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葛耀君教授
Ⅰ 葛耀君的人物简介
葛耀君教授是我国著名桥梁结构专家,973首席科学家[1] ,主要研究桥梁风工程方向回,曾任同济大学桥梁系主任,答现任同济大学国家重点防灾实验室主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简称IABSE)副主席,国际风工程协会IAWE执委兼亚太地区召集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风工程委员会主任。曾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四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各一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六项、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金奖一项,并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以及国际T.Y. Lin奖章(第一位中国人)、IABSE杰出结构奖(第一座获奖中国桥梁)等奖项。
Ⅱ 哈工大土木王玉银咋样
我国著名土木工程专业开设院校1、顶尖院校(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6所:而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前三强大学是:同济大学("985”高校):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 (“C9”大学联盟高校):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土木建筑系,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清华大学 (“C9”大学联盟高校):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浙江大学(“C9”大学联盟高校) 湖南大学("985”高校) 中南大学("985”高校)2、一流院校(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所:重庆大学("985”高校):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河海大学(“211”高校)大连理工大学("985”高校)西南交通大学(“211”高校)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土建老八校是指我国土建学科最好的八所高校,是最早开办与建筑有关专业的学校,也是最早毕业后有土木工程和建筑学学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校。被称为"建筑老八校"的建筑强校为: 清华大学(“C9” 大学联盟高校)同济大学 ("985”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C9”大学联盟高校):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土木建筑系。天津大学("985”高校)东南大学("985”高校)重庆大学("985”高校)华南理工大学("985”高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二本高校)最新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 院校排名一本(重本)学校及传承学术带头人: 1.同济大学_“985” 高校:范立础、项海帆、姚玲森、葛耀君、肖汝诚、胡世德等。我国著名的“土建老八校”之一。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西南交通大学_“211” 高校:钱冬生、强士中、郑凯峰、赵人达、李亚东、李小珍等。3.北京交通大学_“211” 高校:夏禾、雷俊卿。4.哈尔滨工业大学_“C9”大学联盟高校:研究生专业既有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又有桥梁结构工程专业:张树仁、盛洪飞、王宗林、刘贵位、谢礼立、欧进萍、李 惠、吴 斌、翟长海、郭安薪、王玉银 等。哈工大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土木建筑系,是我国著名的“土建老八校”之一。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中南大学_“985” 高校:戴公连。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6.湖南大学_“985” 高校:邵旭东、陈政清。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7.东南大学_“985” 高校:刘钊、丁汉山。8.长安大学_“211” 高校:徐岳、贺拴海、胡兆同、邬晓光。9.浙江大学_“C9”大学联盟高校:项贻强。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0.福州大学_“211” 高校:陈宝春、卓卫东、房贞政、彭大文说明:
Ⅲ 葛耀君的教育背景
1979.02~1983.02: 同济大学分校路桥专业(桥梁工程方向),本科生 毕业设计版题目:天津海权河大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设计 1983.09~1986.05: 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题目:斜拉桥的施工控制理论 1995.02~1997.12: 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题目:桥梁结构风振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Ⅳ 水马是干什么的
水马是一种用于分割路面或形成阻挡的塑制壳体障碍物,通常是上小下大的结构,上方有孔以注水增重(故称水马,注:不可充水的木质或铁质可移动障碍物称为拒马),部分水马还有横向的通孔以便通过杆件连接以形成更长的阻挡链或阻挡墙。
一般用于道路交通设施,在高速路、城市道路、及天桥街道路口常见。
2020年5月5日下午14时许,广东虎门大桥出现异常振动,并于15:20封闭交通。消息一出立马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从现场的视频来看,巨大的钢主梁竟然柔软地像面条一样上下摆动,实在匪夷所思。
针对出现振动的原因,著名桥梁风工程专家,国际桥协主席葛耀君教授在当日下午指出:大桥维修期间在路边临时堆放的“水马”破坏了主梁流线型的气动外形,引发了涡振。
(4)同济大学葛耀君教授扩展阅读:
水马是原因之一,还不确实是否是主要原因
之前有分析人士说是桥上维修施工用的水马(挡墙)改变了气旋,引起了涡振,大桥方面的负责人表示,水马是原因之一,目前正在桥上进行各种检测,数据将提供给专家。专家研讨的目的是分析涡振的原因,为下一步加强对风的监控做好准备。
邀请的专家包括:同济大学的葛耀君教授(他目前是国际桥梁协会的主席)、长安大学的刘建新老师,还有西南交大以及交通部和专业检测单位的专家。
抗风研究很复杂,模拟风速的理论计算不能百分百还原现场的真实情况。目前来看水马有可能是造成涡振的原因之一,但是,是主要原因还是次要原因还需要等专家会后给出的结论。
Ⅳ 项海帆的人物生平
1935年12月,项先生出生在一个民族资本家家庭里,他的童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年代。年少的项海帆亲身体验到了一个亡国奴的屈辱和悲痛。8岁那年,作为小学四年级副班长的他,在爱国老师策动下和班长一起带头抵制由汉奸翻译教官教授的日语课。事后,他受到校方的警告处分。但这次幼稚的爱国行动却激发起项海帆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1947年清明节,项海帆第一次回故乡杭州扫墓。父亲带他专门去看了钱塘江大桥,并认真告诉他,这是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设计的大桥。面对宏伟的大桥,项海帆萌生了成为一名桥梁建筑师的心愿。
