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在职博士后
『壹』 东北大学 师资博士后 能留下吗
博士后可以去东大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可以考虑留校任教的,具体的你可以申请下,当然还要靠自己努力了
『贰』 东北师范大学 招收 在职博士吗
招,东北师范大抄学袭拥有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不含硕士一级学科覆盖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不含博士一级学科覆盖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四、学习方式、修业年限及报考类别
1.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须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可采取多种方式或灵活安排时间进行非脱产学习。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毕业时,根据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学业水平达到国家及我校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
2.修业年限
我校仅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专业招收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其他专业均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叁』 东北大学的王牌专业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坐落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学校占地总面积2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并实现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在9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北大学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形成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精神。
创建时间 学校类型 学科类型 隶属单位
1923年 公立 理工 教育部
那么东北大学的优势专业都有哪些,下面就给出东北大学最好专业排行榜:
1自动化专业
共有947人认为东北大学的自动化专业不错,推荐就读指数为4.9[满分5.0]。下面是自动化专业的详细介绍:
自动化专业
专业类别 毕业五年平均薪资 工作地点 男女比例
自动化类 ¥7095
薪酬超过65%的专业 北京市
16%在北京市工作 男生较多
男81%-女19%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通信系统、钢铁企业、工矿企业、铁道、化工、航空、海关、税务、工商、外贸、大专院校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随着自动化产品不断普及,智能楼宇和智能家居的应用,智能交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就业前景更为广阔,选择方向也会更多。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共有709人认为东北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错,推荐就读指数为4.7[满分5.0]。下面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详细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类别 毕业五年平均薪资 工作地点 男女比例
计算机类 ¥6839
薪酬超过56%的专业 北京市
20%在北京市工作 男生较多
男73%-女27%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线基本上有两条路线:第一类路线,纯技术路线。第二类路线,由技术转型为管理。这种转型尤为常见于计算机行业,比方说编写程序,是一项脑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的工作。就业要求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大学生应该储备的知识。
3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共有682人认为东北大学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不错,推荐就读指数为4.7[满分5.0]。下面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详细介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专业介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级学科机械工程专业下的二级学科。此学科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水平。该专业涉及到机械行业中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诸多的方向,是社会需求很大的一个行业。
就业方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高新技术公司应用CAD及分析软件从事各种机电产品及机电自动控制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如:进行工业机器人、微机电系统、智能装置等高新技术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试验与研究工作。
4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共有407人认为东北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不错,推荐就读指数为4.6[满分5.0]。下面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详细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类别 毕业五年平均薪资 工作地点 男女比例
材料类 ¥6875
薪酬超过57%的专业 上海市
16%在上海市工作 男生较多
男74%-女26%
专业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的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就业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多进入各钢企、制造企业、汽车厂,以及陶瓷、水泥、家电等企业。就业范围广泛。一般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金属方向多进入钢企和相关研究院,高分子及非金属方向多进入陶瓷、玻璃、涂料、家电等行业,多属大型国企、军工、民企和科研院校。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偏应用的材料加工和其他一些研究方向,相对找工作容易一些。
5通信工程专业
共有385人认为东北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不错,推荐就读指数为4.6[满分5.0]。下面是通信工程专业的详细介绍:
通信工程专业
专业类别 毕业五年平均薪资 工作地点 男女比例
电子信息类 ¥7191
薪酬超过68%的专业 北京市
15%在北京市工作 男生较多
男70%-女30%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前几年通信行业处在春天,研发领域提供了很多高薪职位,即使是今天,像华为、中兴、ut斯达康等知名企业的研发岗位的待遇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但这样的公司和岗位相对我们每年不断增加的本专业毕业生来说,太少了。
『肆』 紧急!!!!!!!我想问一下!!东北大学的中荷学院出来后拿的毕业证书上面跟其他学院的都一样吗
一、东北大学的中荷学院出来后拿的毕业证书和他学院的都一样的。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中方: 东北大学。
2、外方: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
三、颁发毕业证书 :
1、中方: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2、外方:
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4)东北大学在职博士后扩展阅读:
学院专业介绍
东北大学的中荷学院涵盖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和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影像学、人工智能临床医学等自设二级学科。
