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弗大学徐荣祥教授贡献
⑴ 教授饶毅:我为什么不建议中国学生上美国顶尖大学
你好,下面是您想要知道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导语
很多父母内心希望通过孩子弥补自己在学历方面的缺失或不足,也有更多华人父母将子女所读大学的名头,当作自己身为家长的“毕业证”,而不考虑特定院系对孩子一生可能产生的具体影响。上顶尖大学的本科或研究生院,对于大多数华人来说,或许真的不如去上“次尖”大学或研究生院,能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来源: 饶毅海外留学政策(ID:fgzhwlx)
01
事实未必有看起来那么光鲜
一般而言,无论海内外的华人父母,大都简单地认为上顶尖大学或研究生院只会对子女有好处。这当然是有可能性的,有时也的确会发生。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性,也许发生更频繁——那就是对于大多数华人的孩子来说,上顶尖学校也可能对其造成影响一生的负面作用。
一般国内的人会觉得这种说法令人惊讶,海外华人中也不流传这种看法,原因是绝大多数华人并不知道这是事实:因为绝大多数华人或没进过顶尖院校,或即便进过但也不愿对外讲出全部事实——特别是不令人喜悦的事实;也因为华人父母经常简单地迷信,或臆测顶尖大学的好处。
02
什么是“顶尖”大学?
首先定义“顶尖”。这里说的顶尖意味着至少在前10名,特别是指那些排在前5名之内的大学。从大学来说,公认的顶尖综合性大学本科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而顶尖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麻省理工学院(MIT)。从研究生来说,顶尖并非仅以学校综合实力为标准,而通常只在某专业领域做到顶尖的系科。
当然,本文大概基本无用,因为绝大多数的华人,不仅不了解这些学校对他们的孩子实际上意味着什么,而且也不愿去了解。很多父母内心希望通过孩子弥补自己在学历方面的缺失或不足,也有更多华人父母将子女所读大学的名头,当作自己身为家长的“毕业证”,而不考虑特定院系对孩子一生可能产生的具体影响。
⑵ 创立了人体再生复原科学的徐荣祥,究竟是个怎样的背景
徐荣祥,1958年生,山东沾化人。1978~1982年在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临床医学系学习。1990年创立美宝国际集团,致力于湿性烧伤疗法的发明和推广普及,同时致力于人类生命再生复原科学研究。现任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及烧伤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主任,《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主编,原全国青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创会副会长。为国务院1991年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徐荣祥发明创立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及湿润烧伤膏”(MEBT/MEBO)1988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同时,卫生部将湿润烧伤膏列入国家级新药,1989年卫生部发出向全国推广普及湿性医疗技术的通知。1989年,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刊《中国烧伤创疡杂志》,将徐荣祥的烧伤创疡理论及技术作为独立学科确立下来。1991年,被国家卫生部列人首批十年百项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的十项重大医药技术之一。徐荣祥对多个国家的成批特重度烧伤病人进行的成功的治疗,使中国的烧伤医学快速传播到了世界。
徐荣祥先后获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授予MEBO的特别荣誉证书、美国烧伤受难者基金会授予的“人道主义奖”、泛阿拉伯烧伤整形会议授予的“精英成就奖”、联合国授予的“国际和平贡献奖”、阿拉伯国家授予的“科学荣誉奖”。国家科技部、团中央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民政部授予“爱心捐助奖”等奖项。
2002年以来,徐荣祥教授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演讲。他先后在美国、中东、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际专业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和专题演讲,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美国史丹佛大学专门颁发了演讲证书。
⑶ 近20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贡献有:社会选择理论,福利和贫困标准定义,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选择抽样原理和方法的发展,将心理学的全面洞察力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中,经济时间序列分析,博弈论,宏观经济学。
1、1998年,印度人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贡献:因在社会选择理论、福利和贫困标准定义、稀缺性研究等福利经济学若干重大问题上的贡献而获奖。
2、1999年,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蒙代尔(robert mondale)
贡献: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进行了深入分析。
3、2000年,james j.heckman和macfadden赞扬了heckman
贡献:对分析选择抽样原理和方法的发展和贡献,以及macfadden对分析离散选择原理和方法的发展和贡献。
4、2001年:美国三位教授斯蒂格利茨、斯宾塞和阿克洛夫
贡献:“信息不对称市场分析”领域的重要贡献而获奖。
2002年:弗农·史密斯和丹尼尔·卡尼曼。
贡献:将心理学的全面洞察力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中,史米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
贡献:对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的贡献表示肯定。
