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2011博士生桂卫华
⑴ 桂卫华的人物成就
为了解决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能耗高、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瓶颈问题,桂卫华和其团队研发了系列化的智能优化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生产过程。
桂卫华建立形成了有色冶金过程优化控制的关键技术,为解决复杂有色冶金过程的建模与优化难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于大型锌冶炼电解过程的优化控制,降低吨锌电耗5%。提出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强度铝合金构件制备重大装备智能控制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亚洲最大的万吨多向模锻水压机等,降低电耗8.3%,提高成品率6%,确保了大型航空航天构件制备精度。
桂卫华同时研发了铜冶炼全流程自动化关键技术,使中国铜冶炼的技术水平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桂卫华团队结合国家节能降耗减排的重大需求,与企业深入交流合作,了解生产一线需求,并从实际生产过程中捕捉并提炼出具有前瞻性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3项。 桂卫华共出版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768篇,其中SCI收录211篇,EI收录676篇 。代表性论著:
1. 工业大系统控制,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2. 有色金属进展第十卷:有色金属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Multi-step optimal control of complex process: a genetic programming strategy and its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4
4. Intelligent prediction model of matte grade in copper flash smelting process,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7
5.复杂有色冶金生产过程建模优化控制,科学出版社,2010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与973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以及厂校合作科研项目30多项,包括: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节能降耗的有色冶金过程控制若干理论与方法研究
2.国家863计划项目,铅锌冶炼过程的智能化建模技术与应用研究
3.国家973计划项目,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
4.国家发改委重点技术开发专项,300kA级铝电解槽生产综合节能技术开发 在研项目10项,包括: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3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复杂有色冶金过程控制理论、技术及应用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节能降耗的有色冶金过程控制若干理论与方法研究
3.国家863计划:重金属冶炼过程多组分在线分析与检测技术
4.中铝集团合作研发:矿物浮选泡沫图像分析系统
5.株冶集团合作研发:锌湿法冶炼浸出、净化和电解过程优化控制系统
6.国家863计划:面向海量生产数据的有色熔炼过程操作模式智能发现技术与应用
7.横向合作项目(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氧化铝蒸发工序优化控制技术及应用
⑵ 求2011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双控专业的导师信息,我的总分350左右,不知道找哪个老师比较合适
控制的博导比较多哦,个人认为找博导比较好,下面是全部博导:
桂卫华(前任内院长),吴容敏(现任院长),樊晓平,蒋新华,瞿志华,阳春华,年晓红,夏利民,何勇,刘国平,胡豁生,罗三定,贺建军,黄志武,谢永芳。
你这个分的话得早点联系他们,看他们会不会收你,因为每个导师只有三个考研学生名额,加油哦,祝你成功。
⑶ 中南大学自动化导师信息
你好,我也打算考中南大学的信息工程院的研究生,留下你的邮箱,有空我们多交流啊,以下是我以前搜集的一些导师资料,自动化专业是做实际应用的,我想学通信,是做理论研究的
教授:控制工程系:
桂卫华教授
吴敏教授
阳春华教授
瞿志华教授
罗大庸教授
喻寿益教授
凌玉华教授
鲁五一教授
罗三定教授
年晓红教授
夏利民教授
王随平研究员 自动化系:
蔡自兴教授
彭辉教授
梁昔明教授
陈特放教授
申群泰教授
谭冠政教授
危韧勇教授
廖力清教授
粟梅教授
黄挚雄教授
黄运生教授
唐琎教授
文敦伟教授
周国荣研究员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陈明义教授
罗桂娥教授
赖旭芝教授
李力争教授
计算机应用系:
陈松乔教授
邹北骥教授
胡志刚教授
赵跃龙教授
王加阳教授
黄东军教授
金瓯教授
刘连浩教授
欧阳松教授
谭汉松教授 王国军教授 计算机软件系:
陈建二教授
王建新教授
杨路明教授
徐德智教授信息与通信系:
陈志刚教授
施荣华教授
彭军教授计算中心:
杨长兴教授
刘卫国教授
蒋外文教授
王小玲教授党政综合办公室:
王一军研究员副教授:控制工程系:
曹卫华副教授
成新明副教授
贺建军副教授
黄志武副教授
刘少强副教授
唐朝晖副教授
王莉副教授
王雅琳副教授
谢永芳副教授
熊桂林副教授
熊红云副教授
杨胜跃副教授
叶华文副教授
张航副教授
张涛高级工程师
吴同茂高级实验师自动化系:
桂武鸣副教授
李志勇副教授
刘建成副教授
欧阳波副教授
王击副教授
肖晓明副教授
余明扬副教授
袁艳副教授
张桂新副教授
邹润民副教授
廖国华高级工程师
欧阳昌华高级工程师
陈学高级实验师
李志民高级实验师
刘建良高级实验师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宋学瑞副教授
张亚鸣副教授
陈宁副教授
陈革辉副教授
胡燕瑜副教授
李中华副教授
刘曼玲副教授
覃爱娜副教授
谢宪继副教授
张静秋副教授
计算机应用系:
费洪晓副教授
贺建飚副教授
黄芳副教授
黄汉永副教授
雷向东副教授
廖志芳副教授
沙莎副教授
王斌副教授
余腊生副教授
郑瑾副教授
季桂树高级工程师计算机软件系:
张修如副教授
王伟平副教授
陈学工副教授
胡小龙副教授
刘高嵩副教授
唐少先副教授信息与通信系:
李宏副教授
王果平副教授
张祖平副教授
任胜兵副教授
谭长庚副教授
王国才副教授
肖大光副教授
曾志文副教授
梁建武高级工程师计算中心:
曹岳辉副教授
刘雄鹰副教授
田琪副教授
严晖副教授
周春艳副教授
周肆清副教授
朱从旭副教授
杨邦荣高级实验师
陈语林高级工程师
刘爱心高级工程师
全自生高级工程师
邓明生高级工程师
江林高级实验师
舒卫真高级实验师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
余笛高级工程师
朱利香高级工程师
吕向阳高级实验师
王力为高级实验师计算机与通信实验中心:华晓丽高级工程师
张学丽高级工程师
⑷ 桂卫华的人物评价
他的“绝活”让航空航天构件“毫发不差“(湖南日报)
他是有色冶金自动回化领域的王者之答师。(中南大学校报记者唐静、任匆)