开设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设立于1996年,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设立于2019年,该专业瞄准“健康中国2030”发展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我校也是第二批获得教育部批复允许设立该专业的院校之一。
学院拥有一个教育部“医学成像与智能分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东软教学实习基地、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海信医疗等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伍』 到日本研究所做博士后有多少日元一个月
东北大学仙台校区有青叶山キャンパス、川内キャンパス、片平キャンパス、星陵キ版ャンパス、雨宫キャンパス五个权校区不知你是那个。 关於东北大学生活方面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可以参考这个学生组合 东北大学生活协同组合 加入会费
『陆』 东北大学到底怎么样,好不好,全国什么档次
东北大学不错,整体实力如下:
近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隆重推出《2016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发布了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东北大学有23个本科专业进入前20强(其中有10个专业进入前10强),12个专业类获得前20强。在工科学科门类的865个高校排名中,东北大学名列第17位。
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简称东大(NEU),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先后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为“21世纪学术联盟”成员高校,是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三十二所高校之一、研究生招生三十四所自主划线高校之一,是中共中央1960年、1978年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务院在1981年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迁徙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等地。在此期间,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1950年8月,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和鞍山工专合组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8日,复名为东北大学。东大建有中国第一个大学软件园,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家上市的校办企业。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占地总面积2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设有6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有177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设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08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17个博士后流动站。在校博士研究生3730人,硕士研究生10362人,普通本科生29804人,外国留学生1408人。
『柒』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的组织架构
建议去东北来大学官网自进行查看,学校组织架构官网都会进行公示。
研究生院主要是指在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中组织实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管理机构,设置研究生院应当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研究生院需大学毕业及同等学历才能取得报考或申请入学资格,主要为培养硕士、博士人才及进行基础研究工作,许多大学教授也会在研究生院开课并领导研究工作。
2011年前,根据《研究生院设置暂行规定》,高校设置研究生院必须经教育部批准,自1977年至2002年的25年间国家先后批准设立了57所研究生院。2011年,我国研究生院设置制度实施大幅改革,由原来的“报批”改为“报备”,研究生院成立不再需要经由教育部批准,使得我国的研究生院迅速超过100所。
研究生院,台湾称为研究所,港澳称为研究院,是大学之后的进阶教育研究机构,一般设于大学中,以“某大学某研究生院”的形式存在,也有独立设立者。
有些政府、民间组织及企业机构也会设立名为研究所、研究中心或研究院的研究机构(智库),但只是同名,不具教育性质,也无法取得学历证明。
『捌』 东北大学在职MBA学费是多少
东北大学在职MBA:
东北大学座落于辽宁省沈阳市科技文化集中的南湖之滨,始建于1927年,创建人张学良先生1993-2001年兼任过东北大学名誉校长。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国家重点高校之一。目前,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正朝着“多科性、研究性、国际化”的现代一流大学方向迈进。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秉承东北大学的爱国主义传统和“自强不息、自行合一”的校训,以创建一流高水平研究型的管理学院为目标,东北大学的商科教育可追溯到1939年6月,在原东北大学法学院的基础上增设工商管理系,著名学者白世昌、李光忠、赵鸿翥先生担任系领导和教授。自1994年建院以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教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尤其是MBA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MBA项目有全日制MBA(Full-timeMBA)、在职MBA(Part-timeMBA)以及各种学位班(Special-MBAMINI-MBA)。
1、培养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立足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国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一流的商界精英和领袖。
2、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学院非常重视MBA教育,成立了以优秀的MBA授课教师为主的指导委员会,全面设计培养计划,并监督MBA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东北大学经过8年的MBA教育,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业务能力很强的教师队伍,他们当中有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42人,其中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建院11年来,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科研水平逐年提高。近两年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4项,省博士启动基金3项,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1项,省社会科学基金5项,省自然基金1项。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还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企业界精英作为MBA教学的兼职教师。
3、理论教学和实战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采取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企业界的精英以及国内的政府官员来东北大学讲学,使学员及时掌握前沿信息;积极开展拓展训练和军事训练,加强对MBA学员的团队精神和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品质的培养;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等20多个国家的大学在国际知识网上合作开展Managementgame公司经营模拟管理训练项目,经过6个年头的试验,深受MBA学员的欢迎。东北大学的MBA教育从全方位、多角度培养MBA学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赢得一致的好评。
