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大学生的负面新闻

大学生的负面新闻

发布时间: 2021-02-14 16:45:50

A. 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例子

湖南大学生打砸食堂掀翻警车

B.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面对负面新闻该如何调整自己

百家争言,良莠不齐,大学生还没建立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受到不良影响

C. 跪求当代大学生堕落的案利.....谢了。

一、 女的堕落的文章! 打开电脑,在网络输入“女大学生”,得到的居然大部分是与女大学生卖淫,怀孕,包养有关的新闻,其 数量之多,令人瞠目结舌。其中这样一条新闻引起我的注意——《海南摧毁女大学生祼聊网络色情团伙》 ,说的是“海口市公安局龙华分局民警对金贸派出所辖区的两所大厦的两间房子进行突击侦查,当场抓获 吴某等8名裸聊女子。” 在这个新闻里,“女大学生”干了什么呢?报道里说,“警方调查发现,这是一个总部设在台湾的电脑网 络公司……2005年初,该公司在海南某媒体上以招收打字员的名义招聘了一批年龄20至22岁的年轻漂亮的 女子。警方在现场发现了大批应征材料,其中不乏大学生。原来,是不法公司招聘,“不乏大学生”应聘 !那么大学生有没有参与“裸聊”呢?报道最后说,“(被抓获的)吴某等人大部分是中专学历,此前有 的无业,有的曾做过服务员。” 哦,原来如此。“女大学生”只不过是应聘打字员,而她们也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个公司,是“以招收打字 员的名义”招揽做非法勾当者,那么女大学生有什么值得厚非的呢?相反,事实告诉我们,尽管“不乏大 学生”来应聘,但最终被抓获的吴某等人,却和“女大学生”不相干 报道之所以点明“女大学生”,可能在于强调“新闻当事人”的身份无疑,以使“新闻五要素”中的 “WHO”更完整更清晰。我也是学新闻的女大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新闻自由是以尊重人的权利为前 提的,当事人有自己的隐私,申明不申明,公开不公开理应由当事人自己来抉择。 也或者,媒体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对“新闻价值”的考虑。新闻学上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叫做“狗咬人 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与此相契合的另一种“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是“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新 闻”、“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新闻”、“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新闻”。而与“女大学生”的“新闻事 件”常常不那么“怪异”,而又要构成新闻,所以只好人为地放大“女大学生”的“新闻价值”,将原本 平凡的“女大学生”主观“塑造”成“不寻常”的模样,并不断暗示:其实只有这种“不平凡”才是她们 的真实模样,以让自己的“新闻”看上去是那么的无懈可击。若此,何尝不是一种“假新闻”?而其对“ 女大学生”的“遗毒”又何尝不是不仅有口难辩而且“罄竹难书”,“女大学生”有苦说不出! 现在出现女大学生卖淫事件,确实不那么新鲜,也确实让人心疼。但是,我想说,是不是所有的事件,所 有的图片,但凡挂名“女大学生”,就一定是女大学生?媒体关于女大学生的负面报道,似乎都成了吸引 眼球、增加卖点的可耻之举,甚至成了妖魔化女大学生的帮凶。其直接恶果是给社会一个错误的信息,认 为如今的大学生都沉沦不堪,从而把女大学生置于一种暧昧的尬尴境地。 妖魔化女大学生的现在是媒体热炒,好像昔日的天之骄女一下子成了素质低下的社会垃圾。这些参与热炒 的媒体记者道义何在?女大学生是一个群体没错,但这是多大的一个群体呀,一两个人或者少数人的不足 过失可以放在所有人的身上吗 我不明白为什么媒体为何如此热衷于拿女大学生来说事。其实,身居校园的女大学生们,总体上还是更理 想化、更单纯一些的,根本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所夸大其词的样子。 有关女大学生卖淫的报道不绝于耳,但是在卖淫的“大军”中,女大学生只是其中的少数。我读大学三年 了,怎么身边庞大的女大学生交往圈里没有一个是妓女?如果概率真有媒体所惊呼的那么高的话,怎么我 作为女大学生的一分子却从未见到过?媒体所报道的毕竟是极个别的现象。在目前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当 代女大学生的生活仍然是以学习为主。因而,她们的主体是清白的,是绝对值得信赖的。 虽然女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某些不良现象,而媒体抓住个别案例的细枝末节大肆渲染,真是让女大学生有 口难辩。不良现象的存在是个别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有问题,而且还会有更多的社会原因,这在几十 年前的高等学府中也同样会存在,但不能一板子只打在女大学生的屁股上。但是,现在女大学生的主流仍 然是自尊自爱、勤奋努力的。因为她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年轻的知识女性。媒体应该给予女 大学生群体更全面的报道,尤其应该褒扬女大学生中的佼佼者。 诚然,从主观上讲,新闻标题并不见得含有恶意。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客观影响上,“女大学生” 的“群体形象”却真的受此影响了。现在的种种事实不是一再表明,“女大学生”的确存在着被”异化“ 的倾向么?“积跬步以成千里”、潜移默化遂成“思维定式”,长此以往,人们在自己的“意识词典”中 难免会认定“女大学生”的种种是是非非。应该说,“女大学生”的被“异化”正是源于这里。这虽与媒 体的“导向”初衷背道而驰,“原罪”却也正在于媒体对“女大学生”过度放大的关注。被关注是好事, 可一旦反反复复“女大学生”长“女大学生”短的,甚至戴上“有色眼镜”以“显微镜”的高度百般苛刻 ,事实还能够是“事实”么?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都是可以想象的。 二、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的报纸《青年参考》2006年7月14日曾刊登一篇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文章《解析大学生自杀现象》,文章作者何振文对2001年以来国内报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了分析,2005年以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有以下几个特点:1)男生多于女生,2)本科阶段学生最多,2005年自杀的大学生中,本科生占的比例达53.4%。3)毕业班学生多,根据近5年的统计,毕业年级自杀学生是最多的。4)学业、就业、恋爱、人际冲突是自杀的主要原因。5)大学生自杀人数呈上升趋势,2002年是27起,2004年是68起、其中48人死亡,2005年是116起,83人死亡。 你自己看看,我想应该能够帮到你的。