作为院长,他是特别忙的,但是当我们有问题去请教他的时候,他总是放下手头的事给我耐心的解答。而且每一次跟他交流,我都会受到很大的启迪,很佩服他广博的知识面和对学术问题的敏锐感,我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困惑,经他一点拨,我就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他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独树一帜的研究风格都使我受益匪浅。我感到有这么的导师,特知足,特幸福。(中南大学硕士生张琨)
桂老师治学严谨,待人却不失温和,他平易近人,更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虽然他从没过多要求我们什么。但是,于不觉中,他就能让我们同学之间形成一种难能可贵的团队精神。能成为他的学生,我们觉得特别幸福。跟桂老师在一起,学做人远远比学知识更为刻骨铭心。(中南大学博士生李勇刚)
⑸ 陈翰馥的成就
陈翰馥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埃及Alexandria举行的第三世界科学院16届全体会议上,我院陈翰馥研究员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该院以此荣誉充分认可陈翰馥研究员对科学事业以及推动科学在第三世界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陈翰馥研究员1961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他发表期刊论文160余篇,专著7本,其中3本在国外出版。1999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7年及1997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执委(2002-2005)、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1993-2002)、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1993-1999)。IFAC技术局成员(1993-2002)及系统与信号协调委员会主席(1993-1999),第十四届IFAC世界大会(1999,北京)的国际程序委员会(IPC)主席。他先后到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荷兰、奥地利、香港等地做合作研究。他任《系统科学与数学》及《控制理论与应用》两刊物主编,五种国际刊物的编委及顾问,《中国科学》等数种国内刊物的编委。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IEEEFellow(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学会会士)。
中科院院士陈翰馥因其在随机系统的辨识和自适应控制、随机逼近及其在系统、控制及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方面的贡献,于2006年5月31日当选为IFACFellow。
IFACFellow是由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有关选举委员会根据相关标准严格评选出来的,主要授予在自动控制及相关领域中,以及在促进IFAC在某些领域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陈翰馥于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IEEEFellow,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执委会委员(CouncilMember,2002-2005)、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1993-2002)等职,现任多种国内外学术刊物的主编、编委等。 2009年10月22日下午,学校在民主楼会议室举行聘任仪式,特聘中科院院士陈翰馥教授为中南大学名誉教授。信息学院领导王一军、桂卫华、段泽球、吴敏和国家级教学名师蔡自兴教授出席受聘仪式,控制工程系年晓红教授及学院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仪式。仪式由人事处唐忠阳副处长主持。
信息学院副院长吴敏详细介绍了陈翰馥院士。他说,陈翰馥院士作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随机系统的辨识、适应控制、参数及状态估计、随机逼近和优化及其对系统控制、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应用等。陈翰馥院士致力科研工作,潜心研究,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在其研究的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
信息学院院长桂卫华致辞,祝贺陈翰馥院士加入中南大学大家庭。陈翰馥院士表示,中南大学科研力量雄厚,信息学院在相关科研领域内也颇有建树,非常荣幸能成为中南大学的一份子。他表示,以后将努力为中南大学、信息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随后,学校向陈翰馥院士颁发荣誉教授证书,并佩戴中南大学校徽。受聘仪式结束后,陈翰馥院士在新前101报告厅作了题为《用函数求根法解系统控制问题》 的报告,报告深入浅出,将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单呈现, 让现场师生受益匪浅。
⑹ 中南大学的历史沿革
1、学校前身
中南大学于2000年4月29日,在国家高等学校重新布局结构调整中由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与长沙铁道学院三校合并组建而成。
其最早溯源至分别于1903年和1914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和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工业大学前身为中南矿冶学院(1952年),矿科享誉中外有中国“矿冶黄埔”之称。
长沙铁道学院前身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3年),享有中国土木工程“三驾马车”之美誉;湖南医科大学前身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14年),为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盛誉。
2、发展历程
中南大学秉承百年办学积淀,顺应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势,弘扬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力行“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团结奋进,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1960年10月,进入全国重点大学建设行列,系当时湖南省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
1996年9月,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成为首批27所“211大学”之一。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6月,中南大学研究生院由教育部批准试办,2004年5月获批正式建立。
2001年2月,进入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高水平大学行列。
