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壹』 关于大学生信仰的调查报告 2000字
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体系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当今的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响,而且对于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学、伦理、法律、经济 、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 论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 据调查,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约占总数的10%,产生这种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信仰变成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人们意识形态的异化。共产党内的不正之风,社会主义初级社会的腐败现象、单位中的用人不当,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贫富差距的扩大,种种因素,使青年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产生了怀疑。政治信仰的缺失,导致许多人转向宗教信仰,大学生也不例外。 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绪浮躁、易变,追求新鲜刺激,常有反传统的逆反心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的同时,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学生转向了宗教。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青年人承受着更多的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和压力。求学道路的困难、生活的苦涩和艰辛、工作的不尽人意或家人的下岗待业、个人及亲友病痛等等,面对人生挫折和困惑,都会导致青年人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之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日趋淡漠,因而宗教组织中教友之间的亲密、友善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的互相关心和真诚帮助,就显得充满亲和力和诱惑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教会和教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使他们感到上帝是他们最后的靠山。信仰宗教满足了信仰者的归属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他们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他们是“组织里的人”。 当然,有一些大学生是因为生长在信仰宗庭,还有一些人在困境中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帮助从而走向宗教。 当代大学生的宗教热,集中反映了部分青年人在信仰中的迷失,体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其一,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因而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世界银行前两年曾发表过一个报告,大意是有信仰的地方发生金融犯罪的可能性更低,因为人们不是害怕法律才不犯罪的。事实上,再完备的法律也阻挡不了深思熟虑的触犯,人不犯罪一是受到道德律的自我约束、自我谴责,二是害怕神的惩罚。佛教的转世说,基督教的天堂地狱,这些戒律在叫人弃恶从善,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 其三,对科学家信仰宗教问题的认识。很多大科学家似乎接受上帝这个概念,有些科学家本身信仰宗教,因此,许多大学生认为科学与宗教信仰并不相孛。仅供参考!
『贰』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基本情况分析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校园里的大学生们通过书籍、广播、网络、等各种各样的媒介来接收外界信息,宗教文化已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播。因此,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精神状况,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宗教观念,对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9月,武汉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编制了一份“湖北省大学生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调查问卷”,中南民族大学配合武汉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对在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大学生宗教观的现状
中南民族大学现有55个民族22657名在校生,这个民族大家庭里,少数民族学生超过60%以上。此次调查随机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91份问卷,回收率97%。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少数民族学生多,汉族学生少;女生多,男生少;共青团员多,中共党员少;理科学生多,文科学生少;农村学生多,城市学生少。总共涉及少数民族22个,少数民族学生203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70%,汉族学生88人,占30%。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5%和65%;中共党员占13%,共青团员占87%;理科院系和文科院系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5%和35%;来自农村占43%,城市的占29%,城镇占28%。
(1)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基本情况
在这次调查中,有14%的学生选择“目前信仰某种宗教”。其中,选择信仰伊斯兰教的有14人(回族11人,白族1人,东乡族1人,维吾尔族1人);信仰佛教的10人(蒙古族2人,汉族2人,壮族2人,土家族1人,白族1人,侗族1人,彝族1人);信仰基督教6人(壮族3人,满族1人,畲族1人,汉族1人),信仰道教2人(白族1人,壮族1人);其他2人(白族1人,壮族1人)。
14%有着宗教信仰的学生中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他们从小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的民族甚至全民信仰宗教,在这种氛围下,他们对某种宗教的文化与生俱来的崇拜。
尽管余下的86%学生目前没有宗教信仰,但是这86%的学生中有71.2%的人表示“认同宗教”;70%的学生在回答“如何看待具有宗教信仰的人”这个问题时表示“非常理解、尊重其个人信仰”。这个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宗教信仰并不反感,而且基本上有部分肯定的倾向。
(2)宗教信仰观念形成的年龄
我们把大学生开始信仰宗教的年龄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从小开始就有宗教信仰,这一时期我们归为朦胧期(12岁以前),小孩的生理和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对周围事物的感官认识基本上来自家长的引导;二是中学时期开始信仰宗教,我们把这一阶段归为萌芽期(12岁~18岁)。这个时期的小孩处于童年到成年的发育阶段,有自己的思想,但这个时期大脑的认知和判断力下降,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三是进入大学,即18岁以后,归为成熟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已逐步成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调查显示,有20名学生选择“12岁以下”开始信仰宗教(19名少数民族学生,1名汉族学生); 3名学生选择“18岁以上”开始信仰宗教;5名学生选择“12岁~18岁之间”开始信仰宗教。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宗教的信仰始于幼年时期,并且和他们的民族有着必然联系。
然而,我们进一步观察数据发现: 41%的学生最初接触宗教的动机是因为“承袭家庭传统”,而促使学生正式皈依所信仰的宗教的关键因素,34%的学生选择了“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并且,让学生维持和鼓励自己坚持宗教信仰的主要因素,49%的学生选择了“信仰宗教之后思想和个性所得到的升华”;37%的学生认为“与没有信仰的人相比,宗教信仰带来更深沉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生活充满更多的喜悦和欢乐”。(该组数据均为选项里面学生所选比例最多的回答)
这个结果与前面得出的“大部分学生的宗教信仰是自身民族与生俱来的”稍有出入:“民族信仰”只是一块敲开宗教信仰大门的红砖,而真正的钥匙是宗教本身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
