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女大学生翼装飞行
㈠ 张家界翼装女飞行员找到了吗
5月18日,搜救队历经艰辛,采取地毯式搜索方式,最终找到了女飞行员刘某,然而遗憾的是,她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
事件回溯到5月12日,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在张家界天门山景区进行极限运动短纪录片的拍摄。失联的女大学生是这次拍摄中的翼装飞行员。她需要从约2500米高的直升机上起跳,进行高空翼装飞行。这位年仅24岁的女大学生刘某,在12日上午与另一名同伴乘坐直升机准备进行翼装飞行。当飞行高度达到2500米时,两人依次从直升机上跳下,开始翼装飞行。不幸的是,刘某在飞行过程中偏离了预定航线,随后失去了联系。
刘某失联的原因复杂,她未携带GPS和手机,加之近期张家界持续阴雨,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搜救的难度。
㈡ 女大学生天门山翼装飞行失联:面对极限事故,为何会出现作死论
据媒体报道,5月12日,湖南省张家界一名女大学生在天门山偏离翼装飞行路线后失踪。自事故发生以来,搜救工作一直没有中断。然而,失踪女大学生并未携带手机、GPS等设备,加之连日阴雨连绵、云量大、能见度低、地形陡峭复杂,给搜救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失踪的女学生。
事实上,即使失踪的女大学生也不一定“撞车”。然而,“失联四天”,总是让人感到某种不确定性。毕竟,就“翼服飞行”这一极限运动而言,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再加上山势陡峭,长期失去联系,自然会让人产生悲观的想法。
即使在报道发表后,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骚动。在基本共识中,“搜救女孩”还是“先”。然而,对于既定的“极端事故”却呈现出不同的声音。其中,“死亡理论”更为强大。因为当涉及到搜索和救援时,人们总是认为这是对公共资源的消耗。
此外,对于“消耗公共资源”,其实不应该因为“极限运动”的标签而区别对待。从某种意义上说,极限运动的高风险不应该是原罪。因此,作为一种舆论,更应该关注失踪者的安全,而不是聚焦于失踪者本身的原因,纠缠不清。
因为,回到失去女大学生的范畴,她的家人可能已经担心了。因此,作为舆论趋势,应该更加“以人为本”,对“死亡论”的理解应该更加理性和谨慎。否则,与肆无忌惮言论的规模相比,“翼装飞行”的风险可能更容易得到证明。
那么,回到“天门山女大学生翼装飞行失联事件”,就公众讨论而言,我们可以问“翼装飞行”的风险,但最终的目的地必须基于人性之光。必须落在常识的顶峰。只有这样,“思念的女大学生”和她的家人才能看到希望,避免“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