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一部分
❶ 你觉得大学生群体有什么特点
我个人觉得大学生这个群体其实是个很拧巴的群体。为什么说大学生回拧巴,从年龄上看他们机构答本是成年人,但实际上大学生的各个方面却没有跟得上成年人定义里所应该具备的那些特点,因为缺乏社会经验他们是成年人群体里最单纯最无知的的一群。当然,这只是指代一部分大学生,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大学生。同时,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光明的,毕竟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❷ 为什么说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政治教育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风,要通过校刊、网络的宣传,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活泼的环境。同时,还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大学生身心的党团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以有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
2、实行动态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过程关怀
实践证明,大一新生对于新的环境更容易表现出失落感、自卑感以及种种不适应的状况,入学初期是大学生特殊群体形成的萌芽阶段。因此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但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上,也不能仅仅依靠举办几场讲座和咨询来解决问题,要有重点,要有过程。比如,对大一新生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重新确立正确观念,并把新生入学教育延伸;对大四学生进行求职择业心理教育。
❸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性是什么(要理论性的论述)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内涵界定
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就是指在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影响下,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的不平等、社会、学校地位的个体差异和主观上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等原因使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精神面貌上产生一类相对处于弱势的群体。[1]他们是在参与生活消费、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弱,难以融入社会发展主流,由此很难影响社会政策及事务,社会参与的能力水平相对较低的高校学生群体。
二、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主要类型
1.经济困难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因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存在相当多的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在高校招生实行并轨收费后,一些来自这类地区或家庭的大学生,经济压力增大,甚至学业难以维系,出现了“高校贫困生现象”。据统计,一般高校中,贫困学生要占到学生总数的10%-20%,其中家庭特别困难的占5%-10%。[2]
2.学业困难群体
这部分学生有的学习基础太差,虽然主观上很努力,考试却往往不及格;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只是在混日子;有的学生虽然入学成绩好,但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课程或任课教师等原因,导致厌学。[3]
3.读书至上群体
读书至上群体学生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只追求高分,对能力锻炼不足;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不善言辞和社会交往;爱钻牛角尖,有时思想比较偏激,易走极端。[4]这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差,在就业中缺少竞争力。
4.违纪学生群体
大学生违纪,是指其行为在没有智力迟滞和精神失常症状的情况下,与高校制定的“大学生工作手册”相违背。[5]大学生违纪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学生自身素质密切相关。
5.网迷学生群体
在现今大学校园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网络,逃课上网。他们不惜放弃宝贵的学习和休息时间,沉溺于虚拟世界,难以自拔,成为网迷群体。[6]有的无法完成学业,不得不中途退学,也有个别因为身体严重透支而猝死网吧,这样的新闻屡见报端。
以上的分类只是相对的,有些学生兼有多种类型。除上述几种比较典型的特殊群体外,高校还存在高费生、特长生、身体有缺陷、恋爱同居等等特殊群体
❹ 如何界定划分大学生群体
从学校所在地武装部入伍的,就以学校所在地为入伍地。从原户籍所在地武装部报名入伍的,就以家乡户籍所在地为入伍地。实际上,大部分从学校入伍的大学生都是算是“异地入伍”。
❺ 大学生是构成社会的一个主要群体 谁帮我翻译一下 英语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nstitutes society's main community
❻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存在多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调查了解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分析引发心理障碍的各种因素 ,指导大学生学会多种调适方法 ,缓解心理紧张情绪 ,锻炼意志 ,培养能力 ,增强体魄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青年初期最宝贵的心理成果是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而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深入发展 ,自尊心越来越强 ,虽然患各种严重躯体疾病的的确不多 ,但由于受择业、自卑、早恋等问题的困扰 ,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不小。而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正常的生活。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一,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生活目标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伴;二,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一位新生感叹说:“在大学,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心里真的感到好孤独。”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关心别人,得到朋友的关心想得较少;而另一方面,学生又希望别人的认可。“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的调查中,有80%的学生涉及到了人际关系。 三,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懒散与退缩,恐惧失败。事实上,任何一个处于这种状态的大学生,对于黄金年华、美丽大学生活的感受力下降,对自我发展的心理预期也会变得不确定,人际吸引力降低而且自我满足感不高,内在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掘。