4、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东北大学MBA教育中心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内的人才市场以及丰富的校友资源,建立MBA就业指导信息库,为MBA学员提供就业服务。
5、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为了给MBA学员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学院每年都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和大型联谊晚会以及各种沙龙,使学员与学员之间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加强了团结,增加了凝聚力。
所在地区:辽宁创办时间:1997院校性质:985211
国际认证:无分数线类别: 自主划线
『玖』 东北大学有几位院士
[闻邦椿]
[邱竹贤]
[方肇伦]
[张嗣瀛]
[陆钟武]
[柴天佑]
[王国栋]
一共7位
闻邦椿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男,汉族,1930年9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系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IFToMM(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第六、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等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兼职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创立了振动学与机器学相结合的新学科"振动利用工程学"。发表专著和合著6部、论文250余篇,专著《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和科研组同志一起研制成功十多种新型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获国际奖两项,国家级奖3项,省、部、委级奖10项,为国家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指导的和联合指导的研究生有30名取得了硕士学位,有16名取得了博士学位。组织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该国际会议的学术委员会主席。曾应邀去日、澳、德等十多个国家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过20余次学术报告,宣读论文40余篇。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
邱竹贤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1921年5月出生,冶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北大学教授。他致力于铝冶金及融盐电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融盐湿润、融盐渗透、阳极效应和金属雾生成等均有新发现,形成了融盐界面现象及界面反应新学科。总结了节省电能的规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建设和发展我国铝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40年来,他单独或合作撰写轻金属冶金方面的论文150余篇,单独撰写的专著有《铝冶金物理化学》和《预焙槽炼铝》两本,合作撰写的有教材《铝电解》等三本,合作翻译的有《冶金热化学》等七本,其中,《铝冶金物理化学》一书能够把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铝冶金的生产初中联系此书成为一本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专著。他和他的同事先后于1989年和1990年得到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金属溶解和电流效率研究)和一等奖(铝电解中的界面现象和界面反应研究)以及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铝电解中若干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邱竹贤参加了大型电解槽的试制工作,经过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鉴定,电流效率达到90%,电耗率降低到13500千瓦/吨铝,该课题获有色工业总公司一等奖。此种槽型在扶顺铝厂和包头铝厂得到推广应用。
方肇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1934年8月16日出生于天津市。1957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历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研、副所长、研究员。现任东北大学理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理事,流动注射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分析化学期刊J.Analytical Atomic,Spectrometry, Talanta,Analytica Chemica Acta,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J.Em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和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及国内《分析化学》等十余种期刊编委或顾问编委。
自1977年以来方肇伦教授为流动注射分析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84年以来曾有五个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理论和实验技术上取得多项重要成就。他当前的研究领域包括流动分析、原子光谱分析及微芯片上的微流控分析及其联用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在顺序注射—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流动注射毛细管电泳分析,智能化流动光度分析系统,微流控分析芯片及流动分析在生物过程分析中的应用。自1995年以来,以他为首的研究集体在微流控芯片的研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并在该领域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的资助。
张嗣瀛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汉族,山东省章丘县人,1925年4月5日生。1948年8月武汉大学毕业,1949年10月到东北大学任教。1957年9月至1959年7月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自动控制理论。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在自动控制理论的稳定性理论、复杂控制系统理论等方面,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微分对策》,主编《现代控制理论》。参加"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和冶金部的奖励。以"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等为题的研究成果均获国家教委的奖励。
现为博士生讲授"微分几何方法"等两门课。已培养博士21人,硕士30余人,博士后2人。1981年以后分别任《控制与决策》等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1983年任《中国大网络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编委兼控制理论分支主编。1985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78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部、省、市劳动模范或特等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陆钟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汉族,1929年10月生,上海市人。195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冶金炉专业研究生班。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至1991年任东北工学院院长。1986年任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领导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冶金炉专业和冶金热能工程博士点。率先参照势流理论研究了竖炉气体力学,用高炉炉身静压成功地判断了炉内的主要变迁。查明了一批普通平炉改为内倾式后指标下降的原因,结束了各地的争论,使各厂明确了措施。建立了火焰炉热工基本方程式;"压下炉头式加热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出载能体概念,创立了钢铁工业系统节能理论和技术。编写或参编10多种专著和教材,撰写了100多篇论文。
