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张凯教授
①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导师名单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导师有肖丰教授、辛艺华教授 、魏谦教授 、仇帝副教授回
、易阳副教授答 、桂宇晖副教授 。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由美术学系、艺术设计系、造型艺术系和城市形象与当代艺术中心组成。按照教育部1998年新颁布的专业目录现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并且增设数码媒体设计艺术(动画)和绘画两个本科专业。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硕士学位点。美术学院拥有一支学缘结构比较合理,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3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5人,讲师5人,助教1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14人。在岗教师中硕士生导师8人。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96.55%。学院十分重视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坚持“内培外引”和“政策吸引人才,事业培养人才,感情稳定人才”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先后派出16名教师进国内著名学府和出国进修培训。
② 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倡导的阳光教育就是
阳光教育 (2006-11-09 15:17:35)
分类:教学札记
所谓“阳光教育”,就是教师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的教育。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这是阳光教育的前提;给予理解和信任两种关爱,这是阳光教育的动力;培养智商、情商、意商三种品质(这里的所谓意商,是指用以反映人的意志品质及其发展水平的一个概念,包括意志的自控性、果断性、坚毅性、持久性等),这是阳光教育的内容;做到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四个学会,这是阳光教育的目标;实施德、智、体、美、合五种教育(这里的所谓“合育”,是以和合、中和理念为指导,对年轻一代实施和谐、合作、合群的教育,使他们既能善待自己,又
一、“阳光教育”的现实背景
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有些人因为心理承受力差、自信心不足,自制力差,造成了这样或那样的人间悲剧。因此,如何有个良好的心态与不断超越自我的意志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于是提出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同时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要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形成与发展的。
2005年7月我校对学生心理状况作了调查。发现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父亲离家打工母亲独自教育子女的家庭占比较高,个别班级占1/3以上。这一学生群体没有安全感,缺乏进取心,心理状态畸形。同时发现“优秀生”群体容易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期望值过高;“后进生”群体自认为是失败者,自卑感强,自我评价低。两个群体都情绪压抑,紧张焦虑。学生普遍缺乏积极的、主动的、乐观的心理态度,即阳光心态。因此,如何让学生拥有积极的、主动的、乐观的态度是摆在学校领导和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所以,时代的呼唤、发展的需要催生了一种适应素质教育的崭新教育理念 ——阳光教育。
国内,阳光教育搞得比较早的是四川省成都市磨子桥小学、武汉市25中,同时在济南、青岛、广州等地,也有一些学校在进行“阳光教育”的实验。这些学校注重转变教育观念,在“低起点,小步子,快发展”的策略引导下,所取得的阳光教育经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为我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所以,我们倡导:用生命培育生命,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尊重播撒尊重,用智慧启迪智慧,让每位学生都成长为“会做人、会学习、会健体,会审美、会创造、有科学素质、有人文素养、有个性特长”的阳光少年,使我校成为师生共建的乐教乐学的阳光学校,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成为托起明天的太阳的阳光事业。
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社会和整个世界),这是阳光教育的途径。
二、“阳光教育”的理论基础
1、周洪宇的“阳光教育”理论
周洪宇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阳光教育”倡导者。这位积极倡导“阳光教育”的学者以“灰色教育症”来论述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正像灰色是介于白色和黑色、亮色和暗色之间一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不是无可诘责,也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一无是处,而是利弊兼存、瑕瑜互见的。”当前的“灰色教育症”存在着对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不力,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难、窄、怪的问题,教学形式与方法相对陈旧、师生关系不够和谐等弊端。这些弊端给年轻一代带来了许多不良结果:感觉钝化、疾病增多、人格扭曲、能力不强。
他认为,当前的教育最缺少的恰恰就是“阳光”——“使自己阳光,给别人阳光,大家共同阳光。”“阳光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整个过程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融德于智、德智一体、德智互动的教育模式。首先,它关注一切学生的成长而非少数尖子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一切方面的发展而非个别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而非发展的最终结果。其次,它强调教育工作者要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身心健康、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使自己阳光,给别人阳光,大家共同阳光,体现了教育的关爱性,符合教育的内在要求。此外,阳光教育强调年轻一代要自强自立、合群合作合享,体现了教育的针对性,符合教育的现实需要。
