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价值观
A. 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持有怎样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的消费,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的承受能力协调一致。在塑造大学生的消费观时,首先要从大学生的修养出发,把消费观教育视为大学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把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如在人生目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的教学中渗透消费观念的教育,强调适度消费,反对无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经济能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消费与节俭的关系、个人、社会、家庭的关系等,使他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
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平台。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对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而言,除了物质上的消费享受之外,在精神上的追求是更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东西。
大学生消费观上的成熟是其成人和成才的重要一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需全社会努力,而高校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和养成科学理财能力方面,应该起主要作用,同时家长也应当承担起足够的责任。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该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身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养成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
B. 大学生该拥有怎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进入到大学之后,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相对自由。他们终于摆脱了老师和家长,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不过,由于是第一次自由,大学生们难免会走一些歪路,在周围人的影响下,有一些不好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我认为大学生们想要有一个相对好的大学生活,最好是有一个量入为出的消费观以及努力学习的价值观。
总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非常重要。大学生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到轻消费,重学习,做到这两点,那么就可以拥有一个质量相对高的大学生活了。
C. 有关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我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我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550-9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6%的同学在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14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青岛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197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192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调查中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D.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现状
[论文摘要]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亟待我们共同关注,本文立足于调查研究,总结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的成因,提出了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的对策,旨在树立和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和消费行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1)有鉴于此,研究高校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建设节约型校园,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永恒课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考察
所谓消费,是指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观念和行为等要素的集合。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也要消费,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他们在不自觉的扮演着传统消费的革新者和新型消费的倡导者的双重角色。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发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显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科学的、合理的、理性的。但是,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学生消费也不例外,综观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现象和行为,已经形成了严重的消费误区:其一,攀比消费,两极分化。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拥有率都超过半数。57.5%的同学拥有电脑,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00至300元的占3.87%,而月消费1000-2000元的学生大有人在。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学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明显的消费差异。其二,“财商”缺乏,盲目冲动。调查显示:消费有明显计划的学生只有6.4%,37.5%的大学生,竟然不知道自己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要花或花了多少钱。其三,从众消费,浪费严重。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努力适应社会过程中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消费选择的从众化趋势。从着装、发型到饮食习惯,很多大学生都是从众,结果是钱花了但于己用处却不大,造成了不小的浪费。其四,媚俗消费,愈演愈烈。为情感而不惜付出大笔金钱的消费我们暂且稍之为“媚俗消费”。调查显示:约26%的人每月的人情消费超过了100元。每月恋爱开支在50元以下的仅为7.8%,100元以上的却有48.9%。
二、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成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消费误区的出现,成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有:
(一)大学生偏颇消费心理的驱使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表现在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同时,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这些偏颇的消费心理导致大学生重物质消费,最终使消费走入误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教育内容缺失。具体体现:其一是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其二是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其三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正是这些导致校园整体消费环境的恶化,最终必然使大学生走入消费误区。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蔓延,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的对策
针对当前大学生消费误区,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采取如下对策
(一)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消费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在现阶段,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意识,从理性的高度拨开学生心头的困惑,促进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解决,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引导他们懂得对幸福的追求应立足于现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获得。
(二)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当前,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应当强调“合理与适度”的消费,反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念;强调理性消费,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遣性消费,从而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
(三)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如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落后地区开展社会调查,访贫问苦,以及对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献一份爱心等,都是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看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差距,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从而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四)引导大学生学会理财
从新世纪之初,我国教育界一些专家已经发出呼吁:“理财教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而中国的青年直到大学阶段才开始独立的生活,因而大学生理财教育更为重要。理财教育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财价值观的教育,包括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二是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包括经济金融常识以及个人家庭理财方式;三是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理财情境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通过理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科学的消费观,不但要敢花钱,而且要会花钱,是一个有理智的敢花与会花的统一。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材负有重要责任,因此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也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加强大学生消费文化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理智的消费行为,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使消费为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22页
[2]《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M]北京,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004年12月31公布
E.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学生如何理性消费
在“消费与发展”的经济形势下,作为社会中特殊消费群体的大学生们,他们的消费现状、消费心态、消费理念等令人堪忧。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切勿铺张浪费,是一个急迫需要深思和解决的问题。5月4日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学生科刘松老师在知行文化传播中心给2015级的部分同学组织开展了一场关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学生如何理性消费”的主题教育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什么是理性消费、非理性消费的危害以及对大学生消费提出相关建议”三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高消费的系列问题引出活动主题,了解大家对消费观念的了解程度,对待高消费的态度,部分同学表示通过高消费可以暂时满足对电子产品,高档奢侈品的需求,正是大学生高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通过列举非理性消费引发的问题,使学生明白看似光鲜的超前消费,绝非“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般诗情画意,而是会带来一系列的消费烦恼。大部分人在非理性消费后都会感觉懊悔,但是其中有些人会在懊悔之后的一段时间又开始重复这样的行为,成为“强迫性购物狂”。
最后,针对学生如何理性消费,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大学生增强远离高消费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理性消费;二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强风险意识,尽量避免情绪化购物,保持冷静,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三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合理需求和实际经济能力,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费。通过此次讲座,引导学生应根据自身能力理性消费,同学们认识到高消费的危害,纷纷表示要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而非理性消费有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也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