7、2004年:挪威经济学家基德兰(Finn Ki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
贡献:对动态宏观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而获奖。
8、2005年: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所教授罗伯特·奥曼和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
贡献: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奖。
9、2006年: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
贡献:对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与其对失业率的影响之间的关系。
10、2007:明尼苏达大学的Hewitz、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和普林斯顿高级研究中心的迈尔森
贡献:分享了经济学奖,奠定了机构设计的理论基础。
11、2008年:美国学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贡献:分析国际贸易格局和经济活动地区方面所做的贡献。
⑷ 徐荣祥教授与美国哈佛大学有什么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专门为徐荣祥教授成立了一个再生科学系。美国加州有一所公立大学四十万学生,四万多的教职员工,在2016年6月正式更名为徐荣祥学院。
⑸ 徐荣祥的人物成就
1989年首次发表了在用一种植物药治疗的烧伤创面上,发现了皮肤中的一种具有生长活跃细胞可使深度烧伤创面无疤痕愈合的文章。
1990年美国《新闻周刊》专题采访报道烧伤再生医疗技术。
1990年创立美宝国际集团,致力于湿性烧伤疗法的发明和推广普及,同时致力于人类生命再生复原科学研究。
2000年8月,中国烧伤创疡杂志第三期,以中英文系列报道了皮肤原位干细胞再生复制皮肤器官的详细研究。
2000年国际干细胞研究网,报道了中国皮肤组织变为角蛋白十九型干细胞的研究新闻。
2001年2月,徐荣祥在美国夏威夷国际会议上作了组织细胞转变干细胞而后再形成各组织器官的专题学术报告。
2001年徐荣祥向美国和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申报了将体细胞在体外和体内培养为干细胞并形成组织器官的专利平台,在专利依法公布后,相关国专利局网站均公开研究资料而获得著作权。
2002年10月,徐荣祥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大会”上,作为十个演讲人之一向大会作“组织潜能再生细胞再生组织器官”专题报告。
2003年徐荣祥相继在新加坡等国召开的干细胞国际会议和世界皮肤学大会上作相关用组织细胞变为干细胞的学术专题报告。
2004年世界著名医学、生物学文献出版社KARGER,正式出版徐的再生医学英文专著《烧伤再生医学与疗法》,公布了组织细胞变为干细胞以及形成组织器官的图谱及详细的使用方法。
2005年至2006年间,徐获得美国体外培养组织细胞变干细胞并形成组织器官、原位再生组织器官、相关再生医学的多项专利权。
2007年8月,徐在北京用中英文发布了206个组织器官克隆和转变癌细胞研究承诺兑现的研究报告。
2010年12月22日消息,美国著名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科学家利用多能干细胞体外克隆肠器官组织的科学研究报告,世界各媒体也报告了这一新闻,将其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干细胞克隆组织”,其科学研究报告的内涵如何。
2012年5月25日,首届国际烧伤创疡学术会议在江苏南通召开。徐荣祥首次正式公布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体系,他称高等动物具有再生功能,人人都有返老还童的再生机制,人类生命长度为300年。
2013年8月28日,徐荣祥“潜能再生细胞及其培养方法”获得中国专利授权。
徐荣祥发明创立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及湿润烧伤膏”(MEBT/MEBO)1988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同时,卫生部将湿润烧伤膏列入国家级新药,1989年卫生部发出向全国推广普及湿性医疗技术的通知。1989年,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刊《中国烧伤创疡杂志》,将徐荣祥的烧伤创疡理论及技术作为独立学科确立下来。1991年,被国家卫生部列人首批十年百项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的十项重大医药技术之一。徐荣祥对多个国家的成批特重度烧伤病人进行的成功的治疗,使中国的烧伤医学快速传播到了世界。
徐荣祥先后获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授予MEBO的特别荣誉证书、美国烧伤受难者基金会授予的“人道主义奖”、泛阿拉伯烧伤整形会议授予的“精英成就奖”、联合国授予的“国际和平贡献奖”、阿拉伯国家授予的“科学荣誉奖”。国家科技部、团中央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民政部授予“爱心捐助奖”等奖项。
2002年以来,徐荣祥教授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演讲。他先后在美国、中东、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际专业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和专题演讲,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美国史丹佛大学专门颁发了演讲证书。
2013年“GOLDEN BIATEC” 国际奖颁奖典礼和全球在线演讲仪式在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瓦举行。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人体器官再生复原科学发明创立人徐荣祥教授因发明“器官再生科学及其路线和方法”而获得该奖。
2015年10月29日,由中国著名生命科学家徐荣祥教授创立的北京美宝烧伤创疡研究所发起“徐荣祥再生生命公益基金”在北京成立。 2007年9月13日,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徐荣祥在做客腾讯网时称:“我的确成功克隆出超过206个人体组织器官,并且已经公布了所有的实验图片,请相关科学家们和专业的人士一定要重视这些资料,如果你们发现这是编造的,就让我遗臭万年”。
