?)汉族,四川大足人,中共党员,教授。
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系。195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连工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水能利用”。曾任青岛、西安学院工动力学院、西安交大、陕西大业大学水利系副主任、陕西机械学院水利水电科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教材审委员会委员,陕西水利学会和陕西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主要从事水利水电规划系统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
曾主持《水能资源开发规划最优化研究》研究课题。著有《石泉安康梯级水电站水库联合优化调度》等十余篇论文,主编过《水能利用》统编教材,合译有《水力学、水文学、水文测验学》等。
7. 西安理工大学的学校领导
校党委书记:周孝德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孝廉
校党委副书记:刘凯
校纪委书记:李建竹
副校长:张淼丰、罗兴锜、李言、刘军、许云华
总会计师:赵明扬 郭良才(1958.9--1978),北京机械学院、陕西机械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魏士珍(1958.12--1961.2),北京机械学院院长
王鲁南(1960.11第一届党委、1965.7第二届党委),陕西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田鸿宾(1960.7--1966.6),陕西工业大学校长
王维琪(1961.8--1963.3),陕西工业大学代理党委书记
范慕韩(1975.11--1978.6),陕西机械学院革委会主任
高桂亭(1981.3--1982.10),陕西机械学院党委书记
许经源(1981.3--1985.7),陕西机械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沈福三(1983.5--1991.6),陕西机械学院院长
王冲达(1985.7--1992.1),陕西机械学院党委书记
楼秉哲(1991.6--1995.7),陕西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院(校)长
白珍实(1992.1--2002.10),陕西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陈治明(1995.8--2004.9),西安理工大学校长
周孝德(2004.9~ 至今 ),西安理工大党委书记
刘丁 (2004.9~ 2015.3),西安理工大校长
李孝廉(2015.3~),西安理工大校长
8.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院领导
院长:孙强
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李金刚
教学副院长:刘涵
科研副院长:郑岗
院长助理:马福、白华煜
9. 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张毅坤,男,工学博士,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学院院长
院长:王映辉 (1967.9--) ,甘肃庄浪人,博士 ( 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 ) ,教授,博士生导师。
10. 西安理工大学黄强评院士时间
他评不上,至少凑够两个国家奖才能过第二轮,三个国家奖才有希望上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