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全网大学生思政课

全网大学生思政课

发布时间: 2021-02-20 18:27:08

『壹』 你如何看待大学生思政类课程并多少人愿意听的现象

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此时已经差不 多形成。而大学的思政课就像是树回木正在成长时所答必须进行的修剪行为。思政课之所以不像其他人文课考试那样难,目的不 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纠正大学生所存在的错误。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一批知识力量,思政课的存在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面对社会问题。一般来说,思政课分为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基础的教学。前者可 能很多人都知道,但后者尤为重要。主要还是因为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法律基础的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犯法和吃亏。特别重要的一点,做一个法盲是特别可怕的事情。就比如之前某某公司将团徽,打上自己的logo就说是自己的行 为。在之前很多人因为疑似侵权而收到传 票,皆因为没有了解著作权而吃亏,所以思政课的存在很有必要。
每一个课程都有它存在的必要,可能是现在没有什么帮助,但以后可能会让你受益无穷。

『贰』 大学生思政课题有哪些

大学生思政课题有哪些?是该是蛮多的,你可以根据书本的内容,然后去看一下都是可以的哦

『叁』 大学生高校为什么要开设思政课

思政课加强高建和来思想政治工作的自重要举措。有利于青年学生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了

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有利于青年学生坚定信仰,增强社会责任感。至此,高校思政

课从主体到内容又有了新鲜元素,《意见》的出台或将为高校思政工作开辟一条新路。

『肆』 大学生思政课应该学些什么急,在线等

现在的大学生成长环境、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简单的、注入式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现有教义已经很困难,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面对这一现实。
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因为课程科目的减负:由原来的七门减少到四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专科生只把后两门作为必修课。
社会学家同时认为,今天的大学生成长环境、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简单的、注入式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现有教义已经很困难,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面对这一现实。
“尴尬”的大学思政课
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都知道,思想政治课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19.4%,90%的学生认为现行政治课教材可读性不强,偏重说教,不愿意读;而高校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中,83.9%的教师觉得被学生轻视,89.2%的教师认为被社会轻视,近四成的人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职业。
高校思想政治课俗称“两课”,即由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两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如果能够从学术上讲清它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就勾勒了一部西方思想哲学史和一部政治经济学史。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非常严肃的主题。有评论认为,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往往把它庸俗化和功利化,令其中涉及到的所有伟大思想变得味同嚼蜡,不仅倒了思想的胃口,而且抹杀了思想本身。
而思想品德教育,事实上是一种公共价值观的教育。这对于学生走出学校后在社会中相互合作、和谐共处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中,公民的公共价值观显然应该以民主、自由、人权、法制等基本理念为基础,进行一种开放的包含质疑、讨论和社会调查等内容的教学。
应该为学生成长解惑
把人们印象中“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课讲成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最受学员欢迎的课程之一,是方永刚的“杀手锏”。一堂理论课,他往往讲上一两分钟就能把学员“抓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强调针对性,要对解决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遭遇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有帮助,学生就爱听这门课了。如果教师讲课都是照本宣科,不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怎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赵存生看来,方永刚能把政治理论课讲得这么受欢迎,对高校思政课改革思路是个很好的启发。每次课前调查听课对象的构成,了解他们关心什么、有哪些实际问题、思想上解不开的扣儿在什么地方,就是强调针对性、理论紧密结合实践的体现。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系教授石云霞坦言,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上,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既枯燥又抽象,往往不易被学生接受。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方永刚的身上突出的一点,就是始终把自己当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翻译’,这一点特别值得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去思考、学习。”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秀华如是说。
创新是高校思政课生命线
南开大学教授李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首席专家之一,他认为,新课程的内容不是原来课程的合并相加,而是对理论和课程体系再认识的结果。这一调整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整体性要求,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和眼光去解读。
据了解,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展思政课改革的4个试点单位之一。传统的课堂讲授,被更加灵活丰富的教学方式取代了。化学系150名新生的班级被分成了15个小组,班有课代表,组有小组长。课代表的任务是与组长们一起组织社会实践和课外讨论,而这一环节占据了总学时的36%。学生们的期末考试卷面分数只占总成绩的60%,他们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决定了其余的4%。
学生要利用3节课的时间从事社会公益工作,才算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课外讨论主题,则依据授课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贴近校园生活。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辩论赛、阅读课外资料等都是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绪论部分,教师们列出的课外阅读材料就有胡锦涛总书记“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教育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南开大学原秘书长黄钰生谈大学教育与南开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大学生的十五条建议”等,这些资料,都是经过教师们集体筛选的。
思政课的教师还开通了“晨钟博客”,“刷新”了学生们对思政课教师的既有印象,增添了亲和力。在这个群体博客里,已有十多位思政课教师落户,他们以“海天一色”、“见习医生”、“程门立雪”之类的网名,讨论着严肃的课改课题或轻松的教学心得,让学生访客大开眼界。(郝驹)