徐荣祥还介绍说,他所研究的组织器官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器官不一样,人是由细胞组成的,人的最大体是一个整体,人的最小体是细胞生命体。细胞先是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组织,然后才组成器官。比如一个人得了心脏病死了,并不是说心脏坏了,而是心脏中的某个组织器官坏了,所以才导致死亡。
“如果指头意外断掉,利用组织器官研究可以再生出来”徐荣祥说:“我们现在完成的水平是达到你只要断一节,留一个骨头就长出这一节。但长不了第二节、第三节。人体的骨头是206块,它最老的祖宗一下子生了206个孩子,兄弟之间互相不能代替,不是一个生命体。所以说,用第一节的骨头长不出第二节、第三节,目前能够长到儿子那一辈,上一辈将来怎么解决,是下一步科学家在探索,我们现在只能到这一步了”。
徐荣祥曾经公开宣布,由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克隆出超过206个人体组织器官。
徐荣祥说,之前对他器官克隆研究批评、质疑者可以“闭嘴了”。 忧的则是美日科学家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人体皮肤细胞诱导成类似胚胎干细胞相关研究报告中,均未注明其研究引用徐荣祥很早之前即已公开发布过的体细胞诱导成组织干细胞再进行器官克隆的成果,而且“只字未题”,“这太不像话了,也太欺负人了”,徐荣祥对美日同行这种不尊重他人成果的做法相当恼火。
徐荣祥对媒体说,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尊重事实,事实是美日科学家不久前才发表的体细胞诱导成干细胞研究成果,具体方法虽不同,但通过体细胞转化为组织干细胞再进行器官克隆的思路,却是徐荣祥最早提出的。徐认为,美日科学家发表论文中只字不题自己最早提出的相关科研思路,显然侵犯了他的荣誉权,这既违背科学事实,也违反基本科学准则,犯了科技界的一个大忌。
为此,徐荣祥发布声明以正视听,他在声明中说,“近些天,美国和日本等世界各国的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将人体细胞诱导成成体多潜能干细胞(iPS:In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的研究成果,称是人类生命科学新的里程碑。我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也为此感到高兴,也为他们用病毒及因子诱导的方式实现体细胞转变干细胞的研究成果表示赞扬。但当我看到其中应用了中国早已报告的研究思路而没有标明时,又为中国为人类贡献的荣誉和权利被侵犯而感到不平,因美日的相关科技人员,在报告研究论文中,没有标明引用中国人创立发明的‘将组织细胞诱导为多功能干细胞’的早已公布的文献。将体细胞诱导成具有‘成体多潜能干细胞’并形成组织器官的研究是我早在2002年前就发布、出版和申报了多国专利、并已获得了美国专利权的研究成果文献,这在国内外同行业学术界早已是公知的。可美日的研究报告者、特别是评论者,故意置中国人的研究成果于不顾,称他们开创了生命科学的里程碑。我认为作为科学研究者,不标明他人成果的行为违反了基本的科学准则,误导了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国的媒体。”
徐荣祥表示,作为抗议美日同行侵犯其荣誉权的第一步,他先通过媒体发表声明以正视听,呼吁美日相关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并道歉,如果美日相关当事人没有反应,第二步将在美国举行一场体细胞诱导转化组织干细胞的新闻发布会,让全世界同行了解事实,若美日相关侵权科学家仍置若罔闻,他将就此诉诸法律,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⑹ 徐荣祥教授上过哈佛大学名人墙吗
这个啊,他是唯一一个被美国哈佛大学挂在名人墙上的中国科研教授。
⑺ 为美国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华人华侨及其事迹
美籍华人 杨振宁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李政道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丁肇中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朱棣文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崔 琦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李远哲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籍华人 高行健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
一九二八年就读厦门国小、一九三三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万中学高中二年级、一九四二年西南联大毕业、一九四四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五八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一九六六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杨氏于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杨氏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简介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忽然有一个胖胖的,十几岁孩子来找我。拿了一封介绍信。信是一九三一年我初到密其根大学遇见的梁大鹏兄写的。梁不习物理,十几年未通音讯了,不知怎样会想起我来。他介绍来见我的孩子叫李政道。他原在宜山浙江大学,读过一年级,因为日军逼近宜山,他便奔去重庆。他的姑姑认识梁,梁便介绍李来昆明见我。那时是学年的中间,不经考试,不能转学,我便和联大教二年级物理数学课程的几位先生商量,让李去随班听讲考试,如他合格,则候暑假正式转学入二年级时,可免他再读二年级的课程。其实这不过是我自己以为合理的办法,并未经学校正式承认许可的
李应付课程,绰有馀裕,每日都来我处请我给他更多的阅读物及习题。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时我有风湿痛,他替我捶背。他帮我作任何家里的琐事。我无论给他甚么难的书和题目,他很快的做完了,又来索更多的。我由他的作问题的步骤,很容易的发现他的思想敏捷,大异寻常。老实的说,在此后的一年中,我因为自己的问题——冠世(吴博士之夫人——编者)的卧病;每日的买菜,升炉,煮饭;物价的日日上涨,实在没有心绪来预备许多的参考书和题目给他。好在他的天资高,亦不需我的讲解。
一九四五年,曾昭抡先生忽然来找我,说军政部部长陈辞修先生、次长俞大维先生,想约我和华罗庚谈谈为军政部计划些科学工作事。我和曾虽是同事十年多,华亦六七年,但都无深交。陈俞二先生,更从未晤面。我所习的物理,亦与实用无关。但想想,去谈谈亦无碍。于是和华去渝,先后见俞、陈二先生。