任院长期间,贯彻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办学思想,并获准试办研究生院。主持制定了学院2000年的发展纲要,提出办学"六大要素"的概念。确立既为冶金工业服务,又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借鉴国内外院校办学经验。提出创办科技开发区和建设"大学科学园"的建议,被沈阳市政府采纳实施。
柴天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柴天佑院士,国际知名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专家,1985年获工学博士,并留东北大学任教;1988年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86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被晋升为教授,1990年为博士生导师。
现为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1996-1999),任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柴天佑教授长期以来从事智能解耦控制、自适应控制、过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高技术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企业重大自动化工程等30余项科研项目,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产生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针对常规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难于对具有不确定性的多变量强耦合的复杂工业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难题,他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的研究方向,打破传统解耦控制思想,提出了基于控制器设计与直接对闭环系统解耦相结合的在线解耦控制策略, 系统地提出了20余种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算法,建立了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结合电力、冶金等行业的具有多变量强耦合、强非线性、参数时变、生产条件与运行工况变化大、常规控制系统难于投入运行的复杂工业过程开展了应用研究,将所提出的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成功应用于冶金多段加热炉、余热锅炉、合金钢棒材连轧机立式活套、大型风洞、化工精馏塔等,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该项成果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37篇,经SCI检索被引用38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下出版了“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及应用”专著。该成果获得2002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他带领课题组将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与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相结合,研发了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系统并应用国产2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进口3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机炉协调等复杂工业过程,解决了由于具有多变量强耦合、强非线性、参数时变、运行工况变化频繁等综合复杂特性,使得常规控制系统不能投入自动运行,造成能耗高,污染严重这一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得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理论、方法及应用”被评为199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他提出了建模与控制相集成的以综合生产指标为目标的复杂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控制方法。他率领课题组针对我国矿山资源品位低,采、选、冶生产过程复杂,关键工艺参数等难于在线连续测量、工况多变、运行环境恶劣、难于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的难题,提出选矿生产过程优化控制技术及企业综合自动化的全局解决方案,研发了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成功应用于辽宁排山楼金矿,酒钢集团选矿厂等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该项成果的论文应邀两次在IFAC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金矿选矿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获1999年国家经贸委黄金科技进步特等奖,“金矿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被控对象特性不确定、非最小相位和开环不稳定、具有各种干扰、未建模动态、执行机构出现故障、输出不可测、大检测采样周期与小控制周期不匹配、强非线性等复杂工业过程难于实现自动控制的难题,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适于复杂工业过程的随机自适应、前馈自适应、鲁棒自适应、容错自适应、推理自适应、自整定PID、非线性自适应等20余种控制算法,建立了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上述成果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甲类)。他领导研究小组结合复杂工业过程开展工业研究,将自适应控制与智能控制想结合,提出了适合复杂工业过程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并结合抚钢的炼钢—精炼—连铸—连轧四位一体合金钢棒材新流程生产线的建设工程,提出了带有非线性自适应补偿的活套解耦控制技术等关键自动化技术,保证了我国第一条合金钢棒材生产线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成果获2000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被SCI检索收录38篇,EI检索收录170篇,在国际重要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被ISTP收录7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8项。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应邀到国外20余所大学讲学,主持国际会议6次。创建了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并使之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了一批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其中共有9名博士后出站,40余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百余名硕士生获得硕士学位。培养建设了一支年轻的研究与开发队伍,有的成为自动化研究中心的学术骨干,有的成为东大自动化公司的技术骨干。他领导的东大自动化公司被评为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产业化基地,辽宁省十佳校办企业。
他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善于合作,勇于创新,为我国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我国工业自动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王国栋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国栋,男,1942年10月生,辽宁大连市人。现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国栋院士主要从事钢铁材料轧制的理论、工艺、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在板形理论和板形控制、热轧板带组织和性能的预测与控制、塑性加工理论与有限元方法、轧制过程的人工智能优化、板带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创新成果,对轧制理论发展和轧制技术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