(3)大学生对待宗教的行为表现
大学生对待宗教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动机。在回答“如果你有参加宗教活动,那你参加宗教活动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133人选择“祈福”,有87人选择“参观浏览”, 69人选择“好奇”,46人选择“陪同他人参加”,37人选择“兴趣”,27人选择“忏悔”。
大部分学生通过对宗教的信仰,以及到宗教场所进行祈福、祷告,来缓解来自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说明大部分信教大学生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而是通过宗教信仰使自身得到心灵慰藉和精神解脱。
另外,有18%的同学“有皈依某种宗教的想法”,其中:36人想皈依佛教,16人想皈依基督教,12人想皈依伊斯兰教,5人想皈依道教。由此可见,佛教在大学生中形成的影响最大,这与佛教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佛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融合的深刻内涵有着密切联系。
不光是大学生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在广大民众间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例如:农历2010年正月初五财神爷过生日,60万香客挤爆10多万平方米的归元禅寺,可见当今社会人们寄希望于神灵佛菩萨的保佑,渴望改变生活现状的强烈愿望。
(4)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知以及对宗教政策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73%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历史现象”,16%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唯心主义”,15%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另外有小部分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愚昧迷信”、“麻醉人们的鸦片”。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客观理性的看待宗教信仰。
77%的学生表示“觉得宗教与马列主义,共产主义之间不相矛盾”,并且65%的学生认为“高校开设宗教学选修课有助于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理性面对宗教问题”。仅4%的学生认为“宗教学就是关于如何信仰宗教的学问,因此开设宗教学课程就是传播宗教”。
在回答关于“在我国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宗教应该和可能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个问题上,59%的学生认为“宗教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有深刻的哲学背景,有超越的宗教意识。它与精英文化,政治文化既有间隔,又有互渗,它对民族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仅5%的学生认为“宗教会麻痹人的主动性和科学创造精神,使人安于现状,只求神灵,不求进取,完全接受命运之神的摆布”。
在看待我国宗教的发展及各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上,67%的学生认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传统宗教将与基督宗教多元共存,既竞争又对话,并在社会各层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其次,27%的学生认为“随着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宗教的发展道路越来越窄,都将被边缘化”。4%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宗教取得主导地位,基督教将被边缘化”,还有2%的学生认为“基督教将取得主导地位,中国传统宗教被边缘化”。
在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宗教现状的个人看法”这一主观题上,有一名学生说:“我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人士,自小信仰伊斯兰教,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我认为它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尤其是在这样一种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需要它的存在。宗教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
另有学生认为:“我国民族众多,而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所以我国的宗教信仰比较多,群众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不是什么坏事,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有些宗教人员却打着宗教的旗号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这是不可容忍的。”
还有学生说:“信仰不是迷信,信仰也不属于宗教,信仰是自我精神的显现。宗教的信仰以其善而使人自我约束与教育,学会在挫折中奋发。人应当先忏悔,从自我罪过中学会赞美别人的美好,再学会为他人之美好而祈福。宗教的存在以其本善之教义而繁荣。”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的情况看,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长期客观存在,尽管我们在大学生民族宗教观念的教育、管理和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概念模糊。在这次调查中,有1名学生同时选择了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其他”三种教派。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是足以表明该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不够深刻。每种宗教都有它不同的教义,每种教义都是独树一帜,互不打扰。当一个人对某种宗教十分虔诚的时候,他不应该也不可能去同时信仰其他宗教。
其次,学生党员信仰宗教的问题。尽管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坚持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但在被调查的学生中,仍有1名彝族的学生党员选择“有宗教信仰”。不排除该学生的宗教信仰与他自身的民族有一定关系,纵观近几年各地区、各高校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报告,大学生党员信教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针对以上两点问题,结合我校在民族宗教方面所做的工作,谈几点建议: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
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概念模糊的情况,我们认为,是由于个别大学生不明白何为真正的信仰,不清楚宗教的教义,不了解国家的宗教政策,才会出现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盲目参加宗教活动等行为。
高校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更要加强我国宗教政策的宣传。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有关职业规划、各类考试的讲座层出不穷,而关于民族、宗教、哲学方面的人文讲座则显得相形见绌。在291名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能够完整选出“我国宪法对宗教有哪些规定的”仅有85名学生,至于他们对政策内容的理解可见一斑。
另外,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宗教知识教育和宗教政策宣传的时候,应该注重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形式、创新学习手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人自学、课程选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多样的方法;通过知识竞赛、问卷调查、心理辅导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校园BBS、期刊杂志、QQ群等与学生保持良好互动。
2、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
李志英在《大学生党员信教问题调查(一)——大学生党员信教的人群特征及成因分析》中提到:大学生党员信教人群的形成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有关,与这种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带来的心理紧张有关。[1]
