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D
③ 中科院的一个女博士,猜猜她有多大了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系主任,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年2月,从““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当代著名数学家。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年毕业留校任教。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女数学家王贞仪(-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年。
数学会女前辈高扬芝
高扬芝(-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从事数学(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第一位数学女博士徐瑞云
徐瑞云,年6月15日生于上海,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务本女中读书。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年9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当时,浙大数学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此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步青担任。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学生共五人,她这届也不过十几人。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想不到助教竟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的数学卡拉凯屋独利接受,由他担任她的数学博士指导老师。当时有不少学生想请他作导师,他都没有同意。而徐瑞云这位东方女士因学习勤奋,数学功底扎实,成了卡拉凯屋独利的关门。徐瑞云主要研究三角级数论。这门学科起源于物理学的热传导问题的傅里叶的主要部分,是当时国际上研究的热门之一,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广撷博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年4月回到母校,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的讲台。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与其间。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她这时教的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年,31岁的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年,徐瑞云调入浙江师院,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从此全身投入了艰苦的创建数学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领导下,没有几年功夫,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约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们系也成为全国同行的楷模,进入全国同行前列。徐瑞云在建设数学系的同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她翻译了苏联那汤松的名著《实变函数论》。译本于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华罗庚,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年3月,他到达,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从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回答者:lionel_future - 兵卒 一级 7-20 10:13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
他的家庭,从曾祖父起,大都对天文、历法和数学很有研究。祖冲之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和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亲自观察天象,进行推算,终于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在汉以前,中国一般用三作为圆周率数值,即...
中国古代数学家-墨子 科学家小时候勤奋学习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教育故事>>名人故事:中国科学家 中国古代数学家-墨子 中国古代数学家-墨子 中国基础教育网 墨子[公元前-年] ,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创立了墨家学派,倡兼爱学说,《墨经》并非墨子一人所着,但书...
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
刘徽(生于公元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uot;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uot;,这可视为中国古代...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系主任,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年2月,从““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当代著名数学家。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年毕业留校任教。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④ 求清华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学长
我也是2011年考研。
打算考清华,据学长说,考清华确实很困难,你在大三第一学期也就是现在,英语就得把6级通过,然后英语放一边,并不是看,是重点看高数,概率,线代,英语只要不忘就行了。用半年时间把高数课本过两边,然后大四看线代和概率。专业课穿插着来,不知道你专业成绩怎么样,如果很强的话,过一遍就差不多了,不行的话,把工热和传热都过几遍,毕竟清华跟别的学校不一样啊,太难了,最好还是有点把握的好。政治在考前重点突击,太早了没有什么意义。可以报一个政治考研冲刺班。不太推荐过早的报考研辅导班,要自己安静的把课本(包括数学和专业课)过一遍,然后做一下清华的往年考研题,熟悉题型,做到心里有数。总之要能坚持下来要有毅力!最后祝考研顺利!
⑤ 清华高材生无缘无故被关押3年半,出狱后申请2亿赔偿,结果如何
前言:冤假错案的事情从古至今就从未停止发生过,即便在当今科技以及经济水平非常高的状态下,冤假错案这种事情似乎不可避免,而那些受冤屈被关进监狱的人,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时间和自由,以及给他们的人生也留下了许多遗憾,甚至还有其他的一些损害等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对于当事人本身来说可能会伴随着他们一生,就像前段时间有一个无辜者也是冤假错案被判刑15年,最后获得300万以上的赔偿,但是那位小伙子却告诉所有人,他说,“他不希望用15年的时间去换取300多万的赔偿费”,这句话其实也说出了那些无辜者的遗憾,而我们今天要说一个类似的案例是清华高材生,无缘无故被关押三年半,出狱后申请2亿赔偿,结果如何?请接着往下看。

结束语:最后,孙夕庆要求法院恢复自己的名誉,也要求赔偿2个亿,不过最后孙夕庆得到赔偿,虽然不多,但是自己的3年半一去不复返。
⑥ 清华大学最小博士生仅18岁,他是怎么做到的
清华大学最小博士生仅18岁,他之所以能够做到除了聪明之外,肯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正是因为付出了别人所付出不了的辛苦,最终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这大概就是我们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而这个高度可以说是很多人这辈子都无法到达的高度,提起清华大学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因为它是我们国家的最高等学府,很多人都以此作为自己的目标,像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清华大学,因为父母总会在我耳边说让我好好学习,以后考清华大学。

今年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总共录取了9400人,平均年龄是20-29岁,而这名博士生却只有18岁,真的可以说是天才中天才,能成为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就已经很厉害了,年龄竟然还这么小,这9400人可以说是全世界的顶尖人才,所以可想而知这名18岁的博士到底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才能让自己在全世界中脱颖而出。
⑦ 枪杀丈夫的清华女博士,出狱后还适合进入社会吗
与来女士丈夫案相反,这是清华女博士枪杀丈夫。很令人悲哀,一个清华女博士高材生做出谋杀亲夫的举动,造成这行为原因是性格相对自闭与极端的变态心理。
现在,这个犯罪的清华女博士出监狱了。她这一种心理扭曲与变态的人,只有多与社会接触,多与人交往,让爱溶解她心中的自闭与极端,才能使她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培育她积极健康地心态。而且,这个清华女博士也有着基本的人权,她应该出去社会求职找工作,积极面对社会。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清华女博士已有过犯罪记录,很担心她会重蹈覆辙。为此,社会成员应该多关注她的情绪变化,引导她走出人生困境。
在此,我们祝福她重新融入社会,寻找自身价值,体验生活乐趣,走出扭曲的变态心理!
