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业第一本科歧视
⑴ 面对“第一学历歧视”怎么办
现在很多的单位和学校都注重第一学历,你考研究生后,甚至读完博士,大家还是有很多的单位和个人看你的本科的出身,这是目前社会的通病。这个问题和生死一样的,不是我们能解决的问题,所有也不是问题了。
目前你一定要目标明确,好好的学习,实现你的理想!英雄不问出处!
你读了研究生,可能没有211、985的同学的研究生好,但是至少改变了,比211的本科还是好多了吧
祝你成功!
⑵ 专科考研后会被本科歧视吗
专科考研后会不被本科歧视。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机构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相关考试的总称,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初试和复试组成。是一项选拔性考试,所录取学历类型为普通高等教育。
报考分类
1.非定向指在录取时不确定未来的工作单位,在校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奖学金和其他生活待遇。毕业时应服从国家就业指导,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进行安排或实行双向选择。
2.定向培养研究生,是指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其毕业后工作单位的研究生,其学习期间的培养费用按规定标准由国家向培养单位提供。
⑶ 考研复试时导师会歧视双非考生吗为何名校看重本科出身
如今考研成了大学本科生的普遍选择,每年都有大批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读研这条路。有本科出身不好的同学,觉得应该慎重选择名校进行考研,主要是担心在考研复试中被刷,很可能会出现歧视。那么,在名校的研究生复试中,导师会歧视本科是双非的考生吗?
若是想更有把握一些,建议考生在查分之后,觉得有希望进入考研复试的话,提前联系研究生导师,争取给导师一个好印象,这样在复试的时候导师也会帮你圆场。之前就有个考生提前联系导师,英语水平又好,复试的时候表现的不错,导师给分很高,虽然出身三本,但是他也是被录取了!
对于2021年打算考研的同学来说,想要报考名校的研究生,可以参照以上的一些方法,这样才更容易成功读研。不过,即使是再差的大学,考生也得好好准备初试和复试才能成功被录取,若是你足够优秀的话,还怕导师们不会录取你吗?
⑷ 为什么考研的时候大多学校都对非985 211的考生比较歧视,如一般只接受985 211的调剂生到底歧视什么呢
2019年考研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85万的惊人数字,而最终录取人数却不到70万。这样的录取比例显示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考研竞争激烈,你要足够优秀。于是,很多同学们都会纠结恐慌,本科读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没有211、985那些同学那么厉害,考研的时候是否会被歧视呢?
本科名校并不是毫无作用,很多学校根本不接受非985或者211调剂,这时候就不仅仅是比较考研分数高低的问题了,只要你是双非,即使初试分数和复试成绩再高,也是不接受的。
关于歧视问题,其实还是看个人的看法了。我们可以尝试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假如你是一个985高校的导师,面对初试成绩一样高的两位考生,一个本科是211,另外一个是普通二本,你会选择谁?毫无疑问,正常人会选择211的那一位。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称之为歧视。
我们不能不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985、211等双一流大学的教学水平普遍都要高于普通大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差距。这时候,面对实力考研分数相差不大的两位考生,导师更愿意相信名校出身的学生。短暂的接触,导师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去发现你的价值、挖掘你的潜力。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导师更看重自己。
实际上,你的本科学历,也就是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你的个人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无法改变,但这只是你的劣势。歧视和劣势有什么区别呢?歧视是他人赋予你的偏见,不可避免;而劣势则有避免的可能。
