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A. 华中科技大学为什么在最新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中那么靠前
工科华来科在全国是叫得自出名字的,机械,电气,计算机软件
长远发展不敢说。华科成绩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学生,是有较好的能力和竞争力和思考力,和上交浙大学生平均水平上下。
华科学生,相对上海学生,做事情确实比较埋头,认真,但是方向往往没和潮流一致,工科生厉害
华科本科有个地方特别好,就是创业氛围,我此处不罗列数据,但是华科的创业回报率全国第一
B.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的排名榜单
两岸四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互通进入了崭新阶段。大陆高校自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面向台港澳地区招生,并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调整招生政策,吸引台港澳学生来大陆接受高等教育;香港和澳门的大学在两地回归祖国以后也开始有计划地招收大陆学生。而台湾方面一直不承认大陆高校的学历,也不允许台湾高校招收大陆学生,直到2010年8月,台湾立法机构经过激烈辩论后通过 “陆生三法”,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求学,尽管限制依然非常多,但毕竟迈出了对大陆开放的关键一步,首批大陆学生将于2011年9月赴台就读。这实际上标志着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校大门终于向彼此敞开,两岸四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互通已经进入了崭新阶段。(延伸阅读“两岸四地互相招生及学历认可的历史变迁” )两岸四地的高校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各具特色,相互开放使得学生有了多元选择的机会,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两岸四地高水平大学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地区的教育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基于对世界一流大学在地区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的认识,自上世纪末期以来,两岸四地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建设。例如,大陆地区分别在1995年和1999年启动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延伸阅读 ),台湾地区自2005年开始实施“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延伸阅读 ),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自1999年开始实施“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延伸阅读 )等,这些重点建设有力地支持了两岸四地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两岸四地大学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位置不断提前。在两岸四地高等教育相互认可、相互招生进入崭新阶段之际,在两岸四地的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成效初显之时,对两岸四地的研究型大学按照统一的质量和表现指标进行比较,可以了解他们的相对位置和比较优势。这有助于学生挑选更符合自己期望、更适合自己的大学,有助于大学对自身进行科学定位和设计发展路径,有助于教育管理和资助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和实施改革计划,最终推动两岸四地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共同提升。 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的数据主要来自三个渠道。
第一个渠道是国际性的数据库,比如诺贝尔基金会的网站,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数据库,德温特(Derwent)专利创新索引数据库等。
第二个渠道是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大陆地区、台湾地区和澳门地区大学的教师、学生、经费等数据主要来自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高校统计资料。
第三个渠道是由该中心独立开展的世界研究型大学调查(Global Research University Profiles),由于香港地区可用的高等教育统计数据较少,所以该地区大学的教师、学生和经费等数据主要来自其调查。
延伸阅读“排名方法之排名数据来源 ” 两岸四地大学排名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排名。以往尽管在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现过十余个“中国”大学排名,但是这些排名的对象一般都仅限于本地区的大学。两岸四地大学排名是第一个以整个大中国地区的大学为对象,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的排名。
除了提供各个学校的总得分以外,排名还提供了学校在每个原始指标上的得分,从而允许他人检验核实每所大学在各个具体指标上的表现和位置情况。而此前的国内大学排名都只是给出学校的总得分或者若干个原始指标加权后的类别得分(如人才培养得分、科学研究得分),很少公布各大学在单项指标上的得分和名次,使得外界无法对排名结果进行检验和重复。
参考资料: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的介绍
C.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的媒体评论
一、清华、台大、港大居前三位,大陆大学授博士学位数量多
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念才教授表示,随着台湾地区作出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求学、承认部分大陆高校学历的决定,2011年9月首批大陆学生即将赴台就读,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之间高校大门将越来越多向彼此敞开,两岸四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互通已进入新阶段,开展两岸四地大学排名有助于学生挑选更适合自己的大学,也有利于大学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依据的指标体系包括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质量、学校资源四大类共13项指标,7项产出指标各占10%权重,其它占5%。
在公布的前100名大学中,北京清华大学和台湾大学并列第一,香港大学位居第三。第四到第十名依次是:清华大学(新竹)、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交通大学(新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前十名大学中大陆的有4所,台湾和香港各有3所。澳门特别行政区排名最高的是澳门大学,排在第72名。
两岸四地大学中,研究生比例最高的前20所学校全部是大陆和台湾的大学,其中交通大学(新竹)、北京大学等7所大学的研究生占全校学生比例已超过50%。博士授予学位数量排名前十的,全部是大陆学校,其中多所大学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在1000个以上。留学生比例最高的前八所大学全部是港澳大学,其中6所大学的留学生比例超过20%。
二、大陆高校欠缺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大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排名设置了校友和教师获得诺贝尔奖和数学菲尔兹奖数量的指标。四地有三所大学培养过诺奖得主: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94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台湾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59)、在清华大学(新竹)取得硕士学位(1961)。李政道和丘成桐因没有取得过国内大学学位而不计。香港中文大学是两岸四地大学中唯一一个有教师在本校获得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的大学,其前校长高锟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论文被引次数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学术研究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在汤森路透公司“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统计公布的近三十年来在21个学科内全世界论文被引次数最高的6000余名科研人员中,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等港台高校都有多名高被引科学家,而大陆仅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个别学校有1名。
