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马哲博士毕业
A.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是南京大学马列教研室,成立于建国初期。2003年,学校组建思想品德教研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2006年,两部合并组建成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正处级建制。2008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11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1978年,以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产生了历史性重大影响,成为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声。南京大学秉持开放的研究视野,整合多学科的人才资源,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革命根据地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就建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历任主任有孙伯鍨、侯惠勤等知名学者,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等系列学术著作。与此同时,南京大学还建有全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研究所,在马洪武、王德宝等教授的带领下,出版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史》等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2005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南京大学成立了以张异宾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理论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以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建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数据库,产生了以《回到马克思》等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学界同仁的高度评价,并被译成德文在马克思的故乡出版。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独立设置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承担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机构和学科点的依托单位,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
B.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毕业学位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该学科毕业后授予的学位是法学学位(国内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分类是划分在法学里面的)
C. 南大哲学博士留校待遇如何除工资外还有哪些福利
呃,貌似现抄在很难留校袭吧。
住房补贴见:
关于印发《南京大学新聘用教职工住房货币补贴、租金补贴及贷款贴息暂行办法》等两个文件的通知http://pd.nju.e.cn/njuweb/show2.htm?id=274
另外就是可以在仙林校区的家属住宅区低价卖房子,大概五六千一平米,很便宜的,呵呵,这个比较吸引人。
南京大学人才引进培养基金管理办法
http://pd.nju.e.cn/njuweb/show2.htm?id=198
这是基本的,大家都有的,还有就是院系可能有一些引进人才的资金,以及新世纪优秀人才之类的计划。不过自个博士留校估计没有。
D. 男友坚持读博,要等五年,所以请问大家,南京大学物理专业博士毕业就业前景如何啊
是他的五年青春还是你的五年青春,你考虑清楚了,管他什么前景,前景是看不清楚的,要是每个人都看清前景就没有乞丐没有符号了
E. 在南京大学学哲学,是不是扼杀人才
是。
这些哲学老师成见太深,教学方法也古板,思维固化,不堪为师。回
上大学,开门“三板斧”----马哲答、毛概、邓论,都只是哲学的皮毛,而且流于片面(偏于政治哲学),不能作为哲学的启蒙书籍。
哲学的主要方面在于人文、思想,主修这些即可,其他的了解一下就可以。
教与学,牵扯到两方面,老师与学生,虽然老师不行误人子弟,但是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听,你可以选择不被扼杀。
F. 南京大学2008年哲学系博士生一共招了多少人求大神帮助
30人 院系名称 哲学系 联系电话 83686009 招生人数 30 专业代码 010101 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专业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学研究 2.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考试科目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德语1105法语选一②220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原著研究③33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 导师姓名 张异宾 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2.国外马克思主义 3.经济哲学方法论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唐正东 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 2.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3.中国现代化哲学问题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胡大平 专业代码 010102 专业名称 中国哲学 专业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 1.中国佛学 2.儒家哲学 考试科目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德语1105法语选一②2294中国佛学③3305中国哲学史 导师姓名 赖永海 备注: 研究方向 1.道家与道教哲学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洪修平 研究方向 1.宋明理学 2.中国近现代哲学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李承贵 备注: 研究方向 1.先秦哲学 2.佛教伦理 3.典籍与文化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王月清 专业代码 010103 专业名称 外国哲学 专业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 1.西方政治哲学 2.西方法律哲学 3.西方应用伦理学 考试科目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德语1105法语选一②2203欧洲哲学史③3303现代西方哲学 导师姓名 顾肃 研究方向 1.英美哲学 2.西方道德哲学 3.西方心灵哲学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陈亚军 研究方向 1.欧洲中世纪哲学 2.德国古典哲学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张荣 专业代码 010104 专业名称 逻辑学 专业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 1.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 2.辩证逻辑与科学逻辑 3.悖论研究 考试科目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德语1105法语选一②2204一阶逻辑与模态逻辑基础③3304当代逻辑哲学研究 导师姓名 张建军 研究方向 1.决策逻辑与行动逻辑 2.归纳逻辑与科学逻辑 3.认知逻辑研究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潘天群 专业代码 010105 专业名称 伦理学 专业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 2.当代中国伦理道德建设 3.应用伦理与社会发展 考试科目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德语1105法语选一②2205伦理学原理③33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 导师姓名 郭广银 研究方向 1.伦理学基本理论 2.中国传统伦理与道德哲学 3.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杨明 专业代码 010107 专业名称 宗教学 专业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研究(含民间宗教) 2.中西宗教比较研究 3.宗教学原理与无神论研究 考试科目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德语1105法语选一②2206宗教学原理③3305中国哲学史 导师姓名 徐小跃 研究方向 1.犹太思想研究 2.犹太教研究 3.基督教研究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徐新 研究方向 1.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2.西方宗教学 3.宗教与社会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孙亦平 专业代码 010108 专业名称 科学技术哲学 专业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 1.科学认识论(含科学认识思想史) 2.自然观(含环境伦理学) 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含科技伦理学) 考试科目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德语1105法语选一②2207自然辩证法原理③3306科学技术哲学专题研究(按研究方向选做) 导师姓名 肖玲 研究方向 1.科学哲学的后实证研究 2.后现代科学观研究 3.科学与文化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蔡仲 研究方向 1.中西科学思想比较研究 2.系统科学原理及其哲学问题研究 3.科学思想史研究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李曙华 专业代码 010120 专业名称 东方哲学与宗教 专业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 1.东亚儒道 2.中印佛学比较研究 3.儒佛道三教关系 考试科目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德语1105法语选一②2208东方哲学与宗教研究(按研究方向选做)③3307东方哲学与宗教原著(按研究方向选做) 导师姓名 洪修平 研究方向 1.东亚儒道与天人之学 2.东亚民间宗教研究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徐小跃 研究方向 1.犹太思想研究 2.犹太文化史研究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徐新 研究方向 1.东亚儒学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李承贵 专业代码 030502 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业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 1.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史研究 2.列宁主义及前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 考试科目 同上 导师姓名 刘怀玉 专业代码 030503 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专业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 1.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 3.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考试科目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德语1105法语选一②224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原著研究③3355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导师姓名 姚润皋