陈俞二先生想知道怎么计划,以有助国防的科学工作机构的意思。我即想了几日,拟就一建议,以为我国人材缺乏,任何计划,必须从根做起,即是:(1)成立研究机构,培植各项基本工作人材,(2)初步可派物理,数学,化学人员外出,研习观察近年来各部门科学进展情形,拟一具体建议,计划筹建一研究机构,并即时选送优秀青年数人出国,习物理、数学等基本科学。
我拟写的建议,陈俞二先生考虑后,以为可行,即令华和我负责数学及物理二部门。我们并建议请曾昭抡负责化学部门。
返昆明后,我告冠世一切经过。谈到推选青年习物理者二人时,冠世和我皆不犹疑的决选李政道。当时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天赋勤奋未有如李的(杨振宁已考取清华留美;黄昆考取中英庚款留英)。
李政道表示,虽然他在吴大猷门下只有一年二个月的时间,但却是他一生中获益最多的时期。他说,我从吴师学到的不仅包括人格的涵养,最重要的是学到对知识的『忠诚』(dedication)。然而对这样一段重要过程,李政道却谈得不多。因为他认为,我与吴师的关系很长,不是一句可以说得完的,否则也就不重要了。他承认,吴大猷是影响他最深远的一位师长。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简介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1997年10月15日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教授朱棣文、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和法国学者科昂.塔诺季,以表彰他们发明了用激光冷却进行低温下俘获原子的方法。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也是华人4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学的毕业生。
瑞典皇家科学院十三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
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四月,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
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简介
李远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196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
1962年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在化学系读博士班。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跟布鲁士.马亨教授做博士后研究,1967年转到哈佛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1968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任化学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远哲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等荣誉名衔数十项。
李远哲教授虽然科研、教学工作繁重,仍积极投入社会服务,参与国际学术团体、美国联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学的多种委员会咨询工作。李远哲始终关心家乡祖国的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近十年来每年回国多次,奔波于海峡两岸,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尤其对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筹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远哲回国接受中研院院长之重担,同时决定放美国国籍,全力投入推动国内科研的发展,体现出他浓郁的爱乡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在1946年,亚利桑那州的邓悦宁(Wing F. Ong)成了被选入美国州议会的第一位华人州议员。
当夏威夷于1959年正式成为美国的一个州时,邝友良(Hiram Fong)当选为美国国会的参议员。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参议员。
70年代以后,华裔妇女江月桂(March Fong Eu)成了加州的州务卿,是当时美国大陆上当选官员中职位最高的华人。
80年代又有华裔吴仙标当选为特拉华州副州长,陈李琬若当选为加州蒙特雷·帕克市的副市长。吴家玮成了旧金山州立大学的第一位华裔校长,田长霖担任了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第一位华裔副校长职务。
⑻ 哪个语言学家对文化和语用学有卓越贡献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他对切韵学 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贫寒辍学,在家自学。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
吕叔湘(1904-1998)江苏省丹阳人。吕叔湘先生是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丁声树(1909-1989)语言学家。号梧梓。河南省邓县人。1932年自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4~1948年在美国考察。1952年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59~1964年中国政协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和1978年第三、第五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丁声树在语言文字领域奋斗近半个世纪,研究范围很广,在汉语语法、汉语音韵、汉语方言、古代汉语及词典编纂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潘悟云(1943-),中国语言学家,浙江瑞安人。汉语音韵学的专家。 1943年3月出生。1982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从温州师范学院调上海师范大学工作,同年评为现代汉语博士生导师,并任该博士点负责人, 1999年任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联)副主席,上海社联语言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以后多次应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学、奥斯陆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的邀请讲学、研究和学术访问。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提出汉字效用递减率、汉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阐述整理汉字的四定原则(定形、定音、定序、定量)。倡导研究现代汉字学;在上海师大、华东师大、北京大学先后开设现代汉字学课程。提倡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中理解汉字的历史地位;提出六书有普遍适用性、文字三相分类法;对人类文字的发展规律进行新的探索;清华大学等校采用作为教材。