❼ 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阶段是人生青年节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自我、最能体现自己青春活力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各种不同形态,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影响下的同时,青年也在创造和累积具有自身属性的文化。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及群体思想状况紧密相联,流行文化尤其能够反映一个群体的普遍的思想状况,甚至是塑造其个人品质、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的重要社会化机制。大学生是当今社会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兴趣取向和文化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青年的价值观念、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表态,但他们又因为自身的知识储备、社会经验等方面特征而与社会其他青年群体有所不同。
一、 大学生时尚文化的产生和影响
流行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我国学者陆玉林提出,从青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年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青年期独特的“同伴文化”特点,决定“向同伴学习”或“同辈之间互相模仿”成为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学者马广海认为:时尚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成正比。经济变革带来新的变化,使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定的价值。在传统与现代冲突过程中,青年人总首先面向现代化、热衷改革、创造新鲜,这些都被认为是青年流行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比较典型的一个部分,可以算是青年流行文化的源头。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如大众娱乐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聊天”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及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就是其表层的、集中的,也是颇为典型的代表。当代流行文化浸润着大学生,大学生的行为也会对流行文化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的知识性、年轻性、活跃性等因素,他们充实流行文化的内容,革新流行文化的形式,促进或延缓流行文化的进程。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活跃的群体,这个群体对事物的感知较为敏感。所以他们往往较早地接触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形式,并为其主要的传播者,他们在很多时候会发挥引领流行文化潮流的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和流行文化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二 、大学生文化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低下成为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大障碍,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逐步向创业观念转变,于是大学生创业便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然而要开创一个成功的企业或加入一个知名的企业,我们必须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大学生在价值观错位的今天,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敢于挑战市场。更重要的是,在就业过程中要学会掌握资源,掌握市场主动权,并且要融入企业中,看清企业的盲区,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一个好的大学文化环境对本校的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和就业影响是非常大的。好的大学文化环境可以在不知觉的情况下陶冶学生的气质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为大学生在其未来的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大学生文化对学生礼仪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悠久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们常说大学是半个社会,大学是我们由学生进入成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阶梯,通过大学的人际交流和学习,让我们一定程度上了解和体验到了社会的规则和制度。在大学当中有许多对学生礼仪要求与社会相一致的地方。比如说:大一学生到来之后学校的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组织的各种纳新活动中的面试,就对学生的礼仪和服饰有许多的要求。他们要求和在社会中的面试一样,要求穿西服、带领带、穿皮鞋,见考官或学长学姐要求要有礼貌讲普通话。在平时当中遇见老师或学长学姐要主动的打招呼问好,并且要求在公共汽车或地铁上要求遇见老人要主动让座问好。
这种礼仪规范对大学生进入社会和未来的就业以及人际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个对学生礼仪要求严格的学校,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在这个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竞争和立足,并有利于对大学生的职业观的养成。
❽ 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1、学生上学的费用一般来自家庭。由于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变化,大学所需费用明显提高。特别是对于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则影响更大。在一些贫困地区甚至出现了“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的现象。
2、目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无形影响,学习就是一切,长期忽视一般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
3、学习是大学生群体最基本的任务,尽管这一压力的强度有张有弛,并非永恒不变,但由于持续时间很长,其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很多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创造条件,还要作出进一步努力。
4、竞争上岗,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竞争之中。在这一背景下,连续多年的扩招本来已经加大了大学生竞争就业的力度,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特别是城市里大量下岗职工的出现,使得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尖锐。
大学生是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独立与不独立之间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时代背景使他们承受着更加尖锐的挑战:他们一方面必须努力完成在校学业,同时还要关心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一方面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时代获取新知识的基本素质;一方面必须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必须塑造能够融入和谐社会的健全人格。诸如此类的高期望值,必然给他们带来心理的紧张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