希望采纳
G. 考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 要读那些书南大对博士的资助如何就业一般是干什么南大中国哲学的底蕴如何
南京大学的师资力量非常差、差到不行,你要选择不能选北大清华那样学究气太重的,但是也不回能选答南京大学这样太差的,这个学校的哲学以质量差而著称,几乎没有底蕴,而且他们考博士录取率非常低,学校风气很腐化,排斥外校考生,近亲繁殖厉害,考南京大学就等于飞蛾扑火,千万不要去,南京这个鬼地方信息闭塞,不宜读书。
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哲学都很好,可以考虑。千万不要上南京大学,不然后悔一辈子。
H. 刘怀玉的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刘怀玉,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 (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伊里诺依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基金访问学者(2010-2011)。硕士毕业后曾长期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历任哲学所副所长,河南省优秀专家。2003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所兼职教授等职务。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理论方向教学研究工作;博士论文《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入选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评为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人选;2012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1.《社会科学方法论》(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92年获得“吴玉章学术奖”一等奖3.《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4.《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观》(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原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恩格斯与现时代——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学”》(合著),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获得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7.《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获河南省2001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8.《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月版。9.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10.苏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史(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11.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人类学马克思主义”述评》,载《大学文科园地》198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2.《实践本体的系统发生论》,载《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3.《“地理环境决定论”批判》,载《学习论坛》1990年第8期。4.《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述评》,载《社会科学述评》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5.《简评科西克“具体辩证法”中的人本主义倾向》,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6.《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之哲学分析》,载《中州学刊》1991年增刊。7.《从理性的背叛者到理性的捍卫者——论卢卡奇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8.《论正确认识与利用资本主义》,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增刊,。9.《实在论、自然主义与社会行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10.《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11.《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性突破》,载《河南日报》1993年9月3日。12.《发展与稳定问题刍议》,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13.《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该文收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新华文摘》与《哲学动态》转摘。14.《历史的突破与历史的循环——论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载《河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15.《“一致论”、“矛盾论”、“改革论”》(两人合著),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增刊。16.《当前我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载《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共5千字。有转载。17.《经济市场化,哲学如何实践化?》,载《信阳论坛》1994年第1期。18.《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喻化”阅读看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特质》,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19.《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20.《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21.《当前我国哲学面临挑战的成因》,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本人承担2千字,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2.《从哲学社会学和理性社会学的观点看哲学的终结》,载《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23.《世纪之交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与出路》,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24.《误读、重读与重建——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两次重要转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5.《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辩证法理论及其时代意义》,载《中州学刊》1995年第4期。获得河南省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26.《制度结构制衡论:伦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哲学动态》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27.《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8.《从隐喻的“物的世界”的元科学到解喻的“人的世界”的实践哲学》,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收入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9.《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的几点看法》,载《河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本人承担3千字。30.《人类思想的永恒悖论——哲学基本问题之随想录》,载《黄淮学刊》1996年第1期。31.《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实践本质论》,载胡福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2.《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33.《21世纪中国哲学展望》,载《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 34.《划界论、层次论、公正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建设问题若干分析》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35.《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载《理论探讨》1996年第5期,共10千字。36.《论马克思对人道主义哲学问题的三种科学解决的理论途径》,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37.《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三大主题》,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38.《返(反)本开新,建(见)卓于微——读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载《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39.《马克思经济社会伦理观三题》,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40.《“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历史追踪——从马克思到邓小平》,载《理论探讨》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41.《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收入高秀昌主编《冯友兰研究》第2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42.