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食用菌吉林农业大学博士后招生
❶ 蘑菇研究所李玉李博士,你好,我是一个农民,我想在我家乡种一种磨菇,目前市面也还没有这种磨菇,这种磨
李玉,男,山东济南人,1944年1月生,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菌物研究所所长,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届、五届成员,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兼资源收集与繁殖利用功能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真菌学及植物病理学研究,在菌类资源发掘、保育及其工程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先后发现并命名了十几个粘菌新种,是世界上第一个为粘菌新种定名的中国人,也是我国第一个对粘菌属、科、目级进行系统分类的学者。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物是大千世界的主宰,在芸芸众生的生物界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菌物世界”。
菌物,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蘑菇。黏菌是菌物的一种,是既像动物又像植物的生物,它的大量滋生会给人类造成危害,而当人类降服它之后,它又是极好的生物实验材料,在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和细胞学的科研中,到处可见它的踪影。黏菌学是菌物学下属的学科,目前世界上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不足百人。我国的研究人员更是寥若晨星。吉林农大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李玉教授,是这个研究领域的领军者。
上世纪70年代,年轻的李玉考取了我国黏菌学研究的始祖———吉林农大周宗璜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步入了黏菌研究这个神秘的领域。当李玉得知,在世界已发现的5000多种黏菌中,竟没有一个是由中国人命名的,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强烈震撼,从此他义无返顾地放弃了令无数学子羡慕的出国留学机会,将自己的生命与黏菌紧紧地“黏”在一起,长年累月,穿行于原始森林色彩斑斓之间,成为“菌物世界”的拓荒者。几十年寒来暑往,从当时迁到白城的吉林农大那满是黄沙的教室,一路风尘地走到吉林农大校长的岗位,运筹帷幄;又从校长的职位退隐,回归到科研教学第一线;无论是在深山密林采集标本,还是日理万机处理行政事务;无论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还是在人大听政议政的会堂,李玉始终没有间断科研事业。
李玉不仅重视国内的菌物资源,而且和国外同行通力合作,对俄罗斯的菌物资源进行广泛调查研究。2004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中,他和爱徒图力古尔教授徜徉在“菌物世界”中,为众多的发现欣喜若狂,忘记了自己身处凡尘,被毒蚊袭击得体无完肤。他多年来搜集、保存的菌株和凭证标本1.2万份。经过深入研究、鉴定与系统评价,报道菌类1000余种,其中新种45个,中国新记录106个。
目前李玉搜集的黏菌种数超过世界已知黏菌数的三分之二,国际菌物学权威杂志收录了他命名的黏菌新种29个,他是第一个命名黏菌的中国人。李玉利用DNA标记,在基因水平方面研究了黏菌分类单元的亲缘关系,揭示了黏菌和其他菌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奠定了真黏菌为异源多系类群的全新系统理论基础,开创了我国黏菌分子学研究的新领域。他先后四次作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代表,在国际菌物学术年会上作大会主题报告,使我国的黏菌研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李玉时刻把科研成果与本省实际相结合,对我省菌类工程化和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菌类资源的系统研究不仅为菌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丰富了菌物多样性资料,而且为菌物保育和开发奠定了基础。李玉和他的弟子们先后驯化选育了适宜东北地区气候的白阿魏菇、雪茸、榆耳、姬松茸等珍稀蘑菇品种39个;还选育出黑木耳新品种“9603”、香菇“9101”等;采用营养缺陷标记,构建出金顶侧耳基因连锁图谱,揭示高温型菌株的遗传规律,选育出高温型金顶侧耳新品种;采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出平菇与金顶侧耳融合子“农大4号”优良菌株。他的食用菌原生质体制备和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上世纪90年代初,李玉提出了建立我省“食用菌高新技术园区”的构想和实践方案,并在省政府的支持下付诸实施,建立了食用菌高新技术园,形成了菌类工程化和产业化新模式。
目前,这个园区已广泛辐射带动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生态菌业,成为具有北方特色的科技园区,成为全省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藏中心、试验示范中心、技术推广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现在,汪清黑木耳生产基地、蛟河灵芝生产基地和榆树双菇生产基地等各具特色的21个食用菌产业化示范基地,被命名为国家星火示范基地。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李玉教授完整地发展了“生态菌业”理论体系,其应用研究成果成功地推动了我国的生态菌业的健康发展。
李玉,这个生物“第三世界”的拓荒者,如今已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他先后培养了菌物学各门类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生24名、博士后18名;作为菌类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创办了《菌物研究》杂志,建立了食用菌专业及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
李玉教授连续获得我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连续当选我省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今年2月15日,李玉被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聘为该院的外籍院士。
❷ 李玉 毕业院校
毕业于山东农学院
李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玉,男,1944年1月30日出生,山东济南人,汉族,中共党员,现为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教授等。
1967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中科院理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理学博士,原吉林农业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其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此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已达756名。目前吉林省“两院”院士人数为30人,而从省属单位走出的院士,李玉还是第一人。
原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考察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时说,李玉教授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吉林农业大学的光荣,是吉林省属高校的光荣,也是吉林省农业的光荣、吉林省全省的光荣。
博士生导师、菌物研究所所长,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届、五届成员,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兼资源收集与繁殖利用功能实验室主任。《菌物研究》主编,《Inte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
❸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名师风采
博士生导师——李玉
李玉,男,1944年出生,真菌及植物病理学教授,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学科带头人,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菌物研究》主编,《Inte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科院微生物所客座研究员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6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吉林省农业推广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学、菌类作物学和作物生态学。
博士生导师——高洁
高洁女,1964年11月生,汉族,九三学社社员,吉林省梨树县人。植物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1986年获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吉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吉林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估中心专家,吉林省科技专家特派员,吉林省检疫性有害生物审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农科院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委员。
主要从事农作物病害的鉴定和诊断、综合治理技术和植物的抗性基因工程研究,在细菌病害的鉴定及诊断方面具有专长。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或副主持项目4项,获奖10余项。在国家级及省级重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编近10部书籍的编著;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在研项目近5项。
多年来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讲授《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原细菌学》、《植物病理学Seminar》、《高级植物病理学》等多门课程,教学中注重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时吸收与教学有关的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融入到教学中来。主讲的《农业植物病理学》2001年获省级优秀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3名。
