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姜教授瘟病方
A. 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教授在北京什么地方坐诊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翟双庆:
翟双庆,男,1962年12月生,教授、医学博士、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学管理处处长,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评建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医教育》杂志副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内经教学研究会委员、秘书组长,北京市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等。
工作领域:《内经》教学与文献、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医临床门诊,中医教育研究与教学管理等。
研究方向:《内经》藏象理论研究;《内经》五脏藏神研究;《内经》理论体系研究;《内经》体质研究。
科研情况:现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级、局部级及校级课题9项,其中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现已出版专著及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获奖情况:96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作为总副主编及第七编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首届立夫医学著作奖、99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暨科学技术进步奖(著作类)一等奖、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排序第二);脏腑与神志关系的研究获200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通过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处
B. 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的小青龙汤的成分有哪些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C.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明教授:看病怎么样
不好挂了,前一阵我在陈老师那里看病,号非常好挂,基本上随到随版挂,挂完不用等多久就看权,上周听说陈老师上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了,现在许许多多的人慕名而来,上午就有人来挂号,不过下午的号只能12点半后挂吧。。。
看来北京电视台的影响力真够大的。
D. 天天吃点啥好呢
六分细粮,四分粗粮。切忌生冷油腻,多吃水果蔬菜。最重要是精神愉悦!
E. 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的炙甘草药方中都有哪些成分
【方名】 炙甘草汤
【异名】复脉汤(《伤寒论》)。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 人参(6克) 生地黄(50克) 阿胶(6克) 麦门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枣(10枚)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F. 北京中医药大学走出过哪些医学翘楚
首先,我想这抄个问题我还是袭可以回答一下的,本人北京中医药大学17级学生。由于我的老师是王琦导师的学生,我对王琦老师也有些了解,我也有幸近距离接触过王琦老师。
我曾读过他的很多书,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医体质学说》这本书,因为它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对我们平时养生保健都有很大作用。而王琦教授也带领团队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启动了中医体质学研究团队,我也相信中医体质学这门学科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G. 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谁擅长看免疫方面的病
主要是体质的问题推荐找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教授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男,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第二、三批五百名著名老中医之一。还担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委员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国际体质研究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性科学》副主编等职。作为男科学的创始人、学科带头人,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男科系统专著《中医男科学》,将男科分化成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此后又主编出版了在男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华中医男性学丛书》、《王琦男科学》等多部专著。由他创立的“阳痿从肝论治”等理论,带来了男科疾病诊治的重大变革。王琦教授是一位饮誉中外的名医,对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前列腺疾病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研制了我国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国家新药“疏肝益阳胶囊”和治疗男性不育新药“黄精赞育胶囊”,获得两项发明专利。还创建了中医体质学,主编出版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对过敏体质与肥胖体质的研究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由王琦教授主持的研究中医腹诊的卫生部课题,挽救了我国濒临失传的宝贵诊疗方法--腹诊,在中日医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其有关男科、体质、腹诊的研究成果均被载入新中国40年及50年中医药科技成就。还确立了中医藏象学这一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学术地位。先后获各种奖项16项,主编《中医男科学》、《王琦男科学》、《中医体质学》、《中国腹诊》、《中医藏象学》等医学专著4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学术经验继承人共23名。多次应邀赴亚、欧、美洲等国家、地区讲学。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海内外50多家新闻媒体对其作了报道。