2003年12月,成为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湖南省唯一副部级大学。
2019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南大学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3、学术派系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学校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有色冶金学科体系链;拥有享誉全球的湘雅医学医疗群;拥有中国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运输的研学基地。
学校正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中南大学在金属材料、矿物加工、概率论、医学领域均拥有世界级的学派。
(6)中南大学2011博士生桂卫华扩展阅读:
截至2018年12月,中南大学设有研究生院、湘雅医学院和31个二级学院,107个本科专业;拥有享有“南湘雅”美誉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湘雅口腔医院、湘雅五医院5所直属附属医院。
以及湖南省肿瘤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株洲市中心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建有24个临床教学基地。
截至2019年1月,中南大学拥有4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3个(含一级学科覆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2个。
截至2019年1月,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免疫学。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等16个学科ESI(基本科学指标)排名居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排名居全球前1‰,中南大学ESI排名并列“双一流”建设高校第10位。
网络-中南大学
⑺ 桂卫华的人物经历
1950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一个铁路工人家庭。
1968年,上山下乡到湖北谷城县插队落户,两年后被招工到湖北丹江铝厂。
1972年,被推荐进入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学习。
1975年,于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回到丹江铝厂当技术员。
1978年,成立自动化科研室,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已发展成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23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9人的科研梯队。
1981年,考入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期间,桂卫华刻苦勤奋,三年后他又以全校研究生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留校任教。
1986年,被公派前往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进修深造,从事动态大系统解耦和调节的递阶结构以及机器人控制的研究。在德国的几年里,桂卫华特别勤奋,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自动化控制方面的专业理论,阅读了大量的外文文献资料,这对他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1988年,桂卫华从德国进修期满后回到学校,主要从事计算机过程控制、大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等研究工作。
1986年至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杜伊斯堡大学(Duisburg University)从事合作研究。
1988年,晋升副教授,1990年,晋升教授。
2002年,中南大学进行学科调整,组织决定桂卫华出任由原来分属三个校区的四个单位组成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面对一个更加庞大、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局面,桂卫华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到学院的发展大局上来,为了学院的发展,桂卫华不管是在教学、科研还是在管理工作上总是身先士卒,带头示范。
2003年,国家启动第九次学位点申报工作,桂卫华教授亲自带领学院申报材料写作组的同志连续几个通宵组织和论证上报材料,终于使得申报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已完成的专家通信评审中获得百分之百的全票通过的好成绩。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短短几年间,学院的硕士点从2个增加到14个,博士点从零到8个,在校学生人数从500人左右增加到7000多人,年进校科研经费从不到100万元到2000万元,获得了40多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技成果奖励,3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9年7月进入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轮评选.;2011年5月再次进入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轮评选。
2013年9月,以桂卫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复杂有色冶金过程控制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团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3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这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迄今为止获得的第八个高校创新研究群体,中国唯一的有色冶金自动化领域研究群体。
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⑻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怎么样
还可以!其实学校不重要,学习靠自己努力 !
⑼ 中南大学双控专业怎么样
中南双控是国家重点学科,还可以。不过这得看你和什么学校比,如果是中南这一档次版的学校,当然是比较好权的。比起华科,浙大这些学校肯定是有差距的。双控里面还有一些有的导师,比如吴敏粟梅这些新生代的老师,还是很有前途的。老一辈的像桂卫华虽然现在还在评院士,不过已经不怎么管事了。当然大学专业实力是一方面,很大一部分还是要靠自己努力。
⑽ 中南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我该选哪个(双控)
喜欢武器专业去南京理工,学别的专业去中南大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