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论文问题
⑴ 论文抽检不合格!为何本科生的问题毕业论文屡见不鲜
近期,湖北某高校的本科毕业论文抽检结果显示,88篇论文中有5篇被判定为“存在问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因此受到通报批评。这一事件在高校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各地本科毕业论文抽检结果陆续公布后,网络上讨论热烈,其中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被再次要求修改论文的情况,这反映出“问题”本科毕业论文的频繁出现。
大学本科毕业是否需要撰写论文一直是讨论焦点,但问题论文现象提醒我们,大学教育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学术写作能力,这不仅关乎毕业论文的通过与否,还关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思维训练质量。不合格的本科毕业论文背后,导师和学生均负有责任。不少导师对论文重视不足,甚至让研究生“指导”本科生,而一些本科生论文初稿质量低,缺乏学术规范,修改难度大。
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抽检的严格程度不断加强。教育部发布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规定,每年进行一次抽检,覆盖上一学年度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抽检比例不低于2%。随着抽检要求的提高,毕业论文写作成为应届毕业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面对严格要求,很多应届毕业生表示压力巨大。小王(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她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习和求职等任务交织在一起,使她感到喘不过气。尽管如此,小王和其他本科生往往在临近预答辩前才开始论文写作,时间紧迫,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按时完成。
学术写作指导的缺乏是问题论文频现的另一原因。国内高校鲜有设立专门的写作课程,写作训练不足导致本科生在撰写论文时感到迷茫,进而影响论文的整体质量。在大学教育中,学术写作不仅考验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涉及选题、文献综述、逻辑构建等复杂学术要素。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掌握论文写作技巧尤为重要。
在AI时代,大学生写作同样值得重视。虽然AI在文献搜索、语法修改等方面有显著优势,但其无法替代基本的思维训练。高校教授强调,大学学术写作的目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而非仅限于书面表达。在复旦大学等高校,学术写作被纳入通识教育,成为基础技能,并通过系统讲座等方式提升学生水平。尽管存在资源限制,但一些教授认为,利用AI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