H. 北京中医药大学陈凯教授什么时间出诊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老师--程凯简介程凯,男,32岁,博士,副教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秘书长,北京针灸学会针灸临床研究分会理事。其在硕博连读学习期间一直跟随著名针灸专家耿恩广教授,从事腧穴主治特异性研究,对十四经穴的主治普遍性规律和主治特异性规律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博士论文《小肠经腧穴对庆大霉素中毒性耳聋的特异性研究》曾获2000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论文奖。2000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工作期间,并不停留于单纯的科管事务性工作,而是充分发挥自己思维活跃、勤奋好学的特点,参与到多项科研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当中,使我院科研中标课题和到位经费均有明显增长:(1)2001年执笔撰写了《腧穴主治标准化临床研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为2002年重大科研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2)2001-2002年间,执笔撰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专项研究经费预算》、《经穴主治临床研究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和《经穴主治临床研究招标指南》,促进了《穴典》项目的开展;(3)2001年,执笔撰写了《针灸学科规划书》,结合本单位特点对针灸学科中科研方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最终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作出了贡献;(3)2002年,执笔撰写了《不同针灸方法对经穴主治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研究》项目建议书,后被列为200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招标范围;(4)2002-2003年,参与我院教育部大修大购项目申报工作,执笔撰写了“针灸科研实验室改扩建计划”、“针法灸法教研中心”等部分内容,并成功获得项目资助;(5)2003年,作为主要执笔者撰写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逸夫中医研究大楼可行性报告》,并成功获得资助;目前,其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项目1项、校级课题6项。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各类奖励共10次,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近十篇。
I. 这是感染甲流么
北京地坛医院用纯中药治疗8名甲型H1N1患者,已有6名康复出院。6月29日,中国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北京医学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召开北京中医药防控甲型H1N1流感专家座谈会,与会的中医专家曹洪欣、高思华、黄璐琦、晁恩祥、姜良铎、周平安,都是国家和北京市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组成员,经历过防治SARS的医疗实践,并在第一时间就参与了对甲型H1N1患者的防治工作。中医应对流行病的准则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赵静局长的简介了北京市中医药防控甲型H1N1的进展,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王玉光和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李秀惠,分别讲述了两所医院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有显著疗效。
晁恩祥教授:
北京纯中药治疗成功多个案例
突破了达菲一药应对的严峻局面
国家中医药防控甲型H1N1流感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首席专家晁恩祥教授日前刚与全国各地的甲流防控中医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他说:大家认为现在我国的甲型H1N1患者尚没有重症。“首先没犯肺”?D?D流感侵肺最为严重,因此称较温和。这已与墨西哥4月突发症就高死亡率大不相同。
第二,全国十几个有甲流患者的省市都采用了中医药方式治疗,特别是北京、广东,中药非常有效,不亚于达菲,且无达菲的副作用,甚至有外国药学家、外籍华人一进病房就要求服中药。北京纯中药治疗成功的多个案例,在全球都是突破。因为5月份,有卫生专家说,只有达菲才能对付这次甲流。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丰富的流行性感冒的防治经验,对时行感冒(流感)疗效是肯定的。在总结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本预防方案。
一、生活起居预防
(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
(二)“食饮有节”,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刺激之品。
(三)“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规律,多动、早睡。
(四)“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平衡,“恐则气下,惊者气乱”,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也可导致气机逆乱,更易招致外感。
二、饮食预防
饮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积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对预防流感也有帮助。