由此可见,阳光教育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为渊源,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倡导作为主体的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地发展,以达到人格的完善和全面进步;以现代教育的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承认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师生合作、以生为本,承认差异,弘扬个性,培养特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发展主体在阳光教育的浸染中成为一缕阳光,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更加温馨,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2、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所指称的学习环境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具有了完全不同的角色意义和相互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外部剌激的简单反应者,而是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知识建构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载体,而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认识客体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对象;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交往、协作的工具、手段和资源。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的阳光课堂提供了必要的策略指导。
3、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
一般认为,成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才华和动机。然而,在国际知名心理学大师、美国宾州大学心理系教授马丁.塞 利格曼博士近年来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完善。他认为成功更需要坚持,尤其是永不放弃的坚持,而乐观就是坚持的灵魂。对生活解释形态的选择——乐观形态抑或是悲观形态——对成人的生活影响巨大。不同的选择既可使人面对挫折引发沮丧,也可使人们尽享阳光的喜悦。小学生阳光心理教育课程就是以赛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努力改变传统的消极心理教育方式,以积极主动乐观的心态来让学生走进阳光。
三、“阳光教育”的内涵界定
阳光教育是“以尊重、理解、赏识、激励为核心标志的用真爱和真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阳光教育是一种让每个孩子走进阳光的教育;是充满尊重、充满理解、充满赏识、充满激励的教育;是倡导教师顺从天性、承认差异、追求阳光、宽容失败的教育;是引导学生相信自己、鼓励自己、超越自己的教育;是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特质、挖掘每个学生的生命潜能的教育。
③ 华中师范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华师的历史,如果追溯到1903年的文华书院,到现在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了,百年的教育长河,培养了一代代学子。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有华师学子的奋斗身影。
每一位华师人都为我们的国家做了贡献,其中杰出的有恽代英,邢福义这两位校友了。
华师桂中路中段,喷泉广场侧边,有一座恽代英先生的雕像,便是为了纪念恽代英先生。每年清明,学校都会组织在恽代英广场献花的仪式,以此缅怀恽代英先生。恽代英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毕业,恽代英在学生时代便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国民党的追捕,恽代英于1931年被害。今天华师仍然纪念这位革命先烈,就是要广大华师学子铭记历史,记住前辈们的鲜血苦难,珍惜现下的和平岁月,奋发向上。
【恽代英广场】
④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名单阅朗表
1 清华大学 267.6 113 82.94 29.93 155 135.1 18.1 京 1 理工 工学类 研究1型 2 北京大学 226.6 102 64.8 37.32 124 89.58 33.75 京 2 综合 综合类 研究1型 3 浙江大学 208 93 59.92 33.39 115 94.73 18.92 浙 1 综合 综合类 研究1型 4 上海交通大学 160 72 47.69 24.02 88.3 82.06 5.37 沪 1 综合 理科类 研究1型 5 复旦大学 138.9 65 38.83 25.92 74.1 51.86 21.55 沪 2 综合 综合类 研究1型 6 南京大学 125.8 59 34.93 24.16 66.7 46.21 19.9 苏 1 综合 综合类 研究1型 7 华中科技大学 114.1 54 31.68 22.37 60 52.26 7.2 鄂 1 理工 理科类 研究1型 8 武汉大学 109.7 52 30.33 21.17 58.2 39.42 18.2 鄂 2 综合 综合类 研究2型 9 吉林大学 98.93 49 25.99 22.55 50.4 41.06 8.86 吉 1 综合 综合类 研究2型 10 中山大学 96.45 41 28.56 12.29 55.6 43.76 11.32 粤 1 综合 综合类 研究1型 11 四川大学 93.58 42 26.8 14.92 51.9 40.19 11.19 川 1 综合 综合类 研究1型 12 西安交通大学 91.15 44 25.2 18.36 47.6 38.26 8.89 陕 1 综合 文理类 研究2型 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8.87 40 25.73 14.72 48.4 45.43 2.54 皖 1 理工 理科类 研究1型 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83.59 39 23.03 15.97 44.6 41.98 2.19 黑 1 理工 工学类 研究2型 15 山东大学 77.93 39 20.2 18.66 39.1 31.58 7.13 鲁 1 综合 综合类 研究1型 16 天津大学 72.56 33 20.83 12.17 39.6 36.05 3.14 津 1 理工 工学类 研究1型 17 南开大学 66.22 30 18.86 10.9 36.5 21.68 14.44 津 2 综合 综合类 研究1型 18 中南大学 63.14 31 17.12 13.98 32 29.73 2.01 湘 1 综合 理科类 研究2型 19 北京师范大学 61.95 28 17.74 10.14 34.1 15.04 18.71 京 3 师范 文理类 研究1型 20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55.46 22 19.13 2.41 33.9 