D. 现在的大学是怎么样的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大学的负面新闻 问下 高二党

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现在努力能考上好学校,那么一本学校和三本专学校肯定是不一样的,就连属211,985跟普通一本学校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不管在哪个学校都有努力学习的人和混日子的人,关键是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大学真正努力的人都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准备考研或出国,而没有空到网上说我们学校怎么怎么乱,大学生怎么怎么堕落的

E. 为什么近些年负面新闻原来越多

社会上复人变多了,社会压制力大,每个人的心理压力也因为找工作,情感问题等变得压力也大。人越多,在这个社会生存就越不容易,心理的问题往往会造成不少人处于心理不正常状态,这样,社会上负面新闻也越多
还有,媒体新闻利用人类猎奇心理,也处处寻找负面新闻吸引眼球,也许负面的事本就是这个数量,不过被媒体炒作罢了

F. 我是洁身自爱的女大学毕业生但网上有一些关于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这会不会影响别人对我的看法。

物以类聚 “青莲出淤泥而不染”

G. 大学生 什么事件让你产生消极影响

的幻想与憧憬。随着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大回学生的学习答、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个方面。在大学这个主要由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的小社会中,大学生恋爱现象已由过去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转化为在爱河中公开徜徉,进而成为校园内众生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大学生挤过了独木桥后,学习压力缓解了,课余闲暇时间多了,面对的是崭新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在短暂的新鲜与好奇过后,漫长的思乡情绪就会萦绕心头,而且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相对减弱,集体生活经验少,一时难以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一旦学习目的不明确,难免会出现空虚、无聊,再看到周围同学出双入对,花前月下,爱情就以其特有的诱惑力吸引这些空虚的大学生。

H. 最近出现了很多大学生遇害的新闻,这到底是学校缺乏对安全的教育,还是社会上的变态多

首先,学校教育不够,没能让学生树立起防范意识
其次,社会上的坏人太多,骗人的方法也多,防不胜防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现在的大学生自己缺乏防范意识,这样出了事也就怪不得别人了