『伍』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1.全面把握专业思政的内涵。

专业思政是高校结合专业教育与专业特质开展的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政教育。有学者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全过程及各环节都要有机融入本专业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这不仅能使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功能更加丰富,而且能使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更好地体现“因专业施教”的特点。[1]其中,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应当包含思政课程,也就是说,尽管思政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政特点,但同样需要具备课程思政的思维,要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否则就难以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由此可见,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统一,既要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让专业课教学有思政味儿,还要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教学具有专业色彩(此外也涉及“管理思政”,即结合专业特质实施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专业特点,但本文对此不做论述)。

专业思政涉及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育人整体,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专业思政的具体内涵和重要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效能。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了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号召,并强调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因此,要积极开展专业思政,把专业教育与专业特质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础,使专业思政服务于专业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专业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依据。

第一,思政教育载体理论认为,思政教育载体是指承载和传导思政教育因素,能为教育者所运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2(]P357)由于专业教育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整合、策略选择、模式运行等,且能够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因此也应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即专业载体。课程思政实质上就是以专业教育中的课程为载体进行的思政教育,而思政课程的实施同样也离不开专业载体。

此外,专业载体有助于协调思政教育不同渠道之间的关系,并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学界认为,思政教育存在主渠道与微循环,而当前的问题是主渠道超载,微循环闲置,急需激活微循环,舒缓主渠道。[3(]P146-15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政课程是主渠道,专业教育是微循环,只有更好地激发专业教育的活力,才能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专业教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第二,思政教育机制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构成要素按一定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机理和运行方式”[4](P258)。也就是说,思政教育机制着眼于思政教育各要素的整体调节与运行,以期获得最佳效果。专业教育是统筹思政教育各要素的重要基础,良好思政教育机制的形成离不开专业教育的推动。此外,思政教育的需求满足机制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人本身就是需要的主体;人的需要还是“人从事活动的初始动因,在它之后再找不到其他更深层次的动因。人的需要也是人持续活动、不断推进活动的动因”[5](P206)。

因此,有学者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作为思政教育的逻辑起点,并认为思政教育的实现过程就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互统一的过程。[6(]P10)可见,思政教育不能忽视人的需要,而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要没有得到激发和满足。

目前,有些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需求远远高于对思政教育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要成为我们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专业思政能够使大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大学生对专业教育的需要激发其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和需求,从而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思政教育环境理论认为,思政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政教育活动以及思政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7(]P101)其中,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依次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起到决定作用、导向作用、塑造作用。[8(]P196-201)专业教育作为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始终的教育,必然会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由专业教育构建的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紧密相关的微观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品德素养形成具有难以替代的塑造作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自觉地正视和利用专业教育环境,主动融入各专业教育的环境氛围中,使专业教育为思政教育助力增效。

『陆』 大学生思政课应该学些什么

大学思想政来治课程的改革受到了源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因为课程科目的减负:由原来的七门减少到四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专科生只把后两门作为必修课。

社会学家同时认为,今天的大学生成长环境、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简单的、注入式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现有教义已经很困难,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面对这一现实。

(6)全网大学生思政课扩展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指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

由于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多元化、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守旧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甚至被一些教师称为“天底下最难上的一门课”。

热点内容
大学生毕业自荐书 发布:2025-09-13 03:06:36 浏览:167
大学生职场模拟大赛 发布:2025-09-13 03:04:35 浏览:965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9-13 03:04:27 浏览:831
有多少大学生怀孕 发布:2025-09-13 03:03:52 浏览:741
美国大学教授演讲中国人 发布:2025-09-13 03:03:13 浏览:252
清华大学老教授的名字 发布:2025-09-13 02:31:46 浏览:924
大学村的老师 发布:2025-09-13 02:11:56 浏览:351
大学生最美评选 发布:2025-09-13 01:47:55 浏览:767
北航飞动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发布:2025-09-13 01:46:28 浏览:219
青海大学法律教授 发布:2025-09-13 01:42:20 浏览: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