1952年,项海帆从同济大学桥隧专业毕业时有幸成为了李国豪教授的第一个研究生。
1957年,即将完成研究生学业的项海帆被卷入了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漩涡,并被错划成右派。面对要他无端揭发别人反党言行的压力,心中想起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并因此被开除党籍,蒙难20年。但他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桥梁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并一直在默默地注视着国外桥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他执守着少年时的梦,在埋头专业中忘却精神的重负。在长期的研究中,项海帆决定把桥梁结构的稳定与振动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从1978年开始,随着李国豪先生的复出,项海帆又回到恩师的身边,并继续从事桥梁振动的研究工作。项海帆在波洪鲁尔大学一年半,从事斜拉桥的抗震研究。那段经历,使他眼界大开,见识大长,他开始为国内的风工程学科发展作积极的探索。
1987年初,正在美国搞科研的项海帆应东京大学桥梁专家伊藤教授之邀到筑波参观。他惊讶地发现,很多日本专家正在认真地做黄浦江大桥的方案和抗风试验,设计图纸已经铺开。详细分工计划都已一一排定。项海帆感到了一种深深的耻辱。回国后他仍然立即向导师李国豪作了汇报。
1940年美国塔科马大桥造好不久就毁于一场大风,令全世界的桥梁工程对抗风问题不敢等闲视之。鉴于此,项海帆教授精心研究,提出了三架式计算模型的设想,成为计算开口断面和分离箱断面动力特性的简便而可靠的手段。随后,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成功地设计出了一种能使大桥抵抗百年一遇的大风的方案,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他们进而在杨浦大桥中也完成了类似的风洞实验,“黄浦江南浦、杨浦大桥抗风性能研究”科研项目也荣获了199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就荣誉学术贡献
项海帆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是我国大跨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及我国风工程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他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理论与工程控制研究,近些年来主要侧重于大跨桥梁抗风、高耸结构与高层建筑抗风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内绝大部分大跨桥梁的抗风研究,在桥梁颤振与抖振分析,桥梁结构动力特性、桥梁风致振动与控制方面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近十年来先后承担十多项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等40多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其中主持承担的《大跨桥梁风致振动及控制理论研究》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与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南浦大桥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黄浦江南浦、杨浦大桥抗风性能研究》获199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地区台风特性研究》及《桥梁抗震理论》分别获1988年与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其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负责主持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已成为我国桥梁与结构抗风研究中心。在1997年国家计委与科委组织的评估中评为A等。
目前负责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体系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理论研究》、国家攀登B项目《确保大型桥梁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综合监测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桥梁地震与风振的控制研究》及省部级项目《大跨径桥梁上部结构体系及力学性能研究》等。
人才培养
1982年,项海帆从德国留学回来,帮助他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进行斜拉桥风致振动理论研究。到1986年,项海帆他们完成了风洞实验,并建立起适合斜拉桥的三维颤振理论。
项海帆教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过形象的总结:“教学生,要教会磨刀,而不是送刀给他。”他一直强调要树立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特的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并且强调要让学生原汁原味地了解知识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感受到究竟什么才是创新。他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的必然,要努力提携品德高尚,立志攀登、胸怀祖国的年轻一代,为他们创造潜心学问的气氛和条件。要尽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让中国的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截至2003年4月,项海帆教授先后培养了硕士生36名,博士生49名,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5名。
荣誉奖励
1986年,项海帆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4年,项海帆获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金牛奖和上海市科技功臣提名奖,同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1995年,项海帆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项海帆院士获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称号(金牛奖)。
2012年,项海帆院士获国际结构工程终身成就奖,继1987年同济大学李国豪教授之后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二位中国学者。
2013年,项海帆院士获国际风工程协会Davenport奖,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学者。
主要作品论文
周志勇,陈艾荣,项海帆. 涡方法分析并列圆柱的旋涡脱落现象[J]. 空气动力学学报,2003,01:38-46.