33.59 0.01 京 4 医药 医学类 研究1型 21 厦门大学 52.3 22 15.47 6.69 30.1 15.44 14.42 闽 1 综合 综合类 研究2型 22 东南大学 49.99 23 13.75 9.66 26.6 22.89 3.44 苏 2 综合 工学类 研究2型 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9.59 21 14.46 7.01 28.1 26.02 1.84 京 5 理工 工学类 研究2型 24 中国人民大学 47.97 22 13.75 7.76 26.5 0.42 25.79 京 6 综合 文科类 研究2型 25 华南理工大学 47.52 22 13.01 8.8 25.7 23.73 1.74 粤 2 理工 工学类 研究1型 26 同济大学 46.2 22 12.67 9.46 24.1 21.77 2.08 沪 3 理工 工学类 研究2型 27 大连理工大学 45.71 22 12.43 9.74 23.5 21.7 1.62 辽 1 理工 工学类 研究2型 28 西北工业大学 44.5 20 12.53 7.75 24.2 23.48 0.51 陕 2 理工 工学类 研究2型 29 重庆大学 39.13 22 8.55 13.81 16.8 14.83 1.78 渝 1 综合 工学类 研究2型 30 中国农业大学 38.23 17 10.75 6.3
⑤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导师联系方式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系
有多个导师
可以去官网查看优秀
⑥ 陈淑云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陈淑云,女,1972年生,经济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陈淑云教授于1991-1995年间在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经济管理系学习,获本科学位;2000-2003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并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4-200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10年-2011年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城市经济与房地产经济、住房保障、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学历及工作经历
2012.7-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2003.7-2012.6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
2004.9-2007.12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2000.9-2003.7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1991.9-1995.6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经济管理系本科生
研究领域及专长
1、城市经济与房地产经济:房地产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产业发展。
2、住房保障:研究住房保障政策、住房保障体系构建、住房保障后期管理与运营
3、城市管理:研究城市居住区管理领域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运营。
主要论文
1.陈淑云、范钦:“公租房后期管理问题与对策——基于武汉公租房实践的分析”《城市问题》2014年第9期
2.陈立中、陈淑云:“住房何时是支付的:识别方法和政策选择”《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9期
3.陈淑云,曾龙:“基于TOD模式的混合居住型保障性住房选址研究——以武汉市保障房选址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4.陈立中、解晓艳、陈淑云:“房产税课征方法模拟与压力测试:来自广州的例证”《财政研究》2014年第5期
5.陈淑云、付振奇:“房地产投资对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数据分析”《江汉论坛》2012年第11期
6.陈淑云:“共有产权住房: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创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本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2转载
7.陈淑云、付振奇:“城市化、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第2期
8.陈淑云:“城市居住区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有效整合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本文被《新华文摘》2009,24全文转载
9.陈淑云、艾建国:“城市居住区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合作模式研究——一百步亭小区和中山巷社区为例”《江汉论坛》2010年第5期
10.陈淑云、耿丹:“经济适用房共享式产权比例的确定与退出”《商业研究》2010年第10期,
11.陈淑云、金魏:“个人投资商业房地产面临的困境与出路”《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2.王志彬、陈淑云:“尴尬20%”《现代物业》2010年第2期 13.陈淑云、邓宏乾“TheProblemFacedbytheHouse----”,(VolumeⅢ):903-906(1),2009,ChengChina,
14.陈淑云、王志彬:“技术扩散与企业组织结构空间分割并重新分布的理论关系”,《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9月
15.陈淑云、王志彬:“中国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比较:1998-2007”《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16.陈淑云、王志彬:“土地证券化与“城中村”问题的求证”《改革》2006年12期
主要著作、教材与研究报告
1、陈淑云著:“中国住宅市场需求主体行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陈淑云、邓红平主编:“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陈淑云主编:“物业管理经济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研究报告: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研究(2014)
5、研究报告:全省保障房建设及管理相关政策研究(2014)
6、研究报告: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遗留问题研究(2013年)
7、研究报告:住房货币化遗留问题研究(2013年)
8、研究报告:售后公房管理问题研究(2013年)