I. 大学生:为什么我们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

“‘3P’是什么意思?”11月3日,北京一所大学的男生宿舍里,王晶(化名)点开某门户网站高高挂起的一则新闻后,转头问同宿舍的其他同学。王晶点开的这则新闻说,三成大学生曾试过一夜情,19%的大学生曾发生过3P性行为。 “大家都有点愣,半天,有个同学开口,‘只听说过3D动画、3G手机,3P啥意思?’”王晶向笔者回忆当时的情境,“后来上网查了下,才懂了。对那条新闻,我们只有两个字:扯淡!” “为什么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为什么负面新闻总爱扯上我们大学生?”王晶很不理解。还好,在对那则新闻参与表态的471名网民中,有159人斥其“无聊”,85人认为“搞笑”,63人表示“愤怒”,这让他略感欣慰。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在7450名参与调查的青年中,85.5%的人感觉和以前相比,现在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正变得越来越多。 “为什么总是我们?” “大家好像都爱拿‘大学生’说事儿。”一位参与调查者说。 本次调查的参与者,总结了一下近年来媒体拿“大学生”说的各类事儿: ——大学生玩游戏的报道,小则玩到神志不清、生命垂危,大能玩得抢劫妇人、刺杀同学; ——大学生诚信也是被关注的热点,从大考大抄小考小抄,发展到干脆不考找枪手代笔;贫困生毕业后不还助学袋款,改名字换地址就让你银行找不着人;找工作简历造假那更是一堆一堆; ——“××女大学生卖淫案调查:卖身钱多被挥霍”,“高校将成为中国最大妓院”等等,耸人听闻的报道让大学生成为“性放纵”群体的代表; ——“清华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身亡”、“美女研究生因情变跳楼自杀,留下数万言遗书”等大学生自杀报道,又给戴上“心理不健康”、“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帽子; —“搓麻将、赌博等不正之风在高校男生中悄然流行”、“大学生,你为什么要父母养活”让大学生背上“意志薄弱、没有进取心”、“拜金、享乐”的罪名…… “为什么总是我们大学生呢?好像现在的大学生都成了‘麻烦制造者’。”调查中,有人抱怨。 “铺天盖地,那么多不好的消息,现在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了,究竟这个群体真的那么‘坏’,还是我们被妖魔化了?”也有参与调查者这样表达自己的困惑。 有论者认为,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妖魔化大学生的现象,动辄就把大学校园的个别现象扩大化,把个别大学生的堕落典型化、普遍化。“这当中不排除有人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好心,希望通过触目惊心的描述来警醒大学生。但也不排除有人这样做是出于炒作的无聊心理。” 大学生素质下降? 对于负面新闻增多的原因,53.5%的人认为,可能与大学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后,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有关。 “大学生的素质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高。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话是对的。”一位参与调查者说,“校园越扩越大,楼房越盖越高,学生的学习条件越来越好,可学习的风气越来越淡保时代不同了,环境也不同了,不能拿现在的大学生和以前的大学生相比。” “校园里的确有些人厌学、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玩物丧志,甚至可以说这也是一种风气。”很多参与调查的人都承认。 “但那只是一部分。”北京师范大学大四的李弢弢,有点不满地对笔者说,“媒体对大学生的报道太夸张了,这些负面新闻,其实只是大学生中的极个别现象,绝对不是大学生的主流,可经过大肆渲染报道,却让许多人误以为我们大学生都很差劲——有好几次,我父母看了新闻,就忧心忡忡地跟我讨论,‘你们真那样吗’,‘你可千万别学坏呀’,诸如此类的。” 很多参与调查者也说,其实,大部分大学生都很勤奋,他们要面对的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看看现在考研和考公务员竞争多惨烈,就应该知道大学生没有堕落的资本!在个别现象上大做文章,对其他大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大四的苏晨则认为,“新闻所能呈现的,最多也不过是一鳞半爪。若仅看新闻就将大学生视作问题人群者,那就无异于管中窥豹,耽于浮光掠影了。” 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说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所王长潇副教授也不认同。他告诉笔者:“经常和大学生接触,我感觉到,他们的综合素质都很不错,比我们那个时代强多了!社会大众总是以某个特定时期的标准来要求大学生,殊不知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其在大学生身上找原因,不如找找社会和学校的原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太大了!” 民众猎奇+媒体炒作? 调查中,46.5%的人认为,大学生负面新闻增多,是因为一些人的猎奇心理,加上媒体迎合这种心理的非理性炒作。与此同时,83.9%的人认为媒体对大学生的报道不准确。 “炒作!扯淡!为谁炒作?性学会‘学术年’的开幕!报道这个新闻的媒体!谁拥有话语权谁就可以说三成大学生尝试过一夜情!”这是一位参与调查者的留言。 “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一旦沾上了大学生,那标题中就一定会突出大学生,要是女大学生就更好了,名牌大学的女大学生尤其好,点击率肯定就飙升。”北京一家网站的编辑告诉笔者,“像云南香格里拉车祸6人死亡,从标题上来说已经简明扼要了,但一定要点出包括三名北大清华学生,这样的新闻标题才更吸引眼球。” 一位大学生这样叙述自己怎样成为《大学生发帖征人缝扣子》新闻的“男一号”:“周六晚上心血来潮发了一个《征人帮我缝纽扣》的帖子,周一一个陌生人给我发站内信件询问‘纽扣事件’,随便询问了专业、年龄,周三就见报了。” “连BBS这种地方的小帖子也要报道,现在的媒体是不是已经没有新闻可写,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反正我从来都是抱着娱乐的心态上BBS的,一个帖子能代表整个大学生群体吗?我们去做志愿者,我们勤工俭学,怎么就没这么大的影响?偏偏BBS上的一点小破事,就被拎出来严肃讨论,还被无限放大?缝纽扣这些完全私人的事情,怎么突然就成了我们大学生面临的严重问题了?”他的同学不无愤怒地评论道。 “大学生的心态,早已从精英变成大众,可在很多人眼里,大学生还是精英的代表,‘精英’们一出问题,有人就开心了,是不是跟仇富心理差不多?”有参与调查者揣测。 在媒体工作的高先生认为,大学生负面新闻多,是由于大学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大学生相对无组织性,坏消息不胫而走,纸包不住火,媒体在发掘大学校园的负面信息时较为方便。“媒体也拣软柿子捏。大学生不是大官没有权,也不是富商没有钱,不是既得利益群体,媒体对他们下手,没有顾虑。” “说句实话,没有记者真正喜欢这样,谁愿意一听污七八糟的东西就兴奋呢?但报纸要生存,我们更要生存,我们单位已经实行了零工资制,当生存有压力时,当别人和自己都认为记者应该活得很好的时候,当我的朋友因为漏掉一对青年男女跳楼自杀的新闻而被迫辞职时,我也在无奈中学会了写新闻最重要的东西:在稿子里事实是要有的,但在感觉上可以无限地夸大它,强化它。炒作,疯狂地追求卖点,我也不喜欢,真的不喜欢。”某都市报记者小潭告诉笔者。 对此,王长潇指出:“媒体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大学生这个群体很特殊,一方面他们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优缺点,在社会转型时期产生一些问题不足为怪;另外一方面,相对于媒体来说他们是个弱势的群体,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容忍。” “媒体不应该总拿大学生来吸引眼球,消费大学生的公众形象,以至淡化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王长潇认为,媒体从业者需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维护真实、客观,保障社会公德。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43.0%的人认为目前媒体对大学生的关注太少了。 “我们希望被关注的问题,我们的苦恼,我们的困惑,好像真正关心的人不多。”一位参与调查者认为,重要的是,我们怀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看大学生。 “大学生虽然不是小孩子,但因为缺少社会阅历,心理等各方面未必成熟。他们出了事,最需要的是真切的关怀、热心的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冷嘲热讽,或者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有论者称。