赵林,葛耀君,项海帆. 极值风速拟合优化策略[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383-388.
罗喜恒,肖汝诚,项海帆. 基于精确解析解的索单元[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445-450.
项海帆,范立础,王君杰. 船撞桥设计理论的现状与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386-392.Advanced aerostat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cable-stayed bridges using finite-element methodCheng, Jin; Jiang, Jian-Jing; Xiao, Ru-Cheng; Xiang, Hai-Fan Source: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v 80, n 13, p 1145-1158, May 2002NASAB: A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for the nonlinear aerostat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cable-supported bridgesCheng, Jin; Xiao, Ru-Cheng; Xiang, Hai-Fan; Jiang, Jian-Jing Source: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v 34, n 5, p 287-296, May 2003
著作
专著
主编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获奖情况《拱结构的稳定与振动》《中国桥梁》1995年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桥梁漫笔》《高等桥梁结构理论》《中国大桥》《现代桥梁抗风理论与实践》参编《桥梁设计》《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1995年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译著
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原文语言《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建筑原理》德文《钢桥的疲劳和断裂》英文《风对结构的作用—风工程引论》英文社会任职
项海帆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工程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科技委委员、国家科委奖励办公室交通组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土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第七届) 、常务理事(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 、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秘书长、中国风工程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IABSE)副主席 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美国混凝土学会(ACI)联合桥梁设计委外国通讯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顾问院长和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外界评论
天津市副市长陈质枫对项海帆院士长期以来对天津城市建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并欣然接受天津市政府的聘请,作为市政府特聘专家,指导和参与天津城市发展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1957年6月9日,同济青年教师鸣放会议的主持人汪长风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项海帆为他写了一首诗。他说:“就在我被打成右派后,项海帆还不以为然地写了一首诗送给我,可见项海帆为人之正直。这首诗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
Ⅵ 你对中国的桥梁有什么了解
从古到今,中国桥梁一直在世界出名,从古时候的赵州桥到现在的跨海大桥,中国桥梁创造了大量的世界之最。
Ⅶ 辛克贵教授
辛克贵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学者、力学家和教育家,现任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人。
辛克贵教授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师从力学泰斗龙驭球先生,为“广义协调元”的完善做出了独到贡献。辛克贵教授指导学生严谨,治学态度端正,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享有很高声望。
辛克贵在招收学生方面,对清华本校和外校考生一视同仁,论才选人,择优而论,是清华大学非常卓越的研究生导师。
先后开设的本科生课程有“结构力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研究生课程“能量原理”等课程,深受学生好评。接触大量的工程实践项目,为工程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学术兼职:
1、中国设备监理协会 常务理事
2、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常务理事
3、中国力学学会《工程力学》编委会 编委
4、中国金属结构学会模板与脚手架委员会 专家组成员
5、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编委会 副主任
6、北京市土木工程学会
7、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学历:
1973.09 – 1977.02 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工民建专业 本科
1979.09 – 1983.06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 硕士,导师龙驭球院士
1990.06 – 1994.12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系结构工程专业 博士
研究、工作经历
1986.06 – 1990.06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师
1990.06 – 1994.12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系,副教授,研究员
1995.08 – 2001.08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教授
2001.08 – ……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92.04 – 2000.02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
2000.01 – 2003.06 清华大学热电联供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
2001.11 – 2002.01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
2003.06 – ……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常务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
(1) 高层建筑与桥梁工程中薄壁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2) 大跨度斜拉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分析
(3) 膜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及应用
(4) 结构工程和工程力学的数值分析及应用
(5) 广义协调元等新型有限元方法
(6) 施工方法与施工控制及工程实践
(7) 景观桥梁设计、理论与实践
(8) 脚手架规范与分析