⑧ 北大清华2020,两位湖南兄弟俩考入北大清华
在2020年高考中,来自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双胞胎兄弟赵稞、赵棣分别以687、685的高分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
这对双胞胎的家庭背景也曝光了,兄弟俩来自湖南大山,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出了2个学霸,同时考入清华北大,接过兄弟俩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朴实的老父亲笑的合不拢嘴。

(8)清华大学林毅博士扩展阅读
兄弟俩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父亲的支持:
兄弟俩有一个高效学习的小秘诀,就是远离电子产品,不用手机、不玩网游。在短暂的课余时间,打乒乓球成了他们为数不多的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方式。
父亲的陪伴,是这三年的动力,虽然父亲不能在学习上给予任何指导,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瓶颈,只要有父亲在,便感觉身后有了依靠。双胞胎兄弟俩的父亲赵忠其,靠务农和打零工供孩子上学,他没有什么文化,也讲不出什么精致的大道理,更没法在成绩提高和学习方法上为孩子们出谋划策。
高中三年里,赵忠其每个周末都会从农村赶到兄弟俩读书的县城,陪伴孩子们半天,跟兄弟俩谈谈心,了解一下他们的学习状态和想法。来回一趟将近4个小时的车程,三年如一日,雷打不动。
这位出身农民的父亲,不会用一知半解的空谈指着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从来不会以家长的身份去打压或者贬低自己的孩子;他没有文化,他却给了孩子们最棒的教育。
⑨ 他是中国计算机天才,3次从世界顶尖大学退学,现在怎样了
天才是怎样的?可能每个人心中对于天才的看法都各不相同,不过我觉得可以用《庄子》当中的一段话来形容天才的风姿: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王垠在那里得不到他应有的重视,他做出的贡献是整个项目最大的,但是却拿着和其他人一样的薪水,并且继续干着千篇一律而无聊的工作。他自己说:“特别像我这样的专家,在短时间内做出太多的价值,却拿跟普通人一样的回报。这就像是外科专家被作为包月家庭医生,太不划算了。”。于是他发表了《我和Google的故事》,然后离开。
他听说微软很好,然后去了微软。微软也并没有其他朋友说的那么好,跟谷歌一样,他被当作一个一般的“码农”来对待,他并不在乎工资,但是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在为微软提供“廉价服务”,于是辞职。但是微软想辞职可不是那么好辞的,最后经过反复协定,微软同意了他的辞职申请,条件是在全球微软公司封杀王垠。王垠讨厌微软这种做派,愤怒地离开。
从这些情况来看,三次从世界顶尖大学退学,被微软全球封杀的王垠确实是天才,他有的是能力,只是他比别人看得更深一些,因此对那些名校、名企的缺点和令人难以忍受之处也看得更明白些,这让他无所适从。希望这样科研人才能够遇到他的伯乐,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⑩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名单
老师都挺牛,具体可查阅http://www.sist.tsinghua.e.cn/里的教师导航栏
1.姚期智院士
2.孙家广院士
3.李三立院士
4.张钹院士
5.周炳琨院士
6.吴佑寿院士
7.吴澄院士
8.李志坚院士
9.李衍达院士
10.外籍教授
信息学院讲席/名誉/客座教授一览表
姓 名
学衔种类
国 籍
所在单位
聘请单位
聘请时间
备 注
姚期智
讲席教授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首席科学家
计算机系
2003.10.29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图灵奖”获得者
黄煦涛
讲席教授
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UIUC)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
计算机系
2002.6.4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外籍院士
IEEE会士
何毓琦
讲席教授
客座教授
美国
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分部
终身教授
自动化系
2001.10.15
2001.4.25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外籍双院士
IEEE终身会士
萨支唐
名誉教授
美国
佛罗里达大学电机和电子工程系教授、 工学院首席科学家
微电子所
2003.9.7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IEEE会士
张立纲
名誉教授
美国
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
电子系
1996.4.3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IEEE会士
高 锟
名誉教授
美国
香港中文大学
电子系
1995.7.4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IEEE会士
厉鼎毅
名誉教授
美国
美国电报电话贝尔实验室
电子系
1987.10.20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IEEE会士
葛守仁
名誉教授
美国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原工学院院长
微电子所
1985.06.13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IEEE会士
张亚勤
客座教授
美国
原美国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现任微软全球副总裁
电子系
2003.11.4
IEEE会士
谭年熊
客座教授
中国
美国GlobeSpan,Inc.高级技术主管
电子系
2002.9.26
凌复云
客座教授
美国
美国高通(Qualcomm)公司技术副总裁
电子系
2002.5.31
多田邦雄
客座教授
日本
日本横滨大学
电子系
2000.8.24
孙 雁
客座教授
美国朗讯公司贝尔实验室
Onetta Inc首席技术官及工程技术副总裁
电子系
1999.2.12
钟宝璇
客座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
电子系
1998.11.16
李天培
客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前首席科学家
电子系
1998.05.08
IEEE会士
桑原守二
客座教授