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培养。在回答“我国宪法中有哪些关于宗教信仰内容的问题时”,38名学生党员中23名不能完整的回答,占60.5%。大学生党员对我国的宗教政策都不太了解,亦无法在信仰宗教问题上发挥其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党员时,有必要把我国民族宗教知识纳入党校学习培训的必修课内容,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认清宗教与马克思主义两种信仰的本质。入党积极分子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唯物辩证法。
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中有41%的信教学生认为“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选择“受到父母或家中其他信仰宗教人员的劝说而皈依宗教”的仅占11%;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是否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内心所需。比如当前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而在升学、就业、考试的时候选择去寺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他们能够顺利通过。我们作为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不仅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职责,更为重要的是还肩负着“传道”的重任。
尽管现在很多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我们根据互联网上精神健康网站发布的信息得知:大学生中因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导致的心理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表现有强迫症、抑郁症、敌对、焦虑等;情节严重者甚至会冲动、自杀、杀人。
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内心的烦恼转移,但并没有得以完全释放。在宗教中得不到化解的心理问题,依然会积郁于学生内心。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防患于未然。
『叁』 大学生信仰现状
无信仰,思想混乱,价值观不明,世界观模糊,人生观暗淡。
国之亡矣,人心凋敝。
『肆』 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认清自己,务实肯干。
多点反省自己,定位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
『伍』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
现代人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信仰混乱、价值观普遍降低。当代大学生普遍是唯物主义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拜金和唯生产力论把持着大家的精神世界。预计这种情况将会持续二十年左右。
『陆』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是什么
我现在才知道耶稣不能信啊,太可怕了!看以下文章就知道何等可怕。
重生的基督徒必然不犯罪,这是约翰一书一直强调的。
圣经严厉的批评说:
约一3:6 凡住在他里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见他,也未曾认识他。小子们哪,不要被人诱惑,行义的才是义人。正如主是义的一样。犯罪的是属魔鬼,因为魔鬼从起初就犯罪。神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原文作种)存在他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神生的。从此就显出谁是神的儿女,谁是魔鬼的儿女。凡不行义的,就不属神。不爱弟兄的也是如此。
这里的不犯罪不是说毫无过失。不是说不会中魔鬼的诡计,一定是说不会犯自己习惯性已知的罪! 从圣灵生的就不犯罪,那么我们时常犯习惯性已知的罪吗?看自己所爱看的?行自己所爱行的?心理论断人且时常嫉妒吗?好争竞和纷争和忧愁吗?该行的都不去行吗?累不住舌头,不该说的话却常说出来伤人吗?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罪,我们犯吗?
我们犯罪是因为我们没有重生,也没有坚决抵抗罪的信心。悔而不改,也是因为没有坚决抵抗罪的心志。没有坚决抵抗罪的心志是因为放不下自己也没有完全交托给主。 所以我们完全放下自己才会有决抵抗罪的心志,才是重生。
至因为我们给自己留空间和地步,所以就给魔鬼留地步了!魔鬼才得以继续叫我们内心有纷争记恨;魔鬼才得以继续叫我们内心狂妄骄傲;魔鬼才得以继续叫我们内心不属神。魔鬼才得以成为罪人的主人!
我们没有完全舍弃自己,内心的道就被世上的情欲挤住不生长。撒种的比喻是怎么说的?
首先,是因为不太聪明,所以我们没有完全交托。太13:44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可10:21 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太22:13 于是王对使唤的人说,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一个舍己的人必定是说话行事都照着主的吩咐和样式。必定是听了主耶稣的话就去行的人。必定舍生取义。可8:34 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加2:20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彼前4:12 亲爱的弟兄阿,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你们中间却不可有人,因为杀人,偷窃,作恶,好管闲事而受苦。 彼前4:16 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太5:11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太10:39 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太10:17 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
太10:22 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9 那时,人要把你们陷在患难里,也要杀害你们。你们又要为我的名,被万民恨恶。 那时,必有许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恶。
信耶稣的代价极重,大家不要信啊!
『柒』 当代人类的宗教信仰现状
当代来知识分子,信仰宗自教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尤其是国内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增长速度更快;人类面临着一大难题,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精神层面形成了断层,而科学的发展却从与宗教的敌对,到现在的相辅相成,那么最终导致相当多得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归于宗教信仰,这一趋势是必然的。。
『捌』 大学生的人生信仰
信仰是人类灵魂的家园,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的最高意识。大学生是社会高知群体,是社会知识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不仅对其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我们依据对重庆市11所高校大学生的7500份问卷调查(实发7500份,回收7438份)和50余次的访谈、座谈,并参考其他相关科研部门所做的信仰调查数据,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其主要成因作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信仰教育的着力点。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现状
1.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好的、科学的
2.大学生信仰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信仰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的信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大学生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等都是影响其信仰的主要因素。
1.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影响
2.多种思想文化宣传攻势的影响
3.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的影响
4.当代大学生自身思想文化修养的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着力点
1.明确大学生信仰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首先,从信仰教育总体态势而言,要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其次,从信仰的内部结构来看,应把爱国、爱社会主义以及遵循社会主义道德、法律作为教育的基石。 2.注重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3.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4.强化大学生信仰教育效果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