承担国家的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国家高技术项目(863)、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所发表的论文被SCI、EI收录200余篇次,专著4部,合作完成译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担任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轧制理论及新技术开发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王国栋院士主要学术成就:
在超级钢的研究中,提出晶粒适度细化、复合强化等学术思想,解决了提高材料抗拉强度、降低屈强比和在现有轧机上生产超级钢两个关键问题,完成了板材、棒线材生产工艺制定、原型钢研制、热轧超级钢轧制、产品工业应用等系统研究工作。在一批热轧带钢连轧机和棒线材连轧机批量工业生产超级钢,在汽车和建筑等部门推广使用。相关成果“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承担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集成和开发了大型中厚板轧机控轧控冷、中厚板轧制钢材组织性能预测与控制、中厚板生产线自动控制等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闯出了大型中厚板轧机实现国产化的新路,相关成果已经在首钢、南钢等中厚板厂的新建和改造中得到应用。相关成果“首钢3500mm中厚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获冶金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组织性能预测、有限元等方法,建立连轧过程数模开发工具和模型参数调优工具,利用轧制过程得到的海量信息,进行轧制过程优化与数模调优。提出将“变形参数调优”、“组织性能参数调优”和“人工智能调优”三种方法融为一体进行轧制过程优化的创新思想,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轧制过程智能优化理论体系和实用方法;将上述理论成果应用于宝钢、抚钢、本钢等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相关成果 “板带钢轧制过程的智能优化与数模调优”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国栋院士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开拓,深入实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培养博士36人,硕士34人。在1996-2004年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正确把握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带领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了凝聚团队、深入现场、躬行实践、争创一流的实验室特色,成为促进我国轧制技术发展和钢铁工业进步的有生力量,在我国轧制领域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影响。
『拾』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有哪些
国家现在研究生学费改革,都是奖学金制了,所以你要花的钱不光看学校要你交多少,还要看你能拿到什么档次的奖学金,有的学校奖学金是按照考研成绩来,有的是按照研究生第一年成绩来,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给你答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21)
1.北京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
3.清华大学
4.北京师范大学
5.中共中央党校
6.南开大学
7.吉林大学
8.东北师范大学
9.复旦大学
10.华北师范大学
11.南京大学
12.南京师范大学
13.南京政治大学
14.浙江大学
15.山东大学
16.武汉大学
17.华中师范大学
18.中山大学
19.华南师范大学
20.西安交通大学
21.陕西师范大学
博士点
国外马克思主义博士点(21+1=22)
1.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博士点(21+3=24)
1.首都师范大学
2.安徽大学
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点(21+23+7=51)
1.内蒙古大学
2.辽宁大学
3.东北大学
4.同济大学
5.苏州大学
6.东南大学
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8.河海大学
9.安徽师范大学
10.江西师范大学
11.河南大学
12.华中科技大学
13.武汉理工大学
14.湖北大学
15.湖南大学
16.中南大学
17.湖南师范大学
18.广西师范大学
19.西南大学
20.西南交通大学
21.电子科技大学
22.西北师范大学
23.新疆大学
24.首都师范大学
25.哈尔滨师范大学
26.天津师范大学
27.辽宁师范大学
28.福建师范大学
29.河北师范大学
30.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25=46)
1.中央财经大学
2.中国政法大学
3.中国石油大学
4.天津师范大学
5.河北师范大学
6.山西大学
7.大连海事大学
8.辽宁师范大学
9.哈尔滨师范大学
10.上海交通大学
11.华东理工大学
12.上海师范大学
13.上海财经大学
14.扬州大学
15.福建师范大学
16.山东师范大学
17.曲阜师范大学
18.湘潭大学
19.华南理工大学
20.四川大学
21.西北大学
22.兰州大学
2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4.上海社会科学院
25.国防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1+37+7=65)
1.北京交通大学
2.北京科技大学
3.河北大学
4.河北师范大学
5.辽宁大学
6.大连理工大学
7.哈尔滨理工大学
8.哈尔滨工程大学
9.东北林业大学
10.同济大学
11.上海大学
12.苏州大学
13.东南大学
14.南京理工大学
15.中国矿产大学
16.河海大学
17.西北工业大学
18.安徽师范大学
19.南昌大学
20.江西师范大学
21.郑州大学
22.中国地质大学
23.武汉理工大学
24.湖北大学
25.湖南大学
26.中南大学
27.湖南师范大学
28.广西师范大学
29.西南大学
30.西南交通大学
31.电子科技大学
32.西南财经大学
33.云南大学
34.西安理工大学
35.西安科技大学
36.西北师范大学
37.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38.西安政治学院
39.首都师范大学
40.哈尔滨师范大学
41.辽宁师范大学
42.福建师范大学
43.山东师范大学
44.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3)
1.北京交通大学
2.首都师范大学
3.中国政法大学
4.中国石油大学
5.天津大学
6.天津师范大学
7.天津商学院
8.河北大学
9.河北师范大学
10.山西大学
11.山西师范大学
12.内蒙古师范大学
13.辽宁大学
14.东北大学
15.大连海事大学
16.辽宁师范大学
17.延边大学
18.长春理工大学
19.吉林师范大学
20.黑龙江大学
21.哈尔滨工业大学
22.哈尔滨理工大学
23.东北林业大学
24.哈尔滨师范大学
25.齐齐哈尔大学
26.同济大学
27.上海交通大学
28.华东理工大学
29.上海师范大学
30.上海大学
31.东南大学
32.浙江师范大学
33.安徽师范大学
34.福建师范大学
35.南昌大学
36.江西师范大学
37.江西财经大学
38.山东师范大学
39.曲阜师范大学
40.郑州大学
41.河南大学
42.华中科技大学
43.中国地质大学
44.武汉理工大学
45.湖北大学
46.湘潭大学
47.中南大学
48.湖南师范大学
49.华南理工大学
50.广西师范大学
51.内蒙古大学
52.广西民族大学
53.西南大学
54.重庆师范大学
55.西南政法大学
56.四川大学
57.西南交通大学
58.西华师范大学
59.西南财经大学
60.贵州师范大学
61.云南大学
62.西北大学
63.西北工业大学
64.西安理工大学
6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66.西安科技大学
67.延安大学
68.新疆大学
69.新疆师范大学
70.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71.国防大学
7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73.海军大连舰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