9、研究报告: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问题研究(2013年)
10、研究报告:和谐社会构建中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有效整合的机制研究(2009年)
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1.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优化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NCET-13-0814)
2.主持湖北省政府治理成果采购重点资助项目《全省保障房建设及管理相关政策研究》(项目编号HBZZ-2013-06)
3.主持湖北省住房保障局2013年项目《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研究》
4.主持湖北省住房保障局2013年项目《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研究》
5.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BGL101)
6.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住房保障问题与改革创新研究》子课题一项(项目编号11&ZD039)
7.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惠农政策的成效评价及完善研究》子课题一项(项目编号10JDZ0032)
8.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保障住房建设管理体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1CHB017)
9.主持教育部一般项目《建设保障性住房问题与对策——基于物业管理视角的研究》(项目编号10YJA790023)
10.主持湖北省住房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2年委托课题)《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遗留问题研究》
11.主持湖北省住房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2年委托课题)《城镇住房保障绩效评价和考核的监督管理机制》
12.主持湖北省住房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2年委托课题)《住房保障绩效评价管理规程》
13.主持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和谐社会构建中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有效整合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07AA402C39)
14.参与教育部、财政部专项基金《中等职业物业管理专业师资培训包项目》(项目编号:LBZD068);
15.主持湖北省咸宁市房地局项目《咸宁市房地产与物业管理市场研究》
16.参与国家社会基金项目2项:《综合城市财政主体财源选择》(项目编号02BJY050);《权利、合作与市场化:物业管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7BJY056) 获奖
1.2011年论文《城市居住区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有效整合机制》(独撰)获(独撰)武汉市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⑦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研究生导师有哪些
一、无制机化学
章丹、刘长林、李东风、胡宗球、王成刚、温丽丽、肖凤萍、王宇、徐星满、王莉、宋发辉、孟祥高、刘斌。
二、应用化学
艾智慧、肖旺、吴正舜、李中华、陈存华、朱先军、陈义锋。
三、物理化学
张礼知、郭军、王峰云、王俊、刘建平、李武克、金山、贾法龙、肖利芬、熊焰、万坚、湛昌国、李永健、任彦亮。
(7)华中师范大学张凯教授扩展阅读:
华中师范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6月,学校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19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3人,博士生导师397人,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国家级人才40人 。
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华中师范大学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有权自行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博士生导师资格。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章开沅、邢福义。
⑧ 华中师范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看到这个话题,我搓搓手,觉得我可以!!!
作为一枚大四学姐,过去四年上过不少老师的课,总的来说,华师的老师都是很耐心负责的,而且平易近人,对于学生的问题都会超级仔细地解答。在华师,教授们学术水平都很高深,但各有各的风格,在我四年的学业生涯中,有两位教授令我印象深刻,学弟学妹们有机会可以去蹭课啊,当然欢迎其他学校的小伙伴呀~一位是有风趣幽默的戴建业教授,另一位是知心大姐姐田媛。
首先说戴建业老师吧,先贴一张戴爷爷的照片。
⑨ 华中师范大学 李海兵教授带什么专业的研究生
李海兵,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获得者、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领域:有机超分子化学,基于界面组装的大环传感体系研究。
带研究生主要是有机化学方向。
⑩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师资队伍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学院已逐步建立起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回丰富的师资队伍。答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有专职、兼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数的7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5人,博士化率55.6%。 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3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专任老师中来自媒体一线的共有12人(分别来自湖北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武汉晚报等主流媒体),拥有丰富媒体经验的老师占比高达44.4%,这在全国高校中并不多见。 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另聘多名传媒界资深人士担任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