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
⑴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三成未找到工作、五成缺社会经验、七成期望值过高 >> (转载《科技日报》)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2006年,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就业形势更显严峻。近日,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该报告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作了详实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此次问卷调查以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人员共向全国近百所高校大学本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回收率为86.88%%。该调查对44位服务于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及具体部门的负责人所进行的访谈结果,与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
缺乏社会经验制约就业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就业的主要因素。另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有19.8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而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高达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与其他的就业群体相比,缺乏工作经验是其明显的劣势。
此外在接受访谈的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
近三成单位有性别倾向
据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该比例则为41.08%%。可见,求职者的性别对于求职成功与否还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且也有27.3%%用人单位也表示进行人员招聘时有性别倾向,有72.7%%的单位认为在招聘时没有性别倾向,但会考虑到工作性质、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除性别因素外,地区差异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另一重要因素。数据显示,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这类学生比例为41.73%,东北地区比例为43.39%。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薪酬要求日趋理性
薪酬一直被比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而这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6成以上(66.1%%)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于1000—2000元之间。在大学生对收入要求日趋合理的同时,有1.58%%的大学生提出了“零工资”,这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景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报告中显示,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托熟人”成求职主要途径
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整个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结果就显示,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关系、托熟人是求职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比例更高达51.29%%。 对于此次调查,出席报告会的有关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民盟中央秘书长高拴平认为,该调查报告系统、深入、详实、可信,是他近几年看到的较好的一篇研究报告。
同时,他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政府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完善调控体系。另外,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网络和检测、预警系 统,制定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政策,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第二,大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第三,要面向市场,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主 管部门要加大和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进行高校学科建设及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转变办学理念的长期工作,树立新的质量观,以市 场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⑵ 大学生就业现状是什么样的
我国每年有600多万的新生劳动力涌入劳动力市场,他们包括大学毕业生、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和普通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毕业生。他们都需要工作。如果这样多的年轻人没有事做,甚至没有饭碗,无疑将是一大问题,解决不好会引起社会危机,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专门出台了新的政策措施,从财政、税收、金融、就业服务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不仅可以在创业地落户,在创业地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额度也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毕业生如果创业从事微利项目,中央财政还给予贷款贴息。中国还实施“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但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又找不到合适的大学生。有很多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原因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主要是存在教育忽略了市场需求的问题。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培养方面只注重学校的条件,而忽视了市场的需求。大学毕业生还必须从自身来找原因。世界上的事情并不都是天遂人愿的,有些客观因素难以改变。在我们改变不了客观环境的时候,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当前首要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从我们中国的情况来说,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眼睛只盯着当公务员,进大型国企。这些有限的岗位成了人人都去挤的“独木桥”。与此同时,许多民营企业,小型和微型企业人才却极为缺乏,面临“人才荒”、“招工难”。许多大学毕业生只盯着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和农村极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才。因此,大城市人满为患,形成“漂泊者”群体、“蚁族”和无所事事的“啃老族”,而农村和基层单位却呈现人才的“空壳化”,造成了人才缺乏与过剩、就业难与人才荒并存的现象。从大学教育来讲,大学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同时还应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思想。使学生懂得: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一个工作岗位和收入固然重要,但不能决定终身。最关键的是锻炼能力,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可以上圆梦园公益免费培训中心,有挺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培训指导视频讲座。还有讨论群:212+360+239
⑶ 大学生就业现状
摘要:现如今,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的社会问题。而就业形势的严峻,意味着就业转型对于解决就业困难、劳动力过剩等一系列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中国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围绕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展开,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包括有:社会因素、高校因素和用人单位的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 就业困难 原因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
当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与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数量一直处于一个递增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突出。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特点就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更多的大学生无法走上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理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二)就业区域集中
大学生就业区域结构分布不合理,就业区域的分布存在着一系列不平衡现象
⑷ 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⑸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进入201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屡次受到全社会的关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专630余万人,社会属就业压力很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失业率将进一步加剧。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⑹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操作方法
01
由于往年放宽本科分数线,所以同比增加了很多大学毕业生,而内这些毕业生就业问容题一直是政府和各个院校担心的问题;
02
供大于需,简单用供需关系说明一下,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工作岗位保持不变,所以导致很多人找不到工作;
03
高不成低不就,毕业生眼高手低的问题比较严重,对于职位要求较高,所以很多人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04
国家鼓励就业不如创业,所以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趋势逐渐向就业方面偏移,缓解了就业压力;
特别提示
希望对各位有帮助,谢谢!
⑺ 现在大学生就业现状
现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大批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这种现象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系统出了问题,用人单位的岗位越来越少,但是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这其中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节的地步。那么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是什么样呢?
我国现在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各种人才结构不平衡。我国急需技术型人才和高管理技能型人才,但是大学却无法培养这些人才,导致人才结构不平衡,用人的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不用人的岗位人才济济。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截至2009年底,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也高速发展,大部分学校纷纷扩招,导致大学生研究生泛滥,大学生研究生早已不如往些年值钱,含金量大大降低。一有大型招聘活动,找工作、换工作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招聘会,很多人花了钱,虽然进了招聘会,却连和招聘官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投了简历就如石沉大海。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感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在太难了。”据估算,2008年全国至少有100万名毕业生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但是工作岗位却是不变的甚至工作岗位有所减少,这就导致这两者之间的供需不平衡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或者说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就目前表面形势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万,是扩招前的5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率却远远小于此。
大学生刚刚从校园迈入社会,想法未免幼稚,思想不成熟,对社会怀有很大的期望与幻想,可现实往往很残酷。大学生对自己心中向往的生活太过憧憬,可现实往往打破幻想。不高的薪水让毕业生们大失所望。很多大学生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满意的工作,刚刚毕业,一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找到一份条件较好,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的工作。从而对相对较低的薪水岗位不屑一顾。理论是书本上的,不会把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学得再多也等于无用之才。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生,关键是看能不能把理论用于实践。
虽然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我们仍应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个人能力。因为不管到了了什么时候,我们社会都需要有真才实学,踏实肯干的年轻人。只有先提升自己,我们才有资格去挑选别人。虽然未来的道路难免艰险,到我们仍要披荆斩棘,一路勇往直前。
⑻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有数据显示,近6成毕业生深感就业压力,有76%毕业生通过综合型招聘网站求版职,视频面试普及权率近半,2020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为5290元/月,工学专业就业收入更高,机械工程专业以6851元月薪位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