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共培养硕士生10多名(其中1人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在培博士生2名,硕士生4名。在SCI、EI、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加编写“结构力学”等教材三本。积累了较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
已完成的主要研究项目
(1) 结构分析的新型离散法与半解析法研究
(2) 高层建筑与桥梁薄壁结构分析的系列解法研究
(3) 三峡电站发电机厂房结构的分析与计算
(4) 香港青马大桥的振动测试与分析
(5) 清华大学热电联供工程的项目可行性研究
发表的主要论著
(1) 结构分析实用程序 人民出版社 1985.6
(2) 结构矩阵分析和程序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12
(3) 结构力学(上册)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8
(4) 结构力学(下册)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8
获得的主要科研与教学奖励有
1、论文“多边形截面框筒结构的能量解法和修正有限元法”(以申请人硕士论文工作成果为内容),获清华大学学术论文奖,排名第二,1986年。
2、论文“采用修正的高次平面应力单元分析多边形截面框筒结构”,获首届北京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未设一等奖),排名第一,1987年。
3、科研项目“广义协调元及含多个任意参数的广义变分原理”,获北京市学术成果奖,排名第二,1988年。
4、科研项目“广义能量原理及新型有限元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甲类),排名第五,1992年。
5、科研项目“结构分析的新型离散法与半解析法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甲类),排名第七,1995年。
6、教研项目“结构力学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2001年。
7、教研项目“结构力学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2002年。
8、清华大学首届“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奖,2003 年。
9、清华大学第十届研究生“良师益友”光荣称号,2007年
Ⅷ 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志勇教授 他怎么样
是博导,网上信息没找到,但看这个http://ce.hnu.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831,这人的博士期间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周志勇版,故可证权明他是博导。
Ⅸ 葛耀君的成就荣誉
葛耀君教授在1983年至1995年间,主要从事混凝土桥梁结构理论和施工控制技术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交通部七五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软土地基推力体系桥梁的研究和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宁波甬江大桥施工控制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项目;主持完成上海市重点工程科研项目内环线低高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研究(获 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分段施工桥跨结构的状态估计和工程控制和特大跨径桥梁施工反馈控制分析研究等项目;主持完成了十多项各类桥梁工程设计项目,其中包括获得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的上海市内环线东北段高架道路设计项目;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
1995年以来转入风工程和桥梁结构抗风领域的研究,先后完成了宁波兴业大桥主桥施工阶段抗风分析及对策、箱形拱桥裸拱状态等效风荷载及抗风稳定性研究、香港青龙桥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日本名古屋市矢田川桥风洞试验研究上海卢浦大桥超大跨度拱桥风荷载及抗风稳定性研究以及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 近年来,连续三届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先后获得上海市政建设科技功臣提名奖、上海建设功臣、上海市重点建设工程科技明星提名奖等多项上海市政建个人奖;分别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宝钢教育奖和中国公路科技兴路青年奖等多项科技教育奖,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上海卢浦大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人:林元培、丁浩、王莲玲、葛耀君、章曾焕、蔡忠明、马骉、秦宝华、胡世德、任大德
2007年《悬索桥跨径的空气动力极限》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9年担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简称IABSE)副主席。
2010年“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完成人:葛耀君(同济大学),朱乐东(同济大学),项海帆(同济大学)。
2010年度科学中国人“土木、水利与建筑”类候选人名单。
2011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大跨桥梁抗风设计数值化技术与控制措施(主要完成单位: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刘高、葛耀君、孟凡超、朱乐东、张喜刚、刘天成、杨咏昕、吴宏波、赵林、王秀伟
2011年7月15日,葛耀君教授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应邀出席第十三届国际风工程大会,并作了题目为“Recent Aerodynamic Concerns of Cable Supported Bridges with Super Long Span: Flutter instability, torsional divergence and wind-rain inced vibration”的大会报告。报告针对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所面对的空气动力问题,重点介绍了围绕颤振失稳、静力扭转发散和斜拉索风雨激振所开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国际风工程界的著名学者A. Larsen、G. Diana、M. Matsumoto、G. Larose等均针对报告中感兴趣的话题发表了评论或现场交流 。
2013年当选为国际风工程协会亚太地区召集人(任期:2013年~2017年),负责本地区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推动本地区风工程领域的研究并促进本地区内以及与其他地区(美洲地区和欧非地区)的合作交流。
2014年主持完成的“特大跨悬索桥结构与行车的抗风安全及控制”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年主持完成的“大跨度桥梁结构和行车抗风安全的气动控制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大跨度桥梁的结构和行车的抗风安全是其工程建设和运营的核心问题,主要涉及颤振失稳、涡激共振和侧向大风。该项目基于我国近10年55座400m以上大跨度桥梁抗风安全的系统研究,成功研发“检修轨道结构、分体箱梁结构和稳定板结构”3项桥梁颤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竖直风障结构、建筑膜结构和导流板结构”3项桥梁涡振气动控制技术,发明了桥面侧向大风控制措施——竖直和水平姿态可变的活动风障技术。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舟山西堠门大桥、东海大桥、上海卢浦大桥、润杨长江大桥和肇庆西江特大桥等,为我国安全、优质、高效建成大跨度桥梁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助推了现代桥梁技术发展,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