日本
日本电话电信公司
电子系
1996.12.12
林清隆
客座教授
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
电子系
1995.08
IEEE会士
斯华龄
客座教授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
国际神经网络委员会前主席
电子系
1994.10.20
末松安晴
客座教授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电子系
1991.04.17
R.L.Byer
客座教授
美国斯坦福大学
电子系
1986.09.17
IEEE会士
Nishi Yoshio
客座教授
美国
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
微电子所
2004. 5.21
待举行仪式
王康隆
客座教授
美国
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子工程系教授
微电子所
2002.9.28
IEEE会士
高秉强
客座教授
美国
原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
微电子所
2002.4.17
IEEE会士
国吉敏彦
客座教授
日本
日本NEC公司
微电子所
2001.12.25
Dr. Aart de Geus
客座教授
美国
Synopsys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微电子所
2001.7.9
徐清祥
客座教授
台湾清华大学
微电子所
2000.10.12
施 敏
客座教授
美国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
微电子所
2000.6.6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IEEE会士
马佐平
客座教授
美国
美国耶鲁大学电机系系主任
微电子所
1997.08.05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IEEE会士
连永君
客座教授
美国
北京智能电子公司
微电子所
1995.11.01
R.Dutton
客座教授
美国斯坦福大学
微电子所
1995.10.23
IEEE会士
胡正明
客座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微电子所
1991.10.25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IEEE会士
张奇伟
客座教授
美国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Watson生物科学学院
计算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
自动化系
2003.10.16
沈向洋
客座教授
中国
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
自动化系
2003.9.9
谈自忠
客座教授
美国
华盛顿大学系统科学与数学系机器人与
自动化中心主任
自动化系
2001.4.25
IEEE会士
刘瑞文
客座教授
美国
美国圣母大学
自动化系
1997.06.16
Elmar Schrufer
客座教授
德国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自动化系
1993.10.19
张丽霞
客座教授
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计算机系
2004年
待举行仪式
张宏江
客座教授
中国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计算机系
2003.9.9
IEEE会士
程中宽
客座教授
美国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计算机系
2002.10.15
李大维
客座教授
贝尔实验室中国基础科学研究院
计算机系
2000.5.9
IEEE会士
李开复
客座教授
微软副总裁,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计算机系
1999.11.19
IEEE会士
顾 钧
客座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计算机系
1999.10.15
徐杨生
客座教授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计算机系
1999.03.19
IEEE会士
高木冬二
客座教授
日本
日本MEKTRON株式会社
计算机系
1994.04.05
野口正一
客座教授
日本
日本东北大学
计算机系
1991.11.15
宫 力
客座教授
美国
SUN中国工程研究院院长
软件学院
2002.5.10
唐乃辉
客座教授
美国
IBM公司全球副总裁
信息学院
1997.11.18
附:讲席教授团组成员名单
陆宝森
何毓琦讲席教授组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
自动化系
IEEE会士
龚维博
何毓琦讲席教授组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
自动化系
IEEE会士
曹希仁
何毓琦讲席教授组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自动化系
IEEE会士
严厚民
何毓琦讲席教授组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
自动化系
孙明廷
黄煦涛讲席教授组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
IEEE Transaction on Multimedia主编
计算机系
IEEE会士
Alfred Bruckstein
黄煦涛讲席教授组
以色列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计算机系
黄正能
黄煦涛讲席教授组
华盛顿大学教授
计算机系
IEEE会士
蔡进一
姚期智讲席教授组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计算机系
邓小铁
姚期智讲席教授组
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计算机系
堵丁柱
姚期智讲席教授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计算机系
姜涛
姚期智讲席教授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计算机系
李明
姚期智讲席教授组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计算机系
滕尚华
姚期智讲席教授组
美国波士顿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计算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