《“制度伦理学”研究近况》,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43.《在当代的历史深处揭露人类最神圣的情感》,载《东方艺术》1998年第2期。44.《“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多维理论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45.《21世纪中国前景展望》,载《跨世纪》1999年第10期。46.《走出历史哲学的乌托邦》,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字。47.《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载《河南日报》1998年12月。48.《笔谈后现代主义文化》,载《大河报》1999年1月20日。49.《改革开放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及其理论意义》,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50.《走向一种淑世主义的历史进步观》,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国哲学1999年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本年度“历史哲学研究”栏目头条观点重点摘要介绍。51.《美德、公正与自由——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道德秩序建设的三种思路》,载《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52.《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角色意识转换》,载《市场经济导报》1999年第5期。53.《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载《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54.《乌托邦、末世论与西方历史进步观念哲学批判》,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55.《新的解释范式,新的伦理肖像》,载《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6期,。56.《呼唤自由的哲学》,载《学海》1999年第6期。57.《马克思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踪与多维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58.《从民族之镜到现代之境——20世纪中国哲学观念的逻辑转变》,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59.《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迎接时代挑战的发展过程》,本人承担4千字,载《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60.《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拟象化理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61.《马克思哲学多重话语结构的历史解读》,载《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0年8月21日转摘。6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世纪性思想背景之多维透视》,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63.《民族灵魂与现代形式的艰难交融》,载《河南日报》2000年9月7日第7版。64.《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综述》,载《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65.《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载《江苏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创刊号)。66.《到记忆的远方追寻》,载《东方艺术》2001年第1期。67.《中国现代化观念世纪之争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要点摘录。 68.《建构现代生活界“具体乌托邦”图景的新人本主义历史观》,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69.《是比较对话,还是语境回归?——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一种反思与回答》,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转摘。70.《是经济决定论,还是经济支配论——马克思“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发展”理论的当代诠释》,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71.《只有真问题真知识,才有真思想真信仰》,载《博览群书》2001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7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新解读模式》,载《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4期。73.《从哲学角度看冷漠问题》,载《文明与宣传》2001年第10期。74.《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移心式”重建,还是“溯源式”的开新》,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75.《破除阅读的宗教神话,回归文本的真实语境》,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大人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76.《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77.《从多个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载中山大学主编《哲学与现代化》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8.《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9.《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的当代新视野》,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80.《深入经典的历史逻辑,塑造当代的理论形态——〈走进马克思〉一书述评》,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81.《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82.《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83.《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84.《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85.《去遥远的“地方”体验“最近处”的人文》,载《南方文坛》,2003年第6期。86.《不合时宜的深度现代透视——〈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一书读后感》,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87.《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向》,《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88.《“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 《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89.《祛除历史能指的幽灵,解开历史代表问题之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90.《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91.《实体主义、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光明日报》要点摘录92.《“总体人”的辩证法》,《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93.《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94.《人学:从可持续发展到永恒的生存的辩证想象》,《探索》2004年第3期。95.《哲学的实现只在可能的瞬间》,《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96.《总体的历史科学视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贡献》,《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转载。97.《科学发展观:解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98.《马克思新哲学革命的初始理论形态及其经济学局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99.《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100.《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101.《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转载。102.《为日常生活再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103.《面向生活的现代性哲学问题构成与反思——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一种理解》,《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104.《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原创的差异化踪迹》,《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105.《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本质批判》,《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6、“论毛泽东现代化问题观的原创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07.“‘面向生活’的现代性政治哲学难题及超越”,《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108.“马克思哲学革命关键历史环节的历史原象-从《未来哲学原理》到《费尔巴哈提纲》”,《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109.“论马克思哲学的再生产实践概念”,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10.“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蕴”,载《学习论坛》2007年第2期; (两人合作)111.“神秘化: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笔记”(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112.“《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1986)”(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114.