博士生导师——图力古尔
图力古尔男,1962年11月出生,内蒙古通辽市人,蒙古族,农学博士,蒙古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吉林省食药用菌协会副会长,长春市政协委员,民盟吉林省委委员、农业与农村经济委员会主任,《菌物研究》编委。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2001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5部(合作)。主要从事北温带菌物分类学及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尤其在菌物多样性(Mycodiversity)及其保育(conservation)研究领域颇具特长。
博士生导师——王玉兰
王玉兰女,1936年12月10日生于沈阳市,九三学社社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高级专家、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东北特用玉米研究会理事长、吉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科协委员、吉林省专用玉米首席专家、全国特用玉米东华北区区域试验主持人。曾任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吉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委,《玉米科学》编委。先后主持科研课题20多项。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农业技术改良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著作8部。
博士生导师——王丕武
王丕武男,1958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曾先后去日本和美国开展合作研究。现任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生物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吉林省遗传学会、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大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先后被遴选为“吉林省农业科技骨干”,“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吉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吉林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长春市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十五”以来主持选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大豆新品种9个,主持培育出玉米新品种3个。获得吉林省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0年以来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国家重要核心期刊论文3篇 。
博士生导师——马景勇
马景勇1951年11月生于吉林省前郭县。1985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1年赴澳大利亚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任吉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高产机理研究。
马景勇同志多年来培育了“吉农大3号、7号、19号、吉农大808”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10个,其中吉农大3号、7号、19号3个水稻新品种分别被评为吉林省一、二、三届优质水稻品种,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马景勇同志一直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北方优质粳稻新品种与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技术开发”项目,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北方优质粳稻新品种示范”项目,吉林省科技厅“优质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代表作有:《北方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借鉴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经验 探讨我国农业发展途径》等。曾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三等奖多项、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被批准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博士生导师——吴春胜
吴春胜 1956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生理生态研究。现任国家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吉林中心)、吉林农业大学作物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耕作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吉林省首批农业专家顾问组成员,长春市科技评估中心咨询专家。先后主持并参加了国家科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三项、国家“863”项目一项、省级课题三项,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一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先后在《作物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玉米科学》等国家一、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作2部。
博士生导师——徐克章
徐克章,男,1954生,汉,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党总支书记,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作物学报》、《大豆科学》编委。吉林农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
徐克章教授主要从事作物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原国家医药总局、农业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吉林省科委等10多项研究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四项。先后在《植物学报》、《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大豆科学》、《植物学通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7部。
博士生导师——杨伟光
杨伟光,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玉米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及高产杂交种的选配”等15余项;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吉玉4、吉玉8、吉玉106和高粱新品种吉农8。通过吉林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5项。“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吉玉4选育与推广”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作物学报》、《玉米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2篇。主要从事作物育种教学和玉米育种工作。
博士生导师——杨信东
杨信东,男,1945 年生,汉族。吉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1968 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 1982 年获中科院理学硕士学位。自 1982 年起,他一直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植物病原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病研究方法》、《植物病害诊断》、《植物病害流行学》、《生理及分子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编写了《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病研究常用技术》、《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常见病害诊断》等教材。
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病害流行学。针对生产中危 害严重的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烟草野火病、赤星病;瓜类霜霉病等病害,开展了病害流行环节的定量研究工作。在研究中解决了空气相对湿度对叶部病斑产孢的定量影响、降雨对空气中游浮孢子携落率的计算及雨露中病原细菌数量动态等问题。首次在国内提出“天气促病指数”概念并组建了稻瘟病、烟草赤星病、烟草野火病的天气促病指数表解模型(利用查表代替计算机运算的模拟模型)。首次发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衰老病斑仍然保持旺盛产孢能力的独特规律。提出了科学实用的稻叶、穗瘟、烟草赤星及野火病的药剂防治指标,已在吉林省稻区、烟草产区普遍推广。
在病害影响因素监测及病害防治效果分析研究领域,研制成 DLY-2 型重量式结露仪,获国家实用型专利;提出利用地面台站常规观测因子推算露时的回归方程。提出了针对多循环病害疫情控制效果计算的杨信东公式,解决了公式的广适性问题。对稻瘟病、大豆花叶病等病害的抗病性鉴定、评价也进行了研究。
已发表植物病害研究论文 70 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项,其中“吉林省稻瘟病预测技术研究”课题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于 1997 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吉林省第四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