所以,除去个别导师有着强烈的排斥和歧视倾向,不过这样的导师还是比较少的,大部分导师,都会给你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
即使研究生导师看到你的本科学校很普通或者大学的表现一般,导师的第一印象会不太好,但是,只要你初试成绩很好,你能够让导师看到你的决心毅力,看到你为考研做了多大的努力,看到你前进的空间有多大,肯定是会有导师欣赏并接纳你的。
本科出身已经成为定局,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研究生备考中做到更好更极致,好到让导师愿意接纳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让老师看到比你本科出身更好的一面,这样才能保证你不被淘汰。
希望所有考研人都能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认真备考,争取一次性就能考上自己心仪院校的研究生
⑸ 专科考研后第一学历是什么毕业了会不会被歧视,和普通本科比谁更有竞争力呢
考研不会改变第一学历,虽然和普通本科的研究生竞争还是比不上,但是学历是实实在在的,不管是什么样的重点本科,都是比不上研究生的。
⑹ 考研复试中,对本科出身是否有歧视
这是我在跨考教育网看到的,希望对你有用。
将本科出身作为标准的只是极少数
咱们这里只谈一下为什么有些院校会重视出身:院校重视你出身的原因,主要是考虑你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因为,很多大企业的HR筛选简历注重第一学历,即你的本科学历。如果你的本科学历是非211、985院校,那么你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的时候,很可能在网申一关就被筛掉,导致你就业困难。高校出于对毕业生质量的把控(对外数据好看),很可能在入学源头就重视学生质量,所以会筛掉你。
但是,为什么说将出身作为筛选必要条件的学校,只是极少数呢?这是因为这种选择性录取,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在大多数院校也行不通,更不会接受。第一,如果院校有这种隐性规定,很容易在考研同学中流传,导致许多优秀的学生放弃报考该校,最终拉低分数线,招不满名额,或者招收来低质量研究生;其次,这种行为也有违规的嫌疑,很容易遭到考生举报;再者,现行大学体制下大学内存在主管招生的行政部门和主管教务的部门,两者同时参与招生,但目标并不一致:招生老师注重考生背景和未来就业,教务老师或者是面试你的学术的老师,则更重视你的成绩和能力。
当然,上述解释只是说大部分院校并不会揪着你的出身不放,把其作为录取你与否的关键性条件;但是,并不是说你的本科出身不会影响你的面试,只能说:本科出身是你被录取的潜在(而非摆在台面上的)影响因子之一。
⑺ 本科是普通一本,研究生是985就业会被歧视吗
本科非双一流,985研究生也没用?
很多非名校出身的同学努力奋斗,最终考研成功,可到了一些酸溜溜的人嘴里就变成了,“本科双非考上985研究生也没用!”
我们眼里的成功,怎么到了别人那里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呢?
说没用,可能是因为,某些招聘单位不看研究生学历只看第一学历的出身。谁都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但就因为这样个别的存在就全盘否认普通本科生考研上名校的价值简直就是出身歧视。
有用还是没用不是谁一句话就能断定的,我们承认学历、学校的阶级的存在,人与人之间能力差别的存在,但不能就此否定任何一个人追求机会平等、追求高层次教育的权利,否定别人变优秀的权利。
高校的鄙视圈
中国高校的鄙视圈,早已自成派别,清北复交浙科南无疑在链条顶端,985、211也是重要的进阶标签。
鄙视链大致是这样的:
理科生看不起工科生,工科生看不起文科生,文科生又瞧不起艺术生,而艺术生瞧不上非艺术以外的所有学科、985看不起211,211看不起普通一本,普通一本看不起二本,二本看不起三本,三本的嘲笑专科生鄙视高职生。
其中最常见的是本科鄙视链,更专业的说法叫原始学历歧视,即本科不是985、211的,最高学历就算是名校博士,还是会被鄙视。
⑻ 为什么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不一致会被一些用人单位歧视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语言类院校和非语言类院校的情况,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情况,211和非211的情况,京内生源和京外生源的情况,甚至男生和女生的情况,都不一样,影响因素太多了。我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因为就我找工作一年的经历来看,这是现实。尤其是北京,僧多粥少,用人单位没办法,只好设下种种雷区,哪怕你避开其中几个,还会踩中另外几个,大家都无奈。
英语专业你可以说就业面很宽,你也可以说根本就不算有专业,主要看你想干什么。