“从诗学革命到女性政治——西方学界关于克里斯蒂娃思想研究现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两人合作);115.“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116.“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117.“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118.“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119.“列宁的两种资本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二人合作)120.“问题史的考古与激活: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之源”,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反思”,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122.“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二人合作),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6日12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问题及其前提”,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要点摘编124.“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二人合作),载《学习论坛》2008年03期。125.“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历史意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126.“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原像与当代解读”(二人合作),载《学海》2008年第5期127.”苏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反思”,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128.“能指拜物教批判的出场逻辑及其理论困境”,(二人合作),载《求索》2008年第9期12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问题”,载《学习与探索》 2009年第1期 130. 价值重估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思考,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3卷 第01期 131.“论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兼论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二人合作),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132.“从非物质劳动到生命政治——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主体的建构”,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2期 133.《基于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现代社会理论》,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34.《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消费主义批判》,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135.《 空间:控制工具抑或希望之乡?——评勒菲弗《空间与政治》(二人合著),载《社会学家茶座》第3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136.《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137.《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0日138.《苏联化、西马化与中国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139.《空间的建筑学》译文,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辑
140.“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1期
141.”透视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142.”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载《学习探索》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43.”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的生产“(著作),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44.”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论文),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45.”论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对现代社会的时空诊断“(二人合著),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146”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继承——以新中国成立前新儒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为视角“(二人合著),载《学习论坛》2012年第6期
147”从“异化劳动”到“社会交往”——试析望月清司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二人合著),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48.”俄国民粹主义的资本主义观:一个历史的述评“(论文),载《河北学刊》 2013年第2期)(CSSCI)
149.”论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论文),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
150.”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的实践哲学路向“(论文)载《学习与探索》第6期(CSSCI)(二人合著)
151.”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前沿报告“,载《中国哲学年鉴》2013,哲学研究杂志社.CSSCI;
152.”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再区域化发展“,载《江海学刊》2013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153.”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及其意蕴“,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CSSCI)新华文摘转载
154.”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元性本质与多元化探索“,载《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155.”沟通中西、关心实践的语言哲学“(书评),载《学海》2014年第2期
156.”三思毛泽东——革命传统、革命后民族国家创制与后传统理想主义遗产“,载《现代哲学》2014 年第3期
15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回顾与当代追问“,载《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58.”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念旅程:从传统的革命到现代化的改革“,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5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问题“,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
160.”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及其幽灵“,载《世界哲学》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
161.”《空间的生产》一书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哲学动态》2014年第10期
162.”突破教条、回到根本、畅所欲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载《吉林大学社会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
163.”启蒙的进化与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二人合著),载《社会科学》(上海)2014年第8期
164.”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6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以列斐伏尔为个案(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观念、方法与实践(主持)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空间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13JJD7100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对策研究(承担者)
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11BZX00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承担者) 本科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必修)、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选修)硕士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博士生: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I. 南京大学数学博士就业怎么样
在高校就业吧。如果想去企业,现在的社会讲究人脉关系,高学历和名校背景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J. 马克思主义博士需要读多少年才可以毕业
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博士生就读年限,与其它专业并无不同。
博士生就读年限:
博士读几内年毕业,容国家没有具体规定,一般来说由所在学校做规定,3年时间无法毕业即视为延期,最高可延长至6年。但是有些人在6年的年限里还是无法毕业。
毕业要求:
我国对于博士生的要求是“宽进严出”,考博士很简单,但是想要从博士毕业就不简单了。对于博士生毕业的标准每个学校也都不一样,标准是学校和导师制定。
博士毕业除了要写毕业论文之外,理工科还要求至少两篇论文被 EI、ISTP、SCI 等国际三大索引检索。这是对于博士生来说最难通过的一关。SCI 是在国际上都认可的权威论文,因此很多高校的博士都需要准备,那么博士毕业要求几篇 SCI,每个学校情况不一样,要求的篇数,发表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区别。文科则要求在CSSCI上发表文章。
注:完全没有问题,希望帮助到您。请及时点击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