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
A. 有多少学校有逸夫楼
逸夫楼的定义:
逸夫楼就是香港电影大王、邵氏影业的创始人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的建筑物,就被命名为逸夫楼。
迄今为止,邵逸夫向内地捐赠的款项已达17多亿港元,用这些捐款兴建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等项目已达1800多个,受惠的高等院校遍于内地大江南北,逸夫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会议中心等等,已经如繁星般点缀了内地的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名校。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在去年长江流域遭受水灾之后,邵逸夫先生出资帮助灾区重建起118所小学,受益的灾区儿童数以万计。
邵逸夫秉承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重视教育的传统。作为父亲,他说,“我对儿子们的责任,是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作为一个有数十年艰苦创业经验的商人,他则深深体会到,中国的发展,百业待兴,教育为本。多年来如此热心于教育事业,源于他常与周围人交流的一个私愿:“中华民族要繁荣昌盛,扶助教育,启迪青少年智慧,广育中华英才,至关重要。”
所以只要他捐钱的地方盖得楼都叫逸夫楼,至于多少还没有人来统计这个。
B. 逸夫图书馆在中国大学有多少所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大学(包含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交通大学 用途:用作教学楼。是北京交通大学容纳量最大的教学楼。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用途:用作教学楼。是北京科技大学容纳量最大的教学楼。
清华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用途:用作教学楼。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用途:图书馆
中国农业大学 用途:东区理学院楼
北京理工大学 在七号楼西边,用途:交流
[编辑]浙江
浙江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林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温州大学
[编辑]天津
天津大学
[编辑]江苏
东南大学:逸夫建筑馆、逸夫科技楼
南京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
淮阴师范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编辑]上海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四川
四川大学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教育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编辑]重庆
西南大学:
图书馆北馆新馆逸夫楼,用于保存抗战珍贵书籍及国民政府档案,少数民族文献。
资源环境学院逸夫楼。用作资源环境学院办公教学及实验,2010年落成。
重庆大学
[编辑]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三峡大学
湖北大学
黄冈师范学院
[编辑]辽宁
东北大学
[编辑]湖南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湘潭大学
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
湖南科技大学南校区
[编辑]福建
厦门大学
[编辑]山东
山东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编辑]吉林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编辑]河北
华北电力大学
河北大学
[编辑]云南
云南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编辑]陕西
西北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
[编辑]贵州
贵州大学
[编辑]江西
南昌大学
宜春学院
[编辑]河南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南阳师院
[编辑]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
[编辑]中学
[编辑]教育部直属重点中学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编辑]其它中学
湖北省黄冈中学
湖北省天门中学
安徽省舒城中学
杭州外国语学校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嘉兴市嘉善一中逸夫楼(教学楼)
哈尔滨市第二十六中学逸夫楼(食堂与寝室一体)
江西南昌南师附逸夫楼(教学楼)
抚州一中(临川中学)
河南信阳市息县二高逸夫楼(教学楼)
安徽省砀山县砀山第一中学逸夫楼(图书馆)
湖南省东安县第一中学
广州二十三中
扬州中学
江苏常州第五中学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
四川省绵阳中学(图书馆)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学楼)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图书馆)
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图书馆)
辽宁省锦州市第八中学(教学楼)
辽宁省锦州市逸夫中学
重庆市巴蜀中学
江西省宜春中学
成都七中
山东省烟台市第二中学(教学楼)
[编辑]小学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 用途:教学楼
湖南湘潭韶西逸夫小学
湖南湘潭熙春路逸夫小学。
南昌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南师附小)
江西临川区实验小学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逸夫楼 用途:教学楼
河北省张家口市逸夫小学
广西北海市银弯花园的逸夫小学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云溪小学
甘肃嘉峪关逸夫小学
山西长治逸夫小学
[编辑]其他学校
还有我们学校南京工程学院
C. 国立中央大学的学校家谱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改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名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被拆分,根据《南京、金陵两大学合并、调整工作进行办法》,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两校及其前身学校的历史档案均划归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及南京大学衍生院校信息如下: 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1932年6月迁往上海独立设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1950年改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35年迁往上海分出,更名国立上海医学院,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56年,部份院系西迁重庆,组建上海第一医学院重庆分校,后独立成立重庆医学院,1985年重庆医学院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办学,组建为新的复旦大学;经过师生校友的抗争,“上海医学院”名称得以永远保存。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边政系1949年和位于南京的国立边疆政治学院、东方语言专门学校合并,并与北京大学相关院系组建新的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 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如下:
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金陵大学建制撤销),在此基础上组建文理型综合性大学,调整后南京大学校名(南京大学)、校长(潘菽)、代表法人单位(南京大学)、学校档案资料保留方(南京大学)均不变,保留历史上所有使用过的校印(南京大学校印、国立南京大学校印、国立中央大学校印、国立江苏大学校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印、国立东南大学校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印、两江师范学堂校印、三江师范学堂校印等),教务处、图书馆、档案馆等各种校极机构不变,保留历届所有院系毕业生的学籍资料、档案、成绩单等,校址迁往原金陵大学,原南京大学四牌楼校址移交南京工学院使用。
原中央大学(包括前身学校)及金陵大学(包括前身学校)的档案资料转归南京大学。(“文革”期间出于档案资料安全方面的考虑以及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档案馆场地有限,部分历史档案被移送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放,2012年全部移交南京大学。)
1928年至1952年中央大学及南京大学毕业生、肄业生档案可通过南京大学档案馆查询,官方查询地址:中央大学学籍 ,中央大学中途离校学籍 。
南京大学其余学院分出,根据院系调整指导文件:1952年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南京分会《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 》、1952年7月26日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两校校委联席会议《南京、金陵两大学合并、调整工作进行办法 》、1951年教育部《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 》等,南京大学分出院系调整情况如下:
南京大学工学院分出,合并金大理学院电机、化工二系,成立南京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后分出院系参与组建南京化工学院、江苏工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等,1988年改名东南大学。
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即1915年成立的并入中央大学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水利系科共同组建华东水利学院,先设在原南京大学四牌楼部,后迁往西康路。1985年改名为河海大学。
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系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在南京共同组建华东航空学院,后迁至西安改名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与西北工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大学师范学院与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部分和金陵大学师范、教育相关系科合并,组建南京师范学院,设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1984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南京农学院,先设在原南京大学丁家桥部,后迁往东郊卫岗。1988年改名为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与金陵大学森林科合并,组建南京林学院,先设在原南京大学丁家桥部,后迁往龙蟠路新庄。1985年改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大学体育系与金陵大学体育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合并,在上海组建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上海体育学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独立,在南京组建华东军区医学院,以后先后更名为第三军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设在原南京大学丁家桥部,1954年迁至西安与原第四军医大学合组为新的第四军医大学。
南京大学哲学系迁至北京,合组新的北京大学哲学系。
南京大学政治系、法律系迁至上海,参与组建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南京大学经济系迁至上海,合组新的复旦大学经济系。
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并入浙江农学院(浙江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农业大学,再后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果树组并入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
南京大学农学院桑蚕专修科并入安徽大学(安徽大学农科后分出成为安徽农业大学)。
南京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南京大学附属小学成为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南京大学附属医院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955年到1960年间,全国高等院系继续调整并组建新的高校,在此期间的相关调整如下:
南京大学:
1956年,南京大学理学院心理系,并入中科院心理研究室,并更所名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南京大学校长潘菽任所长。
1960年1月,南京大学理学院气象工程系成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5月迁至南京江北龙王山下独立建校成立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工学院:
1958年,南京工学院化工系独立为南京化工学院,后改南京化工大学,2001年5月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南京工业大学。
1955年,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有线电部分参与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后为电子科技大学。
1960年,以南京工学院农机、汽车、拖拉机等专业为基础,在南京筹建农业机械学院。1961年,迁址镇江,定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82年,更名为江苏工学院。1994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2001年,与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办学,组建成立新江苏大学。
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1月,无锡轻工大学和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