满意请采纳

J. 大学生恋爱感情冲突的负面事件

的幻想与憧抄憬。随着袭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个方面。在大学这个主要由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的小社会中,大学生恋爱现象已由过去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转化为在爱河中公开徜徉,进而成为校园内众生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大学生挤过了独木桥后,学习压力缓解了,课余闲暇时间多了,面对的是崭新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在短暂的新鲜与好奇过后,漫长的思乡情绪就会萦绕心头,而且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相对减弱,集体生活经验少,一时难以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一旦学习目的不明确,难免会出现空虚、无聊,再看到周围同学出双入对,花前月下,爱情就以其特有的诱惑力吸引这些空虚的大学生。

热点内容
大学生诚信论文题目 发布:2025-08-28 11:17:43 浏览:844
2017宁波大学开学时间 发布:2025-08-28 10:59:48 浏览:880
中北大学副教授工资 发布:2025-08-28 10:50:07 浏览:803
985大学生抽烟怎么办 发布:2025-08-28 10:50:07 浏览:34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招生简章2014 发布:2025-08-28 10:48:31 浏览:175
清华大学数学考研真题 发布:2025-08-28 10:47:46 浏览:166
吴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教授 发布:2025-08-28 10:35:41 浏览:569
硕士研究生导师体会 发布:2025-08-28 10:35:31 浏览:13
家长和大学老师聊什么 发布:2025-08-28 10:34:08 浏览:129
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老师 发布:2025-08-28 10:32:42 浏览: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