虽然大陆绝大多数大学已要求新聘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但大陆高校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显然尚有待提高。排名榜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占教师总数90%以上的10所大学,全部是港台大学,其他进入排名的港台大学的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大多在80%以上,而大陆地区只有北京师范大学一所学校博士教师比例超过80%。
三、科研能力:港台高校师均表现领先
按近五年在《自然》和《科学》两本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看,前三名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部是大陆高校,前十名(12所)中大陆大学有8所;但是,师均发表论文最多的是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前十名中大陆高校只有3所。
年度发表SCIE和SSCI论文最多的是浙江大学,前十名中大陆高校有9所;但是师均发表此类论文的前十名大学中,大陆高校只有1所,其它9所全部是港台高校。
清华大学(北京)的国际专利数量位居两岸四地大学之首,但是师均数仅位列第八位。除清华大学(北京)外,没有其它大陆高校能够进入国际专利总量和师均数的前十名。清华大学(北京)以近40亿人民币的数额位列“年度科研经费”第一,前十名中大陆高校有8所;但师均科研经费中最高的是香港大学,前十名中大陆大学只有3所。
“办学经费”总量前十名中有8所高校来自大陆,较去年排名增加2所,清华大学(北京)以82亿人民币的数额雄踞榜首,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广州)、武汉大学等进入指标前十的高校的“办学经费”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台湾地区办学经费总量最高的是台湾大学,但今年名次下降至第12名;香港高校在生均“办学经费”方面延续往届优势,囊括该指标前五名,大陆地区有3所大学进入前十名,澳门和台湾地区生均经费最高的澳门大学和阳明大学分别位于第13名和第15名。
D. 台湾清华大学的学校排名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5):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2位(仅次于北京清华大学)。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4):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2位(仅次于北京清华大学)。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3):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3位(仅次于北京清华大学、国立台湾大学)。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2):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3位(仅次于北京清华大学、国立台湾大学)。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1):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4位(仅次于北京清华大学、国立台湾大学、香港大学)。
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国立清华大学共有13个学科挤进全球前200名。其中,电机学科排名全球第40,机械、化工、材料、资讯、化学、统计与作业研究、语言学排名介于51至100,现代语言、生物科学、数学、物理与天文排名介于101至150,商管排名介于151至200。
QS世界大学排名(2015/16):世界第155位,亚洲第33位,两岸四地第14位,台湾第2位。
QS世界大学排名(2014/15):世界第167位,亚洲第33位,两岸四地第14位,台湾第2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cation)世界大学排名(2014-2015):世界第251-275位,亚洲第34位,两岸四地第11位,台湾第2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cation)世界大学排名(2013-2014):世界第251-275位,亚洲第38位,台湾第3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cation)世界大学排名(2012-2013):世界第226-250位,亚洲第27位,台湾第2位。
E. 如何评价澳门科技大学在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五年飙升50位
排名虚高而已,真正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提高并不大,水平和澳大的差距都还较为明显呢,就更别提其他学校了。
F. 2020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哪些内地高校入围了10强
2020年高考日益临近,网络中各类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比如说软科、校友会、武书连、泰晤士等多个版本。这些榜单之所以选择在高考前密集发布,其实意图很明显,希望能够影响高考生志愿填报,从而达到某些商业目的。不过,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我们,高考择校不可参考高校在榜单上的排名,比较靠谱的依据是高校过去三年在本省的投档线和平均录取分数。
对于最新内地十强高校及排名,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你心目中的TOP 10高校!
G.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可信么
显然不可信http://..com/question/458664103.html
H. 2020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41所内地高校入围前50强,你怎么看呢
随着时间来到6月份,2020年高考日渐迫近,留给考生们复习冲刺的时间不多了!继金平果、校友会、武书连、软科等多个版本之后,近日,又有一份大学榜单出炉——2020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虽说各类榜单在高考前密集发布,都是希望成为指导高考生志愿填报的依据,但依笔者之见,参照高校在综合实力排行榜上排位来选择大学的做法不可取,毕竟每一份排名采取的评价指标及所占权重不一,会出现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榜单上排名悬殊很大的情况。
最后,再次提醒广大高考生,对于大学排名,不论是何种版本,抱着“看看就好”的心态即可!对于上述2020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内地高校排名,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I. 2020年两岸四地大学排名,浙大领衔“华东五校”,你怎么看呢
时间来到12月,也正是各种总结盘点的时候,高校圈也不例外。12月2日晚,2020年软科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新鲜出炉,这是该榜单发布至今的第十个年头,可以说是一个老牌榜单。
公开资料显示,软科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采用的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质量和学校资源4大类13项具有跨地区可比性的评价指标。此次最新榜单纳入了两岸四地的100所研究型大学,以下是内地高校50强的具体排名情况,赶紧来先睹为快吧!
小伙伴们,对于2020年软科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内地50强高校具体排名,你怎么看呢?
J. 浙江传媒学院在2014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星级排名
尚数二本,并未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