陆志韦(1894-1970)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别名陆保琦,浙江省吴兴县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曾经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等。他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音韵学,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及文字改革等几个领域。
陆俭明,男,1935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著名语言学家。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著有《陆俭明自选集》、《现代汉语句法论》、《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现代诒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选集》、《现代汉语虚词散论》等。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所在教研室:现代汉语、研究领域:现代汉语 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句法、现代汉语虚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方面。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曾任)。 诺姆·乔姆斯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语言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结构生成语法的奠基人,深刻影响了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同时也是当代西方知识分子反对霸权主义的泰斗性人物,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和著作,每当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时,西方知识分子常常“仰望乔姆斯基”,而他也屡屡在这些时刻做出标志性发言。“9· 11”后乔姆斯基接受了几乎世界所有著名媒体的专访,而他在大学的演讲也吸引了数百米的领票队伍。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的早期著作是出版于1914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1933年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如区分粘附形式和自由形式、关于直接成分的分析、配列学说等等。他的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一大批语言学家聚集在布龙菲尔德语言学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个布龙菲尔德学派。在美国语言学史里,有人把1933--1950年称为布龙菲尔德世纪,可见布龙菲尔德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布龙菲尔德还致力于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外语教学。20世纪20年代初,他编写了一套英语教科书和德语初级教科书。二战期间,编写了《外语实地调查简明指南》。1945年,他为美国国防部编的《俄英词典》写了俄语语法简介。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会的发起人,曾任主席职位。此外他也是美国其他一些著名学会的会员,还担任过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的委员,曾经是国际语音协会和丹麦皇家科学院的会员。
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美国语言学家。弗斯(J· R·Firth)是英国的第一位语言学家。他接受了“语言环境”的思想并发展成语言研究中的“系统”思想。“系统”思想后来成为英国语言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是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书中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⑼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雀琦的获奖领域,获奖时间,主要贡献是什么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学的毕业生。
瑞典皇家科学院十三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
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四月,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
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⑽ 徐荣祥教授发现了什么
徐荣祥教授根据200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发现染色体端粒是生命的记录仪,并由此徐荣祥教授验证了人类再生生命300年的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