大方向两个:1. 以英语为专业;2. 以英语为工具
以英语为专业的,主要就是翻译(包括职业笔译员和口译员,包括各国家部委参公单位事业单位的外事工作人员,包括企业in-house翻译等等)、编辑和记者(出版社、报社、电视台、网站的英文编辑)、教师(尤其是高中和大学教师)。这类工作,对语言的要求很高,此外有的要求有一定的翻译能力(对,语言能力不等于翻译能力,谁说学英语的就会做翻译我糊他一脸),有的要求有学术研究能力。
以英语为工具的,包括一系列有其他行业背景,只是以英语作为一种工作中交流用的语言的职业,比如外贸、金融、法律、旅游等等等等,最直观的,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联合国国际法院首位中国籍女法官薛捍勤都是我们的校友,人家也不见得干不好(据说金老爷子自己私下里的图章上,AIIB=An Interpreter Invented Bank,我也是醉了-_-)。
所以说,英语专业的就业面可以很宽,但是如果只会英语听说读写,没有行业知识,没有翻译能力,只有一个专业八级证书(而且专八的通过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等该找工作的时候,在就业市场上,真的不能算是有一个能够傍身的专业。
就现实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的时候,直接工作的同学,大部分从事的是第二类工作。我本科是英语翻译专业,大家都还是经过一定口笔译专业训练的(赶上的口译老师也特别棒,不是把我们当成学生,是当成未来的职业译员在培养),但是毕业的时候发现,除了考上外交部、对外友协等外事单位公务员的,很少有人从事第一类工作。主要原因,很简单,用人单位基本都将硕士作为最基本的门槛。确实,对于那些工作来说,本科的基础与技能训练,真的不够。
而到了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第一类工作。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我前面所说的语言类院校和非语言类院校的情况,211和非211的情况,京内生源和京外生源的情况,甚至男生和女生的情况差异,愈发明显,院校歧视,本科出身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在各种招聘中都有存在。我比较幸运,考研的时候低空飞过考上了我现在的方向,算是有了一门傍身之技,本科和研究生都是211语言类院校,有CATTI二级笔译和二级口译,这些可以帮助我躲过一些歧视,但是我没发过论文(学了这方向,发论文就成了浮云),我不是北京人,我不是男生,我XXXX,(而且我的行测和申论,呵呵哒),用人单位或许还有一千个一万个继续歧视我的理由。所以可能,换到英语专业其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换到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又会面临其他的雷区,情况也就不很一致。说白了,第一类工作也就那么多,一个普通的单位,还能要几个翻译?应聘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分母,单位没有精力一个一个挑过,只好设硬性条件。找不到第一类工作,去做第二类工作,应聘者是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个人认为差别不是很大,有的时候,研究生甚至会被单位看做是个劣势。
所以说,学了英语专业,就像上面有人说,要是光学语言,光知道点语法词汇,那就太失败了。先想好自己想干什么。若要从事第一类工作,往专业顶尖的学校考研,培养自己的翻译能力,多积累点翻译经验,多补充点背景知识,这些都是为了让自己到了就业市场上,多躲过几个雷区。性别地域出身咱控制不了,咱能努力把其他的雷区都躲过了,选择就会多很多。况且性别和地域出身,绝对不是理智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今年有好几个招聘计划是男生优先的岗位,最后都是要了优秀的女生。若要从事第二类工作,可以学个双学位啊,或者跨专业读研。总之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强了,能推开的门就多些。
⑼ 考研的时候会不会对第一学历有歧视
会有一定影响,我刚考的,有个哥们表现很好结果被刷,分析可能就是觉得他本科不好,同时被刷还有一个,面试时老师直接说不怎么想要这类学校学生,211学校几乎不会被刷,现实残酷。话说回来,也看学校看老师
⑽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有第一学历歧视吗
不歧视。
华中师范大学在众多211院校算是佼佼者,且其不歧视第一学历,对这种双非院校出身且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华师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