二白汤:葱白15g、白萝卜30g、香菜3g。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姜枣薄荷饮:薄荷3g、生姜3g、大枣3个。生姜切丝,大枣切开去核,与薄荷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300ml,加盖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
桑叶菊花水:桑叶3g、菊花3g、芦根10g。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
薄荷梨粥:薄荷3g、带皮鸭梨1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可吃。
鲜鱼腥草30—60g,蒜汁加醋凉拌。
鲜败酱草30—60g,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鲜马齿苋30—60g,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
绿豆60g、生甘草6g(布包)、生薏米20g熬汤后去甘草包,服用。
若口鼻干燥较重,可以棉签蘸香油外涂,具有润燥的功用。
三、药物预防
(一)成人
1.太子参10g、苏叶6g、黄芩10g、牛蒡子10g
适用人群:素体虚弱,易于外感的人群。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2.大青叶5g、紫草5g、生甘草5g
功能:解毒清热
适用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3.桑叶10g、白茅根15g、金银花12g
功能:清热宣肺
适应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4.苏叶10g、佩兰10g、陈皮10g
功能:健脾化湿
适应人群:面晦无光,常有腹胀,大便偏溏。
煎服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建议不同人群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在流行期间可连服用3—5剂。
(二)儿童
藿香6g、苏叶6g、银花10g、生山楂10g
功能:清热消滞
适应人群:儿童易夹食夹滞者。此类儿童容易“上火”,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三)服用中药预防感冒需要注意事项:
1.老人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
2.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妇慎用;
3.预防感冒的中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4.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5.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6.不要轻信所谓的秘方、偏方和验方。
四、其他
根据中医和民间传统,多用具有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香囊或香薰,具有除瘴避秽的作用,如苍术、艾叶、藿香、当归、白芷、山柰等。
姜良铎博士:
风热病仅在肺表,不在肺里
疏风清热排毒解毒中医是强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姜良铎是中国首位中医博士,创立了排毒解毒调补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医微生态理论,他从流感病毒的变异性说起,疫苗的研制速度从来都赶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而中医应对流行病的准则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的辩证思维和对病理过程的处理,更适于治疗甲型H1N1。
姜良铎教授说,中医是看病人病症,治疗过程并不是把病毒“枪毙”、消灭,而是将毒排出体外,比如赈汗退烧,解决了感冒症状就是胜利。现在看这次甲流应是风热病,仅在肺表,不在肺里,疏风基本就可应对。中医药里,疏风清热解毒的感冒药有多种,都会有好疗效。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从不惧怕流感。
讲清热清火,姜良铎教授特别希望,多宣传健康的生活行为。他说:中医认为,有内火易感冒,熬夜三天准感冒,空调太凉就感冒。甲型H1N1也是首先袭击过劳者?D?D北京发现的患者大多是乘飞机舟车劳顿者。
周平安教授:
精选9味中药组成良方
创造香疗小环境防病毒侵袭
中国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医内科首席专家周平安教授以瘟热病为研究对象,已为预防甲型H1N1提供了“两道汤”、“两种茶”、“一道凉拌菜”的药食同源方,并查验了从明代至当代SARS爆发,中医应对瘟病的系列药方、方式,最终选用9味中药,组成一方,包括:
八角茴香(中医又称大茴香)、降真香、苍术、白芷、山奈、鬼箭羽、藿香、桂皮、甘草(见右图)。
采用中医药“香疗”的方式,制成香囊随身戴,已首先用于甲型H1N1的防控工作者,效果良好。
周平安教授说:中医古来就有小气候环境说。利用八角茴香、藿香等所具有的挥发性,不断发出清香、药香,在人的鼻口周围形成一个小环境,这个小小的芳香空间,可以起消毒和抑制病毒的作用;而香气进入鼻腔,对呼吸道黏膜可起到保护,还有一定的排痰作用。这9味中药安全、方便、经济,适于百姓预防流感。
金大鹏:
还要重视病毒重组的危险性
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说:20世纪出现的三种流感病毒,曾在世界范围内大传播:
1918年(西班牙流感) H1N1病毒;
1957年(亚洲流感) H2N1病毒;
1968年(香港病毒) H3N2病毒。
科学研究发现,流感大流行的爆发可能通过两种机制:其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重组,导致新的病毒出现;其二是某种流感病毒直接由动物传播到人类,并在人群中适应的持续传播。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把预警级别提升到6级,对甲型H1N1这样一个新型重组病毒,是很有道理的。北京市中医药工作者做了不少新探索,一定会在今后的防控工作中大有作为。
王彦峰:
现在是发挥中医药作用最好时机
中国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彦峰听取了发言后,认为北京市对甲型H1N1的防控是积极有效的。他说,这次流感对中医药界,既是挑战,也是发挥传统中医药作用的最好时机。中医药为国家民众分忧,才会有优势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瘟疫,都是中医药治疗有效;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和实践,用于预防更好;全国都有中医药资源,可请专家来摆摆家底,筛选药品,形成良方对公众公布;地坛医院、佑安医院的中医药的治疗,也应继续总结规律,以便让医务人员乃至公众了解、掌握。他还特别指出:防控工作要加强做好,特别是向公众积极有效地传播预防知识。(记者 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